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舒駿

    “因材施教”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雅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儘管“因材施教”這一概念並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總結孔子教學方法時歸納出來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孔子提出了儒家學說,儘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因此,準確地說,是孔子第一個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又由北宋理學大師朱熹整理歸納,包括古代的孟子、董仲舒、周敦頤、王陽明、黃宗羲,近現代的梁啟超、胡適、蔡元培、陶行知、馬寅初等著名教育家都一脈相承了這一重要教育思想,言傳身教,都取得了傑出成就。

  • 2 # 京師書苑

    現在教師的職業精神缺乏,使因材施教流於形式。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須要知己知彼。先要了解學生是什麼樣的“材”,然後教師如何去施“教”。大部分教師喜歡把精力投入到鑽研業務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能務上,而忽略研究學生。即使有時間,教師也不肯花大力氣全面瞭解學生,因為學生是複雜的。

    古代教學規模小,教學內容較少,教學組織形式不同。在古代讀書很大程度上是了做官,社會大環境和教學成本決定了受教育者多少。 古代的因材施教歸根結底最後是被少部分人享用的。而今日犧牲了少而精的“因材施教”,實際上是為了降低教學成本,真正做到“有教無類”。是精緻性讓位於公平性。

    現代並沒有放棄因材施教。只是在現代其難度高,教師可以發揮的空間小。也許在生產力更發達的未來,“因材施教”會以有別於古代的方式重新輝煌起來。不要割裂的看待一兩件小小的元素,而是要在整個環境下去理解。

  • 3 # 愛國老頑童

    孔子處在春秋時期,那是一個縱橫開放的時代。此時教育尚屬私人領域的事,有教無類,教師自由授課,因材施教。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特別是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教育就是為封建專制服務的工具了,模式統一,內容統一,因材施教就再也做不到了。

  • 4 # 許躍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巜論語》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先進篇第十一.第22 章”: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諸?”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都是問了一件事情,聽到了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應該立即去做嗎?而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有父親兄弟在,怎麼能聽到了就去做呢!而對冉有說:聽到了應該去做的事,就應該立即去做!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公西華聽到了這二種不同的答案,困惑了,就問孔子,你對子路說,因為父親兄弟都在,聽到應該去做的事情,不要立即去做,要問一問父親兄弟。而你對冉有卻說,聽到應該要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公西華不解,斗膽問了孔子。孔子說:冉有平日謙虛退讓,所以我鼓勵他向前,聽到了應該要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而子路幹勁大,有二個人的力氣、總是想力求勝過別人,容易衝動,所以我要拖拖他的後腿,讓他學會冷靜。

    這是孔子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範例。縱觀中國歷史,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否延續了,我不是十分了解,但在當前,我們似乎看不到這種因材施教的傳統了。主要原因主要有:

    一、應試教育,考核老師的是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個性素質,所以從事具體教學的老師們,肩負的是把書教好,而不是針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培養出來各個領域的人才!

    二、模板教育,現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門統一制定,不允許超出教學大綱另搞一套,標準化教學,不可能去思考“因材施教”的教學。

    三、唯有教育,已經形成的理念,那就是隻能考取好大學,才能有大出息。很多人的興趣,技能等等具有個性的東西,一旦上學了,就被扼殺了。大學分985 工程,211 工程,中學有重點,非重點,學校內部又要分實險班,重點班,普通班。如何擠進前列,唯有考試成績說話,而不是什麼特長。

    孔子倡導的“有教無類”在當今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 5 # 山澗一清泉

    簡單說,孔子教授弟子的是學問,是如何讓天下大同。針對不同的弟子,採用不同的方法,以求激發出各弟子最大的潛能。

    而之後的官學也好、私學也罷,講授的多是知識。因為學好了只能賣給帝王家,帝王看似代天巡狩,實則無法掩蓋其代表一家、一族、一部分人利益的本質,已經不是為天下了。

    境界的不同,是孔子之後難有師者因材施教的原因。尤其是科舉考試後,名義上所學都是聖人之學,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的學問,可是一旦瞄準了朝堂,大都千篇一律了!

  • 6 # 猛哥厲史

    這問題問得太無恥了。只要是個人都會因材施教。你見過教男孩子針線活,女孩子打鐵的嗎?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創意。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現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學分專業,個人報志願就都是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學大綱只有一個: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這樣的人壓根不配當老師!老師應該淡泊名利、以培養有用之材為目的!

    孔子本身就不是什麼材,他那點東西太低端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說孔子用四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文化知識,行為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文應該以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為主,行、忠、信相當於今天的政治課,無非是些為“古之聖賢”歌功頌德的故事以及一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

    就這點破玩意,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居然有學生跟著學一輩子?到底什麼樣的智商啊!還不如當代的五講四美!

    學生樊遲想學農,孔子不但沒因材施教,反而在背後罵樊遲是小人!這是什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材。

    看看孔老二帶的那些學生吧,72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優秀青年,被孔子教育成了72只毫無建樹的學舌鸚鵡,整天只會搖頭晃腦“子曰詩云”、“之乎者也”。孔子的兒子孔鯉,也被教育成了一條糟蹋糧食默默無聞的紅燒鯉魚。對於孔子的評價,說得好聽一點叫誤人子弟,說得難聽一點叫社會蠹蟲。

    這些評價可不是我造謠的,請看: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

  • 7 # 聊聊教育那些事

    因材施教,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努力激發其發揮潛能,幫助他獲得最充分的成長,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但理想就是理想,只能儘量靠近,但卻很難完全實現,教育理念和教育實際之間有著太多的障礙需要跨越。

    第一,孔子本人也無法做到。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針對同一問題,對不同學生不同回答的案例,這是因材施教的絕佳範本,但也只是經典案例而已。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許多時候也是在杏林之中,在奔波路上上大課,上課過程中也有師生互動,但因材施教的比重應該不大,畢竟論語中有關記載也不太多。

    第二,現代教育是工業化的產物。現在的學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分專業接受相關教育,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流水線一般的過程,十分形象地傳達了其工業化的本質。儘管也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如馬卡連柯、陶行知等名家,以及許多優秀教師也都在努力地因材施教,但總體而言,還是大規模的規範化教育,教育工具論佔主導,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社會需求,忽視個人需求。

    第三,因材施教是奢侈品。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充分深入的瞭解,這就需要與學生的長時間共處和全面細緻的觀察,也就決定了一個老師帶不了幾個學生,生師比要很低,這樣的教育,需要極大的教育投入。這樣的奢侈教育不是發展中國家,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第四,資訊化教育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材施教的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教育模式下,一名教師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只能面向一名學生進行交流,資訊化教育透過資訊科技,可以幫助教師在同一時間與多名學生進行交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教師數量的要求,對提高因材施教的比重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第五,真正有機會因材施教的永遠是父母。只有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朝夕相處,孩子的優勢劣勢,興趣愛好,脾氣秉性,思維習慣等,父母是比任何人更有機會去充分了解的。只要父母願意在教育孩子上多投入精力,多學習多思考多交流,父母就是因材施教的最佳人選。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教師,除了其言傳身教的意義外,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家長的確就應該成為最好的教師。

    教育需要理想,教育需要理論,教育更需要行動,知行合一,方臻至境。

  • 8 # 太宗歷史

    你的要求還挺多的。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華人,流傳至今最大的成就是一部《論語》。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人和人性有很深的理解。即便後來很多人讀論語,但一般的人還是一知半解,達不到孔子通達的水準,更別說身體力行。所以,關鍵應該是很多老師的水準不行,尤其是教師成為一種職業後,多數不過是生搬硬套地教育。

    至於因才施教,首先教師要懂得人性與人的特點,其次要對外部事物有自己本質的研究理解,不一定要求精通,最起碼能夠指導,這兩點一萬個人可能都沒有一個能做到。

    因材施教的人除了孔子,《說岳全傳》裡的岳飛的師傅周桐應該算是,其他就不清楚了。

  • 9 # 使用者6173735279937

    孔老二授課的專業太單于,孔老二搞喪葬祭祀,跳大神的封建迷信活動為生的專業,

    孔老二打著學禮樂出士做官的幌孑,引誘更多的人來學秕糠禮樂,騙取了大量乾肉絲帛,孔老的學生學孔老二的垃圾禮樂的,還不如

    搞喪葬的,學禮樂的大多數都沒有就業,有的回家種地,有的因交了孔老二的學費生活無著。

  • 10 # 夜聽老梁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實施因材施教原則,一般要求做到:

    一,教師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動向、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

    二,教學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於兼顧個別學生的個性要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每個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

    根據這樣的要求來對照我們現在的教學實踐,一個班級有40-60人。

    有多少教師敢肯定地說他對自己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充分了解了?

    有多少教師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分別設計每一個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促進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

    不敢說就沒有這樣的教師,至少我身邊沒有聽說過,因材施教對於現代教育來說依然是一個理想。

  • 11 # 沙金A

    這個命題是錯誤的,也是不符合社會事實的。一般來說,師者是當老師的人,智力一般都不存在的問題,對於教育學生肯定是區別對待的,對因材施教這個原則,施於有形或者無形!只是對教育的認識或者見解以及教育的行為習慣,從理論上達不到孔子的那麼高!孔子不光是教育的實踐者,也是教育的理論家。所以絕大多數教師只能是教育的實踐者,卻做不到理論家。儘管有一些理論認識,但難以取得孔子那麼高的成就,如此而已。

  • 12 # 易中尋野鶴

    孔子代表的是一個教學系統,他做的是現代教育系統的雛形,學生因程度不同和興趣專長等方面因素加以分類,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一直都是現代教學系統的一部分,所以並不存在“孔子之後再難有師者做到因材施教”一說。現代教育系統更加發達,學生在接受完基礎教育之後,可以根據興趣愛好或者理想等因素選擇自己的專業和學校,還有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學校,這本身就是因材施教。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代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遠不是幾千年前能比的,只靠一個老師做到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

  • 13 # 殘月閣

    1、鄭淵潔對他‎兒子的教育‎:

    他的兒子只‎讀到小學六‎年級,因為對電腦‎十分有興趣‎,所以因材施‎教,他的兒子後‎來在這一領‎域至少在社‎會上獲得了‎優質的生存‎。

    要說得是在‎這個平庸的‎社會,因材施教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力求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畢竟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所以培養是‎有空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糖高能吃火鍋嗎?怎麼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