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你踮起腳尖

    公元前770年至篇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大國之間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有一說是去掉宋襄公和秦穆公,增加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

  • 2 # 苦茶庵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控制著從豐鎬到洛邑一千平方華里的土地和人民,比起幾十裡,一百里大小的侯國來,有很大權威。可是平王東遷以後,失去了約一半的土地和人民周王下降到侯國的地位,他和侯國發生糾紛,還要交換人質來解決。到了周襄王以後剩下的土地更少了,周王窮得要向諸侯乞討過日子。周王室成了空架子,喪失了控制諸侯的能力。

    而在西周時期,小邦林立,各自為政,相安無事的諸侯國,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和經濟勢力急劇增長,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開展了激烈的鬥爭。一些諸侯國在戰爭中戰勝了敵對方面,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實際上起到了“共主”的作用。春秋時期,這樣的侯國先後出現五個,所以叫做“春秋五霸”。“五霸”是指哪五個國家呢?

    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間及越王勾踐。後一種說法比較符合歷史實際情況。

    “五霸”中最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齊國進入春秋以後,力量很快發展起來,它滅紀,滅郕。齊桓公即位後,任用管仲,改革內政,增強了國力。在對外政策上,採取“尊王攘夷”的策略。打敗侵燕的北戎,挽救了燕國。並同其他國家一起,“存邢救衛”,制止了狄人的侵襲,保衛了華夏族的先進文化。公元前656年,齊、魯、宋、鄭、陳、許、曹等國聯軍伐楚,閱兵召陵。這時楚國的兵力已相當強盛,連年攻打鄭國。他見齊桓公人多勢眾,只得議和。在這些年代裡,齊桓公幾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來參加會盟。他就得到霸主的地位。但是,齊桓公一死,國內出了爭奪繼承權的亂子,國力大大削弱,齊國從此失去霸主的地位。

    繼齊國霸業的是晉國。不過中間還有個插曲,是宋襄公曇花一現的稱霸。齊桓公死後,宋國君主襄公躍躍欲試想奪取霸主位置。正好這時的鄭國依附楚國,宋襄公就帶兵攻打它。楚國出兵救鄭,宋、楚軍隊在泓發生接觸。宋軍早已擺好陣勢,宋司馬子魚要宋襄公乘楚軍正在渡河時發起攻擊,他不贊成後來子魚又提出趁楚軍沒有列好隊鳴鼓進軍,他仍然不同意。愚蠢的宋襄公多次失掉有利戰機,最後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的衛隊被全殲,自己身受重傷,不久就死去,宋國的霸業煙消雲散。在宋襄公打了敗仗後,還發表一通失敗有理的謬論,成為千古笑談。

    真正繼承和發展齊桓公霸業的是晉文公。晉國開始強大是在晉武公時代,他首先擴大軍事編制,新建立軍一級的軍事組織。到他的兒子晉獻公時,擴大成兩個軍。接著滅亡耿、霍、魏、虞、虢等國。晉國國力急劇增長起來。晉文公在位不久,把原來的二軍擴大為三軍,加強對軍隊的訓練。同時對內政進行改革。晉國在完成軍事上、政治上的準備後,主動向楚國進攻,在衛國城濮的地方晉、楚兩軍對壘,以晉國為首的宋齊、秦聯軍,打敗楚、蔡、陳聯軍。晉文公的威名超過了齊桓公,進入晉國長期稱霸的時代。春秋時期的晉國,多次打敗楚、齊、秦等大國,陸續滅掉三十多個小國,它就成為當時土地遼闊,兵力最強的國家。

    在晉國稱霸中原前後,它西邊的鄰國秦國強大起來,秦穆公任命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曾大敗晉軍,俘虜晉惠公。但在秦、晉戰爭中,秦國失敗的時候多。秦向東發展,受到晉國的阻礙,轉向西方進攻,滅掉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的地方稱霸。

    在齊、晉稱霸時期,地處長江、漢水流域的楚國經常北上與齊、晉爭霸。楚國有利的條件是江漢流城土地肥沃,弱小國家多,有發展餘地。經過楚武王的經營,國力大振,成為當時強國之一。特別是楚文王把屏藩中原的三大重鎮申、鄧、息等國滅亡,奠定了爭霸中原的基礎。到春秋中期,楚又滅掉江、六等國,國土發展到淮水流域。春秋三百年間,楚滅四十餘國,成為當時滅國最多的國家。楚國在楚莊王時,曾飲馬黃河,打敗晉國,稱霸中原。

    在晉、楚爭霸的末期,長江下游崛起了兩個國家——吳、越。吳國本來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到春秋中葉,晉國為了打敗楚國,聯吳制楚,吳國在晉國的幫助下,很快強大起來。吳國多次對楚進攻,使它在一年中,七次遭到攻擊。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在公元前506年,大舉伐楚,從柏舉戰役後,五戰五勝,十一天中行軍七百里,直搗郢都。行軍的迅速,戰果的巨大,是春秋時期所僅有的。楚國經過這次戰爭沉重的打擊,力量大大削弱了。

    越國在春秋末期以前是個小國,楚為了聯越制昊,大力幫助越國,使它迅速發展起來。吳王闔閭因越國攻吳,起兵攻越,戰敗受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立志報仇,打敗越王勾踐,越國以屈辱條件求和,把國家儲存下來。夫差戰勝越國之後,認為沒有後顧之優,北上爭霸。首先向齊國進攻,戰於艾陵殺死齊軍統帥國書,俘獲兵車八百乘。接著,夫差大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奪霸主地位。這時吳國發展到了頂點。

    在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儘量消耗自己力量的時候,越王勾踐經過養精蓄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一切都作好準備,正當黃池之會的時候,勾踐帶領越軍,一舉攻下吳都姑蘇,殺死吳太子友,吳國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九年後,吳被越滅掉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北上至徐,大會齊、晉等諸侯,共尊周天子,得到霸主的地位,號為“霸王”。

  • 3 # 知常容

    春秋五霸,眾說紛紜,不管怎麼排但有二個人是百分百在上面。齊桓公,晉文公,

    楚莊王大部分的排名上面有他的名字。

    還有兩個,有人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也有人說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王的稱號本來是屬於周天子,北方稱霸的,都是公,南方稱霸的多自命為王。吳越楚。這說明周天子的威望越來越低。當然,到了戰國時期七雄都稱王了。

  • 4 # 三維觀時空

    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種說法比較勉強,是以會盟成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實沒能會成盟,只是名義上的盟主而已,沒幾天就被搶走了。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沒他什麼事兒,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這種說法是後來儒家的說法,因為吳越兩國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統,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奪得盟主,與儒家仁義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殺了。宋國雖然正統,但靠"春秋大義"去打仗,但仍然被儒家列為五霸。

    大多人還是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五霸中,齊國提出"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扶危濟困,成為春秋首霸;

    晉國稱霸時間最長,文公成功抵禦了楚國對中原擴張,有再造華夏之功,的但最後被三家分了,成為終結春秋的標誌;

    楚國國土面積最大,屢屢"問鼎中原"尋求霸業,也是"五霸七雄"雙料大國;

    吳越兩國東南一隅打的不可開交,吳國一心圖霸中原,卻不想被"臥薪嚐膽"的越國抄了後路,號稱"三千越甲可吞吳",結果還是被楚國一起滅了。

  • 5 # 飛文虎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即位後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晉文公,出於曲沃貴族家庭,晉武公長孫,少年好學,善交賢能,頗得士人之心,卻因其母出於翟而為庶子。後獻公廢嫡立愛,太子自殺,客觀上為重耳除去了繼位的最大障礙。獻公亡,惠公立,重耳飽受迫害,流亡他國近二十載。終於前636年回國即位,啟用大量賢能,推行新政,積極改革,晉國力迅速強大。後為周王室平亂,獲得了天下的廣泛讚譽。

    晉文公治下的晉國日趨強盛,與荊楚的強勢北上戰略發生必然衝突。後晉文公率軍與楚軍決戰,大敗楚軍於城濮,抑制了楚國勢力對中原的滲透。周天子冊封文公為侯伯,晉國霸業自此而成。

    秦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漢族,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楚莊王,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於成、鬥二氏,無所作為。親政後,勵精圖治,對內分令尹之權,壓制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後子越政變,莊王沉著應對,一戰定乾坤,穩定後方;對外與晉國趙盾、郤缺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任用孫叔敖大膽革新,楚國大治。

    吳王闔閭在位期間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劃。他廣泛蒐羅人才,任賢使能,召伍子胥為行人,以伯喜否為大夫,共謀國事。經伍子胥推薦,闔閭親自召見軍事家孫武,孫武獻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兵法13篇。當時正是吳國振興霸業之機,闔閭讀了很感興趣,拜孫為將軍。他還命令伍子胥選擇都城地址,建造國都“闔閭大城”。並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吳國的綜合國力空前強大

  • 6 # 飛魚營

    五霸只是代表了五個國家,這五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幾百年積累出來的,就像漢武帝,是前面幾個皇帝的基礎上才有的偉業

  • 7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通常有兩種。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第2種。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現在大多數史學家比較認同第1種說法。因為經過現在的大多數歷史學家研究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始終沒有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樣進行天下性質的爭霸。他們只是在江南一片相互攻殺,形成了一個地方性的霸權。

    齊桓公對於歷史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忠王攘夷的口號。重新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是他自己當老大。

    晉文公是繼齊桓公之後的第2位形成天下影響力的一位霸主。他在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基礎上,提出了華夷之辨。再後來就衍生為華夷之大防。

    楚莊王這個人非常適合作為一個勵志人物來宣傳。剛開始的時候,他沉迷於後宮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然而在他沉於後宮三年之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要做一代雄主。從此便好生進取,成就了一番霸業。

    宋襄公。它只是想力圖成為一代霸主,但由於太過遵守貴族之間的某些陳規陋習。最終喪失了作為霸主的地位,成為了一個教訓。那就是在打仗期間,對於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秦穆公是秦國自建國以來,第1位能夠使秦國成為天下霸主的君主,他在位的幾十年間吞併了華夏西部的40多個小諸侯國,大地千里,號令西方。

  • 8 # 上游的小石頭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孝公、宋襄公,我們分別來看一下他們的的事蹟和貢獻。

    1齊桓公 齊桓公是齊國國君,五霸之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走向強盛。後因宋國違背誓約,齊桓公以周天子之名帥諸國聯軍伐宋,這即是第一次九合諸侯,公元前679年與諸侯在鄄地會盟,從此爭霸諸侯拍。之後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再次九合諸侯北擊戎族,南伐楚國,受周天子賞賜,問鼎中原成為第一霸主。

    2 晉文公 晉國國君,借秦穆公之力殺晉懷公而登大位,在位期間對內任用賢能、通商寬農、賞罰分明,對外聯秦、齊伐曹攻衛,救宋服鄭,並且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因此收到周天子的賞賜。之後又大敗楚軍,召諸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第二個霸主,使晉國強盛百年之久。

    3楚莊王 楚國國君,登大位三年不問政事,沉迷酒色 ,在庸國來犯即將滅國之時一鳴驚人,攻滅庸國,後提升國內生產力,發展經濟,充實國力,並且向北方發展勢力,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戰中大勝晉軍,從此聲望大震,國勢日益強盛,之後滅蕭國,攻宋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為一代霸主。

    4 秦穆公 秦國君主,曾擊敗晉國俘虜晉惠公,滅梁、芮、滑等國,並助晉文公登上王位,兩國結秦晉之好。後西出面戎族建立的十幾小國,稱霸西戎,得到周天子賜金鼓,又攻大蜀國擴土千里,為以後秦國一統華夏打下基礎。

    5 宋襄公 宋國君主 ,在齊桓公死後曾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為王,因此而聞名諸國。野心勃勃欲與楚國爭霸被俘,被釋放後討伐鄭國,楚國出兵相救,與楚國展開泓水之戰,因講究“仁義”等楚軍過河列陣完畢後才發動進攻,被楚軍大敗,自己也負傷,不急傷種而死。 個人認為宋襄公位列春秋五霸五霸之一,名不負其實,可能太史公太看中“仁義”了,把宋襄公排到了五霸之中。

  • 9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歷史上春秋五霸是那五個人?他們有什麼事蹟?

    霸者,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諸侯之長,即諸侯國總盟主。東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諸侯國國力強盛,有雄心壯志的君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爭霸中原的戰爭,欲吞九州混一體,可掃六合為一統。以是出現了五個國家先後稱雄,也就有了五個偉大英明君主稱霸春秋,引領時代風騷!他們分別是: 一,尊王攘夷齊桓公姜小白。二,會盟天下晉文公姬重耳。三,獨霸西陲,威震中原秦穆公贏任好。四,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楚莊王熊旅。五,仁至義盡,以德服人宋襄公子茲甫。他們又分別代表了齊,晉,秦,楚,宋五個諸侯國在春秋時期的鼎盛和強大,以是史稱春秋五霸!

    公元前686年,齊國齊襄公被權臣公孫無知殺死,齊國內亂。身為齊襄公幼弟的姜小白,被大臣鮑叔牙保護出逃至莒國。而另一個公子姜糾被春秋第一軍師管仲輔佐逃亡魯國。不久公孫無知被齊國大臣高溪攻殺。高溪屬意姜小白回國繼位,以是派人通知鮑叔牙。鮑叔牙帶姜小白乘馬車披星戴月飛赴齊國,準備上位。可是事不湊巧,被擁護公子姜糾的管仲得到訊息。管仲胸有成竹,讓公子糾在魯國坐等訊息。管仲攜弓箭連夜走小路抄近道,急行軍至姜小白必經大路埋伏。等姜小白乘車經過,管仲一箭射去,姜小白口吐鮮血而倒。管仲以為姜小白死了,以是回魯國準備迎姜糾回國。

    沒有想到姜小白大難不死,趕回齊國在高溪支援下成功做了齊國國君。原來管仲一箭射偏,姜小白未受傷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裝死。騙過了管仲,真的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後來管仲被擒,姜小白沒有殺管仲,反任管仲做了宰相。君明臣賢,成就了一段佳話,也成就了齊桓公姜小白的王圖霸業。

    說道會盟天下的晉文公姬重耳,他的經歷堪稱勵志,因為晉國內亂,姬重耳逃亡他國忍辱負重逃亡十九年。姬重耳成功在於他會做人,善於交朋友,所以他遇難時,仍然有五個有才幹的手下忠心耿耿跟隨一起逃亡。姬重耳頗有後世三國劉皇叔劉備的風格和性格,能讓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心悅臣服,誓死跟隨。另一個就是姬重耳也算除了孔子外,又一個周遊列國的人,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每到一個國家都還有桃花運,娶了好幾個國家的女子為妻妾。姬重耳先後政治避難到翟國,宋國,衛國,齊國,秦國,曹國,鄭國,楚國。堪稱春秋第一旅行家。

    秦穆公嬴任好,在位勵精圖志終成霸業也不用多說。他可是天命之子,他的繼位有點傳奇,因為他是上一任國君秦成公的弟弟,並不是秦成公七個兒子當中任何一人,秦穆公嬴任好能兄終弟及上位,也說明了他的才幹很厲害了。秦穆公另一個有趣的是,他喜歡搞做生意投資奇貨可居!秦穆公先投資姬重耳收留了他,但是因為姬重耳賢明,秦穆公不敢放姬重耳回國當君主。所以在晉國內亂後,反擁立姬重耳弟弟姬夷吾上位,姬夷吾就是晉惠公。可惜晉惠公恩將仇報反攻打秦國,把秦穆公氣壞了。後來晉惠公戰敗,只好把世子姬圉為質押在秦國。後來姬圉逃回晉國做了國君,就是晉懷公,可這個投資又打水漂,晉懷公姬圉又和秦穆公反目,秦穆公一怒之下,終於把姬重耳扶上去做了晉國君主,就是晉文公!

    楚莊王熊旅青年做了國君,面對國內外複雜政治與軍事,刻意行事低調,韜光養晦。為了迷惑內外敵人,故意扮昏庸,整天聲色犬馬,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三年。如此作態,終於讓敵人麻痺,一個個跳了出來攻擊楚國。東邊有山戎,夷,越三個蠻族攻佔了陽丘。又有不臣服庸國進攻郢都。楚莊王熊旅眼看時機,立即整軍迅速滅亡庸國,擊退山戎,夷越族人。又殺掉專權的宰相鬥椒。終於掌握了軍政大權,從此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宋襄公子茲甫是個正人君子,雖然有點頑固不化,不事變通的缺點,但是仁至義盡,以德服人是他的優點,也是他可以稱霸的基礎。因為中原六國都尊奉古制,以禮待人那時在中原六國還是很有市場的。正因為宋襄公把自己的修養和道德品質保持了水準線,從而獲得了民心和外界的威望。但是因為國家的弱小,最終還是失敗收場。宋襄公惟一的功業,是扶持齊國世子姜昭回國做了國君。泓水一戰後,宋襄公戰敗,宣告仁義終結,大爭之世開啟。

  • 10 # 南方下著雪

    墨子、荀子稱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為五霸;

    《左傳》、《史記》、應劭、趙岐以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為五霸; 《白虎通義》以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為五霸;

    《漢書》顏師古注引江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為五霸。

    在討論春秋五霸之前,大家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前提:在歷史上是孟子最先提出“五霸”這個概念。而當時他的原話是“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五霸的強權政治是不符合儒家的“仁義”主張的。故有儒者論“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之說。和後世不同,孟子當時提出這五霸來,是準備給他們來個大批判而不是為了給他們表功。

    所以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宋襄公會在五霸之列--如果要在春秋的眾多盟主中選出5個來批判,這個將遲到的鄫國國君烹了去祭次睢之神的宋大腦袋絕對是首選!

    但是對於後世來說,春秋五霸已經不是一種批判而是一種推崇。孟子如果有靈怕是會氣的吐血。因為立論的不同,

    荀子解釋孟子所稱的五霸,和後世所推崇的五霸本就不應該是相同的五個人。 想平王東遷之初,存千二百國,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餘國,會盟爭伐者約十四國,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如果按照會盟諸侯者稱霸,那稱霸者大大不止五個。

    而如果是要周天子冊封才算的話,則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勾踐夠格。桓公九合諸侯,文公有踐土之盟,勾踐有徐州之會,受過周天子冊封為“伯”的也就這三個,湊不夠五霸之數。 個人倒是認為春秋五霸這個提法在孟子說出來時未必有確實的所指,不過是因為先秦學者接受五行之說,其數尚五,因此湊出來的五霸。類似的還有“五色”,“五音”,“五味”,“五辛”等提法,可見在先秦時代的五字和三,六,九一樣是虛數,未必有實指,所以按照文言文虛指的用法去理解這個五字就好了,實在不必去深究具體是哪五人。

    在春秋時期,雖然王權旁落,但是人們對於皇室,表面上還是保持著尊重的,最突出的是,只有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的王侯,才能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真真正正上的春秋霸主,並且,在這個時期,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如果想要成為春秋霸主,需要這三個條件,第一,得到周天子的承認,第二,驅趕過外族的入侵,第三,會盟。

    齊恆公是抓緊時機,第一個成為春秋霸主,他的這一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霸主,攘外安內,格局大,不因為國內的內戰而放棄與外族的戰爭,也沒有聯合外敵打擊國內的各大勢力,周王朝雖然式微,但是,齊恆公仍然對他很是恭敬,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他的仁德,得到了各個諸侯與周天子的敬重。是相對來說品行端正的一個霸主了

    晉文公,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春秋霸主,他的地位得到了後世各個史學家的承認,打敗了多數的強國,讓自己的國名過上了富強的生活,連稱為南方霸主的楚國,都是他的手下敗將,邀請諸侯會盟,被周天子賜封為王侯,這是真真正正的春秋霸主,而不是自立為王的王侯。

    但是,在被承認的兩個王侯裡面,有兩個王侯卻讓人有質疑,這兩個人就是秦穆公和楚莊王,很多人會疑惑,明明實力強大,為何會被後世所質疑,我們根據史料,可以知道秦穆公和楚莊王兩個人的血統裡面,其實具有西戎血統,稱為西夷國家,這在奉行中原文明的人看來,這兩個國家的君主首先就落了下乘,他們對春秋五霸的評判,首先是從血統看來的,在他們看來,即使實力再強大,但是,血統卑賤,仍然被有權勢的人看不起。

  • 11 # 窮巷志高遠

    齊國,齊桓公小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蔡丘會盟

    宋國,宋襄公茲甫,讓國之美,平定齊亂,不伐二毛,泓水之戰,宋襄公之仁

    晉國,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城濮之戰,秦晉之好

    秦國,秦穆公嬴任好,秦晉之好,羊皮換賢

    嚐出亡馬

    楚國,楚莊王熊侶,絕纓之宴,莊王葬馬,一鳴驚人

  • 12 # L不負韶華C

    春秋五霸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臺。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蹟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東遷以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儲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藉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又寫作伯,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的侵擾,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併了 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春秋時代,先後出現五個霸權。

  • 13 # 風光藝境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五霸其說不一:

    1、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4、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春秋五霸之四說,孰是孰非,只能是見仁見智了。茲舉較為公認的例1五霸簡介之。

    一、齊桓公——名小白,齊僖公之子,襄公之弟,春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齊桓公即位後,任用管仲,改革內政,國勢強盛。前679年,會宋、陳、衛、鄭於鄄(今山東鄄城縣北),始稱霸諸侯,奉行“尊王攘夷”政策。前666年,奉周天子命討伐衛國;前664年冬,攻山戎以救燕國,至孤竹(今河北盧龍縣)而還;前661年,敗狄救邢、衛二國;前659年,率諸侯助邢遷於夷儀(今山東聊城市西南),併為邢築城;楚成王攻鄭,齊、魯、宋、鄭、曹、邾會盟於犖(今河南淮陽縣附近),謀救鄭。前656年,會魯、宋、陳、衛、鄭、許、曹之師攻蔡,蔡潰,進兵攻楚,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結盟而還。前652年,周因王子帶爭王位而引起內亂,齊、魯、宋、衛、許、曹、陳、鄭與周人盟於洮(鄄城西南),共尊周襄王為王。前651年,諸侯盟於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規定與盟諸侯永保和好,維護等級制度。後又兩次命諸侯戍周以御戎。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稱霸的諸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尊扶周王室、救助諸侯功著,當之無愧的五霸之首。

    二、宋襄公——名茲父,宋桓公之子,春秋宋國國君,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齊桓公逝後與楚爭霸。前642年,率宋、曹、衛、邾之師平齊亂,立齊孝公。次年,宋襄公圖霸,執鄫子(鄫國國君),用為犧牲以祭神,欲以此威脅東夷附宋。前639年,與齊、楚會盟於鹿上(今安徽阜南縣南),請求楚支援宋為霸主,楚同意。同年秋,會諸侯於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在會上被楚所執,旋獲釋。前638年,因鄭朝楚,宋襄公率衛、許、滕之師攻伐鄭。十一月,宋與楚戰於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縣西北),宋襄公因遵守春秋戰禮而遭敗績,本人大腿受傷,轉年因傷重去世。

    三、晉文公——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前636—前628年在位。晉文公即位後,善於聽取臣下意見,改革內政,擴建二軍為三軍,國勢漸強。前635年討伐周室王子帶叛亂,護送周襄王回王城(今洛陽),安定王室。前632年三月,晉文公率晉、齊、宋、秦之師大破楚、陳、蔡之師於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遏止了楚稱霸中原的腳步。當年冬,晉文公主持晉、齊、魯、宋、蔡、鄭、衛、莒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之會盟,號稱踐土之盟,自此稱霸諸侯。

    四、秦穆公——名任好,秦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前621年在位。秦穆公選賢任能協助治國,國勢漸強。前659年率師伐茅津戎,勝之。前651年,派兵護送晉公子夷吾返回晉國為君,是為晉惠公。夷吾先許以割晉之河西、河外八城之地以予秦;可歸晉為君後食言。前645年,秦穆公率軍伐晉,大破晉軍於韓原(今山西稷山縣西),俘晉惠公,旋釋之;秦盡得晉河西之地,並置官司於河東。前636年,派兵護送晉公子重耳返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逝後,秦穆公連續對晉用兵,因崤函通道和風陵渡皆為晉所扼而被阻,轉而向西戎發展,滅國十二(一說二十),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致賀,秦自此強大。

    五、楚莊王——名旅(呂、侶),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613—前591年在位。即位初誅殺作亂的公子燮與子儀(鬥克)。前611年,楚大饑饉,戎(山夷)、庸、群蠻、麋及百濮趁機攻楚;楚與秦及巴聯合滅庸,餘皆散去,遂拓地至今湖北西北部。前606年,率軍伐陸渾之戎,至洛,觀兵周郊。周定王命王孫滿慰勞,楚莊王問周鼎之大小輕重,有覬覦天下之心,王孫滿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答之。次年,令尹鬥椒殺司馬蒍賈反叛,楚莊王發兵擊破之,並滅其族。前601年,楚滅舒、蓼二國,又與吳、越會盟而還。前598年,楚攻鄭,鄭復附楚。隨後楚莊王入陳,殺夏徵舒(上一年夏徵舒殺陳靈公),以陳為縣,旋又復陳。次年,鄭又從晉,楚攻鄭,圍三個月而破城,鄭襄公肉袒牽羊以謝罪,楚遂與鄭和。旋大敗晉軍於邲(今河南武陟縣東南);隨後滅蕭(宋附庸,今安徽蕭縣西北)。魯、宋、鄭、陳等中原諸侯皆附於楚,楚莊王號為春秋五霸之一。

    其餘幾位未能列舉的春秋五霸只好暫時委屈了,以後有機會再簡介,亦請看法不同之諸君見諒。

  • 14 # 手機使用者52228618023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五霸其說不一:

    1、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4、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 15 # 艾倫秀VOV

    林晚星辰

    有人說春秋五霸有七八種說法,但那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所說的,《史記》中的春秋五霸只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春秋五霸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當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在,諸侯們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有一家諸侯有實力發動滅國之戰,春秋時期的方略是爭霸,而戰國時期則是滅國,這就是是春秋五霸中“霸”字的由來。

    下面簡單說一下對春秋五霸的印象。

    第一個齊桓公

    齊桓公是是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這是有原因的,我總結了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任賢用能,不計前嫌

    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最大功臣是管仲,這個管仲還是齊桓公的仇人。事情還要從齊桓公還沒有就任齊國國君開始說起,齊桓公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小白,說大家所理解的小白是不同的,這個小白有大智慧大胸襟。當時齊君無知被刺身亡,小白搶先回國繼承王位,在回國的途中遇到了管仲的阻攔,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小白假裝墜馬而死,管仲因此向魯國報喜,說小白已死可無憂矣。於是待在魯國的公子糾就放慢了回國的行程,結果被小白搶先一步回國成為了齊國新君,小白就是齊桓公,從繼位伊始就開始了他的雄圖霸業。

    因為魯國幫助過公子糾回國繼位,因此齊桓公對魯國一直懷恨在心,齊魯之間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而作為曾經差點把自己射死的管仲,就成了齊桓公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出兵攻伐魯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殺死管仲以雪恥。這時候齊桓公身邊的重臣鮑叔牙出來替管仲說話,他說,國君如果想做一位普通的諸侯,我鮑叔牙的能力就足夠了,但要稱霸天下號令群雄的話,就非管仲不可,因此你要成就霸業,就必須重用管仲,而不是將他殺死。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他假裝要招回管仲並將他處死,魯國果然將管仲送回了齊國。結果一到齊國邊境,奉命前來迎接的鮑叔牙就解除了管仲的枷鎖,併為他沐浴更衣進見齊桓公,齊桓公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大夫,並讓他主持政務。

    成就霸業,做成大事的第一個品質就是不計前嫌能容萬物,而後是任賢用能,勵精圖治。這也是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重諾守信,四海歸心

    管仲是大才可以招降留為己用,但是魯國是不能放過的,因為他幫助了公子糾爭位,妨礙小白成為齊君。於是在繼位五年的時候開始征伐魯國,魯國的曹沫連敗三陣,魯國被迫割地求和,而在進行談判的時候,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挾持齊桓公,逼迫齊桓公答應退兵並歸還魯國的國土,齊桓公被迫答應了曹沫的要求。

    事後齊桓公想反悔,想一不做二不休,不僅不歸還魯國土地,還要把曹沫殺死洩憤。管仲勸諫道,如果您這麼做,就會失信於天下,儘管你是在脅迫下答應了曹沫的要求,但是如果違背諾言,就失去天下人對您的信任,不如將所佔的土地歸還給魯國,這樣天下的諸侯就會認為您重諾守信,一定會來歸附在您的身邊,這對您成為天下的霸主十分有利。齊桓公深以為然,並採納了管仲的建議。諸侯們聽說齊桓公如此有信用,紛紛投靠歸附於其身邊,在齊桓公繼位的第七年,他便成為了天下諸侯的霸主。

    三、尊王攘夷,德信天下

    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齊國任用管仲改革,積極改革內戰、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透過改革國富國強兵,齊桓公在召集諸侯葵丘會盟 ,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這個政策實施下游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

    山戎侵犯燕國,燕國派人向齊桓公求救,齊桓公派兵救燕國於危難之中,燕莊王為表示對齊桓公的尊敬,一直將齊桓公送到了齊國境內。齊桓公說除了天子之外,沒有諸侯相送,能送到他國境內,我不能對燕國無禮,於是,他把燕莊王送自己所經過的所有齊國土地都送給了燕國。齊桓公還勸燕莊王修德政,尊敬周天子,向周天子納貢。聽說此事後,諸侯更加欽佩其為人,這進一步鞏固了齊國天下霸主的地位。

    不過齊桓公的晚年卻很悲慘,管仲去世後,他輕信小人遠賢臣,以至於在自己病重的時候,被小人圍圈在宮內沒有飲食被活活餓死。同樣的倒黴蛋兒還有一個,這個人的名字如果沒記錯的話叫做趙武靈王。

    親賢臣,遠小人,此國所以昌盛,親小人遠賢臣,此國所以衰敗,不管是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宋襄公

    宋襄公算是個謙謙君子,或者說一位仁君,但肯定不是一位好的軍事統帥。但是壞就壞在這位君子仁君有野心,想效仿齊桓公做天下霸主。齊桓公死後,他進攻鄭國結果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和宋國在宋國泓水邊開戰。

    當楚國軍隊剛剛渡河到一半時,大臣目夷向宋襄公建議說:“我們的軍隊數量沒有楚國多,現在楚國軍隊還沒完全渡河,我們可以立刻展開攻擊,那麼一定可以獲得勝利。”宋襄公沒有采納目夷的建議。當楚國軍隊剛度過河的時候,目夷又建議趁楚國軍隊立足未穩進行攻擊,宋襄公還是沒有采納這個好的建議,他確實是一個君子,但卻是一個不稱職的統帥。

    我還就記得自己看過的一本書裡提到過,兵法有云:“兵半渡可擊之”還有“趁對方立足未穩可擊之”。顯然宋襄公不懂得兵法,在大爭之世他是不可能成為天下霸主的,他自己腿部受傷了不久就離開了人事。宋襄公不知道兵法的要訣就是變通,以變應對不變,爭天下霸主的關鍵不僅在於品德更要有實力。

    第三位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這個君主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才登上君主之位,從十九歲開始他就一直在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四處遊蕩居無定所,不過他不是乞丐,他的身邊有一群能人志士,個個都有將相之才。他們對重耳這個潛力股一直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這些人為後來晉文公稱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重耳的父親是晉獻公,這位父親晚年迷戀女色,做出了廢長立幼的決定,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不願意和父親為敵,直接選擇跑路避禍。他回到了母親的國家,並在那裡娶妻生子,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倒也算安穩。不過他身邊的這些能人是閒不住的,在晉獻公死後,他們督促重耳尋找機會遊說諸侯,以便於實現復國理想,這樣他們也就能發揮所長,幫助重耳爭霸天下了。

    在很多人的眼裡,重耳是個老實人,素有賢名,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結交了很多天下人公認的賢者和能人,這是他這個年紀的人很難做到的。

    晉國的裡克曾經想把重耳迎回國做國君,但是重耳放棄了機會,倒不是他沒有爭位之心,而是一個簡單的原因,怕死。重耳目睹了很多生離死別,知道地位誘惑的背後往往是危險,他有自知之明。

    這個世界最大的恐懼就是你的身邊總是有個讓你如鯁在喉,寢食難安的對手存在,晉惠公就是這樣的人。他對重耳很不放心,於是他派出了刺客準備把重耳幹掉永絕後患。不過刺客還沒有出發,重耳就得到了訊息,可見晉國內部有重耳的眼線而且不止一個,這就保證了他具有一個能力—預警。

    這個時候他只有繼續出逃了,但是這次和以前不同,如果不徹底解決問題,逃到哪裡都會被幹掉,還是從根本上解除隱患來的徹底一些。因此這次出行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躲避刺客的刺殺,這是第一要務,保命。第二個目的就是尋求諸侯的幫助,謀求復國的可能。老重耳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旅程,這次旅行完全出於被動,有人要刺殺自己,為了活命,重耳才出行了,其實這招派刺客的做法無疑是晉惠公的昏招,他用了一根針把重耳這個一直沉睡的老虎給刺醒了。不過換個角度來說,也許刺客根本就不存在,只是重耳身邊的人想到的計策也說不定!

    重耳想到了去齊國,因為管仲剛去世不就,齊桓公可能需要賢能之士,因此重耳決定先去齊國。為了到齊國去,他們必須經過衛國,衛文公對重耳很不友好,沒有接待這位老潛力股。重耳長途跋涉又渴又餓,於是向路邊的農夫祈求食物,農夫也沒有於是就捧起一把泥土送給了重耳充飢。重耳很憤怒,他手下的趙衰說到,您應該高興才對呀,這是把國家送到了您的手上了。重耳於是轉怒為喜,我看這個故事又是趙衰等人的詭計,目的是刺激重耳,讓他恢復自信。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非常重視,他講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並給了重耳很多賞賜,但就是不提幫助重耳回國登君位的問題。重耳多少年來一直在外顛沛流離,遇到齊女年輕貌美,知書達禮,兩情相悅。儘管重耳已經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但是齊女並沒有嫌棄,夫妻關係十分融洽。這其實是齊桓公的陰謀,因為透過攀談和觀察,齊桓公發現重耳的能力不在自己之下,重耳手下也都是將相之才。為了防止對自己的霸主地位構成威脅,齊桓公想用美女和錦衣玉食來麻痺重耳,發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重耳果然受用,完全忘了自己是晉國的王子的身份,安心做起了齊國的上門女婿,不思進取整日玩樂。對比趙衰、咎犯很是焦急,他們在桑樹之下謀劃讓重耳趕緊離開齊國的辦法。可是隔牆有耳,他們的談話被一名齊女的侍者聽到了,我猜想這名侍者可能就是齊國安插在重耳身邊的間諜,負責監視重耳的一舉一動。但是這名間諜犯了一個錯誤,一個要了自己性命的錯誤,他沒有去向當時在位的齊孝公彙報,而是先去向齊女即重耳的老婆彙報。齊女是個厲害角色,她立即把這名侍者除掉了,可能就是她自己親自動的手,然後她勸重耳迅速離開。

    重耳迷戀安樂不想離開,於是齊女就和趙衰等人合謀把重耳灌醉然後放到車上直接帶走,這裡重耳還是很被動,這個未來的霸主還是很不情願,重耳的一個特點就是被動。重耳醒來後要殺咎犯,咎犯說你殺我是成全了我的大善而成就了你的大惡,於是重耳沒有下手,說要是不成功再殺不遲。

    重耳一行人到了曹國,曹共公對待重耳很不禮貌,曹大夫釐負認為重耳是當世賢者,要以禮相待,但是曹共公不聽,在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窺重耳身體上的缺陷並以此為樂。曹大夫釐負於是私下裡給重耳飲食和禮物,重耳接受了飲食但把禮物還給了釐負而後離去去宋國。

    宋國這個時候剛剛被楚國打敗,但是宋襄公這位仁君對重耳很是賞識,他對重耳以禮相待,希望重耳能留下來幫助自己。咎犯作為重耳手下的干將,透過自己在宋國的老相識瞭解到宋國國小且剛剛被楚國打敗,不具備幫助重耳的能力。因此建議重耳離開去其它國家尋求幫助,重耳採納了咎犯的建議離開了宋國。

    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壓根就沒把重耳這個行將就木的老頭放在眼裡,直接給了個閉門羹。其實他手下是有能人的,曾經建議他如果不厚待就殺之以絕後患,可惜鄭文公都沒有采納才導致了後期的身死國滅。

    重耳又到了楚國,楚成王以諸侯之禮招待了重耳,並問道“如果我幫助你成為了晉國國君,你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說到“晉國楚國交戰的時候,我會讓晉國軍隊退避三舍。”楚成王聽後沒有說話,他顯然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

    這個時候後秦穆公聽說重耳在楚國,自己也對晉國當時的國君很不滿意,因此就派人到楚國招重耳赴秦。楚成王說楚國距離晉國太過遙遠,而秦國和晉國接壤,且秦穆公為人很好,一定可以幫助你的。重耳於是前往秦國,楚成王還送給了重耳很多禮物。

    到了秦國,秦穆公將宗氏五個女孩都許配給重耳為妻,並問重耳是不是想回到晉國為君,重耳和趙衰都對秦穆公說您真是我們的及時雨,我們這些流亡在外的臣子遇到了您這樣的賢君真是太幸運了。秦穆公於是派兵幫助重耳返回晉國,同時晉國的內應也發揮了作用,替重耳掃清了障礙。

    秦晉之好後來被用來形容婚姻,但是其實這個秦晉之好是有明確的政治目的的,而且對於重耳來講是有點難以接受的。五名宗氏中就有曾經嫁給過晉國君主的秦穆公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改嫁給了重耳。對於重耳來講這是不能接受的,況且大家應該記得重耳深愛齊女,就是那個幫助他走向復興之路的女人。但是趙衰勸重耳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接受秦穆公的“好意”,才能成就大事,重耳選擇了讓步。這裡體現了重耳從善如流,當機立斷的特質,也是他能邁向成功的原因之一。

    重耳回國了,成為了繼齊桓公之後春秋時代的第二位霸主,開啟了人生的真正巔峰。後面的故事被人描寫的太多了,我就不在囉嗦了。我要說的是重耳成為晉文公是有一個過程的,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晉文公。縱觀晉文公六十歲前的生活,很豐富很精彩,很有借鑑意義。

    第四位秦穆公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任好。秦穆公我在初中歷史課上就知道,但是加深印象要感謝一個人,不過這個人看上去似乎和歷史沒有什麼關係,他就是香港漫畫大師黃玉郎。他有一部作品叫做《春秋戰雄》,男主就是嬴任好,即秦穆公。儘管漫畫裡有大量荒誕不經光怪陸離的描寫,但是對於人物算是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吧,總之一個字很牛!

    秦國位於中國西部邊陲之地,和中原諸國在地理位置和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差距,為了發展,秦穆公很重視人才。正是通過幾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和傳承,到了秦始皇才能夠消滅東方六國一統天下。

    每一代出色的君主身邊必有一位能臣或者說賢臣,就像五霸之首齊桓公身邊有管仲。尊王攘夷這個辦法就是管仲之謀,而且在後世被人多次運用,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不得不說和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齊桓公之後齊國就沒落了,因為沒有傳承,且很多政策沒有延續。

    而秦穆公的身邊也有很多能人賢臣,其一就是百里奚。百里奚一生命運坎坷,年輕時並無建樹求什不成,中年了到處奔波,到了老年才在虞國當上了大夫,不過不就虞國就被滅了。後百里奚被當做晉國公主的陪嫁到了秦國,他深以為恥,便逃離了秦國,但又被楚國俘獲。

    秦穆公久聞百里奚賢名,但又怕楚國不放人,因此用五張黑羊皮將百里奚贖回了秦國。這個時候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是一個老人,在東方諸國很多人的眼裡就是個行將就木的死老頭,根本沒放在眼裡。

    秦穆公初見百里奚時也心存疑惑,不禁脫口而出“太老了!”百里奚立刻用姜子牙的故事予以回擊,“姜尚八十歲還可以拜相,我才七十歲而已。”秦穆公立刻意識到這不是個一般的老頭,對於秦穆公而言,得到百里奚如獲至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我看來很多人生智慧不到一定的年齡,不經歷一定的變故便不會有體會。百里奚問秦穆公,自己乃亡國之臣,怎可用?秦穆公說滅國非先生之過,正是因為沒有用先生的計策,虞國才會滅國。

    百里奚上任後不久就給秦穆公推薦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蹇叔,這位蹇叔不僅是百里奚的好友,還有識人之能,辨事之功。他為秦穆公分析了天下大勢,支出秦國地處邊陲,要休養生息,恩威並用,健全律法,賞罰分明。在秦攻擊鄭國時他和百里奚都預見到此戰必敗,並舉出了幾條理由,論據充分絕不是事後諸葛亮。

    穆公封蹇叔擔任右庶長,百里奚擔任左庶長,稱為“二相”。二人成為了秦穆公的左膀右臂,二人的兒子加上西乞術合稱“秦國三將”,這五個人基本上構成了秦穆公時期的文武班底。就是靠了這個班底,秦穆公才擊敗了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能成為天下霸主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知錯能改,敬賢禮賢。

    秦穆公雖然說出百里奚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太老了就不中用了,但他發現百里奚確有才能後立刻就糾正了自己的說法,並將國政交給了百里奚,對賢者給予充分的信任。在秦國三將戰敗後,自己能穿孝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繼續委以三人兵權,以至於最終擊敗了強大的晉國一雪前恥。

    二、恩怨分明,四海歸心

    秦穆公對晉國有著很複雜的情感,可以說又愛又恨,當晉國遭遇天災需要糧食時,秦穆公採納了百里奚的建議,百姓無罪,體現了明君風範,當然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一種宣傳而已,至於始作俑者當然是身邊的賢臣能人了。同時他又助晉文公重耳回國繼承大統,為了重耳這位兄弟可以說是費盡心思殫心竭慮。不過換一個角度,重耳不過是秦穆公要控制晉國的一枚關鍵棋子,他自然要鼎力相助。收買人心和四海歸心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失敗者的自白,一個是成功者的史書罷了。

    三、英明果敢、多謀善斷。

    秦本紀的最後有這麼一段描寫,說的是秦穆公死後有很多人陪葬,這裡面還包括一些秦國的能臣,因此說秦穆公最後有一個大汙點不能成為霸主。我看後跟不以為然,因為如果此事屬實,那麼秦穆公豈不是老糊塗了,讓能臣陪葬,誰來輔佐自己的兒子呢?我看除非是發瘋了,否則我都不會搞這麼蠢的事。如確實讓能臣陪葬,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這幾個人對於太子是有威脅的存在,如不剪除後患無窮,這才是最合理的解釋吧。

    第五位楚莊王

    楚莊王雄才偉略,堅韌隱忍韜光養晦,在他身上有一句名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莊王比較特殊,他繼位的頭三年不理政事,整天在皇宮裡尋歡作樂,並且釋出詔令,誰如果進宮進諫,他就處死那個人的全族。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就是所謂的忠貞之士,這裡伍舉就是一個不怕死的主,他進宮晉見楚莊王,說山丘上有一隻鳥,他三年時間不鳴不叫,這究竟是什麼鳥呢?意思不言自明,按道理楚莊王這個昏君應該非常憤怒,他最佳的選擇就是伍舉處死,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三年不飛翔,只要飛翔就可以立刻飛到藍天之上,三年不鳴叫,只要鳴叫就可以驚動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

    伍舉離開了,他感覺從楚莊王說的話中,莊王並不是一個昏君,他可能會採納自己的建議有所改變,但令他遺憾的是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依然我行我素,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還是典型的昏君形象。

    於是另一位敢於進諫的大臣出現了,這名大臣叫做蘇從,他進宮後一言不發,只是看著楚莊王。莊王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了?我說過誰進諫我就滅他全族。蘇從說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職責,我不來是不盡臣之忠,就算您要處死我滅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變成聖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

    直到這個時候,楚莊王才露出了本來的面目,他可不是什麼昏君,他的不理政事,只是在麻痺對手,莊王深通韜光養晦後發制人之道。他表面的昏庸掩蓋了自己真正的圖謀,在這三年裡他幹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按照他的做法來看,他至少做了以下幾件事。

    一、讓楚國內的大奸大惡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為自己昏庸這些人自然會無所顧忌,認為國王和自己一樣,反而讓楚莊王很容易就把這些人挖了出來。

    二、透過禁令發現了楚國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比如敢於直諫的伍舉和蘇從,這兩個人稱為了國家的棟樑。透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理論,他又發現了很多能人。

    三、發現身邊的隱患,當自己昏庸的時候,一些心懷不滿的人就會蠢蠢欲動,這樣他就能早做準備消除隱患。

    四、麻痺諸侯國,他表面的昏庸讓諸侯國對楚國放鬆了警惕,這樣楚國就得到了發展的黃金時機,從而變得強大起來。

    因此,楚莊王才能在繼位三年後處死了幾百個奸邪之徒,又啟用了幾百個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人為官或升遷,同時還任用伍舉、蘇從來主持政事,全華人都對楚莊王十分擁護,楚莊王從昏君一下子扭轉了形象,成為了賢君明主。

    這不是偶然事件,是必然結果,是楚莊王韜光養晦蓄勢待發的結果。從此,楚國走向了爭霸之路,楚莊王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經歷了韜光養晦,穩定了內部環境,上下保持一致後,下一步就是大展宏圖了,楚莊王開始了自己對外征伐的行動。

    楚國先滅掉了庸國,作為攻伐天下的試探,而後在楚莊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謙讓下,楚國大獲全勝,並獲得了宋國五百乘車馬。透過擊敗仁宋來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為相對於其它幾個大國,宋國還是比較好對付的,楚莊王很會選擇目標,他就沒有選擇吳國這個難啃的骨頭來搞。

    不過此時楚莊王已經有點驕橫,他在周天子的領地上搞起了軍事演習。還向周天子派來慰問的使者問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為天子在於德行而不在於鼎,九鼎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來衡量的。楚莊王聽取了這個建議,立刻從周天子的領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隊。

    楚莊王在位的第九個年頭,他平定了內部若敖氏發動的叛亂,並且將其連根拔起,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後來楚莊王討伐陳國,殺死篡位的夏徵舒,就是那個夏姬的兒子。然後把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縣並因此大宴群臣,大家都稱道莊王。此時申叔時出使齊國歸來,他並沒有道賀,而是對楚莊王說,您是打著為了剷除夏徵舒這個亂臣賊子的口號來討伐陳國的,如今夏徵舒已死,你還將陳國佔為己有,這不是讓您失信於天下人,告訴大家您是個見利忘義的人嗎?

    為了一個陳國影響自己的形象,這就是因小失大了,楚莊王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只不過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採納了申叔時的建議,將軍隊撤出了陳國,恢復了陳國的獨立地位。

    在後面攻伐鄭國和宋國的戰鬥中,楚莊王都秉承了留有餘地,只伐不滅的原則,只要對方認錯便撤軍,目的不是滅國而是立威。

    林晚星辰

    1.8萬粉絲 · 31贊

    搜尋

    春秋五霸排名

    三國24名將的排名

    三國二十四謀士排名

    春秋五霸記憶口訣

    春秋五霸順口溜

    世界上古代十大名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管理才不割伊樂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