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教練李麟
-
2 # 老夏分析師
在職場中,學歷的作用,說實在的,就是一塊好公司的敲門磚。
但是這塊敲門磚,很多人又看得很重,一些知名國企、大型企業的門檻基本就是985、211。那學歷高和學歷低真的差距這麼大嗎?
老夏認為,這可以從學歷中看出來的更多的是:讀書能力、學習方法、機會與選擇。
沒有絕對的說法說學歷高就一定各方面都比學歷低的強,眼界的差距,我們還需要從更多的方面去分析比較。
學歷高證明了什麼?學歷高,找工作的時候,可以不用這麼吃力,機會多一些;跟普通學歷的人比起來,起點高一些;證明了以前學生時代受到的教育水平比較高,學習努力,樂於鑽研,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
大學之所以有分層次等級,也是為了篩選人才。
高學歷不僅僅證明了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厚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側面反應了我們的教育背景、成長環境。
好的成長環境對塑造人有很大的影響,名校畢業的學生在職場上的工作效率、方法本身就比較佔優勢。
在眼界方面,學歷高,證明他在優秀的學校畢業,就有優秀的教育資源、更多優質的機會,整體來說會比學歷低的人群受到的“學術薰陶”濃一點。
普通學校根本就沒什麼機會接觸學術大牛啊,所以說,學歷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證明這個人自身眼界、能力都是比較高的。
不過再好的學校也有差生,個人本身努不努力也佔很大一個因素。
學歷低=眼界低?雖然說,學歷高的人,眼界會普遍比較高,但是我們不能說學歷低的人,眼界就低。
所謂眼界眼界,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見識。
一個人自己親身經歷了某些事情,會增長一定的見識,而經歷的多少,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好壞、經濟情況高低、以及機會的存在直接掛鉤。
你能說學歷低就家裡沒錢嗎?能說學歷低,就沒有走出去的機會嗎?很顯然不是的。
增長眼界的方式有很多,學歷只是我們最常見的刻板印象中的一種。
學校環境的重要性要說學校對於一個人的塑造影響不大,那是騙人的。
“孟母三遷”的典故,就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層三次遷居!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母覺得小孩子從小這麼學不好,於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母三遷,後來才成就了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
普通人如何拓寬眼界?孟母三遷,為的是給孟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歷低但是家裡經濟條件好的人,可以從跟多的渠道拓寬眼界。那普通人一沒背景二沒錢,就註定只能認輸?當然不是!
1.“抱緊大腿”,學本事。
人不怕沒本事,就怕明知道自己沒本事還不努力。每個人身邊,就算資源再差,也總有那麼一個兩個貴人。機會不是沒有,而是你自己沒有抓住啊。
向周圍能力強、見識廣的人學習,平時大事小事,多向你認可的人請教請教,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多元思考的能力,不妨是拓寬眼界的一種形式。
2.多嘗試新鮮事物。
下了班之後,只想在家做肥宅。公司有活動不參加,團建不見身影,週末也只想靜靜享受自己的小世界。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妥?但是我們如果不增加自己接觸新事物的機會,那我們自己的發展機會就會受到限制。
你怎麼知道團建中你不會學習到什麼?週末如果出趟門,參加多點活動,說不定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說不定會認識更多的人。
給自己多一點可能性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多出去走走。放鬆方式不只有肥宅這一種,說不定養成習慣之後,我們待在家都會覺得閒得慌。
3.多看書,制定學習計劃。
看書是最靈活、最方便、最能增加我們文學底蘊、思考能力的一種方式了。
現在電子資訊這麼發達,我們看書變得更加便捷,何不利用起碎片化的時間為自己多“貼貼金”?
制定起學習計劃來,學習本身就是永無止盡的,我們越學懂得越多,眼界自然也能越來越寬闊。
-
3 # My成長日記
我認為本質上差別並不大,因為“眼界”是後天習得的,而非天生的,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提升發展自己的。
何為“眼界”,我孤陋的認為就是你看過的人或事,聽過的人或事,經歷過豐富多彩的生活事物,慢慢的對人生的態度、對生活的理解有了新的認知,我將它稱為“眼界”。所以,“眼界”絕非因學歷不同而差距就有所不同。
我們之所以總感覺高學歷的人為何如此的透析一切、將複雜變為簡單、有著很深層次的見解,是因為他們在資源的獲取以及自己的行為方式上比起低學歷的人來說較有優勢。
這些優勢是,高學歷的人有著更為自律的精神和學習能力,以及有著很好的大學學習氛圍,能夠接觸大低學歷接觸較少的辯論大賽、數學物理競賽、創新大賽等學習經歷,甚至是在參加社會工作時,深受大公司的喜愛完善自己的社會技能。這些很大程度上造就他們彼此的不同。
所以,他們“眼界”的差距來源是習得“眼界”的方式方法較大,而非僅因學歷就造成不同。因為並不是每個高學歷的人都發光發熱,有些被退學的,有些整天玩遊戲就是混個學歷證書的數不勝數。而有些學歷較低的人,由於較早的進入社會,在社會的磨礪下越挫越勇,只要有顆嚴於律己的心取得成功的也不在少數。只不過兩者在學校中和社會中,高學歷者比起低學歷者來說,更有競爭力。
綜上所述,我認為學歷高的人在習得“眼界”上較為有優勢,但這個優勢的如何獲取也要看自己本身。
-
4 # 浮華背後4887
職場中,學歷高低的眼界差距差別肯定會有,也事實存在。
學歷高,受教育程度,深度,廣度也一定高,於某一領域內的專業技能水平的所學造詣是非常人可以比擬的。
學歷低,在專業知識領域因受教程度,深度,廣度不同,而無法與學歷高的人相比較。
但是,在社會工作事業中除了特殊或某一特定領域人才外,學歷的高低就不再是限定一個人眼界高低的決定性條件因素了。
每個人先天與生俱來的性格底色,輔以後天生存生活環境條件(物質上的金錢,精神思想上的家教,家訓形成的家風),加以後天學識修養,生活經歷,人生閱歷,以及個人遺傳基因決定的天賦等等條件,決定一個人的眼界,能力,品行品性,以及最終的人生成就!
-
5 # 李路在記錄vlog
我覺得在職場中,學歷高和學歷低之間眼界是存在差距的,但並不是很大,對於工作的展開其實也沒啥太大影響。學歷的高低對於求職來說,確實有很大作用,但工作的好不好,學歷的影響微乎其微。
學歷不管是高還是低,沒畢業都是學生,其絕大多數活動都侷限在校園裡,即使是和導師做幾個專案、多參加一些課題,這對提高在職場中的眼界沒有多大意義。當然,這要看學歷的差距有多大,如果是一個碩士和一個高中生去比較,那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但總體來說,學歷的作用就是在於求職。
很多人都是學歷高的人,思考問題有層次,看問題有深度。其實這並不是學歷帶來的好處,而是一個人的經歷對其的鍛鍊,這其實是學校檔次對學生的影響。一所985高校擁有的師資力量、各種機會,是一般學校不能比的,參加的各種活動多了,眼界自然開闊了。可能一些名校的本科生,都比普通學校的碩士眼界都要高。
回到職場這個大前提下,學歷高低,其眼界的差距並不很大。
職場裡的眼界,是靠你經驗的積累,靠你參與專案的多少,學歷造成的那點差距根本不算什麼。我公司裡有也北大博士、碩士,我覺得我和他們之間的差距,不是學歷造成的,而是另外兩個原因,一是學校的差距;二是經驗上的差距。
眼界的開闊和你看了多少本書、經歷了多少事情有關,多上幾年學,開闊不了多少眼界,看你這幾年做了什麼事兒。
總的來說,學歷高和學歷低對眼界是有影響的,但在職場裡,這種眼界的差距不會表現的很明顯。所以,把重點放在能力的提升上吧,能力有差距,才會表現的很明顯。
回覆列表
我一直認為學歷的高低和能力、技能、思維、視野、當然也包括眼界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是學歷對這些的影響是個機率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做HR工作有十餘年,面試甄選人選有超過萬人,見的人多了就有這樣一種很通透的感覺:學歷高的人往往出現大牛、人才的機率高,而學歷低的人往往就很普通。
當然,做了這麼多年的HR,見得人多了,也見到很多學歷不高,但是各方面很牛氣的人,比如3年前邀約一個在恆大大健康領域做高管的人選,他的第一學歷只是大專,但是薪酬標準稅後約七八十萬,大概35歲左右,在大多數人眼裡這應該算是成功的人了。
但是在以往招聘的過程中,大多數學歷比較低的人,往往沒有這麼幸運,只能在比較低階的崗位打磨。相反的,很多金領、高管,尤其是能夠年輕就做到金領的人,往往學歷都非常好看。
迴歸到本質,包括兩個原因:教育對人才的選擇和教育本身資源的疊加。
很多人否定應試教育,但是應試教育本身至少能夠培養出考試能力強的人,考試能力強背後又包含著記憶能力、自律能力、學習能力、悟性思維等等系統性能力,所以好的大學在選擇了優質的學生則意味著選擇了這些能力優秀的學生。這些能力優秀則相對於考試能力弱的學生有一些起點優勢,同時考試能力強的學生還在高中基礎知識上具備較強的知識基礎,所以這類人群在一個不太健全但又不算錯誤的人才篩選機制中能夠脫穎而出。
其次進入到大學後,大學的教育一方面是專業教育更多是素質教育,越好的大學學術資源更多更優、素質教育資源更多更優,在好的生源基礎上這些資源更能發揮效果,進而能夠培養出更全方位的人才。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人才,但是這些人都具備了前面所講的考試能力,則能大大提高出人才的機率。相反的學歷比較差的學校,本身進來的學生考試能力比較差,加上本身的教育資源就比較差,那麼最終能夠輸出人才的機率就低之又低。就是這個道理。
其中眼界是重要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