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世風雨驟

    這個問題,其實我感覺您應該是想問:為什麼三國時期人名絕大多數是單名,就是說除了姓,其名為一個字。另外,說起古人的名字,一般要分開來說,咱們現在都說名字,但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禮記》有“幼名,冠字”之說,就是說小時候只有名,行冠禮後再取字,平時稱字不稱名。

    您問的是名,而不是字。您所列舉的兩個字和三個字的人物名,其實都是單名,諸葛亮,複姓諸葛,單名亮;司馬懿,複姓司馬,單名懿;公孫瓚,復興公孫,單名瓚。他們的字其實都是兩個字,諸葛亮字孔明,司馬懿字仲達,公孫瓚字伯圭。

    三國時期,人物名多為單名,其實只是取名習慣而已,當時流行取一個字的名字,說白了就是這麼簡單,就像建國初期人們喜歡取名建國、保國、衛國之類的名字一樣,就是一種潮流、一種習慣。

    但是這麼習慣或者說這種取單字名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有兩種原因:

    一個原因,避諱。古人重禮,取名也要遵循一定的禮法制度。避諱就是其中一種。首先要避尊者諱,典型的就是避諱皇帝的名字。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他的兄弟們都不能再叫趙匡某了,比如他弟弟趙匡義為避諱改名趙光義,所以史書中一般說宋太宗叫趙光義而不是趙匡義。你看,親兄弟都不行,要避諱。其二,要避親者諱。這一點現在很多地方還是有這種要求的,就是給孩子取名字時,如果近親長輩名字中有這個字,那麼孩子的名字中就不能有這個字。而在古代,則更嚴厲,甚至寫文章時都要避開這個字,用音近字或形近字代替,這也是為什麼古文中有很多通假字的原因之一。其三是避賢者諱。古人通常寫到“丘”字時用“區”代替,就是為了避孔子名丘之諱。因為避諱規矩嚴,要避開這麼多字,您再取兩個字的名,是不是就沒有一個字更容易避開一些呢!

    第二個原因,王莽的要求。三國時期,人們習慣於取單字名,這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囊知牙斯”)。王莽奏令執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復古改制,他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複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長孫原叫王會宗,後因為王莽提倡“二名之禁”改名王宗。因自畫服天子衣冠像,刻銅印三枚,與其舅合謀繼承大統。事發後,王宗自殺。王莽大怒,廢了王宗之名,恢復其原名,以示貶辱。這件事對後來幾百年的取名規則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無人敢取二字名。王莽覆滅後,雖然人們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單字名的趨勢已經形成,所以之後的東漢、三國、西晉絕大多數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理所當然了。

  • 2 # 北社野老

    古人起名多為單名,一個姓一個名,讀起來是兩個字,但大多還有個字,或叫表字,這個表字大都是兩個字。三國時的人名大都是這樣。我們給姓叫姓氏文化,現在許多姓氏都舉辦著姓氏懇親大會,普及到全世界的華人。在河南省靈寶市就有以楊震為始祖的楊氏世界華人懇親大會,三門峽有郭氏世界華人懇親大會等等。所以,我認為人的名,還有表字就叫表字文化吧!

    據說,王莽時以兩個字的名(表字)為賤。但在三國時,每個人有一個單字的名,還有一個有兩個字的字,也叫表字。當時是以這個表字為尊貴的。別人稱呼一般不叫名,而尊貴地稱字(表字)。自已也以別人稱字為榮,只有對別人稱自已時才用名,表示我,這是一種謙稱。劉備對別人說自已時常用一個“備”字,而不用“玄德”。表字尊貴到何種程度連孫權稱呼孫策都不叫哥哥,或兄長。對人說話常說:“伯符在日……。”

    魯迅先生在小說《風波》裡,趙七爺這個偽學問家就知道黃忠的表字叫漢升,馬超的表字叫孟起,好象這是一個學問的層次。現在還是這樣,村子裡的一些俗人讀三國只重情節,知道黃忠表字叫漢升,馬超表字叫孟起的人還是不多。只有專業的人,或當學問去讀三國的人才知道。

    那年元宵節,我在村裡搞了一個燈謎大賽。出了這樣一個謎面: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謎底要求打一五虎上將。這多麼明顯的謎底竟無人猜出。這個謎底是馬超,馬超的表字叫孟起。夢孟諧音,起是睡醒起床。

    我上三年級的孫子在認真地讀《三國演義》,我喜憂參半,喜的是他愛讀書,憂的是怕他誤了正課。那天,他突然問我:“爺爺,董卓的表字叫什麼?”雖然我也把《三國演義》讀了多遍,但對董卓的表字叫什麼,一時還答不上來。趕緊查書才知董卓的表字叫“仲穎”。

    看來,我們對錶字文化還需要深深地學習挖掘。

  • 3 # 水晶球精靈

    中國古代人名取單名最大的歷史因素是“膾炙人口的穿越王者” 取代西漢成立新朝的王莽。

    主要理論是:單名貴,雙名賤。 可能是為了稱呼方便或者是記錄方便, 從先秦到西漢主流是單名,雙名罕見。 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王莽當政時曾提出禁用“二名” 王莽新政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復古改制,他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 這件事對後來長達四百年的華人名取名產生了直接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無人敢取二字名。

    王莽是在公元23年的戰亂中,被商人杜吳斬首殺死的,首級被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分裂了王莽的屍體。雖然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單字名已成主流趨勢,此後連三華人、西晉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必須的禮數。

    直到東晉,才陸續有人取二字名,往往單名加一個之,比如王羲之,祖沖之,顧愷之。隋朝還有大部分人取單名,隋朝以後單名雙名就沒有特別的區分了。

  • 4 # 君當如竹昱辛

    歷史上從明朝以前名字都是兩個字,明清才開始大量使用姓氏後面兩個字的名字,所以宋朝,唐朝,漢朝多數都是姓後面一個字的名字

  • 5 # 信陵侃史

    三國時期盛行單名其實主要是為了避諱。

    三國時期有個這樣的現象便是單名盛行,比如曹操、劉備,其實諸葛亮、司馬懿也是單名,看著是三個字,但實際上他們是複姓單名。有人認為這是和新帝王莽頒佈的一條法令,不讓平民用雙名,其實不然,畢竟新朝存在的時間不長,影響得也不可能如此深遠,倘若真是王莽頒佈法令的原因,那王莽版本的其他法令為何沒能保留下來,所以這事基本上不成立。

    其實大家再往前看看西漢,單名的人也非常之多,比如劉邦,比如蕭何,再比如衛青,大多都是單名,當然了也是有雙名的,比如霍去病,只不過雙名的人相對於單名來說是少之又少,這說明取單名的這個習俗並不是三國時期獨有的。不然也不會影響如此深遠。

    原來這是因為秦漢以來實行的避諱制度非常嚴格,少取一個字的名字自然就更容易避諱了,因而在當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用單名,久而久之便有了這樣的習慣。

  • 6 # 芽歷史

    避諱在古代社會的一個影響是造成了人名的單名化,這一現象在漢代、三國、兩晉顯得尤為突出。

    在兩漢三國兩晉大約六百年的時間裡,單名佔了絕大多數,雙名只是極個別偶然的。人們普遍使用單名,顯然是出於一種共同的考慮,換句話說,當時社會上應該存在著一種制度或者規範,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使他們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單名。

    王莽形象

    《漢書·王莽傳》裡有一段記載提到他的孫子王宗因為謀反事情敗露而自殺。王莽得知後,說到:“迷惑失道,自取此事,嗚呼哀哉!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可見當時確實有一種制度限制人們取雙名,即使原來有雙名也必須改為單名。

    《公羊傳》影印

    《王莽傳上》裡面又提到過有匈奴單于因仰慕中原文化,也改複名為單名,並提到了“聞中國譏二名”,顯然,這是說中國古制就是如此。《公羊傳》裡也提到過,“二名非禮也”,其次它作為漢代官學,更是有著很深的影響,如果皇帝是雙名,也要改為單名,比如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元康二年,他下詔書改為單名“詢”,詔書表示改名的原因是為了讓人減少觸犯,容易避諱。

    劉詢影視劇形象

    其實,所謂古制,不外乎就是避諱之禮。

  • 7 # 巴山夜雨涮鍋

    題主說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兩個字,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大部分人的“姓名”是兩個字。為何如此呢?因為三國時候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單名。而姓也是單字,這樣1+1=2,於是姓名加一起就是兩個字了。

    比如劉備,姓劉名備;張飛,姓張名飛;曹操,姓曹名操……等等。

    少數姓名三個字的,基本都是複姓加單名。比如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公孫瓚,姓公孫名瓚;司馬懿,姓司馬名懿……等等。

    那麼,為何三國時期的人,名字大部分是單字呢?這又要和中國古代傳統的禮法相關了。

    中國的儒家禮法,是由孔夫子在春秋時期,根據周朝的禮儀整理而來的。據說,這裡面有一條就是,取名要取單名,不要取雙名。為何呢?有的大家認為,這是方便大家避諱。古代的避諱,臣民不能稱呼君主的名,兒子不能稱呼父親的名。如果取了雙名,那麼他的臣民和子孫避諱的麻煩度就增加了一倍,所以取單名才是主流。

    這種源自周禮的規矩,到戰國時期已經逐漸不被人太當回事了。比如信陵公子魏無忌,秦始皇乾爹呂不韋,荊軻的朋友高漸離等,都是雙名。到秦和西漢時候,更有什麼李左車、霍去病、李廣利、田延年、王政君等等雙名的人。

    等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稱帝之後,宣佈要恢復古代的制度,就把“單名”作為一項重要措施。雖然王莽的政權沒幾年就垮臺,但這個依靠政權強制推行的單名,卻被作為一個習慣傳承下來。於是三國時期絕大部分人都是單名了。直到魏晉之後,雙名才漸漸重新又多起來。

    當然,三國時候還是有少數幾個雙名例子的。比如蜀漢大臣郭攸之,曹衝的發小周不疑等。另外女子頗有幾個雙名的,比如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曹丕的老婆郭女王等。

  • 8 # 三尺長劍掃盡天下不平

    上學的時候,歷史老師沒告知過你們嗎?古人是單名復字,意思就是說,名字是一個字,表字是兩個字!另外,你覺得那個例子簡直就……!!曹、馬等是單子姓,司馬、諸葛是複姓,這些是常識啊

  • 9 # 白露為霜65799235

    題主沒搞明白,姓,名,字,三個是不同的。搞明白了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其實很簡單,張飛張翼德,就是姓張名飛,字翼德。

    猜測題主問的原意應該是為啥。。。姓名都是兩個字。這個嘛問度娘吧,自己查比別人告訴你更容易記住。

  • 10 # 三國逐夢

    在更早之前,夏商周時期,中國是單名和雙名並存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單姓獨名更多的是講求對稱,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盛行,什麼學說都能出現,有人就認為,認為兩個字的名低賤,不懂禮數,人云亦云,漸漸的單名就大為盛行了。

    等到了王莽時代,大搞復古,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有“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法律規定,良民起名要用單名,只有違法的人,才用雙名。比如他的孫子本來叫王會宗,按照法律要求改名為王宗。後來王宗因為犯法,又改為王會宗。

    儘管王莽很快死去,他制定的法律法規也隨之煙消雲散,但取單名的影響很大,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所以在三國時期,基本上見到的都是單名,三個字的諸葛亮、司馬懿、公孫瓚等,那是因為複姓,依舊是單名。

    等到隋唐時期,大概的單名不夠用了,人的觀念也改變,雙名才又逐漸興起。但有一種人基本上都是單名,那就是皇帝,因為要避諱,所以取名必須簡單,就算是雙名的,也要改成單名,如劉知遠稱帝后改名劉暠,李從嘉登基後就改名李煜,而沒有改名的,都是比較牛的皇帝,如李世民,但也只避諱一字,所以唐代從不成“民”而以“人”代之。明朝皇帝的名字都被朱元璋提前定好了,所以也只是避諱一字。

  • 11 # 三觀合格

    你有學歷嗎?為什麼會會把司馬懿,諸葛亮,公孫瓚歸類三個字?這些姓氏有可能2個字嗎?你是不知道什麼是複姓嗎?你就算舉例3個字也得舉例一些像崔州平,石廣元,黃承彥,傅士仁,胡車兒,嚴白虎,吳子蘭,張世平之類的,哪怕說些孫尚香,黃月英之類的編的名字也比問複姓好吧?複姓都至少3個字。

  • 12 # 雲的小胖子

    三國時期起名,單字名為貴,雙字名為賤,所以都取單字名。司馬懿複姓司馬,名懿,字仲達,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公孫瓚複姓公孫,名瓚,字伯圭,所以都是單字名

  • 13 # 中行偃1

    這個結論不成利。

    從姓氏上就有不少人是兩個字的,如:夏侯、太史、公孫、司馬、諸葛,加上名字一個字,還是三個字的名字吧……再加上戲志才、周不疑、邢道榮等等。

    這些人並不是少數!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次數也不算少,還都是名聲顯赫。

    《公羊傳》中就有著這樣的說法:“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在諷刺兩個字的名字,他們當時覺得兩個字的名字是不合禮法的。據說孔老二就是之一!

    王莽篡漢後規定名字只能起一個字,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 14 # 白衣書生說歷史

    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囊知牙斯”)。王莽奏令執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在此之前,《春秋公羊傳》也說過“二名非禮也”,但此處“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兩個名。表明在周秦時期,一個人取兩個名是不合禮數的,但取二字名從來不在禁止之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躁鬱症到底是心理疾病還是生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