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核舟記》描寫了一件微雕作品,至晚雕成於晚明。至少四五百年的I歷史了。當時沒有放大鏡,這麼精緻的作品雕刻作品,古人是怎麼完成的呢?
8
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巜核舟記》所記載的就是明代藝人王叔遠雕刻的核舟,這是在一隻約有三釐米高的桃核上,刻一隻篷舟,船上雕有蘇東坡等五人。船上還雕有8扇可以開合自如的窗戶。用細如蚊腿的線刻:“山高日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16個字。

    叧雕有茶爐、水壺、書卷等。人、舟、物皆活靈活現,觀者無不稱奇。

    記述完全屬實,我當然相信;因為作為一個歷史領域愛好者,對於文物知識,應該具備一點。

    所謂“核雕藝術”,就是用桃核、杏核、橄欖核及核桃等為原料,經精雕細琢而成的精細小工藝品。各地都有。但以山東濰坊的核雕最為有名。

    核雕藝術在明清已經出現,在明人魏學伊巜核舟記》中,祥細地描寫了核舟的製作、人物安

    排,精巧程度等情形,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這篇文章也很精彩,隨著文字的描述,人們彷彿看到了一艘漁船,在落日的餘暉下泛舟當年的赤壁古戰場,從而引起“思古之幽情。”

    清代中期,核刻已經普遍興起,多用作裝飾品,如扇墜、串珠墜、甚至還有把核雕串起來的串珠。隨著核雕枝藝發展,出現很多著名的核雕藝人,如丁懷曾、陳子和、都蘭桂等。著名藝人丁懷曾的核雕作品獲得1915年巴拿馬賽會最優獎。

    “夜遊赤壁”這個題材,有許多人都使用過,有些甚至超過王叔遠的作品。

    小小的核舟上,蘇東坡與佛印和尚談笑風生,黃魯直展卷獨呤,艄公抽菸把櫓、書僮執扇燒茶昏昏欲睡,每個人都刻畫得活靈活現、神形兼備、呼之欲出。船上共刻有六十餘字,字跡清晰有力,最讓人讚歎的是,船頭垂下一條錨練,是由45個小如米粒,細如髮絲的橢圓環連線而成,每節都會轉動,堪稱國寶!

  • 2 # 遼陽郭同建

    怎麼不是真的呢?我這裡有《清朝野史大觀》一書。其中《桃核舫》一文就有記載,文中說有姑蘇金老一人,象貌質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合。啟而觀,一幾(茶兒)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几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蕭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傍置茶壺,童子平頭短襦。左手執扇,彎腰煽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立搖擼,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簷幕之屬無不象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思巧而心不靜,氣閒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你看那時不但有核舟,還有能修理的人呀。

    又在《杜士元雕核》一文中提到,乾隆初年,吳郡有杜士元者,號為鬼工。能將撖欖核,或桃核雕成舟。作東坡遊赤壁。一方篷快船兩面窗格,桅幹兩,櫓頭艄蓬及柁篙帆檣畢具,但能移動,舟中坐三人。其巾袍而髯者為東坡先生。著禪衣冠,坐而若對談者為佛印。旁有手持洞蕭,啟窗外望者,則相從之客也。船頭有童子,持扇烹茶,旁置小盤,盤中安茶杯三盞。舟師三人,兩坐一臥,細逾毛髮,每成一舟,好事者爭相購之,值白銀五十兩。然士元好酒,終年遊蕩,不肯輕易出手。惟貧困極時,始能鏤刻。如暖衣飽食,雖千金不能致也。高宗聞其名,三召至啟祥宮,賞賜金帛甚厚,輒以換酒。士雲在禁垣中,終日悶悶欲出不可。忽詐痴逸入圓明園。將園中紫竹伐一枝作為洞簫,吹於一大松頂上,守衛者大驚,具以狀奏。高宗曰,想此人瘋矣。命出之。士元還曾用象牙刻十八羅漢渡海圖,數寸間有山海,樹木島嶼,波濤掀動,翻天之勢,真鬼工也。

    你看這核舟一艘,價值千金,可不是我輩所能玩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上老是有鳥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