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給你2020

    周星馳是一個喜劇演員,他的工作是逗人笑,他的笑話很好笑,這是周星馳的偉大。

    但周星馳更偉大的地方,是在他的電影裡,笑,很多時候只是一個鋪墊,用來襯托一種無法去笑的東西。

    很多時候他的笑只是一種催化劑,他是在用笑,來表達一種悲涼,一種曠達,一種執著,一種希望,一種雖然受驚折磨和侮辱,但仍然真誠和努力面對的人生態度 。

  • 2 # 大白塗影

    周星馳是演喜劇為大眾所熟悉的,呈現給觀眾每部電影,都堪稱經典,給無數的人帶去歡樂的笑聲。

    周星馳是公認的喜劇大師,可他說我拍的是悲劇,不是喜劇!

    上傳於 2019-07-30

  • 3 # 經典影視再續

    必須要算,一代喜劇之王,給多少人帶去了歡樂,但是他本人實際生活中並不是一個開心快樂的人,一生也未娶妻生子,都說錯過了朱茵~

  • 4 # 誰明浪子心2020

    我覺得周星馳不算是喜劇大師、他是藝術家、是喜劇開拓者、應該稱呼為喜劇天才、放眼整個中國電影圈、我敢說沒有一個演員的電影票房,能跟周星馳的電影票房來相比。

    只有他的喜劇才能最讓人開懷大笑,只有他的喜劇才最自然最不尷尬,只有他的喜劇最認真最嚴謹。只有他的喜劇任何演職人員的名字都不用出現在電影海報上,只需要打上週星馳三個字就足矣!

    因為他就是周星馳,永遠的喜劇天才,

  • 5 # 小白59588256

    周星馳,1962年6月22日生於香港,祖籍浙江寧波,中國香港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商人,畢業於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1980年成為麗的電視臺的特約演員,從而進入演藝圈。1981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IQ成熟時》。1988年將演藝事業的重心轉向大銀幕,並於同年出演電影處女作《捕風漢子》。1990年憑藉喜劇片《一本漫畫闖天涯》確立其無厘頭的表演風格。同年,因其主演的喜劇動作片《賭聖》打破香港地區票房紀錄而獲得關注。1991年主演喜劇片《逃學威龍》,並再次打破香港地區票房紀錄。1995年憑藉喜劇愛情片《大話西遊》奠定其在華語影壇的地位。1999年自導自演的喜劇片《喜劇之王》獲得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2002年憑藉喜劇片《少林足球》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以及最佳導演獎。2003年成為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人物。2005年憑藉喜劇動作片《功夫》獲得第4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08年自導自演的科幻喜劇片《長江7號》獲得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2013年執導古裝喜劇片《西遊·降魔篇》,該片以2.18億美元的票房成績打破華語電影在全球的票房紀錄 。周星馳拍的每部喜劇片都是經典,喜劇之王當之無愧

  • 6 # 胖熊娛樂

    周星馳應該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的領軍人物了,其中他的無厘頭式的搞笑方式更是開創了喜劇歷史的先河。至今為止他的這種方式還影響著一代人。包括電影中的很多經典橋段和臺詞,至今聽到還是驚為天人 ,每一次看都有一次新的理解,更是百看不厭。試問像這樣的喜劇大師,真是百年不遇。為什麼不是喜劇大師呢!

    其實在很多人心中他就是自己心中無可替代的人吧。無論時代變遷,他都是一個印記雕刻在每一個人心中。

  • 7 # 制杖妹

    這個問題似乎顯而易見,但又存在爭議。

    周星弛的巔峰是90年代,90年憑藉《賭俠》和《賭聖》超過四千萬港幣票房成績,一炮而紅,從此之後,真正的周氏“無厘頭喜劇”拉開大幕。1991年到2000年間,周星馳影視巔峰期共拍攝電影30部,其中票房在2000萬到4000萬之間的有20部,佔比達到67%;低於2000萬的只有3部,分別是《情聖》《回魂夜》和《千王之王2000》。這三部票房最低電影中,尤以劉鎮偉執導的《回魂夜》最慘,只賣了1600萬,重新整理自賭俠以來新低。票房高於4000千萬的,除《賭俠》和《賭聖》外,還有7部,分別是:1991年《逃學威龍》、1992年《鹿鼎記》《92家有喜事》《審死官》、1993年《唐伯虎點秋香》、1996年《食神》 、1997年《97家有喜事》。其中票房最高的是1992年的《審死官》,高達4988萬港幣,差一點就破了5000萬的門檻,這也是周星馳九十年代票房之最,超過這個數,要等到9年後的《少林足球》了。92年也被稱為周星馳年,年度票房前10名的電影裡,5部是他參演的。

    進入2000年代,周星弛將重心放在自編自導上,少林足球,功夫等引入國內,給他帶來巨大的票房成績與聲望,但是2010年以後的作品譭譽參半,票房依然堅挺,但是口碑卻兩極分化。

    對於周星弛喜劇大師地位的質疑大致是:

    2、周星弛的導演水平口碑不一,有認大師,也有覺得一般,尤其近年的作品多有江朗才盡的議論。

    但不管怎麼說,拋開編導能力,單論周星弛90年代的眾多作品的經典表現,

    香港鬼才導演王晶眼中港片演技第一,已經配得上大師這個稱呼了。

    你說呢?

  • 8 # 大悔憶智周

    那是肯定的,必須的。

    一般說來,人們是這樣評價周星馳的:

    只有他能打敗他自己。

    電影有兩種:一種是有周星馳的電影,一種是沒有周星馳的電影。

    換句話說,喜劇之王。

    為什麼,憑什麼?

    因為他創造,他唯一。

    如果不能說他創造發明了無釐頭,那麼可以說他完成了無厘頭表演風格,並把這風格推向極致。

    用喜劇表演悲劇,他不是第一人,但他是成功的人。

    還有,日本文學,是“物哀”的。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歌都是雄壯的,然而“日本國歌帶有哀調,連搖籃曲也很悲憐,聞之傷懷。這種‘物哀’的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懂得悲傷,才算懂得了文學藝術。

    正如《紅樓夢》的思考,“白茫茫大地”是最後的結局。

    不僅是潑天的富貴,還有生命、情感,都將歸零。

    每一個人的結局,都是生離死別。

    只有無知淺薄和低智商只關心自己的人才會興高采烈。

    所以,喜劇不是“歡喜”的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的劇——這是魯迅的話,而最深刻的喜劇是“你們笑自己”——這是莫里哀的話。

    我們對魯迅有較多的瞭解,對莫里哀則不甚瞭解。

    莫里哀是人類喜劇的導師之一,是這樣的大師:

    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的喜劇接近悲劇,戲寫得那樣聰明,沒有人有膽量敢模仿他——歌德

    他的榮譽什麼也不缺少,我們的光榮卻缺少了他——法蘭西學院

    所以,莫里哀說,喜劇是“你們笑自己”,那喜劇就一定是“你們笑自己”。

    所有的人們,多多少少偽君子、吝嗇鬼……

    如同偉大的歌德對莫里哀的評價,莫里哀是喜劇接近悲劇的不可模仿的最懂得喜劇的先驅,周星馳的笑,是走在莫里哀正路上的悲慘到哭都哭不出來的笑,物極必反的笑。周星馳當然還不是莫里哀那樣層次的大師,他沒有戲劇理論,但他的實踐現在暫時無人超越。

    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每一個人都有悲劇。

    “那個人好奇怪,好像一條狗啊!”

    懂得這臺詞的都會哭。

    所以,喜劇的笑,首先應該是笑人性的弱點與黑暗。

    周星馳則與時俱進,不僅笑人性,還笑人的處境,笑他本人自己。

    我曾經說過,在強大的命運面前,人人都是小人物。

    周星馳最深刻的,是《美人魚》開頭出現的典型畫面:人類排汙、砍伐,毀掉未來而不憂慮,殺戮別的生命等於殺戮自己而不警醒,人類太無知太恐怖太可笑。

    真的,好多人至今不懂《美人魚》,雖然當年票房非常高。

    雖然,懂得《唐伯虎點秋香》、《喜劇之王》、《大話西遊》的很多,《新喜劇之王》又不懂了。

    好的電影人,一定要比觀眾懂得多。

    周星馳是懂得很多懂得很深懂得很超前的。

    與之相比,有些搞喜劇的,就是無知,甚至瘋傻。

    周星馳是編導演全能。

    最厲害的演員能夠演自己最不熟悉的生活,如舒淇演內地上山下鄉知青,張國榮演京劇演員,吳大維在《霸王別姬》裡演紅衛兵,如周星馳和劉德華演農民工。

    就像當年話劇皇帝石揮能演乞丐,杜德夫、上官雲珠、張瑞芳、張鴻眉能演游擊隊,馮喆能演高營長,陳戈能演王保長。

    周星馳自己說:

    我媽媽從小教育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要努力。我在《長江七號》裡也有這樣的臺詞,有很溫暖的東西放在電影裡面,我覺得非常好。生活中呢,童話也是我的最愛。我認為我拍的都是童話,《少林足球》和《功夫》也有童話

    色彩。

    安徒生童話裡說,兒童是唯一說真話的人。

    懂得世界,始終用兒童的目光看世界和解釋世界,懂得悲慘而給予溫暖,這是周星馳真心給予觀眾的禮物,不是淺薄無聊的搞笑,是孤獨心靈的陪伴。

    所以他的電影總是被看很多遍。

    發現了周星馳的大學生們說,看第一遍笑,看第二遍哭,看第三遍呆在那裡,有許多話又說不出。

    不認真做電影,不懂電影,不懂喜劇,會有這樣的效果嗎?

    另外,周星馳是編導演全能,而且能把張美娥那樣的群演導成明星。

    《長江七號》,觀眾已經有些不懂,《美人魚》則更多不懂,這說明什麼?

    最好的導演就是不斷探索進取的導演。

    周星馳是人類導演中為數不多的探索者之一。

    至於他向藝術奉獻一切,如今滿頭白髮孤家寡人,既是他的品質,也是他的喜劇成功的原因。

  • 9 # 梓庭

    喜劇之王,喜劇大師!在華語喜劇影壇,無人達到周的地位!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說其不是大師的,還是不瞭解喜劇,不不了周星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部分華裔不再會說漢語,海外華人應不應當接受當地文化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