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倫我男神kkw
-
2 # 小木推書
披麻戴孝是為了哀悼去世的親人。
相傳,孔子是個大孝子。
一天早上,他正在陳國給弟子們授課,突然接到鄉鄰的報告,說老母親得病去世了。這訊息猶如晴天霹靂,孔子聽了當場昏了過去。醒來後,孔子連忙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並隨手拿了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當腰帶,向弟子們簡單囑咐了幾句,就火速趕馬車回家。
老母親去世後,孔子的學生來送葬,看到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他們覺得很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
老人本來也不知怎麼回事,不過思考了一下還是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用麻布代表孝子的純心。
-
3 # 鼔詞唱段影片
人去世後,家人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中國文化,中國習俗,長輩去世時,晚輩的哀悼時的衣著方式。脫去帶顏色的衣服,換成麻布袋子剪開製作的披風,頭上帶著白色的帽子。這種方式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無從考證,有一個故事倒也流傳下來: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孃,還總是在娘面前誇口:"等娘過世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想教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孃的責任。老婆婆一夜沒閤眼,終於想出個辦法。對他們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面槐樹上的烏鴉和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他們遵照老孃的意思做了。發現老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和老孃對待自己一樣。可是,長大以後的小烏鴉還不錯,老烏鴉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貓頭鷹卻截然相反,把老貓頭鷹吃掉了。兄弟倆就想,我對老孃好不好,我的孩子都看在眼裡。我們要學烏鴉,不要學貓頭鷹。為了表示孝心,老孃死後,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戴綠,而是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並下跪拜路。打那以後,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買不起黑布,於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為了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目前披麻戴孝在農村仍在流行,隨著移風易俗的號召,已經改簡單了,但是穿花衣服的肯定沒有,穿帶非白即黑。在城市更加簡化了,用一個黑袖箍來表示哀悼之意。參加葬禮時誰都要穿暗色的衣服。
-
4 # 雷子的文學分享
披麻戴孝是一種傳統風俗文化,是自周朝就流傳下來的禮儀。
披麻戴孝指當長輩去世之時,子孫後代們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對他們的哀悼之情。披麻戴孝給死者送行這是一種孝敬死者、尊敬死者體現。
披麻即身披麻布服,這裡的麻布服是一種純用布,沒有加上任何彩飾,沒有進行任何深加工。這種天然的、沒有加工的衣服是一種素服,用素服不奢侈,有簡潔、真誠之意,突出對死者的虔誠與崇敬。
那戴孝是什麼呢?戴孝一般指的就是頭上戴白色的東西,孝服自周朝開始就一直都是用“白色”指代,也就是說這裡的“孝”即“白”。
在古人眼裡每種顏色並不只是顏色,他們認為每種顏色都代表一些東西。季節也是一樣,比如春青、夏朱、冬黑,而秋天則是指代白色。秋天是蕭瑟、寂涼的,是大自然中最有殺氣的季節。祭奠用指代秋天的白色是再合適不過了,這樣可以襯托出自己內心的悲涼之感,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
而且和麻衣一樣,白色也是素服的一種,因為白色是最純粹的顏色,也是沒有任何色彩,同樣是可以代表乾淨、整潔,突出對死者虔誠的。
披麻戴孝雖在周禮等書籍就早有一些記載,但當時並沒有形成習俗,成為習俗慢慢發揚光大還是由於文聖孔子的緣故。
有一次孔子在外講學,聽說母親突然去世,於是戴上白頭近巾、披上白衣服、綁上麻繩,然後立馬趕回家為母親辦理喪事。孔子學生看到老師這番模樣,問其緣故,孔子因熟知周禮,答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眾人覺得有理,於是都效仿,之後這種披麻戴孝的做法就傳播開了,慢慢形成了風俗。
-
5 # 文華知事
披麻戴孝是喪葬習俗。
喪服的最初意義在於表示某種禁忌。原始社會的先民出於對鬼魂的恐懼心理,擔心死者會降禍作祟,為了不被鬼魂辨識,免遭災禍,在辦理喪事時往往披頭散髮,以泥塗面,衣著也同平時大不一樣。據說披麻戴孝是由孔子所創 ,父母死後,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喪棍一路嚎啕大哭,送至墳塋。後來人們紛紛效仿這一做法,並越傳越遠。久而久之,都固定為不可更改的殯葬儀禮,這風俗是孔子留下的,在淮陽一帶流傳,一直延續至今。到後來隨著倫理觀念的進步,喪服的意義也逐漸演變為主要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居喪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種形式,即所謂“飾情之表章”。
披麻戴孝最初來自《儀禮》,儀禮中規定喪服要使用麻衣,並且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儀禮·喪服》所規定的喪服,由重至輕,有斬衰(cuī)、齊衰(齊zī)、大功、小功、緦麻(緦sī)五個等級,稱為五服。五服分別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遠近不等的各種親屬,每一種服制都有特定的居喪服飾、居喪時間和行為限制。
五服由重至輕分別敘述如下:
持斬衰之服的男子全套喪服是:斬衰裳,苴絰(jū dié)、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衰亦作縗,是麻質喪服上衣,裳為下衣。斬是不加縫緝的意思。
齊衰三年的全套喪服是: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製作的,齊謂衣邊經縫緝而顯齊整。牡麻絰是用不結子的雄麻的纖維織成的粗麻布帶子,也包括首絰、腰絰兩種。
大功喪期為九個月,喪服為布衰裳,牡麻絰,冠布纓,布帶,繩屨。這裡的布是指稍經鍛治的熟麻布,較齊衰用的生麻布細密。婦女不梳髽,布總亦用熟麻布。
小功喪期為五個月,其服飾是布衰裳,澡麻帶,絰、冠布纓,吉屨無絢(qú)。小功所用的麻布較大功更細。
緦麻喪期僅為三個月。當時用來製作朝服的最細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縷,就成為緦。因為其細如絲,正適宜用作最輕一等的喪服。
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華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傳統服喪孝服有輩份之分: 白布——死者同輩、外親;麻布——子女兒媳;萱布——孫侄甥;淺布——曾孫輩;黃布——玄孫輩;紅布——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隱含笑喪之義)。成年人頭配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狀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的分野為男配左腕孝球,女結於發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藍、青、黃四色,待除靈後依次換色,古時稱為「換孝」。
知道了這些細節,是不是覺得很多電視劇都漏洞百出,無法直視了。
(故人的棺材板被撓的吱吱作響……系列)
終
-
6 # 李士真關山日記
首先說明的是中國沒有封建社會。維持中國家族和國家的思想和行為,就是忠孝二字。披麻戴孝,大家猜猜看是什麼意思?
-
7 # 好哥204531506
死者偉大,家人為什麼戴孝,那是尊重逝者的孝順的型式,與死者平輩的戴白布,扣在膀子上的是與逝者平輩及上輩。直系親戚的晚輩長孝(地方風俗不同)上孝規矩也不一樣,離家十里路各落各響風,地方一見此事,就知道這家去逝人了。
-
8 # 韓留全
人世以後為家人披麻戴孝,這是一種傳統,是對老人的尊重,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自己的老人去世了都要披麻戴孝,燒錢落紙,很以前還要守孝三年的,不過現在隨著社會的改革,好多事情都進一步簡化了,
-
9 # 超14076518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封建思想非常濃厚的國家,不論是喪葬制度還是在其他方面都是比較守舊的,因為在中國的傳統禮儀中,如果有人去世了,他們要為自己的親人披麻戴孝,而且關係越是親密,所需要穿戴的孝服時間就越長,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後來逐漸的,披麻戴孝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從三國兩晉到南北朝開始,人們就對五服制度的大致框架有了一個相對具體的框架和規定,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在為何在中國歷史上人在去世後就要披麻戴孝?這到底是有一個什麼樣的說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關於中國的五服制度所指代的就是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所規定的五種不同喪服,服制一共是分為齊衰,斬衰,小功以及大功和緦麻,他的服喪期限是有長短之分的,包括在喪服的質地粗細等等,更包括關於他的製作,其實這些都有很多講究,不過華人是忌諱在喪禮上穿顏色十分鮮豔的衣服的,而且作為孝子和孝女孝媳等,他們都是需要穿白色的棉褲,不過這披麻戴孝的喪服制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中國的封建社會主要是由父系家族所組成的,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以及配偶,也就是自高祖到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這些被稱為是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去世後為服喪。
個人認為,在過去人們披麻戴孝是為了表達自己對親人去世後的痛心,而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們也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習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披麻戴孝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將這些都做成形式,真的孝敬更應該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老人在世的時候好好贍養老人,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認為的呢?
回覆列表
中國的封建社會主要是由父系家族所組成的,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以及配偶,也就是自高祖到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這些被稱為是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去世後為服喪。
至於這種習俗的來歷,就要從古代一個傳說說起了,其中一種說法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在太行山腳下,有一位早年喪夫的老婆婆,家中有兩個兒子,但是自己的這兩個兒子對自己都不是非常孝敬,在長大成人後也各自成家了,並且都不願意負責在家中照顧自己母親的重擔,後來這兩個兒子只是對自己的母親說道:“娘啊,你死後,我們一定要用金絲楠木的棺材,而且還要準備好十分十分豐盛的理財來厚葬您。”
其實對於自己這兩個兒子的話,其實老婆婆自己心裡是十分清楚知道的,自己生前的時候都不孝順自己,死後就算是厚葬,又有什麼用處呢?於是一天這位老婆婆就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叫到自己的身邊,對他們說道:“娘死後,不需要你們的厚葬,你們只需要將我的身體裹住,扔到黃河中餵魚就好了。”老婆婆的兩個兒子聽到這裡自然是非常開心的,扔到黃河餵魚,既不用花錢還省事,這樣的好事自然是兩個兒子最開心的事情了,但是後來這位老婆婆又說:“我是有要求的,就是以後你們每天有時間的時候就要去看看烏鴉和貓頭鷹才行。”
這兩個兒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母親的用意,但是為了省錢就聽話照做了,每當有時間的時候都會去看看,不過隨著時間的加長,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烏鴉長大後,會將自己找來的食物餵給自己的母親,這也是烏鴉反哺,而貓頭鷹長大之後而是將自己的母親吃掉。
後來,老婆婆的這兩個兒子在看到烏鴉和貓頭鷹十分明顯的對比之後,自然也就明白了自己母親的用意,烏鴉都有反哺的意識,自己身為人子,卻不孝順母親,自己看到貓頭鷹長大後將自己的母親吃掉,這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是與自己如今的所作所為又有什麼區別呢?自己尚且都是痛恨貓頭鷹的行為,自己卻在無意中變成了貓頭鷹這樣令人討厭的人,他們兩人也瞬間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回去之後,就改掉了之前的毛病,主動承擔起照顧自己母親的重擔,對自己的母親也非常好,不過老人已經很年邁了,只是享受了一年時間的時光就去世了,後來老人去世之後,他們的兒子也模仿烏鴉的皮毛做成了喪服。在自己母親的墳前守靈,從此之後,披麻戴孝也就開始廣為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