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富產業與金融

    2011年5月4日,人人網在紐交易所掛牌上市,藉助上市風口,估值一度高達70億美金,成為當年僅次騰訊、百度的國內第三大網際網路上市公司,超越已上市的新浪、優酷等。而截至美東時間2017年5月18日下午收盤,人人的總市值為4.87億美金,連續的虧損,已充分證實這個當年的校園神話破滅,但也給了後繼者信心,國內校園市場也是可以走出巨頭的。

    第一、校園是巨頭的搖籃

    而當年人人對標的Faceobook如今市值高達4255.8億美金,為全球前三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其激進的由PC端向移動端轉型,並收購whatsapp、Instagram為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在國外同樣起源於校園的另一款產品Snapchat於2017年3月在紐交所上市,當天收盤時市值達283億美元,可謂又是一個校園產品的奇蹟。

    反觀這幾年的國內校園市場,在人人後時代,基本每年也在孕育著獨角獸企業的出現,比如2013年的外賣市場爆發,美團外賣在嘗試白領市場無果後,殺入校園外賣市場,與餓了麼形成雙雄割據。而隨著後來百度外賣的入場,餓了麼這家起源於校園的大學生創業公司,於2016年獲得阿里巴巴、螞蟻金服12.5億美金的投資後,估值高達300億人民幣。而當下最火的就是共享單車了,ofo起源於校園,隨著2017年3月份宣佈的D輪4.5億美元融資,外界傳聞估值也是到了100億人民幣以上。

    第二、一個現象級、兩波浪潮

    當然除了這些走到檯面的校園創業公司,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創業,死掉的專案也是難以計數。而總結近三年的校園市場,我歸納為一個現象級,兩波浪潮。

    所謂的現象級產品指的就是2014年橫空出世的超級課程表了,而我有幸經歷了,其最為高速的發展階段,從高頻剛需入口切入,讓超級課程表至今為止,無論是使用者量還是活躍度,均排在校園市場內獨立app的首位。但也驗證了近年網際網路圈的另一個說法,有流量和能盈利是兩碼事,也希望超級課程表在2017年能夠擁有最適合自己的流量變現模式。

    而兩波浪潮則是校園分期借貸校園O2O生活服務。校園借貸分期,我接下來還會談到,從2013年開始陸續出現數百家校園分期平臺,而全國範圍覆蓋,能叫出來名字的,也有十幾家之多。這也是學生使用者需求的一次真實爆發,擁有巨大消費潛力及超前消費意識,卻由於央行管制,暫停大學生信用卡發放,導致了需求的抑制。而一波爆發之後,隨著大量不良事件的發生,從2016年下半年起,整個市場受到較大的監管壓力。

    而O2O生活服務,則主要是校園零食類目,從2014年底開始,十餘家此型別公司相繼融資,如59store、俺來也、宅米、8天線上等,一大波補貼砸入學生群體。但針對超市類標品的補貼,造成的結果就是囤貨,一補貼就快速起量,補貼停止量又跌至低谷。並且這對於整個校園渠道團隊的管理,供應鏈的管理極其的困難。如今8天線上背靠蘇寧,已大力發展校園實體便利店;俺來也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廣告業務實現盈利,而其他的基本都偏安一隅,還能維持著運營。

    第三、2017三大風口

    所有對於風口的預測,其實一般都會說一個較大的話題,雖然正確,但其實沒有什麼卵用,比如我在很多次演講上聽到,人工智慧是下一個風口,我也充分相信這一點,可是我們該怎麼去做呢?人工智慧的哪一部分更適合當下呢,無人駕駛還是智慧輔助語音,或是其他,這是演講者一般不會繼續說下去了,因為說的多,錯的多。今天我就對校園市場大膽的做出個人預測,僅供參考,歡迎探討。

    1.教育培訓

    我去過國內三百多所大學,可能是由於職業病,我一般在學校裡逛的時候,都會尋找下學校的宣傳欄,看下張貼的主要內容,包括前不久去東京大學時也是如此。

    而國內每所大學,宣傳欄張貼的海報除了校內的活動外,幾乎就是各種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了,覆蓋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如留學機構、四六級考試、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駕校等等,而近兩年IT類、英語口語類培訓呈快速增長。像從事職業教育的刑帥,2016年營收規模超過了10億,而即將完成C輪融資,估值到百億人民幣。

    有人把2016年成為知識付費的元年,各種知識付費類產品應運而生,老實說,“知識付費”這四個字讓我覺得很奇怪,知識不是一直以來都是需要付費的嗎?兩千年前孔聖人教學,學生都還得送上幾斤臘肉呢。而大學生習慣了玩遊戲時,支付費用買個道具,換個面板,這已形成的付費意識,花在學習上,我認為也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

    只不過學習是件反人性的事情,如何讓學生願意去學習,這就需要一個誘導了,所以我看好的是將培訓與招聘相結合的模式,求職、找工作,本就為絕大部分大學生的最終訴求。而進入2017年,資本市場上其實已經出現此方面的小動作。4月份實習僧宣佈完成1000萬元A輪融資,估值一億人民幣;5月份職業蛙宣佈獲得數千萬元的B輪融資,其在去年7月已獲得1200萬元A輪融資;而本週西安的一家公司211校招網宣佈完成種子輪融資,目前正在尋求天使輪。

    2.分期借貸

    政策的高壓,只會抑制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而不會消磨,就像我在上文談到的,雖然目前趣分期、分期樂等淡出校園市場,但是以學生人群為代表的無信用卡人群,仍為其源源不斷的進行營收貢獻。如趣分期母公司趣店集團在2017年Q1季度的營收都超出了原本預期,目前估值也超過了100百億人民幣,目前正在赴美IPO排隊中。

    而本月,我看到正規軍已經開始入場,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紛紛試水校園貸。針對在校大學生,中國銀行推出“中銀E貸·校園貸”,建設銀行推出金蜜蜂校園快貸。

    “中銀E貸·校園貸”貸款金額最高可達8000元,針對高校學生經濟狀況推出中長期貸款政策,業務初期最長可達12個月,未來延長至3-6年,覆蓋畢業後入職階段,同時還將提供寬限期服務,寬限期內只還息不還本。目前該產品採用高校合作模式,合作範圍面向全國,初期試點為華中師範大學。金蜜蜂校園快貸,由建行廣東省分行推出、面向全國,授信額度為1000元-50000元,按照現行快貸產品利率5.6%執行,日利息萬分之一點五,同時可全額提現,在1年內隨借隨還,按使用天數計算利息。

    2016年大學生全年消費保守估計已經突破5000億元,每年還有著15%左右的增速,可謂是金融服務中的較大細分市場。但由於行業、人群的敏感性,從業者儘可能的在四倍利率以內進行操作,可以說只能維持著較低的利潤率,賺的也是幸苦錢。高壓態勢將不合規的放貸主體清除出校園市場後,在2017年對於合規的從業者,其實又是一次機遇。

    3.校園跑腿

    我今年在美團負責校園創新業務的時候,有試點做一波校園跑腿業務,效果超出預期,之後無奈被迫停止,算是一個不小的遺憾。首先說下校園跑腿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校園最後一公里,直接切入到學生使用者的配送生態體系。而這也屬於校園市場的獨有情況,由於校園、寢室樓棟等的管理,外賣、快遞等配送員無法將物品直接送到學生使用者手上,外賣一般只能送到寢室樓下或學校門口;而快遞則基本都在學校內或附近的固定集中點。

    此類專案此前一直存在,而我在2017年尤其看好的原因則是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已經逐漸養成。比如此前切入校園快遞市場的小麥公社,最開始免費給學生送快遞,後來收費為1塊錢。但是當下,學生願意為跑腿服務支付的費用,不同地區略有差異,單一般最低價2-3塊錢,並且訂單量快速增長。三年時間,校園外賣每日的訂單總量翻了十倍,快遞量翻了五倍,如今校園市場內,外賣、快遞的日均訂單量都在300萬單以上。

    另外則是新零售的浪潮,買賣雙方的關係進行重構,跑腿服務可以直接與使用者連線,那麼除了拿外賣、拿快遞等外,進行商品售賣及進行場景導流也有較大的想象空間。不過,現在的校園跑腿中的代拿快遞的服務,隨著智慧快遞櫃在校內的不斷普及,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而整個校園跑腿市場中,除了校內達、青橙校園外,如UU跑腿,也開始向校園市場滲透,其在2017年1月獲得9600萬元的A輪融資。而另一家閃送也是在2017年2月宣佈完成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但是跑腿業務的核心還在於如何提供運力的綜合效率,而校園這個特殊的市場,勢必會出現一套獨特的玩法。

  • 2 # 學塘

    隨著高校的擴招,校園市場也越來越受到了企業的重視,不少公司也在組建自己的校園渠道去拓展自己的業務。

    去的公司很多,但是能夠存活的卻很少,縱觀這些企業,我認為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輕資產,縱觀企業的校園渠道,無不都停留在線上的管理,而這樣組織形式管理,可以用兩個字形容"鬆散”,一個鬆散的團隊肯定是沒有效率的,註定會被淘汰。

    2.團隊的組成:大多數公司校園渠道都是兼職大學生組成。團隊組成一般為:校園大使——主管——大區經理組成,這種組織隨著每一年的變化,也跟著在變化,極不穩定,不方便公司業務的發展。

    上述的兩點,都是大多數公司校園渠道存在的弊病。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校園渠道做的好企業——中國移動

    你仔細點,你會發現:

    1.中國移動在所有高校都有實體店

    2.中國移動的員工都是全職員工

    正式基於以上的兩點,中國移動校園業務才發展的如此之好,才一直位於三大通訊巨頭之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