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巴郎馬
-
2 # 國學文傳
苦與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
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
3 # 娟娟新月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講,苦與樂,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轉化,是對立統一的。
“苦”指生活中的磨難和精神的苦難,身心若在苦水裡煎熬一定苦不堪言,備受折磨,但這種苦並不一定是恆定的,苦到一定程度便會轉化為對立面,即樂。所謂苦盡甘來,如是這般。
“樂”指快樂的事,快樂的人,皆為內心所感。人人渴望快樂的生活,但它並不一定是生活的常態。如果生活中只有樂,也就感覺不到樂了。苦中作樂,樂中憶苦,才是常態。同樣,樂極亦會生悲,“樂”與“苦”往往相伴而行,相互轉化。
總之,苦並不一定是苦,也可以是樂的源泉,樂不一定是樂,也可以是苦的轉化。所以,擁有一顆看淡苦樂,珍惜當下,憶苦思甜,不悲不怨的心態猶為重要。
-
4 # 杜象應
有你才幸福,與我共分享:
佛曰:“苦非苦,樂非樂”,是安慰人的,是仁慈心懷的看空。但相對於世上的每個人來說,卻是苦中有樂,樂自苦中來。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其實就是糾結於苦樂之中,似“苦非苦,樂非樂”的。
何為“苦非苦,樂非樂”?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明一個人要想高於普通人一等,即意味著身份的高貴,形成一個氣場,就要先吃些苦頭,遭遇一些拆磨,然後才能騰飛成多人敬仰的強者,從而獲得快感和樂意。
當一個人成功時,他(她)會覺得苦就是那麼一回事,僅是一時的煎熬,沒什麼苦逼得不見岀頭天,好像“苦非苦”。
然而,當勝利衝昏頭腦時,他(她)就會在樂中迷失方向,不再保持一顆願意再受苦的心,也遺失了苦的味道,從而不知積累,任意揮霍一空,導致“樂非樂”的尷尬境地。
如何理解“苦非苦,樂非樂”?首先,“苦非苦”是人生過程的奮鬥軌跡。有想法,就去幹,不受苦,哪來樂?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其實就是“苦非苦”的事,他們(她們)一方面辛苦勞作,另一方面又在心裡充滿著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其次,“樂非樂”是一種享受過分中的失去。人們透過艱辛勞動,在達到了美好生活同時,就追求精神快樂,這本身並沒有錯,獲得即享受,這是人之天性,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要樂得自然,若忘了所以然,往往就失去了本色,也可能“樂極生悲”,反而得不償失。
總之,“苦非苦”是常態,哪個人未受過苦,但苦中有樂。然“樂非樂”,相對於每一個人都要費思量,勿輕狂,其樂融融足也。 -
5 # 老朱雕刻
如何理解苦非苦,樂非樂?
現在我把我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自己生活衣食無憂,開心快樂。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生活要是你不去苦,不去奮鬥拼搏,它又從何而來?開心快樂又來自那裡?如果你為了自己為了家庭去拼、去苦、去流汗而換來了豐富的物質,讓家中的妻兒老小過上幸福的生活,當你看到整家人圍著豐盛的晚餐露出開心笑臉的時侯,你覺得你還苦嗎?不,不苦,這就是苦非苦,苦有所值便不苦。
樂非樂呢?
當你事業有成,物質豐富從而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苦,認為自己苦過累過現在總該自己享樂了,可能你就會放縱自己,成天花天酒地,吃喝嫖賭盡情享樂。當某天你耗盡錢財,敗壞了自己名聲,影響了夫妻關係,降低了在家庭中的地位,雖然你樂過,但你認為你樂了嗎,不,樂非樂,樂極生悲!
-
6 # 靜依解道—玄同文化
人生於世,無處不是在修行,也無處不可修行,即可舉步維艱,也可足生蓮花。具體是苦還是樂,全憑個人理解。理解對了,叫有所領悟,理解偏了,就是一時執念了。
真正的智慧之心,會指明你看待眾生和事物的角度,也會指明你處世為人的態度。從宗教的角度看這是大多數宗教的教義宗旨,從無神論者的角度看,這是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之點。但無論是宗教,還是心理學,目標導向都基本一致,就是與人為善,參透苦樂,放下執著!
玫瑰雖豔麗嬌人,但也帶刺。賞它,心情愉悅,折它,可能刺手。玫瑰之態,猶如眾生之相,又猶如自然道法,存在典型的兩面性。一方面是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一方面是天下本無事憂人自擾之。看似寥寥數字簡單至極,但理法深刻,蘊藏人類深度智慧。
生年不過百,常懷千歲憂。百事從心起,一笑解千愁。
苦與樂,並無標準尺度,亦無明確定義。從辯證的角度看,是個人主觀的感受。但哲學家和宗教學家早早就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苦非苦,樂非樂”。
你關注當下的苦,苦將佔據你的一切,你將會執著在苦中無法擺脫,苦在當下將是你任何心念的結果,更會影響你的行為,乃至處世觀。當你關注當下的樂,樂會讓你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迷失方向的同時無法做出正確冷靜的判斷。
所以,苦非苦,樂非樂,無好壞之分,全憑心念!
-
7 # 治寶興華
關於“苦非苦,樂非樂”,樂與苦是一物兩面,形同陰與陽、前與後、美與醜等等,不能孤立的看待、解讀,兩者沒有絕對的界線,你所處的位置,出發點不一樣對苦與樂的認知也迥異。明代心學大成者王陽明就強調:“只要內心光明,萬事萬物都變得Sunny燦爛”。同樣如果一個人內心灰暗,就算你處在萬丈光芒中,心底同樣還是漆黑一片,死水一潭。革命戰爭年代生活物資極度睏乏,吃不飽穿不暖;裝備也非常簡單,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但是由於他們有堅定信仰與執著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是基於全國受苦受難人民的解放與幸福,而不是侷限於個人的升官發財,因此他們雖然艱苦樸素,小米飯,南瓜湯,小米加步槍,但是一樣積極向上、樂觀上進、奮勇前行,矢志不移,最終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 。今天很多人也很積極進取,只不過是追求自己的五子登科(票子、位子、房子、車子、婆子),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是太多人當擁有這些後一點也不快樂,相反不安全感增加,變得更貪婪,對金錢與地位的渴求永無止境,最終萬劫不復。古人云:“乎法取上,存乎其中;乎法取中,存乎其下”。人取得物質富有容易,獲得心裡富足難,故要學會許上等願,享下等福,凡事盈滿則虧,福只享七分方可長久。痛苦並快樂著,苦中有樂,苦中求樂才是人生常態。苦是感受,樂是目的,毛主席說過:
與天鬥,其樂無窮;
與地鬥,其樂無窮;
與人鬥,其樂無窮;
與自己鬥,其樂無窮。
-
8 # A李學政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強求只有痛苦。既然這樣,就放寬心態,順其自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保持豁達的心態。
-
9 # 深度龍女
正如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苦中依然開顯智慧、可以成長!有你所需的怎能說是苦!別人眼裡的苦、可能是我們心中的樂!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盡同!樂也可以藏著苦!別人心裡的樂!可能是我們心中的苦!每個人追求的也不是一樣的!
-
10 # 國學新論
所有的人生經驗感覺都是現對的。老子說:美之為美,斯惡也!但感覺苦非苦,樂非樂之時,也一定明白了佛家所說的:煩惱即菩提!用金剛經的佛偈總結一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回覆列表
就是說看似苦其實不苦,看似高興其實不高興,有些事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
比方說,小孩愛吃糖,天天吃糖,高興,但久而久之長蛀牙了,還高興嗎?
今天吃藥,很苦,難過,但日後病好了,還難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