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之客江南煙雲1
-
2 # 中外舊聞說
中國畫自形成兩千多年之久,形成諸多技法,工筆畫和寫意畫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兩種。也是中國畫裡的主要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兩者既有區別,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絡。
工筆畫歷史悠久,最早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畫家,如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等。到宋代,中國工筆畫達到了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地步。
寫意畫的出現要晚一點。寫意畫是從宋代的梁楷開始,他以“減筆畫”著名,開創了中國畫水墨寫意畫法的新局面,對後代寫意畫法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到明代,中國繪畫經歷著摹古和創新兩種意識的碰撞,寫意畫迅速發展,徐渭、八大山人達到了高峰。
工筆畫和寫意畫的區別,就在於一個用的是加法,一個用的是減法。工筆畫的創作是在做加法,加到沒得再加;寫意畫的創作則是在做減法,減到沒得再減,畫得好都是一種極致。中國畫講究”境中有象,象外有境,境由象生”.無論工筆或寫意均注重,形神兼備的美學思想。而工筆注重形似 寫意注重神似!
工筆畫筆法運用工整、細緻、縝密的技法來描繪物件。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物件,不塗顏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工筆重彩就是指公整細密和敷設重彩的中國畫。
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寫意實相對於工筆來說得。寫意注重用筆,在筆墨中表達作者得情感,意也就是以形寫神。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物件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畫的時候講求隨心所意,把所畫的東西的意境體現出來,有豪放感。最直接的就是花鳥寫意,裡面的花瓣,鳥羽都是潑墨,很大膽很粗狂,顏色一般都不花哨,主要是以墨色的變化為主。
徐渭故擅長畫水墨花卉,用筆放縱,畫殘菊敗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別有風致。兼繪山水,縱橫不拘繩墨,畫人物亦生動,其筆法更趨奔放、簡練,幹筆、溼筆、破筆兼用,風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畫派”。在中國寫意花鳥發展史上,徐渭是集大成者。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濤到乾隆時的“揚州八怪”延綿到晚清的趙之謙、吳昌碩乃至現代的齊白石、潘天壽無不受其影響。徐渭身後120年,鄭板橋被其深深折服,自刻印章“青藤門下走狗”。
徐渭的潑墨寫意畫也是和他的一生的坎坷命運慼慼相關,徐渭自幼頻遭不幸,精神上備受刺激,又加上成年後所遇到人生悲苦的精神創傷,中年漸患“腦風”頭痛的毛病。41歲時,第八次鄉試落榜,他的濟世報國的強烈願望也就此徹底受挫。人生抱負的幻滅,人情世故的險惡,清名的被鑽汙,不能被人理解的痛苦,種種不幸的因素交織在一起,終於使病症加重,精神難以自控。胡宗憲的死,更使徐渭精神壓抑痛苦,在極度的思想矛盾中終於發展到精神失常的狀態。形成了敏感狂放的性格,渴望自由卻又不得不數次寄人禽下,不幸的人生境遇和狂放不羈的個性相沖突使他承受著煉獄般的心靈痛苦,這一切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都加在了徐渭身上,使徐渭釋放出了巨大的創造力。將心靈上的深刻創痛和精神上的巨大悲苦盡情地傾汙和宣洩到作品中去。他的作品都是自己的獨特創造,運用筆墨“橫塗縱抹”“信手拈來”,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體現出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
藝術欣賞的定義包括人們的感官接觸到藝術作品產生審美愉悅: 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物件的透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的審美活動。
欣賞藝術,核心是欣賞藝術品,感受藝術家從作品裡傳達出來的情感。
引用嚴伯鈞老師的話:Go back to the originals,也就是迴歸作品本身。這裡主要有三個簡單的步驟:
1.觸及背景:搞清藝術家的生平、社會背景、科技水平以及政治環境等客觀事實,在瞭解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再去欣賞藝術作品,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洞察。多讀一些藝術家的書籍,對了解藝術家的背景很有幫助。
2.迴歸作品:直接聆聽和欣賞藝術作品。最好的辦法是回到作品本身,脫離藝術作品本身的是紙上談兵。
3.親身體驗:多去感受,將這份感受結合藝術家創作的背景,這樣對我們的藝術欣賞水平將會有很大的提升。去現場,感受藝術的魅力!
綜上所述,徐渭的《墨花圖》與工筆畫表達的細膩的感情是否一致?就不言而喻了。
每個人的性格、生活閱歷和文化素養的不用,在欣賞同一藝術作品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每個人都會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最後引用莎士比亞話:"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3 # 紅梅工筆佛畫
徐渭的《墨花圖卷》與工筆畫表達的細膩感情相一致嗎?總是感覺這問題到真有點不一致,無論什麼樣的感情,應該與什麼樣的繪畫形式沒有什麼區別吧,無論哪一種繪畫形式甚至藝術形式,不都是要表達情感的嗎?
至於是表達細膩的情感還是粗狂的情感,是作者決定的,而不是什麼樣的形式決定。工筆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當中的傳統畫法之一。相對於“寫意畫”工筆畫用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
工筆畫是一種有著獨特魅力的中國傳統藝術形態, 工筆畫雖然比較能夠直觀準確的表現事物,創作時精謹細膩,但由於每個人的主觀經歷,想法不一樣,自然會闡釋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再者說,徐渭至於要表達什麼,也只能是在其畫中洞悉,如果說對於徐渭還要特殊一點,就不能不瞭解其經歷,因為也算是為奇人了。徐渭,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自幼博覽群書,習佛問道,好書畫騎射,通南北詞曲。二十歲考中秀才,才華出眾卻屢試不第。
中年一度為浙江督帥胡宗憲幕僚,及至胡宗憲罹禍,徐渭深受刺激,加之窮困潦倒,幾度癲病發作,九次自殺未遂,終因誤殺繼妻而入獄。
出獄後境遇稍緩,萬曆四年(1576)北上邊關,繼而遊歷武夷、天目諸山及齊魯燕趙各地,此為徐渭文學藝術創作的盛期。
及至晚年,家徒四壁,變賣藏書,寫字鬻畫,仍難以為繼。萬曆二十一年(1593),七十三歲的徐渭貧病交加,孤立無助,淒涼地死在破草墊上。
一生之狀正如其題畫詩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徐渭的一生,大起大落。胡宗憲倒臺後,徐渭一度癲狂,儘管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真瘋還是假瘋,近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精神世界有異於常人的個體,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們所看到的景物都是與常人有所不同的。
徐渭的藝術世界是美麗而幸福的。他寧可將自己封閉在這個幸福的藝術世界中,而不願參與塵世間的紛擾。那麼,他的畫作也就多了一層更為深刻的內涵——這是一個解脫自我靈魂的世界,一個讓自己肆意揮灑而無任何拘束的世界。在這裡,任我癲狂,任我灑脫。在這裡,我就是我!
所以正是如此,徐渭這隨意的揮灑,儘管並沒有讓我們清晰地明白畫作中景物為何物,可卻將自己內心的獨白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到底表達什麼,自然是細細品味作品。《墨葡萄圖》構圖奇特,信筆揮灑,似不經意;藤條錯落低垂,樹葉紛披,以豪放潑辣的的水墨技巧造成動人的氣勢和葡萄晶瑩欲滴的效果。
畫上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其書為行草,字勢欹斜跌宕,令人聯想到畫家的不平經歷。據考證該畫應是徐渭出獄之後所作,該軸題識於畫面左上方,以淋漓暢快的筆墨與畫面濃淡墨痕點染出葡萄形象及斷續頓挫從右方垂蕩而下的藤蔓,詩書畫交融。
故該畫被推為徐渭“風格疏放,不求形似”的寫意代表作之一。徐渭於畫中的字雖所能書寫的位置不多,然而主要影象從右方中間部分為主,左側旋於左下的藤條不足以平衡右側大塊面積。
故徐渭以行次欹斜,左傾右偏的方式,縱橫老筆,使字型大小隨形而舞、開合掃蕩的形勢,形成“不正”的方塊;以張力向上的題詩,狂放又不失和諧地嘯詠坎坷不平的失意人生;同時,又與畫面形成動感的平衡。
若單就題識而言,重心是不穩的,且欹側軸心及置於方正的邊框則顯得躁動不安。然當其融於繪畫卻緊密與畫面結合,就成為不可分的區域性構圖。
徐渭畫作與題識雖與人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基本印象,然而在所有作品中尚有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之《花竹圖》。
該軸是徐渭所有畫中極其工緻繁密的作品,畫面中以墨加膠所畫得巨石前傾,以其為主的其他花木集中右半部,也佔全畫面大半邊。前方往左傾斜的土坡必須撐起全部景物,包括巨石間探出的牡丹,都因加了膠而使畫面透明晶瑩減少了空間壓力,不致使畫面繁雜而產生壓迫感。
畫面上部少了巨石的重量而以不齊頭卻近乎齊尾的遒逸長題作為與右半部的平衡;故當畫面由一分為二的平衡,卻都比不上整幅畫作之長題及靠近右半部的花石來得和諧。
竹子、芭蕉、長題所形成向上的動勢,與畫面從右上而左下的水墨蕉葉及往左上的巨石張力產生制衡。透過許多像是不經意的自然生動可推,此為徐渭晚年成熟的作品。
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不但拯救了自己的靈魂,更救贖了他們的心靈。繪畫與題識對於徐渭而言,先是治療自我,同時也間接地治療了為他的藝術作品而感動的藝術家和後人。
藝術是他生命心靈之窗,畫中題詩多是抒情甚至洩憤;對於自我美與知的追尋,於酬贈生計時,也作為自我心靈療傷的媒介。由是,葡萄、石榴、蟹、牡丹等傳統題材,經過徐渭轉化而有了新的意義。
回覆列表
這話等於沒說!或是根本不懂中國畫!或是有故弄玄虛之嫌!徐渭是大寫意,大寫意是意寫,有揮寫之意。工筆是極其細微的描畫,且又三礬九染。二者是不同的技法。美術表達功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繪畫語言”“表述”各自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