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音次元探針
-
2 # 常山大叔
一、契丹文
契丹人建立遼國之後,雖然在軍事上與宋朝(及之前的五代)對立,但是遼國正是在漢人韓延徽等人的輔佐下才逐漸走向強大,因而對中原文明一直很嚮往。
耶律阿保機稱帝后不久就命令大臣耶律突呂不及耶律魯不古以漢字為藍本,創造了契丹文。但是遼國限制了契丹文的使用,它基本上只在貴族階級流通,宋金滅遼之後,契丹文逐漸消失,故而契丹文至今無法完整破譯。
二、女真文
如果說契丹文是的第一代產品,女真文則應該算是第二代。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之後,僅僅用了十年多時間就消滅了曾經壓迫他們的遼國,再過兩年就發動了靖康之變滅亡了北宋。很多女真文看起來像簡體漢字
建國之後,金國也開始著手發展自己的文字,他們更多的是參照了契丹文,但是女真文在形態上看起來更像漢字,甚至比簡化字還要簡單。金滅亡後,女真文一直使用到了明朝中期,後來也徹底失傳。
三、西夏文
與遼、金不同,西夏曾經是宋朝的附屬國,後來乘機獨立出去,並且長期和宋朝對立。這個小國並沒有多少特別的資源,卻頑強得存活了189年。李元昊正式建國之後,命令大臣野利任榮消費三年時間模仿漢字創造了西夏文。
西夏文看起來非常複雜
現在我們西夏文字簡直就是在看天書,因為西夏文實在是太複雜了,複雜到國史君(國史通論)都以為西夏盛產墨水或者他們的小學是終身制的,沒有人能順利畢業。雖然很複雜,但是這種文字一共存活了五百年左右,而且現在已經可以完全破譯。
中國表音文字 女書
漢字是華人的驕傲,除了這塞北三朝之外,還有日本平假名、片假名,越南字喃(喃字),北韓訓民正音,國內的方塊壯字、女書等等,都是從漢字這種“自源文字”發展而來的。
-
3 # 陳相潮人
據專家研究潮州方言是話化石,儲存了很多古老文字。《潮韻》李宏新著。汕頭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
4 # 桂臨塞上
西夏文,有趣在它是很好的書法初學者練習筆畫的文字
橫豎撇捺豎彎鉤分明
很好練習
可以關注,有很多西夏文字
-
5 # 大壯and二丫
文化發展歷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縱觀古代文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書再到楷行草書,都是在不斷進化,不是說文字變得“糟粕”,而是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中國歷史上為政者一統天下,改元登基,大都統一文字。武則天也不例外,她相信文字對於思想統治的力量,於是獨創了一些文字,稱為則天文字。
最初是12個字,後增至18個。
宋代史學家歐陽修撰《新唐書》卷七六 《后妃傳上 ·則天武皇后傳》曰:“載初中,又享永珍神宮。……作曌、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載、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改詔書為制書。”
這些字很有趣,單從字面就可以看出大體意思。如“國”字,裡面是八方,表示四面八方之領土,外面一個方框,表示八方之領土都在自己的管轄之內。
再看“地”字,有山有水有土,謂之地。則天文字大多采用的是象形法和會意字,也算是通俗易懂,但是從寫法上由簡變繁,對於文化發展是不適用的,所以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
6 # 濟陽老哥
漢字發展有興有衰,從甲骨文走來。有多少漢字消失歷史風雲之中,恐怕沒人說的清。漢字從象形字,發展會意字,是文化的進步。有些漢字消失,是因為使用太少。逐漸退出,是很正常的。沒必要為此嘆息,歷史發展,漢字也在發展。從最初複雜難寫難認,到現在大眾通用簡化字。漢字傳承了中華文化圈,漢字功不可沒。漢字是世界唯一字畫同源,這也保證中國文化從不斷根。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做為藝術讓人欣賞,書法藝術地球人獨一份。暫時到這兒吧,下次再聊。
-
7 # 在下翩竹
就漢字在世界文字系統中的特殊性來說,“漢字”只要在歷代文獻中被記錄一次,就不會消失,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太使用,屬於“非常用字”了而已。
以《康熙字典》為例,其成書於清代康熙年間,收錄漢字約有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之多,而我們現代常用的漢字只有兩三千個,且大多為經過簡化後的簡體字,也就是說我們目前常用的漢字,在整個以《康熙字典》為框架基礎的漢字基礎中,就連一個零頭都不到。
隨手翻翻《康熙字典》,你會發現很多目前已經不常用,但其實非常有意思的古漢字,比如“倱伅”這兩個字,其實發音和“混沌”一樣,指代的也是一樣的事物(如《山海經》中的帝江別名,以及帝鴻氏不才子)。再比如“崑崙山”,古文中常見的寫法其實是“崑崙山”或者“崐崘山”,也是經過不斷的字型變化與書寫簡化後,才變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模樣。
事實上,漢字簡化其實必然的文明趨勢。字型簡練的漢字更方便記憶和快速學習,沒有必要為了顯示自己淵博而強記異體字和古體字,畢竟孔乙己式的“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也是沒什麼用的學問,除非專業學者,否則沒必要在字形上面徒費時間。
最後推薦大家一種歷史上出現過的,非常漂亮的漢字書寫字形——鳥篆,就是在“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上使用的漢字銘文形式,對漂亮字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瞭解一下這種古代字型,真的非常好看!
-
8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我看到有人說「內心拒絕漢字的消失」,我就呵呵了,你有多深的感情?
日本的《今昔文字鏡》,收錄的古今漢字(包括已經不用的死字)一共有十幾萬個:
《漢語大字典》收錄漢字五萬多字,《異體字大字典》十萬左右、《中華字海》收錄的漢字在七八萬左右(包括重文)。
有些字,是你一輩子別說用,可能看都沒有看到過的。
而今天常用的漢字也只有幾千個,今天用電腦分析了幾十億漢字的語料,都是顯示3000多漢字,覆蓋現代漢語百分之99.9%的文字。
圖表引自: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頁34.因此,不管你「拒絕』還是『不拒絕」,數以萬字的「漢字消失」都是一個客觀現象,這是文字正常的「新陳代謝」。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而語言和文字的產生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和社會在變,語言和漢字必定會變。
當然,漢語很多核心詞彙是不會變的,比如「我、口、目、水」,從甲骨文開始都沒有變化。
所以,消失的漢字是非常多的,題主說要「有趣的」,其實太多了,寫本書都可以。
只說我暫時能夠記起來的幾個甲骨文,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
甲骨文有個取像於「媽媽給孩子餵奶」之形的字:
(見:甲骨文合集:22246),這個字形僅見一例「子」張口之形非常明顯,「女」字上一點表示「媽媽的乳房」。
如果楷定話的只能寫為從「母」從「子」,其實就是「乳」的象形初文:
後來,這個字訛變得完全走形,「母」的「人(身體)」和「手」分開為兩個部件:也就是今天看到的「乳」字,已經完全看不到造字本義:
在古文中「女、母」區別在於「母」字有兩點強調乳房:
而「母」的等價異體字「每」造字強調:女性的「高髻插簪」之形:
我們所述熟知的「司(後)母戊鼎」,其實是【司「每」戊鼎】:
古無輕唇,「每」今音是輕讀,古音是重讀,同「母」音。為什麼女人頭髮上插簪可以代表「母」呢?
很簡單呀,古代的女子十五歲,行成人禮:笄禮,也就是「束髮插簪」:意思是女性到了談婚論嫁和生育的年紀:
表示男子的「夫」表示,也是取像於「男子行冠禮之後的束髮插簪」之形:
換句話說:
「母」強調的是女性的生理特徵,
「每」強調的社會屬性,
「每」後來被借用表示虛詞以後,本義也就消失。
但是,「每」字用作漢字偏旁仍然可以見本義。
其實,「女、母、每」用作偏旁是可以通用的。
比如「生育」之「育」的象形初文「毓」 ,該字的部首〖每〗就是用的其本義表意。
全字像「女性產子之形,「子」生出來還有羊水」,在古文字中有從「女」、從「母」、從「每」、從「人」四種字形:
「毓(育)」另一個極其冷僻的字形:像孩子從產道中降生:
這個符號也就是許慎《說文》所說的「女y」:
因為學界普遍都認為認為:「也、它」本一字分化。「它」是「蛇」之初文。許慎把「也」字的造字本義搞錯了。
我原來也以為許慎錯了,現在看來許慎的解釋有一定道理。
那「它」為什麼能成為代詞呢?《說文》的解釋是:
《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別說人類怕蛇,連猴子都怕蛇,遠古人的居所近草,害怕有蛇,因此彼此相見,先要確定環境是否安全,會以「無它乎」相詢。也就是:有沒有蛇?
「有它」、「無它」慣常地成為了人際相詢的物件、話題。就跟我們今天問「吃飯了嗎」一樣。
所以,「它」慢慢地也演變成一般意義的第三人稱代詞。
這個說法是否可靠呢?
甲骨文中有個字,反應古人比較害怕蛇——從「止」從「它」的一個字:像「一隻腳踩到蛇」,裘錫圭先生將其釋讀為:害。
這個字還有一個加動符「行」部的異體字——意思就是「走路踩到蛇」:
「止它」這個字在甲骨卜辭中經常與表示災禍和不吉利的「祟」、「口卜(卜在口中)」字一起出現。
因為甲骨文記錄的是占卜嗎,占卜不論古今都是想趨利避害,逢凶化吉,甲骨卜辭也不例外:
裘錫圭先生認為這個字的造字意圖,就是殷商時代古人把「走路被蛇咬了」叫做「害」:
引自: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頁206我只是引用一個結論,裘先生的證明過程旁徵博引,一長串完整的證據鏈,是非常可信的,有興趣可以去搜索他的《釋「止它」》一文。
這麼一說,似乎《說文》釋「它」的說法有點道理。
古人怕蛇咬,在漢字中都有反應,「害、它」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體現。
-
9 # 山巔之雪3
有些繁體字具有某些意義,不可亂用。比如:歲字,歲是生命終止之意,所以上頭為止字頭;只用於葬禮與祭奠場合。此嵗字用於老年人祝壽場合,字上頭具山字頭,寓意壽比南山之意。故繁體字應用時,應十分注意,不可亂用。
回覆列表
說句實話,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內心是很拒絕的,拒絕說它們"消失",在我看來,那些"消失",我更願意說它們生僻,生僻到我們都看不到它們了!
漢字,也稱中文,是與漢語相對應的文字,傳說它是由4300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所發明,在古文獻中被稱為“書”、“書契”,到了漢代才有了“漢字”一詞,用於指稱中國漢族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在這些"生僻"字中,我覺得最有趣的當屬"合體字"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它們。
孬(nāo)、甭(béng)、甮(fèng)、
嫑(biáo)、嘦(jiào)、覅(fiào)、
朆(fēn)、尠(xiǎn)、(xiào)……
還有一些複雜的,看圖片吧,手機打不出來哈哈,是不是都蒙圈了!
不管我們認不認識它們,他們都是"漢字",都是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是文化精髓,我們要做的,是認識一個再認識一個,一代一代將它們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