-
1 # 50藝滴創意家的經紀人
-
2 # 小白短影片分享
在博伊斯看來,暴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反對以暴力去爭取和平。而藝術則被他認為具有革命潛力,藝術創新是促進社會復興的無害的烏托邦。博藝術提出博“人人都是藝術家”也表達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去創造和平,而不是以暴力去爭取和平。而博伊斯本人的創作就是用藝術去重建一種信仰,重建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 對博伊斯衝擊最大的應該是在1943年,波伊斯駕駛的飛機在轟炸蘇聯克里米亞地區的基姆防空基地時被敵方擊落,艙內的戰友當場喪命,而波伊斯則幸運的在顱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斷的情況下被當地的韃靼人救了回來,並靠動物油脂、奶製品和毛毯恢復了健康。博伊斯看到自己在殺人,而野蠻人卻救了自己,所以他相信每個人都向往和平,並不是都想用暴力解決。可以從博伊斯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後來的作品很多都是用油脂、毛毯等這些貼近自然的原生材料製作。
-
3 # 王介南
“人人都是藝術家”是博伊斯的著名理論。這個觀點剛一聽可能有點讓人覺得一頭霧水,或者有點過於左傾。
但其實我們只要結合博伊斯的作品,就能更深的感受到“人人都是藝術家”指的到底是什麼。
這個在博伊斯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油脂椅子》,用動物油脂堆積而成,倚靠在一張普普通通的木頭椅子上。這件作品創作於1964年,當年它的橫空出世幾乎與杜尚的小便池裝置《泉》在藝術界掀起的風波同樣。
博伊斯《油脂椅子》
油脂同時具有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特點的媒材(再比如後來的蜂蜜、動物身體),“油脂象徵著死亡與再生,以及憐憫的可能”。油脂雖無活力,但可以轉換成無窮的能量;椅子是軀體或人的隱喻。
還有另一件作品《如何向一隻兔子解釋繪畫》,在杜塞爾多夫的一家畫廊裡,博伊斯把反鎖在房間,頭上塗滿蜂蜜並粘上金箔,抱著一隻死了的野兔,來回踱步,喃喃自語,所有人只能透過窗戶觀察他的行動。
三個小時過去,門被開啟,觀眾湧入房間,博伊斯卻抱著兔子背對觀眾坐下,一言不發。透過作品,博伊斯告訴人們“死掉的兔子也比固執的人類更有藝術感受力”。不僅作品夠“瘋狂”,言辭也更加驚人。(其實哪怕是幾十年後的今天,這個作品也生動的闡述了藝術圈的一些現象)
博伊斯《如何向一隻兔子解釋繪畫》
博伊斯《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
卡塞爾文獻展是藝術圈五年一次的最重要的全球大展之一,《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也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博伊斯在卡塞爾種植7000橡樹,並在樹旁安放一座花崗石磚,之後他廣泛發動市民出資來參與這項活動,每棵樹500馬克,申請人將會獲得一張捐款證明和一張由博伊斯簽發的植樹證書。
波伊斯在開幕式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樹,希望在5年後的下一屆卡塞爾文獻展上種下最後一棵。現在的卡塞爾市,幾乎隨處可見樹木,這些樹木成為了生長著的一個個社會雕塑。
這個作品裡博伊斯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深層關係,以及每個個體必須身體力行。
就像他說的:我們需要社會藝術的精神性泥土,透過它,讓所有的人變成創造者,能夠掌握世界。(人人都是藝術家)
博伊斯《被包裹的鋼琴和鮮紅十字》
約瑟夫·博伊斯與安迪·沃霍爾
博伊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其實在今天的我們當中已經實現了。
藝術不再是束之高閣,只能在畫廊、美術館被保護,圍起來欣賞的物件,而是對日常生活的介入與思考。藝術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而是每個人,每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以充滿生命力的態度獨立思考,擁有自由自在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的人,都是藝術家。
自由,等於創作,等於人類,生活本身就是創作的表現,創作也是人類存在的唯一可感形式。
-
4 # 澤霖先生
德國二戰後的現代藝術家博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藝術家,讓我們思考藝術與生活的邊界。
邊界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不同區域的界線,是用以區分割槽域差異或權屬等的界限。
“藝術”一詞本身所包含的範圍均極其廣闊,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在十九世紀前,中西方都存在著清晰的邊界。
思想啟蒙運動影響了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概念開始逾越傳統藝術的權利服務或宗教服務邊界,融入到大眾中去。
尤其是現代藝術(當代藝術),藝術與生活的區別在馬賽爾.杜尚創作的作品《馬桶》,使藝術的焦點從表述形式轉變為表述內容,表達觀念與思想。
杜尚曾說:“觀念比透過觀念製造出來的東西要有意思得多”,杜尚的觀念獨特性體現在,現成品放在那裡不是讓你去發現美,它只是一個物件,是非美學的,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東西,放在一個新的地方,被賦予新的名字和新的觀看角度,原來的作用就消失了。他的現成品藝術觀念對後來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
而約瑟夫•博伊斯作為二戰後成名的德國裝置與行為藝術家,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他認為藝術的價值已無法停留在形式審美的節拍上,它同詩歌、文學、音樂以及哲學一起,承擔著對人類文化機制質疑、破壞和重建的重任。
因他掀起的當代藝術狂潮席捲一切。在某種意義上,博伊斯透過他的藝術理念改變了世界。
他的作品是藝術對日常生活的介入與思考。藝術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每個人以充滿生命力的態度獨立思考,擁有自由自在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都是藝術家。自由,等於創作,等於人類,生活本身就是創作的表現,創作也是人類存在的唯一可感形式。
自作為現代藝術鼻祖的博伊斯到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自媒體時代,個體表達自我思想與觀念的手段和媒介及渠道的豐富性,已經使藝術和生活的邊界模糊和消融了。藝術回到人生的終極目標,透過個體的藝術或泛藝術賦予到生活本身來達到精神解脫和釋放。
約瑟夫•博伊斯簡介(Joseph Beuys,1921-1986)是二戰後成名的德國藝術家,可謂譽滿全球,他一生中創作了無數作品。根據統計,從1947年到1986年,他一共有過70個“行為”創作,50個裝置,130個個展——這還不包括他參加的許多集體展。作為一個前衛藝術家,博伊斯的創作活動多種多樣,他的作品早已越出了繪畫雕塑的方式,主要以裝置和行為作為創作主體,而“行為”則是他特別的創作方式。
博伊斯一直主張的是一種不同於以往藝術形式和內涵的新的藝術門類,就像他曾說的:“我的藝術品不僅止於那些收藏於美術館或其他任何地方的(收藏)……我主要的活動總是擺在組織以及行動上。”
和他的藝術一樣,博伊斯本人也是一個典型的行動主義者。早年在戰爭中的經歷(飛機墜毀,被一個韃靼人救起,用毛毯和 動物的脂肪給他保暖和恢復體力——所以博伊斯的作品中多次出現脂肪和毛氈)、回鄉後身體的虛弱和未婚妻的拋棄以及在鄉下和朋友度過的簡單淳樸的一段時光,都給了他創作的激情和近乎偏激的藝術觀。
在很多人眼中,他不單純地是一位藝術家,而更多地是一名社會活動家,甚至“積極的”英雄。由於他太耀眼,作品又太多樣化,使他的藝術幾乎超出我們常人的理解,使他這個人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對一個充當公眾英雄的角色,這似乎是必然的:廣博、深邃、神秘……因而偉大。
代表作《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之一是博伊斯的第一次個人行為藝術活動。
在這個作品中,他的頭被蜂蜜和金色的顏料所覆蓋,右腳底綁著一塊鋼製的鞋底,左腳底用毛氈鞋底。持續3個小時。在此期間博伊斯一直懷抱一隻死了的野兔,不斷地翕動著嘴唇作訴說狀,彷彿解釋自己的圖畫作品。
創作意圖: 右腳的鋼製鞋底象徵客觀世界的規律,而左腳的毛氈代表精神世界的溫暖。蜂蜜則涵蓋了生命的強制性,是對博伊斯的宇宙論中創造成品的比喻。這幅作品包涵了對藝術的不恭敬的理解,以及對一個不真實的世界的調侃。
在1982年,博伊斯在弗裡德利卡農場美術館前,放了7000個花崗石磚,並在其中一個石磚旁種下了第一棵橡樹。這個象徵性的舉動只是個開始,之後有許多追隨者重複相同的動作,最後一棵樹則一直到藝術家死後,才挨著第一棵樹的旁邊種下。
《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這個計劃,包括7000次反覆的創始動作,讓人和其所出的地點因此聯結,透過栽植一棵樹和一個花崗石磚的象徵性舉動,讓這個場所和周遭的環境區隔開來。被選中的是橡樹,因為它經常被用來代表日爾曼人的靈魂。這7000棵橡樹也因此代表相當稠密的一個群體。假如人等同於樹,聚集大量個人的城市就是一個森林。
藝術家在此被忘卻。他的目的是號召每一個接受此計劃的人,願意在城市的空間內與他人共同且公開地參與這個行動。任何想要參與的人可以買下並種植(對與不住在卡塞爾市的居民,可以請人代替栽種)一棵或數棵樹及石磚。
根據博伊斯的闡述,這個計劃是一個“對於所有摧殘生活和自然的力量發出警告的行動”,而透過這個口號,他的作品成為哲學的實踐,強調人與自然的深層關係,以及每個個體必須身體力行,以超越那些遠離自然的力量。
回覆列表
要理解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概念,得看了解一下博伊斯當時說這句話的背景。1960年代,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當時求學於此的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約爾格·伊門多夫和同時期的年輕人一樣都被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強烈的歷史和社會感是否一定需要藉助繪畫這一形式來進行表達,他們這一代藝術家究竟還要不要繪畫。
對博伊斯而言,繪畫這種形式已經不足為訓,並且在他的創作中他後來就已經放棄了繪畫。他一直給學生傳遞的理念就是每個人都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指出走向人類學理解的方法,這是生活的意義,做到這一點比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要重要得多。他對學生的教導也遠超過技法、風格這些通常所理解的藝術的範疇。而他個人的創作對後來的觀念性藝術創作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