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1301222509
-
2 # 劉153018457
溼氣是怎麼進入體內的?我從六歲開始學習養生(我家是世代養生),我以四十五年養生經驗告訴大家,溼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長年累月慢慢累積起來的。人在母體胎兒至出生到六歲之前,人體是沒有溼的,因為正是純陽之體,陽氣充足,有足夠抵禦外邪的能力,而從六歲後,上學和以後慢慢長大,精力分散,加上學習工作和壓力,純陽之體開始消耗,長年累月抵禦外邪的能力降低,人體的最大吸收和排放器官是面板,所以溼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是面板,其次是飲食和不良習慣而成的。最說,人體有一個最大的防禦器官就是腎,腎從之為人的第二心臟,腎的主要功能主藏,而有兼排放功能,腎臟保養不好一切功能就紊亂了,也就是說腎氣(人體元氣)不足而不能有效的發揮他的正常作用,只有腎氣強盛才能有足夠的能力抵抗外邪溼。生活飲食不當也充當了一部分作用,還有自己的性格也主導一些,可以這麼說,不管外溼,還是內溼,現實中無處不存在的,只有身體強壯,學會養生,學習養生,才有一切抵抗內外邪溼的能力,調理好五臟六俯,各個功能正常強盛,才是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是不足為奇的。就談到這裡,溼是怎樣進入體內的,想信各位也能知之一二了吧。
-
3 # 海倫526
謝謝提問,哈哈哈不過這個問題我看到好多網友的回覆已經很棒了,我還真的不太清楚只能根據自身的體驗來說下,我怕熱,年輕時候空調的扇子都是衝著我直吹,尤其是洗完澡洗完頭,開啟空調把扇葉拉下來衝著頭呼呼猛吹呀,現在年齡大了才感覺出危害,整體頸椎痠疼,腰背痠疼,都是年輕那會兒不注意落下的,你看原本洗澡汗毛孔都打開了再吹這麼涼的風溼氣順勢就透過汗毛孔進入身體,所以奉勸年輕人千萬不要貪涼。
-
4 # 文強76120278
溼是長夏的主氣。夏秋之交,雨溼較多,所以長真多溼病。外溼傷人,除與季節有關外,還與工作、生活環境有關。如水上作業涉水淋雨,居處潮溼等都可能成為感受溼邪的條件。內溼,是由於脾失健運,水溼停聚而生。外溼與內溼雖有不同,但二者往往互相影響。外溼困脾,脾失健運,則生內溼;而內溼停聚、脾不健運、又易招致外溼侵襲。這就是人體溼氣的產生與來源,建議平時在生活和飲食方面多加註意則可減少溼氣的侵襲。
-
5 # 劉金子
專業回答:在劇烈運動或大出汗的時候不要衝涼水或吹空調。因為出汗,毛孔開啟,涼氣和邪氣會趁虛而入。少吃冷飲。
-
6 # 百世樂活
外因:1,寒溼,地處長期陰雨及沿海等地、久居潮溼陰寒之地、工作於潮溼環境或有涉水作業、或淋雨受寒致溼邪入侵。2,溼熱,常處高溫高溼的環境,或暑熱季節中暑,或人為熱療或鍛鍊所致。
內因:飲食不規律,嗜食生冷、肥甘油膩,暴飲暴食及酗酒而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調、氣機升降失序,津液不得運化轉輸而生溼。
外溼與內溼的相互影響:1,外溼發病後多犯脾胃,致脾失健運,溼從內生;而脾失健運,又容易致外溼入侵而滯留體內。2,陽虛者,易感受寒溼證;陰虛者,易感受溼熱證。3,以脾胃虛弱為前提者,多容易受寒溼侵襲而傷脾陽;而平素胃火熾盛者,多會被溼熱所困而傷胃陰。
-
7 # 藥草園姑娘
外溼
關於外溼,一種是季節導致的外溼入體,比如春天寒溼重,黃梅天溼度大,溼氣重。
還有一種是生活習慣導致的外溼入體,比如晚上洗完頭髮,不吹乾就上床睡覺;運動完,大汗淋淋就洗澡;在浴池拔罐子等等。
防止外溼入體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如果溼度太大,可以藉助除溼機排溼。
2、儘量保持衣物和被褥的乾爽,可以藉助衣物烘乾機的幫助除溼,被褥要經常曬。
3、養成良好的洗頭髮的習慣,儘量不在晚上洗頭髮,不要不吹乾就從出門或睡覺。
4、夏季不要睡在地板上,不要坐在戶外的木頭上。
內溼
關於內溼,一般也是兩種原因導致的。
一種是吃出來的,太多肥甘厚味,生冷油炸,導致的機體不能良好的消化吸收,轉化為溼邪。
一種是脾虛,不能良好的運化水溼,導致體內水溼滯留。
除內溼
1、管住嘴,少吃生冷肥膩:凡是涼性的蔬果、生冷食物、冰品,都會阻滯胃部的消化功能。因此要適量吃,也可以配合蔥薑蒜這些熱性的食物一起吃。大魚大肉,甜膩的東西也要
2、多吃健脾利尿的食物:給大家推薦薏米赤小豆芡實粥,做法可以看我的之前的回答。
3、邁開腿:其實就是運動起來,出出汗,勝過吃補藥無數。
因此要想祛溼,就要既防外溼,又除內溼。方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回覆列表
溼氣也被稱為溼邪,它被稱為六邪之一的一種,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忽視它的存在,只是以為溼氣跟生活沒有關係,其實你是大錯特錯的,溼氣往往跟我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大,下面就告訴你哪些不好的習慣會帶來溼氣。
1、貪涼
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會導致體內寒氣增加,給 ” 溼邪 ” 入侵創造機會。
2、不吹乾頭髮就睡
夏天時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髮溼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裡,甚至頭髮不吹乾就睡覺,導致 ” 溼邪 ” 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
3、對著空調吹
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後,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溼氣會藉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
4、睡眠差
很多人喜歡熬夜,從中醫角度來說,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症狀,表明體內溼氣過重。
5、喝大酒
啤酒燒烤是很多人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別忘了酒助 ” 溼邪 “,儘量少碰。
6、老坐著
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痠痛,影響溼氣的排除。
7、穿得少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 很容易讓“溼邪”侵入身體。
那麼應該如何祛溼呢?飲食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薏米是一種不錯的祛溼食物,平常多吃一些可以祛溼,不過祛溼也要注意健脾,不然溼氣可是去不完的。
馬齒莧薏仁茶:薏米仁,赤小豆,淡竹葉,馬齒筧,槐米, 芡實,綠茶
食用方法:先將薏米、赤小豆用水泡一下,然後再將全部食材下鍋一起煎熬半小時,代茶飲用,每日飲用3次一杯(沒時間煮可以考慮袋泡茶)
《本草綱目》記載多吃薏米可以“祛溼、美白護膚,清熱氣”赤小豆、芡實健脾利溼氣,槐米則清肝氣,涼血活血之功效,馬齒莧、淡竹葉、綠茶則清熱解毒,去水腫。記得每天飲用3杯,堅持時日即可祛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