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松間照968

    單看字面意思確實偏頗,實際上張文宏反對的應該是“兒童早餐只喝粥”,不吃其他的。要前後聯絡起來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般情況下早餐當然應該吃得豐富點,全面點。倒是有的家庭因為各種原因,比如經濟困難、人手不足、條件不夠等等原因,只能喝粥,也不是絕對不行。本人從小到大,早餐喝了十多年的粥,到上大學才有油條餈粑等,也活過來了。不過後來特別拒絕喝粥倒是真的。

  • 2 # 李昌營養師

    我有一次掛專家號的經歷。

    在等叫號的時間,和另一個病友交換看了一下化驗單。按說我也是經常看報告的人,在我看來兩份報告沒有區別。問診時,專家拿著我的化驗單瞄了一眼,說沒問題,回去加強鍛鍊,每週至少一次。而另一個病友則被他拉住說,不行你這個報告有問題,我再開幾個檢查,你趕緊去做。後來瞭解到,那位病友果然被發現一個早期的病患,因為發現的早,後期沒有大礙。

    這件事讓我覺得專家就是厲害。術業有專攻,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眼光,旁人怎麼可能輕易可以做到。

    這樣的專家現在給你講一點飲食建議,不應該悄悄收藏好,滿滿的白賺的感覺麼?!

    竟然還要被圍攻! 就和那個 1500 萬簽約一個盜竊慣犯的炒作一樣,給人無法言喻的魔幻感。

    先看下張醫生的完整影片,免得被沒節操的自媒體帶歪了。

    對於核心字句『不能喝粥』,這個觀點有沒有問題?

    從食物營養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級別的大佬,換到任何行業,都是獻上自己膝蓋的水平。

    他會不懂營養學?他會不知道膳食比例營養均衡?他會不懂什麼白粥小米粥八寶皮蛋瘦肉粥?

    扯淡吧。

    為什麼還會產生『爭議』?

    其實就是,

    專家說的和我想的一樣,你牛你專業,聽你的。(潛意識,我想的沒錯,是找你驗證一下而已)專家說的和我想的不一樣,和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經驗牴觸。你專家在胡扯,你看我這麼多年不是沒什麼事嗎?直到某一天生了病,又苦哈哈去排隊掛號,掛不上號還要罵娘。

    對於那些以為終於抓到張醫生的漏洞,要迫不及待扣上"崇洋媚外"帽子的蒼蠅,我只有一句話做總結:

    迅速集結保護張文宏!

  • 3 # 掙脫枷鎖的囚徒
    如何看待張文宏迴應喝粥爭議“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

    張文宏不接受批評,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沒有錯。

    張文宏對所謂喝粥爭議做出迴應稱:

    "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 但有一點我不接受,粥還是不能喝。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主要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重症轉輕症最主要的一點要保證營養和蛋白質,這時候,靠粥和鹹菜你就麻煩了。而且,華人最喜歡喝魚湯了,魚渣也要吃掉,都是蛋白質。”

    很顯然,無論是喝粥爭議,還是這份迴應,都顯示,張文宏不是一個醫學科普者,他還不懂醫學科普本質上是醫學知識的搬運,基本的要求是,每一個說法都需要有科學證據支援,而不是用常識或者坊間軼聞作為證據。

    張文宏成名於疫情期間一段以流感為主要內容的關於傳染病的影片,由於都是他專業內的內容,講的很好,可謂一鳴驚人。

    但是,成為網紅後進行了大量短影片“科普”,隨著所涉及內容的泛化,他的“沒有準備”就逐漸顯露,很多內容都沒有研究證據支援,而是出於他自己的常識,甚至是“從群眾中來”的坊間軼聞。

    有關喝粥的爭議和迴應,體現的最為明顯。

    “喝粥爭議”存在的爭議不在粥

    所謂喝粥爭議,真正的爭議點並不在他說“(小孩子)早上不許吃粥”的生硬,而在於他認為“額外的高蛋白就是高營養”。

    他在直播中說:

    “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很顯然,他這段話核心內容是疫情“這段時間”比平常應該吃更高的“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

    如果回到1960、70年代,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們普遍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那麼,他這段話一點毛病沒有。

    但就目前,全國絕大對數地區的孩子們還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嗎?

    現實是,不僅不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反而存在明顯的蛋白質攝入過多。

    那麼,在原本不缺甚至蛋白營養過剩的基礎上再額外多吃雞蛋和牛奶,會有什麼效果?

    只有拔苗助胖。

    對喝粥爭議的迴應,顯示他知識儲備不足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他的“迴應”:

    "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 但有一點我不接受,粥還是不能喝。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主要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重症轉輕症最主要的一點要保證營養和蛋白質,這時候,靠粥和鹹菜你就麻煩了。而且,華人最喜歡喝魚湯了,魚渣也要吃掉,都是蛋白質。”

    你不接受批評,不認為自己有錯,正確的姿勢應該是給出支援自己觀點的科學研究證據來證明自己沒錯。

    然而,張文宏沒有這麼做,而是開始扯蛋,標準的扯蛋。

    答主為什麼要用扯蛋這麼不文雅的字眼?

    因為,他的迴應只有用“扯蛋”來表述最為確切。

    所謂喝粥爭議,說的是健康兒童透過飲食來增強免疫功能。遭到質疑和批評後,不用證據迴應,而是突然扯到了(新冠)重症患者的恢復靠“全是”蛋白質的抗體。

    意思是,多吃蛋白質,身體就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就有助於重症患者的恢復。

    然而,這與孩子們吃雞蛋和牛奶何干?

    更扯的是,重症患者居然能扯上粥和鹹菜。

    張文宏以為自己在拍電影呢。 現在的電視劇都不會如此蒙太奇了,只有電影才需要吧。

    問題是,這還沒完,居然又扯上了“喝魚湯”——這都哪跟哪兒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他之所以如此扯蛋,原因只能是他對這個話題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拿一些坊間軼聞來搪塞。

    吃什麼能有助於提高免疫功能?

    關於食物、營養成分與免疫功能的研究很多。

    大量研究集中在特定營養成分對免疫功能的動物實驗,和人類營養缺乏症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這兩個方面。

    總體上講,無論是能量,宏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以及腸道微生物組都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

    就具體營養成分來說,某些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維生素E,維生素D,維生素A,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Zn,Cu,Fe和Se等缺乏都可能影響一種或多種形式的免疫功能。

    結合營養調查的結果,目前來說,容易攝入不足而影響免疫系統的食物主要是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全穀物,魚類和某些“健康”膳食脂肪。

    人們普遍認為,也是張文宏特別強調的蛋白質其實並不是目前容易缺乏而影響免疫功能的食物組分。

    蛋白質中,具體到與免疫功能相關的是精氨酸和谷氨醯胺。

    後者雖然對維持免疫系統的功能更為重要,卻是一種非必需氨基酸,意味著人體可以進行合成,不容易出現缺乏;前者雖然是一種必需氨基酸,人體不能合成,只能不斷從食物中補充。但是,它卻是廣泛存在於各種動植物來源的食物中的氨基酸,正常飲食下不會缺乏。

    也就是說,額外的高蛋白對維持免疫系統的功能一點用處也沒有;相反,反而是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全穀物,魚類和某些“健康”膳食脂肪容易因為缺乏而影響免疫功能。

    其中,堅果,豆類,全穀物都是雜糧雜豆粥常規的原料食材。

    而堅果,豆類,全穀物中來自植物細胞細胞壁的膳食纖維對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群,進而維持免疫系統功能又有著其他任何食物不能替代的營養價值。

    可見,對於維持良好的免疫系統功能來說,雜糧雜豆粥的營養價值要高於蛋奶。

    要知道,粥,世界上並不只有精米稀飯這一種。

    粥,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胸襟”,幾乎沒有什麼食材是不可以用來熬粥的。

  • 4 # 武林小後輩

    這個問題要辯證分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早餐喜歡喝粥,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吃辣去溼,東北人愛大塊吃肉,江浙口味清淡,大家都活得好好的,各有各的滋味,也不見得喝粥就缺蛋白營養不良,畢竟誰也不是一天三餐喝粥。

    還有個問題,吃進肚的蛋白,不能直接拿來用,需要脾胃的運化,而脾胃運化需要氣的推動。粥是最便(bian)宜的好消化養脾胃的食物,最適合老人、小孩和病人。不是說牛奶不好,是說氣足的人喝奶比較適宜,血奶同源,氣不足的人喝奶,消化吸收要額外消耗氣去推動,氣會更不足。近來的新冠病人,需要大量調動氣與病毒作戰,喝牛奶是雪上加霜的行為。

    再解釋一下,上面說的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運化之氣,是精氣神的氣,在中醫理論裡,是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呼吸而來的清氣綜蘊而成。

  • 5 # 每日打卡小昊子

    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發言,張主任犯了一個錯誤。他說的醫學理論,只要是一個本科畢業的醫學生,都知道,但是把這些理論講成大家都能接受的科普知識,張主任就差一些了。抗體的生成,確實靠蛋白質,這沒錯,米粥裡沒什麼蛋白質,這也沒錯。但改變華人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可不是一個醫生隨口說一句就行的。正確的方法,是在不傷害大多數人感情的基礎上,建議進行飲食結構的部分調整,比如增加雞蛋和肉類的攝入。另外,也不一定粥都沒什麼營養,我岳父家喝的粥是利用各種豆類打碎熬成,蛋白質含量也很豐富。

  • 6 # 一紅月亮一

    其實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也不一定就是健康的,隨著醫學發展,對人體有益的健康的食品出現,我們可以嘗試打破舊的思維方式,老一代人如果不好改變,可以嘗試給下一代慢慢調整,總之,相信科學,而不是迷信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英劇《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