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鋒詩書畫

    謝兄弟相邀。

    1、漲墨法,主要用於行草。

    2、漲墨法是飛白的對偶,反襯手法,起到均衡,調和的作用。

    3、是作者感情真實流露表現出的筆墨體現,用之不當,就成東施效顰。

    4、一般是筆干涉後,吸墨下筆的首字釆用。一般是首行首字,也有中間釆用。

    5、對於生宣,水墨比例中水多墨少很容易漲墨。

    6、慎用。

    7、漲的太多,不是作者有病,就是讀者有病,或者藏者有病。

    8、恰當為美,無為美,有亦為美,均在一念之間。

    9、掌握了以上8⃣️條,就掌握了漲墨。也大體掌握了書法與書法欣賞。

  • 2 # 我的果樹

    瀉藥

    有幸剛剛參觀了王鐸作品展,近距離看了漲墨法。上圖是本人近距離拍照,您仔細一看。

    漲墨有幾個誤區

    1.在生宣上漲,墨隨紙擴,完全淹沒字形筆畫。

    2.用水漲,沾墨的時候沾水。

    王鐸的筆法精到,只是每次下筆飽沾濃墨,增強對比,因為在絹上書寫會行成墨堆絹上,水滲絹下有暈的情趣。其實每個筆畫都是清晰的,立體的。

    這是我看到的漲墨法。

  • 3 # 風中飛舞的葉子

     漲墨法應用高手王鐸的作品及其藝術效果。先說一下墨色,墨分五色:濃、淡、潤、渴、白。漲墨屬於哪種墨色呢?漲墨應屬於潤墨,但又和潤墨有所區別。其區別在於用水,漲墨含水量比潤墨要多。要達到漲墨的效果必須要有如下要求:1、書寫紙應是生宣紙;2、筆應是羊毫或兼毫;3、書寫時速度較快。還有一點很重要,即筆毫先蘸濃墨後蘸水!

    用漲墨書寫後,其墨跡並非墨色與水色分離,而是墨色有暈化感。漲墨,即墨入紙後,很快沿筆、紙的接觸點向外漲暈,使墨跡膨脹擴大。所謂漲墨法,即漲墨的方法。造成漲墨現象的條件有三:其一是溼墨,即含水量相對較大的墨;其二是紙,那就是生宣紙或溼紙;其三是人,即書寫者書寫時處理墨的行為。其中主要條件是人。人又可分為有意為之和無意為之兩類。前者有意用筆蘸溼墨入紙,讓墨色漲開,使原來筆鋒書寫的線條適度地膨脹擴大,從而追求預期的藝術效果。後者則是書寫者在書寫時無意造成的漲墨。由於書寫者沒有考慮到墨的溼度和紙的性質而隨意書寫且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補救措施所致。再則,由於書寫者性格率意或書寫時情緒不穩定也會造成漲墨現象。在行草書法作品中採用適當的漲墨,可使墨色富有濃淡變化,黑白反差大,從而產生強烈的節奏感,給觀賞者形成視覺上的節奏衝擊力和心理反饋的美感。運用漲墨,古即有之。如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中秋帖》;晉代李柏的《書稿》;唐代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等。但真正在書法創作中大量使用漲墨的當推清末明初的王鐸。可以說他應用漲墨法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縱覽王鐸的書作,不論是條幅、對聯、手卷甚至在臨帖中,都大量地使用漲墨。以其手卷《奉龔孝升書》為例,此卷高十五釐米,每行二到四字,通篇作品的漲墨與誇張豎長線條、枯筆線條差參呼應,妙趣天成,構成了完美的和諧和視覺上的衝擊力,極大的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增強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強烈對比。在王鐸的其他作品中,都能讓人感到漲墨的應用會產生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同時,也開創了書法藝術的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在作品中,凡是漲墨的字,總是首先映入我們的眼簾。這些字似乎離我們的距離比其他字更近,幾近呼之欲出之感。整個節奏段落的字,就好像音樂中的音符,而漲墨的字,則是音群中的強音,與其他字相連線,形成了鏗鏘有力的旋律。另處,漲墨的字與不漲黑的字相互錯落,又使平面空間中產生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效果,讓欣賞者從中領略到更加豐富的空間世界。當然,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待每一位書家和他的作品。因為同一位書法家,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的高下優劣,差別是很大的。比如現在市場上,同是林散之,郭沫若的相同尺寸作品,價格竟相差十倍以上。這是由於作者創作的時期、環境、情緒、條件等決定的。尤其是應酬性的作品,大多都有不盡人意之處。即使是王鐸也不例外。比如其手卷《贈湯若望詩》中的“有”、“日”、“榮”等字的漲墨,就顯得有些不暢和無奈,還有立軸《金山寺》,全篇正文66字,漲墨就有二十餘字,其中幾乎無法辨認的有五字。難免有漲墨過多,過重之嫌。儘管其餘不漲墨的字均寫得蒼勁老辣,過多過重的漲墨,還是多少影響了作品的質量。當然,王鐸是以筆力雄強著稱的,儘管有不盡人意之處,也可能是前面所述的種種原因所致,但總而言之,評價每一位書法家或每一件作品,都要客觀地看問題,絕不能人云亦云,一好百好。

  • 4 # 夢書閣05老師

    把“漲墨”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玩的淋漓盡致的當數明末清處初的王鐸。是一種利用紙墨特性,讓墨自然滲透,形成塊面效果的表現形式。

    漲墨豐富了書法的藝術形式:點線面。書法原先是一種線條的藝術,我認為,漲墨增加了書法原先單一的線條表現形式,增強了書法畫面的效果。 漲墨適應大篇幅作品氣勢要求。應該說,這種表現形式的產生,跟明代寫大篇幅書法作品有一定的淵源。大篇幅作品,看得主要是氣勢,原先文人氣過重的書法風格,往往很難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而“漲墨”,恰恰有這個優勢。

    以上是自己的兩點淺薄認識,望指教!

  • 5 # 十五的月亮78189988

    這是個人喜好沒什麼喜歡不喜歡的,如果你對書法有興趣,多看勤練也會創造出另一書法,寫字一不小心墨掉下來了就會一團糟,書法練習是有講究的,最主要的在於心,心態不好寫不出什麼好字你就是練一輩子也是這個水平。

  • 6 # 柏恩先生

    中國書法藝術歷來講究“四法”,即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墨法,即用墨方法。

    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墨法有“七墨”、“六色”和“五彩”之說。

    “七墨”:指焦、濃、重、淡、清、渴、宿;

    “六色”:指墨、濃、溼、幹、淡、白;

    “五彩”:指濃、淡、潤、渴、白”。

    具體而言: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白知守黑。現就一般常見墨法談之,即“五彩”的應用。

    歷代書家無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寸: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國畫的墨法融進書法,增添了書法作品的筆情墨趣。

    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位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溼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黃賓虹對墨法研究更有獨到之處,提出了“五筆L墨”的理論。他偶爾將漲墨法應用於篆書創作中,又表現出一番奇趣。

    徐利明在《中國書法風格史》中說:“王鐸善用漲墨,大膽潑辣,往往在一幅字的開頭和字幅中需重新蘸墨之處,飽蘸水與墨,落筆沉重並任其暈化成團。隨著揮運,墨漸幹,漸淡,一任自然,產生無窮變化。”

    王鐸之後,漲墨在書法中的運用屢見不鮮。除了直接取法王鐸漲墨技巧的書家外,不少畫家也能在作畫的過程中體會到漲墨的妙用,這時,漲墨會經常出現在一些水墨畫的款識書法裡。因為漲墨妙在用水,清代不少畫家的水墨畫又加強了水的運用,這種畫對書的影響,使得款書中漲墨、淡墨經常出現。石濤題畫的書法,字態活潑輕鬆,漲墨運用自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林散之、李可染等畫家均善此法。

    古人論畫時講用墨有四個要素:一是“活”,落筆爽利,講究墨色滋潤自然;二是“鮮”,墨色要靈秀煥發、清新可人;三是“變幻”,虛實結合,變化多樣;四是“筆墨一致”,筆墨相互映發,調和一致。以此移證於書法的用墨也應是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 7 # 閒聊天下事

    謝邀!“漲墨法”古已有之,不是哪個書法家的發明。不僅毛筆字,鋼筆等硬筆也可用長墨法。只要具備生紙、溼墨,每個人都能寫出漲墨來,甚至不必生紙,也可寫出漲墨來。只是由於書寫者的能力不同,有優劣之分而已。初學書法者運筆澀滯,寫出漲墨的最多,哈哈……

    法者法也,全在運用是否得當。得當,則增色;不得當,則減色,甚至破壞性極大。此外,就看個人喜好了。

    《中秋帖》王獻之

    王鐸書法作品

  • 8 # 沈大哥

    漲墨是毛筆醮墨飽和且墨色較淡,行筆較慢在宣紙上形成的,所以我認為這既是墨法,也是筆法。漲墨讓字渾厚,混沌,令人遐想。枯筆與漲墨的墨法和筆法相反。枯筆用墨較濃,毛筆帶墨較少,行筆較快。枯筆讓字朦朧,奔放,令人神往。漲墨和枯筆在行草書書法(和中國畫大寫意)作品創中應用得當,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9 # 任性不妄為Z

    現在有些人透過不可告人的手段混入書法界,字寫得不如三歲小兒,實在拿不出手,於是美其名曰“醜書”,請問書法的“法”被你們丟到哪裡去了?也有臉稱為“家”。正如模仿唱歌的朱之文,肚子裡沒一點自己的東西,卻整天標榜自己的農民身份一樣可惡

  • 10 # 閒庭客

    哦,古時文人雅士其作品:有的簡約見真情,有的浪漫中飄清逸,多具~賞玩共趣,技藝共賞,蕭灑不拘之性情……

    近代、現代文人墨客,由於受上述古文人的薰陶及影響~在其繼承的基礎上有時還會出現光大和創新:如書法中的醜體等及繪畫中的潑墨潑彩等。

    但萬變不離其宗,脫離不了其藝術的規範和範疇。否則,就視為走上了歧途~不可取。

  • 11 # 人間惆悵客—張泉

    別逗了,先臨帖再臨帖,稍安勿躁,好嗎?

    別引經據典,別分門別類,那是古人無意為之,古代的書家研究的是結體、筆法、情緒與漲墨沒關係。分明是旁門的垃圾拿來如新品種一樣讓學書人研討,本身就是一種譁眾取眾。

    別說話。噓!回家去臨帖!安靜!

  • 12 # 老天215124247

    墨淡且筆含墨又飽,再生宣紙者,即有可形成這種狀態,一般出現在一部作品的字首,有觀感和視角效果。如果故意做作,一篇作品裡多次出現反倒影響該作品的質量!

  • 13 # 千年蘭亭

    題主說的黑乎乎一灘,那是墨豬,不是漲墨法。

    王鐸是個高手,也是個天才,他發明的漲墨法把墨、水、紙的特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

    漲墨法對紙和墨是有要求的。紙用生宣,墨要用墨塊,邊墨邊寫,墨汁效果相對差。

    生宣洇化效果好,筆落紙上,水跑得快,墨行得慢,墨色就有了變化。

    生宣吸墨效能好,後一筆落在上一筆上不至於融為一團,一筆一畫看得清清楚楚,層次清晰。

    漲墨法在一件作品中有一兩處足矣,不易多用。近代林散之老是用此法高手。

  • 14 # 老路書法

    漲墨法是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的獨創。

    這種漲墨法,大書法家可用之,筆法和技藝都不成熟的書寫者儘量少用。因為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然的書寫,不要東施效顰。

    《笑哈哈》 京東千里行

    漲墨筆法似墨豬,

    你塗我塗大家塗。

    王鐸天上笑哈哈,

    東施效顰大丈夫。

  • 15 # 翰墨書道

    書法中出現“漲墨”這種藝術形式,雖然非中國古代書法一路傳承技法正途範圍,但卻因明末清初書畫家神筆王鐸的別開生面,獨樹一幟,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抹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故鄉浚縣大伾山有一方刻石就是王鐸的書法。寫的是“鷺濤虎岫”四個似隸書非隸書的四個大字。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王鐸書詩畫兼善,王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自稱“一日臨書一日應索請”。書法作品如《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等,其繪畫藝術成就也非常高,著名的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王鐸書法以“二王”為師法之宗,又遍摹魏晉唐宋諸經典作品,尤以《淳化閣帖》用功甚深,有“神筆王鐸”之譽。

    據記載,於明代萬曆三十二年,王鐸始臨習王羲之的《聖教序》,三年之後,已經字字逼肖。

    王鐸書法取法高古,筆力雄健,縱逸鬱勃,跌宕峻密,又因取法柳公權的因素,骨力勁厚雄強,或因詩書畫兼善的原因,書法的經營佈置精巧更勝一籌,於明初清末的書法藝術中可謂別樹一幟。

    【王鐸的書法中,大多作品都出現了“漲墨”的情況,這在書法中原本是一種弊病,但王鐸卻將其“化腐朽為神奇”,因其強烈的線條空間處理和塊面的黑白對比,使得王鐸的書法具有了別具一格,匠心獨具的藝術特色。但是漲墨不是墨疙瘩,在原作上是仍然可以見到點畫和用筆技法的清晰痕跡的。並不是毫無目的的胡亂塗抹。而且與作品的行氣,大章法的布白和節奏密不可分。一般以蘸墨落筆之後到筆鋒出飛白為一個節奏,再者第二行的漲墨的出現要和第一行的有所變化。

    同時要考慮落款和通篇章法的和諧簡潔。不能因漲墨而廢藝。】

    實際上在王鐸的作品中,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使用了漲墨法。

  • 16 # 風中的棍子

    嗯,我小時被老頭用棍子伺候練書法,心裡百般不爽,於是醮了墨後,也不舔筆,在毛邊紙上直接落筆。沒想到當初洩憤之舉,居然被人稱為書法創新。得知此事後,老頭和我錘胸頓足,後悔不已。當初怎麼就沒想到申請專利,上綜藝節目呢?

    萬般天註定,半點不由人啊。

  • 17 # 婉約詞韻風月主人

    不會寫,也沒聽過!

  • 18 # 分秒必爭芒果R7

    字是讓人識讓人看的,黑乎乎一片字都讓不出來,怎麼讓人識讓人看?人都不識看不出看不懂,怎麼又能讓人喜歡呢?作者自娛自樂吧。

  • 19 # 詩文意境大觀

    不喜歡,字都認不出來的書法不能稱之為書法,再有名氣的書法家,也會因此丟了顏面。書法就是書法,不能標新立異。

  • 20 # 黃志明288

    肯定下喜歡。書法自古至今當以筆畫來取優劣。在不經意的形情下,筆飽滿墨寫出了漲墨字,確實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悅目)。但人為漲墨法不可取,是譁眾取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知道,你身患重疾將要去死,那麼你選擇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