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馬樓主

    已經幾代在海外生活的華人華裔後代不會說漢語,已經是比較現實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後代環境完全是當地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語言也是當地語言,不然是沒有辦法生活生存的。由於華裔海外或幾代相傳,他們也已經是在當地生活,認同當地的文化語言環境,反而對自身的華語環境和語言環境缺少認同和傳承教育下去。一些在海外的華裔還是不忘初心認同自己中華民族血脈,堅持使用漢語和把自己的後代送回國內學習漢語。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漢語也開始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交流學習的語言之一。

  • 2 # 隆中墨人

    華裔就是有中華血統的人,他們的祖輩來自中國。漢語是中國大地上人們生活學習的母語。華裔與漢語本沒有必要捆綁理解。

    從考古來看,人類的起源可能很相近,可能擁有共同的祖先。經過萬千年的演變,成了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相貌 ,不同語言的各個國家和地區。

    現在說回來,中國的祖先為了生存來到陌生的國度,靠出賣苦力和智慧謀生,這就需要與當地人們打交道,與人溝通,學說當地語言與文化,幾代人下來如果沒有與國內聯絡,保留的漢語文化就沒有必要,如今的許多華裔不懂漢語是自然的事情,甚至個別國家像越南北韓等以前以漢語為國家語言的在大清末年都廢除了,改成他們自己的語言甚至像越南還發明瞭自己語言符號。

    隨著中國日漸興起,國外人們為了商機積極參與到中國的經濟活動中謀利,海外華人有得天獨道的優勢,他們積極的補救漢語文化,國家也在海外開設許多孔子學校,目的就是宣揚漢語文化,讓更多的人理解中國,學習中國文化。

  • 3 # 非洲另一端

    身在非洲,剛下飛機。給提問者另一種思路。在南部非洲國家,如南非、那密比亞,博茲瓦納,至今仍有大批非洲籍白人在當地生活,他們的祖輩多來自於英國,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這些三代甚至四代移民早已適應了非洲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他們雖然外表上和歐洲人別無二致,但是內心裡早已將非洲當成自己的國家,他們認為自己與黑人也僅僅是膚色上的不同。他們會認同歐洲國家的文化,會羨慕歐洲國家更加舒適的生活,但是也會認同非洲是他們的祖國。未來的世界必將是一個各種文化相互相容的世界,我們需要接受那些從小在國外長大的華裔不會說漢語的事實,同時也需要靠我們每個華人更加努力,把中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只有國富民強才會增加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才會有人多華裔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影片為非洲一家白人常去的小酒館。

  • 4 # 散戶不散

    華裔要長久的在當地生存下去,一定要學習、尊重和適應當地的文化,如果不這樣,就無法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在他們眼中,你永遠是異己。當然我們華夏五千年文化,文化自信是有的,文化自信就不怕文化多元化,文化就像女人衣櫃裡的衣服,有好幾身,二我們是最漂亮的那一身,何必怕多有幾身其他的衣服呢?

  • 5 # HuiNanHistory

    大部分的海外華裔,特別是二代、三代的移民,其實並沒有什麼“中國認同”。

    文化和身份確實是一種相關的東西。在不同的文化情景的影響下,也許就會形成不同的認同心理。

    對於海外華裔而言,如果是第一代的移民,他們中的大部分還都是認同自己為“華人”的。

    但是,這種認同感是隨著移民世代的變遷,而逐漸遞減的。特別是對於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而言,往往面臨著“雙重文化融合”的困境。

    父母認同他們自己為華人,而這些移民的新一代,已經沒有原本的文化情景了,他們更偏向於認同新的國家。

    因此,這不是個人主觀上是否願意接受的問題,而是從實際的角度看,必然要經歷的文化和身份變遷問題。

    畢竟,華裔移民在國外,其實是屬於少數族裔。在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少數族裔必然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改變。

    很多人融合於新的國家,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至於有些人談及所謂的“血統”,這其實是誤解了國外的移民情況。

  • 6 # 穿美國望世界

    我在美國上學,有好多華人朋友在這邊結婚生子,看了很多關於在美國華人孩子教育的故事,因此對於這件事情有五點直接的見解。

    第一,一般第二代華裔基本上都會說漢語,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成年後到美國工作的,所以他們家庭文化還是以中國文化為主,家中以中文為主。我有兩個朋友都要求小孩在家儘量說中文,但實際上他們的小孩在家經常和他們說英文,而他們用中文回覆,因此就會出現中文和英文的對答有趣現象。

    第二,幾乎所有的華裔小孩都會去上當地的華人學校,去學習漢字的讀寫和中國文化,可惜孩子們每週只有半天的課程,一般是當地華人社團租用當地中學或者小學教室進行教學,學費很便宜。更有趣的是你會發現去上中文學校的不僅有華裔小孩,還有印度小孩。

    第三,華裔小孩之間幾乎不說漢語。比如說我們朋友同學聚餐,或者去華人教會聚餐,到時會有好多華裔小孩,你會發現這些小孩和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大人說中文,可是小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幾乎只說英文,因為他們在學校就說英文,小孩們覺得在一個英語環境裡說中文會顯得很奇怪,害怕被排擠,這就是小孩不願意說中文的原因。

    第四,家長的憂思。

    第一代移民到美國的華人都會面臨文化差異帶來的弊端,那就是無法很好融入工作環境裡。在國內工作的時候你可能和同事們打成一團,可是到美國後你發現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文化差異導致的結果。深受其害的父母們心中也很糾結:

    如果你向小孩灌注太多的中國文化,比如謙遜禮讓中庸之類的,那麼他們長大後可能很難融入社會,不利於小孩的成長!所以一般的方針就是讓小孩接受西方文化為主,花業餘時間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作為輔助。

    你想一想,這還是第一代移民才能做到的事情,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他們身上的中國元素會越來越少,直至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西方人,或者不會說中文,或者說很奇怪的中文。

    第五,幾乎所有的華人都認為中國會崛起,中國在將來的世界中會成為主流,因此都在加強小孩的中文教育。但是小孩不理解這些,因此很牴觸中文學習。我的朋友們都在說,希望小孩不僅會說中文,還要會讀會寫,這將會是他們小孩未來成功的一大助力!

    最後,美國許多中學,甚至小學都開始開展中文課程,我認識幾個從國內來的中文教師,她們都是教高中的。但是我有幾個墨西哥朋友,說他們的孩子在小學學了中文課。華裔小孩上中文課當然如魚得水,很容易拿學分,這倒是一個好事。

  • 7 # 吉鄜義宣

    部分華裔不會說漢語,對於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她(他)們應該怎樣看待?!對於華裔,不會說漢語,這怨不得華裔!名人說過:人類是環境的產物,環境造就了人類!桔者,在南方而為桔,在北方而為枳!必須 入鄉隨俗,才能更好的生存!生存是第一位,人本文化是第二位!能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祖宗文化是第二位!

  • 8 # 藝藝談留美

    華人的移民第二代開始,移民三代,四代。。。。,就開始陸續有人開始不懂講中文了,移民後代越往後,越少人懂得講中文。華人的後代確實是越來越被同化。那麼,我們作為華人後代家長的,是否應該接受自己的後代被當地文化的同化?

    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叫做陳本昌,他是美國華僑領袖。陳本昌博士倡導的“落地生根、就地參政”的思想,為華僑華人在海外長期生存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不僅贏得美國僑胞和其他族裔的開懷接受,也得到了全球海外僑胞的一致認同。他是1958年到美國以45歲的年齡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然後就留下美國生活。他先後獲英國聖奧勒夫研究院哲學博士、臺灣中華學術研究院名譽哲士及美國杜威大學名譽博士。他當年是蔣經國的結把兄弟。1978年,他在臺北《中央日報》發表“落葉歸根與落地生根思想商榷”,指出“落葉歸根”思想已不合時宜,主張海外華人應該“落地生根,就地發展”,把握住機遇,形成一股強勁雄厚的偉大力量,打造華人新天地。他這套新思想在著述《環球博覽》中,得以全面、深刻的綜合闡述。陳香梅為他作傳《陳本昌其人其事》,他和其他一些領袖向布什內閣推薦趙小蘭入閣。趙小蘭成為美國首位亞裔入閣的女性。

    我不瞞大夥,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對於自身的認同,也是有困惑。一方面,我想融入美國這個社會,另外一個方面,我自身帶著能讓我驕傲的中國優秀文化並不想扔掉。而且,當年我要離開中國時,我就打算過以後年老退休的時候,回國養老,覺得回國的朋友多一些,不會孤獨。

    自從我傾聽了這位長輩的“落地生根,就地發展”的思想理論,我豁然開朗。我們為何要拘泥於“落葉歸根”呢?我又不是一棵樹,我是一個人。樹挪死,人挪活,人與樹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們移民到了美國之後,不要認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過客,應該明白自己也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我既是華人,也是美華人。

    (我知道當一些人讀到這裡時,會有人對我上述的說法嗤之以鼻。馬上會說什麼美國是“白人世界”,“華人的地位連黑人都不如”,“人家不認你”之類的言語。不過,I don"t care!)

    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保留中美兩國文化,當然是最理想的,一個人同時擁有無論是兩國文化,還是兩種語言,肯定是增值的,但並非是人人都有這個能力。一些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生活在美國社會里,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們,在美國出生的華人後代,美國文化對他們影響的程度肯定是大於中國文化。即使家長主動地讓孩子們學習中國文化和中文,但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華人的後代們會慢慢被同化,我們可以接受,更何況,美國是孩子們自己的國家。自己來源於中國,不要讓孩子們忘記自己的起源,讓他們知道他們同時也是華人。中國文化和中文是上天給他們的禮物,希望他們能把握得了。但如果他們拿不住,也是可以接受的。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不要把自己作為一個遊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皇帝,哪些是因為風流導致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