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jK東北Ren
-
2 # 濤說精彩歷史
宋朝只有宰相、副宰相的說法——即“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沒有明朝內閣“首輔、次輔”的說法。
同平章事全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設立於唐朝,即是我們熟知的宰相,宋朝繼承;參知政事也是唐朝出現,但只作為臨時的副宰相。到了宋朝,為緩解第一位嫡系宰相——趙普的壓力,趙匡胤同陶谷商議,從唐朝典籍裡找出這個官名,常設為副宰相,分擔宰相的工作、壓力。
(趙匡胤首位嫡系宰相——趙普)
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所謂半部,不是沒學問,而是指輔佐了兩位皇帝,即一半論語給了宋太祖,一半論語給了宋太宗。
趙匡胤代周建宋,政務繁重,百廢待興。乾德二年(964)正月,前朝"後周三相"為範質、王溥、魏仁浦被罷相。趙普接任。
範、王、魏三人在後周、北宋剛建國地位沒有差別;但到了趙普這裡,趙匡胤為感激趙普擁立之功,新找來的人——樞密直學士、兵部侍郎的薛居正和呂餘慶,要比趙普等級低,後來翻閱“前朝故事(慣例)”,任命薛、呂二人為參知政事,即後來說的副宰相;自此,宋朝中樞便有宰相、副宰相之說。
(宋代宰相設定)
一般來說,宋朝的同平章事有1——3名,而參知政事有2——4名;這體現了北宋皇帝,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相權進行削弱。
我們進一步統計,宋代的參知政事一共有87人,絕大部分透過科舉入仕途,體現了宋朝對文人的重視。
-
3 # 咕嘟趣話
糾正一點,所謂首輔次輔之稱是明朝出現內閣之後的事,在此之前執掌中央權力的是宰相和副宰相。而宰相和副宰相在歷朝歷代所得到的官職名稱都不一樣,宋朝宰相被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而副宰相則被稱為“參知政事”簡稱“參政”。
一、宋太祖創立宰執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為了牽制相權擴大皇權專制,將原屬於宰相的行政權、財政權和軍權一分為三,在中央分別設定了管行政的政事堂、管軍權的樞密院和管財權的三司使,三個部門相互獨立又相互牽制,誰也不能做到部門獨大的局面。
雖然把同平章事的軍權和財權分割出去了,作為統領六部和地方的政事堂,依然是大宋最繁忙的部門,所以執掌政事堂的同平章事也常被認為是宋朝的事實宰相。
但是皇帝認為這樣的宰相依然可以威脅到自己的權威,所以在同平章事的下面又設立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雖然說是副宰相,但事實上參知政事有時可以越過同平章事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參知政事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一同被稱為“宰執”,成為北宋最高級別的官員之一。
二、宋神宗元豐改制由於北宋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導致文官體系異常的冗雜,而北宋又實行的是高薪養廉的制度,導致各機構重複疊加,大多數官員無所事事成為閒職。
他們在其位而不任其職,同時又可以領取高額的薪俸,經常出現各部門相互推諉扯皮的事情,辦事效率極其低下,出現國家財政支出異常等。
到了宋神宗時期,為了支援王安石變法,神宗皇帝決定對北宋官職來一場徹底的變革,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各部門的辦事效率,緩解財政超支等。
元豐改制首當其衝的就是改變宰相的職權,將同平章事的相權分割為左僕射和右僕射,分管中書省和門下省,二者同時被稱為宰相。
由於左僕射管理的是中書省,而中書省直接管理的就是百官,所以雖然為相同級別的宰相,但是左僕射在地位上還是較右僕射要高一些。
宋神宗又將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為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尚書左丞和尚書右丞,四者同時被稱為副宰相。
宋神宗元豐改制,可以說是對相權的又一次削弱,使得宰相和副宰相職權一分為六,並且皇帝可以同時向三省官員進行問詢和釋出命令,這樣做可以讓皇帝更直接的插手政事,從而強化皇權和加強中央集權。
三、宋徽宗宋高宗改制複製宋徽宗作為中國古代最有藝術細胞的皇帝,不但喜愛文學藝術同時還喜歡復古,所以在蔡京的建議下,宋徽宗將尚書左僕射改為“太宰”,將尚書右僕射改為“少宰”,以此來標榜在自己的治下達到了聖賢時期的水平。
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由於此時還處在宋金交戰的關鍵時期,大部分官員被擄掠到金朝,使得南宋朝廷缺將缺相。
而宋高宗在面對戰爭的時候很需要一個人為他獨擋一面,所以趙構在建炎三年,宋高宗將尚書左僕射和尚書右僕射同時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原本尚書左僕射是管理中書省的,其地位較管理門下省的尚書右僕射要高,但是此時二者同時兼任同平章事,就分不出高低了,兩者都是實際意義上的正宰相。
同時還恢復了宋初的參知政事的官職為副宰相,並撤銷了尚書左丞和尚書右丞。宋高宗的建炎複製基本上讓宋朝的宰執一級的官員又重新恢復到了北宋初期的模式。
四、南宋相權的變化宋孝宗乾道六年,將尚書左僕射和尚書右僕射又改稱為左丞相和右丞相,並且合併了中書門下兩省,左右丞相同時成為宋孝宗時期的最高行政長管。
到了宋寧宗時期,隨著北方就是的變化,南宋開始要面對金軍和蒙古軍的接踵而至,所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些權相就出現了,他們的地位遠遠超過了北宋時期的同平章事的職權,並且可以號令樞密院和三司使,完全集行政、軍事和財政於一身,被稱為“平章軍國重事”。
到了宋理宗和宋度宗時期,權臣賈似道被升任為“太師”和“平章軍國事”等高職,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正宰相,而原本身為國家最高行政官員的左右丞相則被迫屈尊成為副宰相。
在兩宋三百年間,宰相的職權在太平年代被一削再削,而遇到戰亂時期,宰相就又重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行政、軍政和財政大權。但是宋朝大部分時期還是嚴重的限制了宰相的權利,並且使得正副宰相可以同臺執政議政,所以在宋朝正宰相和副宰相併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皇權和時代背景在隨時調整的。
-
4 # 歷史的小學生
宋朝初期,也沿用唐、五代舊制,“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已上為宰相”。宋神宗元豐改制前,宋朝的宰相職銜分為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等,侍中為一等銜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二等宰相,很少有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晉升為侍中銜宰相。據《宋史》記載,自北宋建立到宋英宗治平四年,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只有五個人晉升為侍中銜宰相。這五個人中最著名的就是後周老臣範質和趙普。
宋太祖趙匡胤於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任命趙普一個為宰相,於是想給他找一個副手,以協助他處理政務,但不知取什麼名稱為好,於是召問翰林學士承旨陶榖,問他比宰相低一等的官叫什麼。對前代官制一知半解的陶榖竟然答道:“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其實,當時趙普的宰相職銜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唐代參知政事的地位是高於同平章事的,所以,陶榖是鬧了一個大笑話,因此遭到宋真宗時的宰相李沆的譏諷。雖然如此,但參知政事卻因此成為宋代副相的職銜。
參政知事設定後,雖然作為副相,但其職權、地位都比較低,“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別設磚位於宰相後”,而且“止令就宣徽使廳上事”,也不在政事堂辦公,充其量就是宰相的助理,或者秘書。參知政事職權的提高還是因為趙普擅權才有所改善,宋太祖於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六月決定參知政事與宰相輪流知印、押班、奏事,使其真正發揮與宰相類同的職權。後來或有降低,或有提高,但總體來說參知政事的職權與宰相相同。宋真宗寇準任參知政事之後,除朝會仍由宰相押班外,其他職權都與宰相相同,缺相或者宰相請假不能理政時,由參知政事代行實相職權。
-
5 # 巴州刺史
首輔、次輔之稱,是明代內閣制的產物。而宋代的文官之首為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次之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但同平章事(宰相)也可能不止一人,加昭文館大學士的位在第一。
【一】宋代宰相職權被分割削弱雖然《宋史》說“宰相之職,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同平章事雖為宰相,但宋代的宰相權力實際上已被分割成三部分,同平章事只掌其中一部。
一是主文的政事堂,長官和副職就是上述的同平章事、參知政事。
二是主武的樞密院,長官和副職是樞密使、樞密副使。
三是主財政的三司,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分別設使、副使。
【二】宋代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者居首位,但輪流當班《宋史•職官志》說,“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有二人,則分日知印”。
也就是說,宋代的宰相(同平章事)沒有固定名額,如果有兩人以上同為宰相,就每人輪流行使職權。
雖然同為宰相,但也得分一個高低。《宋史•職官志》說,“其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其次為集賢殿大學士”。也就是說,加官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的那位,才是“上相”,才是宰相中的首位。
如果遇到同時有三個宰相,就按照分別加官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來排序。
比如宋初的範質、王溥、魏仁浦,就同為同平章事,又分別加官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
宋神宗時期,改革官制,又分別以左、右僕射為宰相,之後又一度改為太宰、少宰。王安石就是尚書左僕射,而位居宰相的。
但無論如何改,宋代多位宰相的設定,宰相權力的分割,是一直延續的。
回覆列表
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發展的高峰,在吸取了前代的教訓之後,宋朝在相權的分配上採取了分權以集權的辦法,因此宋朝的相實際上是一個群體,在行政權上,主要機構是政事堂,長官稱同平章事,也就是所謂的首輔,他的副手被稱為參知政事。而樞密院則分割了宰相的軍權,樞密院與政事堂就是所謂的“二府”,財權控制在“三司”,也稱“計省”,這就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的最高長官都有可能成為首輔,但是這要取決於皇帝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