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坐古談今
滅亡北漢基本統一中國後,宋太宗決定一鼓作氣收回幽雲十六州這一故地。
1.第一次北伐失敗
公元979年六月,宋太宗親帥大軍北進,先後攻佔河北易縣、涿州等地。七月上旬,宋軍15萬兵圍幽州城,其後宋軍與遼軍6萬在北京東南的高粱河決戰。決戰過程中,宋軍處於優勢地位,但就在勝利在望之際,遼軍援軍突然從左右兩翼對宋軍發動猛攻。宋軍大敗。
宋軍大敗後,遼軍緊隨南下,宋軍在河北滿城防禦戰中,主動放棄宋太宗的“分散禦敵”戰略,改以前後相輔助、前軍誘敵的戰略,大敗遼軍。
第一次北伐失敗,從軍事對陣上,主要是宋太宗在軍事上的水平差些,最主要的是輕敵和不聽取諸多將領的反對意見。不過,遼軍在這一階段的水平也沒高到哪裡去,雙方都是以輕敵最終各敗一場。雙方處在戰略平衡階段。次年十月,遼景宗、宋太宗各自率軍在河北雄縣西南的瓦橋關發動戰役,結果又是平手。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遼國三次南征作為報復。
2.第二次北伐失敗
982年四月九月,遼景宗駕崩。宋太宗準備藉此機會再次北伐。986年,宋太宗三路大軍以東路為主北伐。遼南京留守耶律休哥面對曹彬採用了:騎兵夜間騷擾、遊擊擊殺和斷其糧草的策略。曹彬沒有辦法下令後撤到雄州(保定)。其後,曹彬率隊攜帶50天的糧草北上再攻涿州,此時,蕭太后、遼聖宗則在涿州東50裡處坐鎮指揮。兩軍在巨馬河大戰,經過長時間廝殺,涿州兩易其手,宋軍糧草即將耗盡,曹彬只好下令撤軍,扯到岐溝關(河北淶水)北時,耶律休哥率遼軍主力趕到,雙方大戰後宋軍大敗。曹彬、米信想趁夜色南渡巨馬河再遭伏擊,宋軍東路大軍慘敗而回。
第二次北伐之所以失敗,主要是東路大軍曹彬攜帶的糧草不夠,致使大敗。第二次北伐失敗後,遼國在988年重新全部控制了幽雲十六州,奪回了涿州、易州。
綜上所述,第一次失敗是宋太宗輕敵。第二次是宋太宗心急,準備了四年糧草竟然準備不足!其次,就是曹彬輕敵。
-
3 # 歷史研習社
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作為中原王朝北方屏障的幽雲十六州被賣國賊石敬瑭出賣給了契丹人,自此以後,契丹人進入中原便有如探囊取物般易如反掌。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剛剛統一中原的北宋王朝便迫不及待想要收回這片中原舊疆,然而,宋太祖趙光義的兩次北伐都鎩羽而歸,並且轉攻為守,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性。
高粱河慘敗
宋朝軍隊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979年。當年五月,宋軍攻克太原,滅亡北漢王朝。宋太宗趙光義被太原大勝之勢衝昏了頭腦,希望借勢一舉平定了幽燕,完成前朝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當時宋朝軍隊在太原附近集結數十萬大軍,軍力可謂咄咄逼人。在宋太祖時期,趙匡胤秉承著緩和局勢的做法,對遼國採取漸進的進取策略。建立封樁庫,把所得南方各割據政權的帑藏金帛、每歲羨餘金帛貯存於內,等到滿三五百萬後,再與遼談判,以此充作贖買燕雲土地和民庶的費用。而趙光義卻覺著此舉太過緩慢,希望直接用戰爭解決。然而他在進攻幽燕之前完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幾乎就是一場“拍腦子”戰爭。在戰爭中,宋太宗指揮軍隊四面圍攻幽州城,在戰略上也將宋軍孤軍置於契丹騎兵的包圍之下,缺乏外圍策應的宋軍在長時間的襲擾之後又突然遭遇契丹騎兵的攻擊,大潰在所難免。 圖/遼國南京道與西京道雍熙遺恨
太宗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北宋又發動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北伐戰役,企圖一舉奪取燕雲十六州。戰爭的結果卻是以宋軍的慘敗告終,導致了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 圖/東路軍路線此次宋軍北伐主要分為東、中、西三路大軍。東路軍為主力從今天河北平原向北挺近,從雄州(雄安新區附近)向涿州挺進,進而兵圍幽州,同時派田重進為中路、潘美為為西路從太行山、晉北進去,擬三軍合擊攻取燕雲。戰爭開始之時,西路軍與中路軍進展神速,潘美的西路軍連續拿下來晉北四州,中路軍也取得了重大勝利。反觀東路軍,戰況卻始終不容樂觀。東路軍在進軍過程中過於急躁,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採用疲敵戰術使得宋軍首尾不得相顧,同時又派遣軍隊截斷宋軍糧草,最終使宋軍不得不從涿州南撤,遼軍趁勢追擊,充分發揮了騎兵的機動性,使宋軍“死者數萬,沙河為之不流”。東路軍的失敗也使得中路軍與西路軍被迫撤退,楊業在斷後過程中被俘殉國。
北宋兩次北伐的失敗源於宋太宗的戰略失誤,同時也因為宋朝以步兵為主的軍事力量與遼國的強大騎兵實力有著極大差距,這種質上的差距也是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始終處於弱勢的原因。參考文獻:1. 王曉波編著,宋遼戰爭論考,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2. 張習孔,林岷主編,宋朝大事本末,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 -
4 # 大風起
自從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之後,中原王朝屢次想要奪回這個北方屏障,從柴榮開始,到趙匡胤,趙匡義,然而天不垂 憐,柴榮和趙匡胤都是因為天命半途而廢。
趙匡義繼承了他哥的衣缽,自然對燕雲六十州這樣的北方屏障念念不忘,想方設法要拿下來,可惜,第一次北伐,由於心太急,軍隊在攻滅北漢之後,疲憊至極,沒有進行好好休整,這樣的疲憊之師,失敗也什麼好說的。
但是,第二次北伐,問題就太多了。最大的問題自然是趙匡義不懂軍事,卻要強行指揮,讓各將領失去了自由發揮的餘地。此外,兵分三路,沒有進行很好的聯絡與互聯互助。
而且,最關鍵的是,曹彬被耶律休哥斷了糧道,糧道一斷,十幾萬大軍軍心動搖,看到友軍捷報連連,卻還想著再立軍功,結果,兵疲師老,被契丹軍輕鬆擊敗,血流成河。然後,契丹再攻擊其他宋軍,導致此次北方徹底失敗。
所以,總結來說,第二次北伐失敗,在於:1、趙匡義約束太多,2、名將早已杯酒釋兵權,3、統帥能力不足,4、糧道被斷,5、缺乏協同。
-
5 # 下快
宋太宗統一中原和南方後,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發動了兩次伐遼戰爭。第一次伐遼是親自率兵,包圍幽州城,最後宋軍大敗,宋太宗負傷中箭而歸。第二次是在雍熙三年(986年),遼朝內部矛盾重重,宋太宗乘機再度分兵三路進行北伐,結果中路軍全身而退外,其餘均被殲滅。從此宋軍由攻轉防。
戰敗的原因首先在於宋太宗的錯誤判斷,宋太宗趙光義對敵情並未做認真的瞭解和研究,蕭太后專政這一表面現象看,立刻就作出乘機出擊遼國的決策。相對的,遼的主權者蕭太后,蕭太后精明強幹,神機妙算善於用兵,遼決策不僅正確,而且指揮有方,在大敗宋軍後得勢不饒人,乘勝追擊對宋軍各個擊破。
-
6 # 小凌說史
這裡先簡單回顧一下宋太宗兩次北伐的過程,然後再列舉其失敗的主要幾方面原因。公元979年,宋太宗發兵北上滅亡了北漢,同時擊退了遼國的援兵,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同年5月份,宋太宗決定乘著攻滅北漢士氣正盛,決定乘勢北伐遼國。雖然前期一度攻下了遼國不少領土,乃至圍攻到了燕京,但在高粱河雙方交戰中宋太宗中箭受傷,只得慌忙坐著驢車撤退,第一次北伐失敗!
公元986年,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分東中西三路進軍,其中主攻是東路軍。雖然說中、西路軍進展順利,但是因為東路軍一路慘敗,導致三路大軍未能會師,最終在岐溝關潰敗不成軍。第二次北伐失敗!
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1.宋朝建立之初就逐漸重文輕武,導致宋朝戰力呈現弱勢,雙方領導層都不是吃素的,尤其遼國蕭太后主張學習漢文化,使得遼國國力不斷上升。
2.宋朝是長途跋涉深入到遼國境內作戰,在糧食、兵力調動方面都顯得乏力,尤其是糧草問題困擾甚重。而遼國是本國作戰,各方面調動都相對容易,於是使得對宋產生優勢。
3.遼軍以騎兵為主,更容易調動運用,宋軍則是更善於集團防禦戰,至少雙方在戰術運用速度上宋軍已經輸了。
4.第二次北伐中,主攻東路軍主將曹彬輕敵孤軍冒進,加上糧草缺乏等原因被遼軍擊敗,直接導致第二次北伐失敗!
-
7 # 正商參閱
但眾所周知的是遼國一直是北宋的心頭大患,有人就問了即為心頭大患,為何不除之。原因是宋太祖確實拿遼國沒辦法,兩次伐遼都宣告失敗,且勞民傷財。那為什麼登基後百戰百勝的宋太祖就栽在了一個遼國手裡兩次呢?其實是有原因的。接下來我們就進行逐一的分析:
一、北宋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進行了一次改革,稱之為“杯酒釋兵權”,也就是說軍裡大將有頭銜卻沒有實權,導致戰鬥能力持續下降。到了宋太祖趙光義時期,更是加劇了這種制度的實行。而這種制度則成為了伐遼最大的一個障礙。
二、不佔天時地利眾所周知,打戰軍力、武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講究天時地利。但當時宋太宗伐遼的主戰場位於燕雲十六州,戰線拉得太長,軍隊龐大,數月長攻不下,使得糧草供應斷裂,導致最後伐遼失敗。
三、宋太宗趙光義自傲激進宋太宗之所以伐遼是想收復自己的失地燕雲十六州。但前面我們說到因為北宋軍將戰線拉得過長,導致天時地利都不佔優勢。在傳統的兵法中,除了天時地利,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人和。燕雲十六州本就為北宋之地,所以趙光義打到燕雲十六州佔盡了人和,百姓擁護,所以得意收復。但趙光義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要拿下整個遼國,沒多想就一路殺到了遼國,但沒想到了遼國既沒有天時地利也沒有人和,北宋因此大敗。
所以綜上幾點正是宋太宗趙光義伐遼兩次均失敗的原因。
-
8 # 清水空流
實事求是地說,北宋的軍事衰弱就起於宋太宗。而全面徹底地執行‘’杯酒釋兵權‘’也是宋太宗。而宋太宗之所以如此就是兩次伐遼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之弟。生於公元939年,公元976登基,駕崩於公元997年。在位21年。得位不正。有燭影斧聲之說。由於有得位不正之說,宋太宗一直憋著一口氣,就想在武功上超越大哥。以便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公元979年,宋太宗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大遼的戰役,也就是高梁河之戰。宋太宗協戰領北漢太原的疲弊之兵強行攻打大遼,導致將士怨聲載道。宋太宗親自領兵圍困幽州 ,遼軍主帥韓得讓一代兵法大家親自在城上守城,宋太宗數次圍攻不下,卻等來了大遼的援軍,此時大松面對的是以逸待勞的城內遼君,和趕來的大遼生力軍,雙方里外夾擊,宋軍大敗,而且是全線潰敗。軍需物資丟失無數,最為關鍵的是遼國大將耶律休哥差一點活捉宋太宗,就這樣宋太宗還受了兩處箭傷,日後也死於這兩處箭傷的復發。此次失敗完全是宋太宗的一意孤行。不講客觀條件。以疲弊之師應對虎狼只師。失敗就是必然的了。此次失敗以後,宋太宗經過七年的準備和積蓄力量,準備二次北伐。
就在宋太宗在登基10年之後,趁大遼新君登基,於公元986年兵分三路討伐大遼,意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三路大軍分別由曹彬出雄霸州,米信出雄州,潘美楊業出雁門關。總計大軍30萬,而大遼毫不驚慌。大遼的實際‘皇帝’蕭太后全權授權給韓德讓和耶律斜珍。二二人不負眾望。領軍13萬抵禦來犯之敵。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的結果是什麼呢?宋太宗大敗而回,大哥留下的精兵喪失殆盡。在宋史上對此次失敗歸於曹彬性急。進軍過於迅速,導致糧道被掐斷,撤退又不及時,自己又在關鍵時刻趁夜色逃離戰場。曹彬的主力部隊失敗,也導致米信,潘美被迫後撤,若非李繼隆批死斷後,恐怕宋軍就要全軍覆沒。此戰役之後,犯下如此大禍的曹彬僅被降級(北宋不殺大臣)。處分如此之輕也就罷了,但一年之後就官復原職。後來做到北宋武職最高職務樞密院使。這些充分說明了一件事,曹彬在替皇帝被黑鍋。宋太宗才是雍熙北伐的實際指揮者,曹彬不過是個木偶而已。但曹彬不能說,不敢說,只能爛在肚子裡。只有維護了宋太宗的光輝形象。自己才能平安。宋太宗的陰暗和厚黑可見一斑。
宋太宗志大才疏。不是一個軍事家,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他一輩子就想超越他大哥,用以證明自己不比大哥差,但他既沒有運氣 也沒有時機。遇見的還是一個女自當家大遼,其中之憤懣,之沮喪是可想而知的。
兩次北伐失敗就在於宋太宗的自作聰明,不信任前線將領。擅自做主,而又指揮不當,使得大宋最好的時機喪失,永遠失去統一華夏的機會。宋太宗就是最大的罪人。並且宋太宗為人陰險狡詐,品德低劣,殺兄欺嫂,逼死弟弟,和侄子。比起宋太祖差的太遠。
-
9 # 流星68421911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奇特的朝代。終宋一朝,天下始終存在著多個政權並存的狀況,外患最強烈。宋朝也是帝制王朝中經濟最發達,商業最興旺,文化最繁榮的朝代。有著無可比擬的國力。也有經濟,文明,兵力,武器上的絕對優勢。可是在一糸列的戰事中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先後在對遼,西夏,金,元的戰爭中敗北。是真正的“富而不強”的朝代。
在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即位,大有得位不正之名。因此,趙光義有著要超越兄長的萬丈雄心,一心要實現兄長未完成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夢想。
太平興國四年邁月宋太宗決意揮師北伐。首要目標要殲滅北漢。其次是燕雲十六州。宋太宗以前是擔任留守後方職責,從未叄加過重大戰役。這樣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皇帝,自然也沒有統籌全域性的能力。但他是皇帝,是理所應當的的統帥。又喜歡指手劃腳,排兵佈陣,由此埋下J失敗的種子。
此時的遼國是遼景宗在位,由於多病,朝政均由皇后蕭燕燕主持。蕭燕燕二十出頭,但有著不凡的謀略和眼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軍前期戰況順利,一舉殲滅北漢。宋太宗十分得意。下一步就是收復燕雲十八州。宋太宗不顧士兵勞頓,下令攻取幽州。宋軍打到幽州城下和遼軍久久相持,遲遲不能攻下。而遼軍在與宋軍對持中表現的十分團結。而宋軍將領各自為政,互不協調,容易被各個擊破。此時,己是八月,塞外秋高馬肥。幽州被圍的訊息傳到遼國。遼國派宰相耶律沙前去增援。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遼國援軍和遼國南院大王耶律色珍合兵一處,又加上幽州城內遼國兵將,一同殺出。遼軍聲勢大震,宋軍被衝的大亂被殺無數,宋太宗差點做了遼軍的俘虜。宋太宗還中了兩箭。此戰宋軍大敗收場。
太平興國七年四月(982)年。遼國皇帝景宗去世。小皇帝耶律隆緒即位。由母親簫燕燕攝政。國內局勢一度不穩。宋太宗認為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報被射兩箭之仇。但宋太宗不知道,此時,遼國簫燕燕以穩定住遼國局勢。國勢處於上升階段。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大舉伐遼。兵分三路。西路軍連戰連勝。到四月以攻克雲州(大同)。而東路軍主帥曹彬爭功心切。孤軍深入,進攻涿州。遭到遼軍兩面鉗擊。潰不成軍,被殺數萬。改變了宋遼實力對比。使整個形勢都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宋西路軍和中路軍慘敗。
宋東路軍潰敗後。遼軍主力立即移師西線。以十萬大軍開始反攻。宋軍大將潘仁美因私事見死不救,導致宋軍大將楊業被浮自殺。西路軍大敗。中路軍力孤難支,也一再潰敗。至此,宋三路大軍全部失敗。歷史稱(雍熙北伐)。
宋軍的失敗有宋太宗個人的原因,也有國家體制的原因。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根本上結束了唐朝以後蕃鎮獨霸一方,割據稱雄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內嚴防,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能調兵的不能帶兵,能帶兵的又不能調兵。雖然成功的防止軍隊兵變,卻又嚴重削弱了宋軍戰鬥力。由於武將權力大大削弱,軍隊的效率和戰鬥力也隨之下降。
-
10 # 看歷史的訴說
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的原因,要從政治制度、主觀意識、客觀現實三方面去說明。政治制度制約著宋朝的軍事發展。
宋太祖趙匡胤因他的部將給他黃袍加身,簇擁著他當皇帝,於是他發動了陳橋驛兵變,順利當上了皇帝。擁有最高權力後,趙匡胤也擔心他的部下也玩黃袍加身,於是又來個杯酒釋兵權,趁機把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武官貶回故鄉。他另選不會打仗的文官來掌管兵權。從此,宋朝的政治就是重文輕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會有一支能打仗的部隊嗎?這種政治制度,給他伐遼失敗埋下了根。
主觀上輕敵,對形勢誤判,不作好打仗前的準備。戰前,僅聽一些文官建議,說遼主年幼,其母蕭太后掌權,遼內部不穩定,可以進攻。可實際上遼在蕭太后的主政下,國內各方面都正在復興,其內部的矛盾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緩和。宋太宗對這一敵情並沒有認真的瞭解和研究。僅憑遼主年幼,其母專政就作出了伐遼的決定。伐遼失敗後,朝臣嚴厲批評宋太宗:“豈有議邊陲,發師旅而宰相不與聞”,這麼大的事情,連宰相都不知道,說明戰前宋太宗的決定太草率,這樣的仗能勝,除非有奇蹟發生!
兩次伐遼,需要兵員多,軍糧需求量大,需取全國之力來應戰。徵糧地域廣,徵得的糧食運輸困難,糧食一直供應不上,糧草原因限制了宋軍的行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宋太宗卻草率出兵,邊出征邊徵集糧草,這樣的仗怎麼不失敗呢?
回覆列表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當時後晉高祖石敬塘用燕(幽)雲十六州為代價,認契丹為父,引耶律德光出兵南下大敗後唐,才讓自己做了皇帝。
石敬瑭是坐上了龍椅,可讓之後的“陳橋兵變”入主中原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頭大了。
因為十六州里面共有七州在太行山北面,稱之為“山前”,九州在西北,稱之山後,中原王朝一旦丟失如此天塹,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就可以長驅直入。想想當初的歷朝歷代不斷加固的長城吧,到了明朝更有“天子守國門”,可想而知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之大。也就是說此時的北宋,除了雁門關以外,已經無險可守。
所以宋太宗趙匡義在剛滅掉北漢之後就轉頭進軍幽州(公元979年)。本來趙匡義認為任誰都不會料到,這邊剛打完的宋軍會突襲幽州(現在的北京,遼軍稱其為南京),準備打個措手不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遼景宗耶律賢在得知幽州被困後,迅速便組織了精騎支援,把已經本身勞頓不堪的宋軍打的打敗,趙匡義自己中箭受傷,第一次北伐戰爭失敗,史稱高粱河之戰。
公元986年,休整後的宋太宗決定再次北伐,既然“雍熙北伐”。這次北伐的武將陣容堪稱北宋之最,北宋開國名將潘美為帥,北漢降將楊無敵楊業(就是楊家將裡的楊老令公)為副將,領一路出軍雁門關;北宋第一武將曹彬領一隊向雄州,霸州推進;神射手米信領一隊出雄州向西北發兵,共二十萬大軍。
而遼國呢?當然是更狠,蕭太后(蕭綽)帶著自己年僅14歲的兒子遼聖宗親征。
本來雍熙北伐之初,宋軍可以說一路高歌猛進,諸路皆捷,形勢大好。可惜東路大軍的曹彬和米信由於急功進切,四日之內一路急行到涿州,結果被遼軍切斷供給,被打的大敗而歸,所有城池全部復失;而潘美,楊業這邊也同樣是如此,宋太宗已經下令全軍掩護已經收復的百姓回宋,想留空城給遼軍,但是楊業被監軍王侁所逼,同樣孤軍出雁門關,於狼牙村中伏大敗,最後為表大宋收留之恩,楊業絕食三日而亡。
雍熙北伐的失敗,也同樣宣告著宋朝的再無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也給北宋滅亡留下了最大的隱患。
其實我們很容易看出來在北宋這邊,兩次北伐的問題,第一次完全是宋匡義自己的想當然,輕視敵人,結果現實和理想差距太大,導致失敗。而第二次,曹彬的急功進切,沒有審時度勢是最大的問題。不過都可以歸結起來一點:
那就是輕視敵人。
反觀契丹這邊,他們一拿到燕雲十六州,就把幽州改為南京(現在北京),該原本的國都改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三京互守,遷入大量的官員和百姓,在短短的時間內打造成自己腹地,固若金湯。其實哪怕是傻瓜都知道,這地肯定會有人來搶的嘛。
所以說宋太宗的兩次北伐,其實說白了就是兩國國運的較量,如果能夠輕易被取,那也就對不起燕雲十六州這個稱呼了。想一口吞下去,宋朝太急,沒嚥下,反而吐的元氣大傷。
順帶吐槽一句:潘美和蕭太后差不多是歷史上被黑的最冤的人了,一個北宋開國名將,一個契丹一代英後,就因為跟楊家將扯了點關係,結果……這都被罵了一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