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瑪噠米
-
2 # 唐果爸爸成長記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園的孩子搶東西會更厲害,一方是看著對方拿的東西好就要搶過來,另一方是你搶我東西我就打你,真真能把幼兒園老師和家長折騰死。
但是透過表面現象,我們應該看到這時候孩子們存在的問題是:他不會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訴求,不會採取恰當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也不能和平地維護自己的權益。總而言之,是我們對孩子的情商培養不夠,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情商成長。
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更應該本著“犯錯誤是學習的最好機會”,當孩子發生衝突時,幫助孩子尋求處理糾紛的辦法,增長孩子處理矛盾的經驗,而不是一味的壓制、懲罰、哄騙孩子。
當孩子們搶東西時,我會盡量避免參與進去。當然,有時候孩子也會來告狀,“果果爸爸,你們家果果搶我東西”,“爸爸,牛牛把我的金箍棒給搶走了”……一般我都會說“這是你們小朋友的事兒,你們應該自己解決”。我發現現在很多家長都非常通情達理,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對方家長是會理解你的用意的,和你一起放手(除非上年紀的老人)。當衝突過於激烈、需要家長出面的時候,我往往會問自己的孩子“你想玩兒他的槍,你應該怎麼做?”兒子會說“和他商量”。那我就會說,“那好吧,你現在就問問他”。然後兒子就會很正式地問“牛牛,牛牛,我能不能玩玩你的槍?”當然,大多數牛牛都會說不能。然後我會給兒子支招“兒子、我知道你特別想玩,可是牛牛這會兒在玩兒呢,要不過你一會兒再問問他?或者拿你的金箍棒跟他換?或者你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解決。
當然,孩子間的衝突也有引發意外的時候。當對方孩子受了傷,我和妻子都會第一時間聯絡對方家長,並當著孩子的面表示誠懇的道歉,不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都承擔相關後果。讓孩子看到,遇到事情,是應該勇於承擔責任、積極進行處理的。而當自己孩子受傷時候,我們也會把事情向對方家長予以客觀描述,而不提追究責任的事情。
遇到那些喜歡故意欺負人的孩子,我常常會和孩子討論該怎麼做。我們小區裡有一個上二年級的大孩子特別喜歡欺負小孩兒,我兒子曾經被他打得頭上腫了一個大包。在向對方家長反映過情況以後,我就問兒子,以後你該怎麼辦?兒子說,發動所有的小朋友不和他玩兒,要是他再敢打我,我就跑快去告訴大人。沒想到我兒子說到做到,第二天真的聯合小區裡的小朋友把那個大孩子給孤立了。後來,大孩子竟然跑到我們家告狀,“果果爸爸,果果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我挺欣慰的,我對兒子放手,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兒子回饋我的是豐富的“江湖經驗”。
——以上是我文章的一篇節選,或許對你有用處。全文請看:http://www.toutiao.com/i6429487798486565377/
-
3 # 小滿媽的大露臺
他做出攻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還在發展初期,並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他會用比較直接的肢體動作來表達。這時候家長可以引導他:“寶貝是想和哥哥一起玩嗎?那你可以叫下哥哥,或者輕輕地拍拍哥哥,這樣哥哥就知道寶貝的意思了。”千萬別告訴孩子說:“不要打哥哥”,對孩子說話儘量用正面語言,告訴他如何去做,並且示範給他看,而不是不去做什麼,因為在心理學上說,人總是習慣性忽略“不要”那兩個字。
第二:在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的反應太強烈,比如,孩子不小心掐你一下,你大聲叫了出來,1歲5個月的孩子,會覺得很好玩,說不準還會再繼續做這個動作。如果是這樣的原因,我們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反應是不是強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也是心理學上有提到的陽性強化法。
-
4 # 親子教育成長營
所謂孩子欺負或打人,很多時候是大人孩子扣的一個冤枉帽。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張圖。左邊這個孩子用手推另一個孩子,你會說孩子打人嗎?不會。因為他們還太小,而且被推的孩子還在笑呢。所以相安無事。再看一張圖。如果這張圖中的場景發生,估計很多家長就要出來干涉了,你怎麼打人呢?
其實不管是哪張圖,孩子心中都沒有打人這個概念。他們只是好奇地探索這個世界,推或拍或其他方式,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都是出於本能,而沒有打人的居心。家長只要引導,要輕輕地哦,就可以了。不用阻止孩子探索的慾望,更不要大驚小怪地責怪,你怎麼打人?家長的過激反應,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趣,從而重複這個行為。
再回到問題中的孩子,只有1歲5個月的大個子寶寶。對於他來說,他只是想看自己想看的東西,而旁邊有人擋住了,他把障礙物清理開而已。這麼大的孩子,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只能用手。這是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正常過程,家長要幫助引導,可以說:請前面的小朋友讓一讓,大家一起看。每次家長親身示範,幫助孩子爭取到他的權利,那麼孩子就不必去推別人,並且在他長大會用語言表達時,就會模仿大人的方式。
-
5 # 貼心媽媽
我覺著孩子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對的,方式是有些不妥。透過您的描述,我能感受到孩子對琴的那份愛,鄰居小朋友好奇試圖想著玩一玩,在成人看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他會認為這是我爸給我買的,不許你們碰它。應該告訴孩子,小朋友都有好奇心,我們大大方方的讓他玩一玩。當然如果我們發現,對方小朋友經常糟蹋玩具,也可以果斷的把玩具收起來,但是不能打對方。
-
6 #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教育界曾經流傳過一個問題,你的孩子如果被其他孩子打了,你該怎麼教育引導?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自己家孩子玩得好好的突然闖過來了一個孩子上來就搶其他孩子的玩具,同時還會手打腳踹。
遇到這樣的情形,作為被打孩子的家長通常會很氣憤,上前干涉帶領寶貝離開,可這真的好嗎?
對於孩子自身而言,她沒有學會如何面對和解決今後發生類似的問題,最好的教育是先聆聽和尊重孩子,看看孩子自己的解決辦法和表現,然後再施予正向引導。
觀察過程:
1、如果孩子被打後呆住不動,任其欺負,說明孩子有可能因為觸覺失調導致的突發事件發生之時,反應和處理不過來,就會出現僵直或者逃跑狀態。
2、孩子被打後有還手,說明孩子是具有分辨是非和保護自己的能力,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傷害別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
同理當自家的孩子欺負別人時,首先需要反思的是父母本身和孩子的原生家庭環境,熟話說的好,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縮影和寫照,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作為大人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當面向對方家長道歉,讓孩子耳濡目染中學會模仿和為自己的錯誤承擔。
那麼什麼是觸覺失調?
什麼是觸覺失調?觸覺統合失調,主要是因為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佳,從而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即所謂觸覺敏感(防禦過當)或觸覺遲鈍(防禦過弱)。
觸覺敏感的兒童一般會表現出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弱,喜歡在熟悉的環境和動作中
觸覺失調分為觸覺敏感與觸覺遲鈍。
比如:
觸覺敏感
1、容易養成觸覺依賴,例如: 睡覺喜歡咬被角、抓媽媽的手或抱某個布偶或毛毯(巾);喜歡咬指甲、吸吮大拇指或咬衣領、袖口、鉛筆頭或咬嘴唇。
2、在家或熟悉的環境中和陌生環境判若兩人。與家人或熟人一起互動時, 活潑且話多, 但又常常言不及義;還容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但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又表現得“禮貌”且安靜。
3、對某些材質非常抗拒。例如: 絨毛類、溼泥巴或顏料。
4、情緒轉換困難, 高興會高興很久, 傷心或生氣也會很久, 顯得有理講不通或特別不成熟。
5、對突發狀況應變能力差, 例如: 面對突然有人急衝上來或突然生氣大吼, 或坐上原本以為穩定的旋轉椅而椅子卻突然轉動時, 會身體僵硬、腦袋一片空白, 頓時不知所措。
觸覺遲鈍
1、特別“勇敢”與“堅強”。幼兒時期(出生到六歲)打針不大哭、摔跤不覺得疼。
2、輕微的碰觸, 孩子察覺不到。例如: 有小昆蟲爬上身體時, 不知驅趕。
3、探索欲極強但馬虎大意。喜歡到處碰、觸控個不停,卻容易打翻或揮落桌上的物品。
4、頑固偏執。一直堅持自己的方式做事, 沒有調整的靈活性。
5、比較大大咧咧。不怕陌生環境或人多的地方, 膽子特別大, 沒有安全意識。
觸覺失調影響孩子注意力觸覺失調除了對孩子的生活與人際交往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觸覺失調對孩子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阻礙,尤其是注意力受到的影響特別大。
在所有的感覺中,觸覺是觸發頻率最高的,從面板到毛髮,無時無刻都有無數資訊進入大腦。
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大腦將會忙於處理每一個收到的資訊,寫作業時他人的走動,讀書時微風吹動,都能打斷孩子的學習,這樣學習的資訊自然就很難傳入大腦。
而觸覺遲鈍的孩子,則很有可能對外界的刺激感應不足,對學習的資訊反應也會比較遲鈍。
剖腹產的出現導致了胎兒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或產道擠壓力量較弱,會使兒童的觸覺學習比正常生產的兒童少。
同時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如穿的多,吃的多,抱的多,怕地板硬,怕外邊有傷害,觸覺接觸量少,直接影響孩子的觸覺發展。
因此,我們在刺激孩子的觸覺發展時,遵守的一個原則就是:增加刺激!
所以打人只是一種外顯的行為,我們不要揪著結果當眾執著批評孩子的不是,一定要分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觸覺尋求,本體失調還是其他代養模式的問題。總之從根源解決問題才會讓行為徹底的消失掉。
-
7 # 家有教育家
請您先回想一下,孩子是第幾次出現這樣的行為呢?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行為的時候,爸爸您是怎麼處理的呢?是怎麼跟孩子說的呢?
如果第一次,孩子出現這樣的動作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判定孩子的這個行為是打人,那麼孩子只會接收到的資訊是我打人了,並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無論孩子的出發點是不是想去打人,我們也不應該給孩子貼上打人的標籤,否則本來沒有意識這樣做的孩子,會因為您給孩子貼標籤的這個行為更加強化了“打人”的行為。
而且,我們沒有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是什麼呢?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個行為呢?是因為孩子覺得是自己先來的,孩子的意識裡是這個玩具是我的,所以才會出現後面的被打擾後的一系列行為。而爸爸您有個地方做對的是,在孩子有這個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不說話,抱起孩子,先分開一下兩個孩子,等孩子冷靜下來。
另外,此年齡段的孩子以養育為主,身體的發展速度很快。對於家庭教育來說,此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家長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需要家長在孩子0-3歲的時候做到:
1.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滿足,不需要怕愛錯了孩子。
2. 環境的刺激:神經刺激,顏色、聲音刺激等等,營造一個全家人都安然自在的環境。(0~3歲的孩子需要遠離電子產品。更多的給孩子看實物,不然以後的專注力會大受影響。)
3. 內在自我的萌芽。2歲以前孩子會覺得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2歲以後孩子就會意識到跟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也不要去指責或者批評孩子,要信任孩子會往好的方向去發展。統一在家裡建立一個規則,無論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一樣的遵守規則。
4. 隔代教養衝突:不串崗,不越權,各司其職。家庭人員越多會創造了一個更復雜的教養環境,更適合寶寶的適應能力。所有的生活事件,老人家說了算,所有與孩子有關的,只要父母在,父母必須在第一位。
5. 父母的職能:媽媽是保姆,爸爸是玩具,跟養育有關的媽媽為主,跟玩有關的爸爸為主。爸爸對媽媽的協作和支援。
6. 父母的教養衝突:互相理解和接納對方是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環境,感恩對方。
-
8 # 輕客頭目
我家兒子也是,一歲半,老是喜歡對小朋友或者陌生成年人作舉手打人的動作,要不就是抬起腿去蹬別人。
1.表達喜愛
我兒子還不會說話,當他遇到喜歡的小朋友或者成年人,就會衝上去用擁抱、觸碰別人。
這個時候,他臉上往往帶著笑意,或者故意在做出動作的同時發出一些聲響較大但不尖銳的聲音。
我們認為,這應該是在尋求關注和表達善意。
但這種情況偶爾會被誤解,有可能引發其他小朋友的反擊。
而且有些比較敏感的家長也有可能會認為兒子是在欺負他家小孩,從而把自己的小孩抱走或者以其他並不十分友好的方式來處理。
這個時候我們會引導兒子用溫和的方式表達善意,比如用手輕輕撫摸他並告訴他這是喜歡,然後用稍大力去打他,告訴他這是攻擊。讓他體驗二者的區別,慢慢糾正其表達方式。
2.發洩或反擊
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他覺得被侵犯或者不安全的時候。
比如像你們家孩子那樣,自己正在玩玩具的時候被其他小朋友突然打斷或者搶去;
這個時候我們不會去拉兒子,更希望他能強硬的作出反擊。甚至我們正在考慮聽從朋友的建議,在家裡和兒子演練,收到侵犯和攻擊的時候該如何防衛和反擊。
又或者是某個比較喜歡他的成人,在沒有與他拉近關係前,就猛地去抱他等等。
這時我們可能會蹲下去抱住孩子或者抱起他,安撫他的情緒,並告訴他對方只是想表達對你的喜歡。如果是成人太生猛,讓兒子他措手不及,我會更傾向於任由孩子發洩或反擊,我覺得得尊重孩子。
3.模仿或嬉戲
孩子的很多動作,有可能是在模仿大人。比如我在和他媽媽瘋鬧的時候,他就會快速地模仿到某些動作,並且複製到與其他人的互動中。
如果我發現兒子的某些動作和家中的長輩很像(包括我自己),我就會先反思自己,言傳身教,從大人這邊就規避掉一些不合適的動作。
4.最後,個人覺得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習。
向表現好的孩子的家長學、向家庭教育的老師學、向書本學、在實踐中去學......
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找到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工具。
我相信,我所苦惱的,早有人苦過了;我所憧憬的,早就有人實現了。
所以,與其矇頭瞎撞,不如多多學習,聽聽他們怎麼說。
也真心希望聽到題主和答友更多的分享和探討。
-
9 # 使用者94058404339
日常生活中難免孩子出去玩了跟同伴玩耍產生矛盾,然而孩子都會為了自己心愛的玩具不給同伴玩而打了同伴:這時候我們應該先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然後實在解決不了我們先試圖跟自己寶貝講道理感化他的善良的心靈,這時你會看到孩子情緒化的變化了。
回覆列表
第一:問清緣由
第二:當面道歉
第三:回家後溝通
第四:告訴孩子該怎麼樣做,而非只有武力能解決!
第六:模擬或者還原現場,再來一次,看看孩子怎麼解決矛盾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