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與白001

    衣食住行都是最基礎的生活需求,有慾望是本能反應。正常不過了。這無需指摘。只有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外延伸出來的提升階段,和享受層次階段才是值得去解析評論一下的。在明確了認知度之後,才能對這些需求的度上做到一個合乎情理的把控。也就是說我們要在這些堆積在一起的物質面前去做一個明確的分類。把它們分成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最基礎的本能需求滿足,一個部分是改善提升的需求滿足,一個是追求享受舒適度的滿足。個人以為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輕鬆達標的物質選擇都是可以接受和認可的。一切需求用度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理性選擇的。這是合理的。這裡面有個體對人生的意義,生活的理解,三觀的指引合成的一個生活狀態,姿態的詮釋現象。要想去改變這些東西,首先要從個體的三觀上去糾正過來。不過成年人的三觀思想基本已經形成定式,難以有明顯的改善,除非他的人生中出現重大的變故影響到對自身三觀的衝擊力。才會有大的顛覆性的改變。否則很難改變了。這些東西都是從小一點一滴的形成的,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很難改變了。除非是個體不斷地提升自己。事實上很多的成年人都是靠著前面二十幾年學下的東西混到老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放棄了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了。

  • 2 # 劉井隆

    要打消一個人穿的慾望、吃的慾望、住的慾望、行的慾望,那只有是關在監獄裡面的人,或者是躺在病床上要死的人,其實這種人也有慾望,只不過是這樣的人沒有自由沒有能力罷了。

    沒有慾望,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正因為有了這些想法和慾望,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才有了突飛猛進的改變和發展。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要打消這些想法呢,想打消這些慾望才是有病。

    我小時候都是穿的破破爛爛,一雙襪子縫縫補補還要穿三年。吃的就更不用說了,過年能吃一頓餃子就是奢望。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風,縣委書記騎個腳踏車,也沒有小轎車。

    現在是人人都住著高樓大廈,家家都有小轎車,愁的是吃不進去,沒有人穿破衣服。當然,衣食住行方面也要量力而行,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衣食住行會越來越好。

  • 3 # 喬瞧這世界

    慾望,是一種旺盛生命力的體現。

    我想你說的,不是打消慾望,而是想要減少外界事物對你自身的影響和干擾。

    能力越強的人,就越具有侵略性,慾望越強,體現在他/她對事物和資源的掌控欲上。

    而真正沒有任何慾望的人,會表現出對生活的絕望和無所期待,比如抑鬱症患者,他們一個很重要的臨床表現就是對事物失去興趣,嚴重者甚至放棄“生”這件事本身,他們沒有慾望。

    所以,慾望是正常的。但如何做到不被衣食住行等慾望綁架,這就對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具有一些先天需要,人的需要越是低階的需要就越基本,越與動物相似;越是高階的需要就越為人類所特有。同時這些需要都是按照先後順序出現的,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要之後,才能出現較高階的需要,即需要層次。

    滿足基礎的生理需要後,我們的需要層級上升。也就是說,滿足更高精神需要的前提是,你不被衣食住行等基礎需要困擾。

    那究竟為什麼人會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追求更高的消費,對吃穿住行產生更高的欲求呢?

    這是因為此時此刻,吃穿住行已經不再是用來滿足生理需要,而是負擔著滿足你的情感歸屬需要,滿足你的尊重需要,甚至是自我實現需要。你的消費行為更像是在為自己加標籤,獲取一種社交貨幣。你的欲求實際上來自於,你迫切需要得到外界的尊重、認同。而吃穿住行的方式,是一種最能體現你生活質量、方式的外在表現——你可以一眼就看到對方穿的什麼衣服開的什麼車,但是並不能跟每個人交流,深入瞭解他的精神世界和學識。

    如果一味的追求表象,就會讓你感到疲憊,要知道有樣學樣,只是學到表面最淺顯的東西,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自我認知自我實現在背後支撐,你永遠也得不到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

    所以,不妨試著用其他方式去獲取你的安全需要、情感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去接受你自己,去思考你是什麼樣的人,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用各種外在的事物包裝自己。內心是永遠無法包裝的,讓別人因為你是個優秀的人,而尊重你,不因為你揹著幾萬元的包才尊重你。

    你看得到的是那些大牛光鮮的一面,看不到的是他成為一個這樣的人之前,所付出的努力。

    去認真的跟自己聊聊天,問問自己,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的慾望背後藏著什麼。

  • 4 # 自我認知123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人生要回答的的三大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 我”到底是怎麼定義呢?我們通常都有一個叫自我感的東西,你的自我感決定了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需求和生命中對你而言重要的事情。你認為重要的,就可能會讓你感到煩惱和困擾。有錢對很多人很重要,現在似乎變得更為重要了。有錢 和變得富有是當今社會評價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一個人有價值的體現,受人羨慕和尊重,富有了就會有較強的自我價值感。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受限於擁有的東西。擁有一些東西會讓我們有優越感,錢就是這樣的東西,缺乏了會讓我們覺得遜於他人,因為他們比我們擁有更多,我們還會不經意的提到所擁有上事物甚至是某種關係(認識某個名人或有權威的人)或者炫耀它們,好增加你在他人眼中的自我價值,或者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當別人東西比你多或者失去了貴重財產的時候,我們就會焦慮,甚至恐懼。

    還有在這個社會中別人如何看待你會變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在 城市裡擁有豪宅,或者每個都很有錢,你即使有豪宅也無法加強自我感了。有些人就會搬到山區,住一個小屋,放棄財富,重新獲得一個身份,獲得別人的認同,讓別人覺得你是靈性之人。我們自我感大多情況下受限於別人眼中的價值,我們需要別人比我們才會有自我感,需要在一個個比較的參考系中,透過有什麼和有多少來證明自我的存在。

    我們絕大多數人跳不出自我的那個圈圈,所以拋開生存的基本物質需要外,必然還追求其他的東西,本質上追求住、行、吃、穿的需求和追求成功,地位和人生的意義,對社會的貢獻沒有區別,都是想透過擁有什麼(物或名)來彰顯自我而已。要想徹底打消記得改變對“我是誰”到根本認知,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是不過份的追求和執著罷了。如果單就問題本身回答的話基於上面的分析,要打消穿的,吃的,住的欲求就需要找出其他需求來替代,要不然你就會失去自我了。

  • 5 # 嚴境

    能問出來就是功德無量;只要自己多問自己幾遍就明白了;還可以網上搜,有句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可以聽聽聖空法師講經影片。

  • 6 # 假裝用心DE一步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這是基本的生理需求。住行也是基本的行為方式。之所以️這樣的疑問,應該是對個人生命意義的困惑,是對人過於追求物質上慾望產生了懷疑。

    首先,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慾望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動力。人不可能沒有慾望,如同宋明理學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天理可存但是人的慾望不可能消滅。心如死灰的人,也不會沒有慾望,最起碼他會一日三餐,儲存性命。

    所以要滅的是對於物質的過度追求,和過度追求物質而帶來的心理上的巨大的焦慮!

    其次,明心見性,思考生命的本質。正如老子所說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生命是一種本然的過程,他不要要過多的規則,條文的約束。而人們對於智巧的追求和崇拜導致了畸形的競爭。

    所以讓生命去自然而然的發生。

    不需要拒絕❌,無需抗拒。

    其三,認可你的情緒,接納現在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困惑,但困惑本身不是問題,而對困惑的看法才會導致問題。認知的abc理論認為,事件只是一個事實,它不會造成人的情緒產生,而對事件的信念則是導致情緒波動的根本原因。

    所以對於吃穿住行這件事情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它只是一個事實,而你對於吃穿住行的態度和信念則會影響目前的狀態。

    所以去改變自己對於吃穿住行態度!

  • 7 # 阿凡提說

    一個人的慾望是自然生成的,也可以說在孃胎裡就有。母親有慾望自然影響到胎兒。慾望是人的本性。生活中的吃穿用都帶有慾望。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到為人處事都很知足,沒有貪慾之心,那麼這個人有兩個可能,第一,可能有病不是正常人。第二,不是凡人,是聖人。就那修行的佛門弟子來說,雖然他們有知足常樂的心,有與世無爭的心,有清淨慈悲心。那也是修行持戒才戒掉了慾望。如果能看破放下。不在執著於人事物,看淡一切。也許能做到沒有貪慾心。

  • 8 # 心理專家劉愛民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個同樣意思的提法,叫“怎樣打消一個人活的慾望?”是不是有點絕情,都不讓人活了。閻王爺也得看看生辰八字再收人的呀。是誰有這麼大的權力可以剝奪另一個人活著的權力?

    人活著,就要吃穿住行,這是基本需要,拿時下的話來說,叫“剛需”。

    從題主的提問,可以推測他跟對方兩個人關係確非一般,要麼是夫妻,要麼是親子,存在利益關係,因對方的要求自己難以滿足而壓力山大,因而希望透過心理學的方式方法來加以干預。

    導致這樣衝突的原因一種可能是題主的慾望違常了;另一種是對方的慾望違常了;再一種是題主和對方的慾望都違常了。

    前面講過一個案例,未來的兒媳跟兒子商量到影樓拍婚紗照。父母卻私下跟兒子說這樣太浪費,建議讓他們在網上租婚紗,用手機美顏照出來,再拿到照相館沖洗。未來的兒媳當然難以買賬這樣的消費觀念。

    另一個案例裡媳婦對奢侈生活的憧憬一直熱情高漲,隔三差五就在丈夫面前嘮叨張三李四家買大房子、買豪車了,讓工薪階層的丈夫心煩意亂、情緒低落,常常以加班為藉口晚回家。

    這兩家的公婆和兒媳如果碰在一起,矛盾衝突就更大了。

    由此,重要的是透過協商,協調雙方的慾望,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結果,齊心協力去實現。如果協調不順利,可以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解決。過度的慾望,跟潛意識情結、需要有關,需要專業心理諮詢師協助來訪者探索發現,找到並處理掉,症狀自然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考法律專業難嗎?應該如何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