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帥老闆

    1.提高睡眠質量

    2.加強運動鍛鍊

    3.保持樂觀心情

    4.適量補充維生素

    5.禁菸禁酒,杜絕一切不良習慣

    6.一定要多喝白開水

  • 2 # 大美臨汾

    勤洗手 勤通風 戴口罩

    早睡早起身體好

    因地制宜,居家做運動(瑜伽,廣播體操,拉伸)

  • 3 # 花花3

    1.平時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2.適當運動,建議可藉助keep等APP在家做鍛鍊,提升免疫力。

    3.多喝水,有利於排毒。

  • 4 # 林浩3899

    1.堅持健康均衡飲食,均衡的飲食可以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如多吃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品,這些方面,都是提高身體素質,加強身體免疫力的重要方面。

    2.加強自身身體的鍛鍊,鍛鍊身體能夠提高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免疫力,加強運動鍛鍊,能夠提高身體新陳代謝能力,同時也能提高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3.保持良好樂觀心情,不要因為疫情嚴重就產生恐慌心理,也不要天天患得患失,焦慮緊張,平和樂觀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樣是保證人體免疫力的重要方面。

    4.保持良好作息時間,勞逸結合,有的朋友喜歡熬夜,每天只睡很少的時間,其實這樣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對於身體的免疫力恢復是很不利的,想要保持良好的身體免疫力,保持規律作息,讓身體獲得充分的睡眠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5.注意保暖,寒冷的冬季新型病毒之所以傳播如此之快,與這種病毒本身的特性,在寒冷天氣下能保持病毒活性有關以外,在寒冷環境中,人的自身免疫力會有所下降,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因此,想要保持身體良好的免疫力,一定要注意保暖。

    6.注意個人衛生,衛生問題同樣值得注意,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播,同樣也可以經過接觸傳播,因此,想要做好病毒的預防,保持身體良好的免疫力,一定要做到注意衛生,勤洗手,正確洗手,避免病毒透過口腔和眼睛侵入體內。

  • 5 # 後擊搏發

    做好這幾個方面:

    1、控制好室內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也不宜忽高忽低;

    2、保證充足睡眠,作息時間要規律;

    3、飲食葷素搭配,不宜暴飲暴食,多喝溫開水;

    4、保持適量運動;

    5;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C。

    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健康,一起努力讓疫情早點過去!加油!

  • 6 # 夸父的行囊

    世衛組織在24日的新聞釋出會上也確認了這種可能性。很多人大聲疾呼,不要再吃蝙蝠了,放它們一條活路、就是給我們自己留一條生路。

    2003年非典爆發時,就有專家學者指出,非典病毒的宿主正是蝙蝠。然而,時隔17年,有些人似乎仍沒有改掉吃蝙蝠的陋習。

    事實上,把蝙蝠作為食物由來已久,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宋代。

    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時,震驚於當地人幾乎無所不吃的飲食習慣,寫下一首《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

    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蜜唧,是一種剛出生尚未睜眼的小鼠,喂以蜜,吃時“唧唧”作響,故名蜜唧。

    由此可見,薰鼠、蝙蝠、蜜唧,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上了嶺南民族的飯桌。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至今仍以煎、炸、燉、烤等方式,把蝙蝠(以喜食水果的果蝠為主)加工成獨特的“美食”。

    既然食用蝙蝠的歷史如此之久、地域如此之廣,為什麼只在2003年、2017年爆發了與其相關的疫情?

    難道東南亞人吃的和華人不是一個種類?

    或者,他們由於長期吃而產生了抗體、對這類冠狀病毒具有免疫力?

    對此,我們尚且沒有答案。

    不過,我們已知的是,蝙蝠的確是一種行走——哦不,是“會飛的病毒庫”。和它比起來,人類在這方面是弱爆了。

    B. 蝙蝠體溫的“玄機”

    蝙蝠誕生在恐龍統治地球的遠古年代,已在地球上生存了8800萬年。現存的961種蝙蝠,是除人類之外,地球上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哺乳動物之一。除了南極洲和一些海島外,各大洲都有它的蹤跡,尤以在熱帶、亞熱帶的密度最大。

    科學研究發現,蝙蝠身上攜帶著超過100種兇險無比的病毒,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等等,但蝙蝠卻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傷害,其中的玄機在於——體溫

    蝙蝠在飛行時,會消耗很大的能量,新陳代謝水平驟增十五倍,心跳達到驚人的1000多次,這導致蝙蝠體溫能升高到40°C。正是由於這樣的高溫殺死了包括病毒在內的很多微生物,並且抑制了病毒複製,才使得“會飛的病毒庫”安然無恙。

    同樣作為哺乳動物,蝙蝠和人類的基因差異非常小,被病毒作為共同宿主的可能性很大。

    (顏色越深的地區,表示當地人類與蝙蝠共同攜帶的病毒越多)

    但是,由於人體不具備蝙蝠的特殊免疫機制,過高的體溫在消滅病毒的同時,也會對人體的正常細胞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蝙蝠能夠輕鬆駕馭40°C的體溫,這對它而言是家常便飯,但對於成年人而言,40°C已經為高燒,必須立刻進行降溫處理,否則就可能危及生命。

    體溫為什麼有這麼重要?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體溫是對生命基礎活動——新陳代謝——的重要表徵,新陳代謝旺盛,體溫就高,新陳代謝低下,體溫就低;另一方面,體溫是哺乳動物的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前提條件,免疫系統的正常執行需要適宜的體溫環境。當新陳代謝活躍時,體溫比較高,血流速度加快,白細胞作為免疫系統主力軍,對外能夠迅速識別和清除病毒等病原體,對內可以及時監測並殺死發生癌變的細胞;當新陳代謝低下,體溫會隨之下降,血流速度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和戰鬥力也會隨之變低,反應遲鈍,就會給病毒、細菌、癌細胞以可乘之機,嚴重威脅到機體的健康和安全。

    經過科學研究測算,體溫每上升1°C,基礎代謝會提高13%,而體溫過低,則意味著代謝能力下降;從免疫系統的角度來看,體溫每上升1°C,免疫力會提升5~6倍, 體溫每降低1°C,免疫力會下降30%。

    如此說來,體溫比正常人類高3°C的蝙蝠,免疫力會高出十幾倍,所以即使與100多種極危病毒共存,也能安然無事。

    另外,按照正常人體內每天產生約5000個癌細胞計算,如果體溫下降1°C、免疫力下降30%,就意味著免疫系統每天會漏掉近1500個癌細胞。

    細思極恐。

    C. 人類正在“變冷”

    那麼,正常的人體溫度應該是多少呢?

    1851 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 · 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收集分析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資料,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C,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然而,近年來的科學發現證實,人類體溫正在不斷下降,37°C已不能作為評判標準。

    2020年1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 · 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及其團隊釋出了一項研究成果,表明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從37°C降到了36.6°C。

    帕森內特團隊對比研究了三組資料,第一組是美國內戰期間23710位士兵的體溫,測量時間跨度從1860年到1940年,另兩組資料分別取自1971年到1975年、2007年到2017年。

    帕森內特在分析了六十多萬個數據後發現,美華人的體溫每隔十年下降0.03°C,十九世紀早期出生的男性體溫比今日男性高0.59°C,女性體溫從十九世界末期到現在也下降了0.32°C。

    帕森內特認為,不同時代的體溫測量方式不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尤其是後兩組資料之間存在著同樣的降低趨勢,而溫度計在這幾十年裡並沒有變化。

    帕森內特進一步提出,造成體溫持續下降的原因,是疫苗和抗生素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的活躍度降低、機體炎症越來越少。她據此推測,在所有人們健康狀況大幅改善的國家,同樣存在體溫下降的情況。

    在“全球變暖”之際,人類自身卻在“變冷”。

    D. 我們的免疫力

    如何適度提高體溫、進而增強免疫力呢?

    其實,提高免疫力的要訣很簡單,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無外乎經常運動、少吹空調、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

    第一,缺乏運動、大量時間“葛優躺”的後果,是導致身體的基礎代謝量下降、能量消耗下降,能消減少會引起內臟脂肪增加。簡單來說,只要躺著不動,即使吃得再少也可能會發胖。脂肪過多,會引起血管炎症、削弱胰島素分泌,引起“三高”、糖尿病等等比較難治的慢性病。第二,常吹空調,會弱化中樞神經對外部溫度的感知能力,長此以往,這個系統的核心——下丘腦就會失靈、難以調節和平衡體溫,導致體溫下降,免疫力衰退。第三,人在面對壓力時,身體會在應激作用下分泌一種激素“皮質醇”,以滿足生理功能的l短時需要。這種激素不僅會分解肌肉,還會促進脂肪的儲存。如果長期揹負較大的精神壓力,導致皮質醇過量分泌,就會引發肌肉過度分解、脂肪過量堆積,基礎代謝能力不斷下降,體溫隨之降低。一些上班族儘管少吃甚至不吃東西,但還是越來越胖,正源於此。

    小結一下:缺少運動、常吹空調、壓力過大,都會導致體溫下降、免疫功能紊亂或者退化,經不起一點“折騰”,外面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生病。

    所以,如果說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我們一些警醒的話,那就是要努力改變生活方式,積極提高自身免體力——當然,首先是要遠離野生動物,它們的安寧,就是我們的安寧。世間萬物,本應各守其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破產了負債累累,在努力工作還債,這個時候最怕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