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升職方程式

    很多時候,“孩子”這個身份,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就是聽話、懂事、禮貌甚至是服從的代名詞。從小到大,很多孩子都是活在長輩給自己設定好的框框裡。從培養鋼琴、書法、英語到讀什麼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長輩認為有前途的專業……

    這樣的人生道路走下來,也許這個孩子會過的比較幸福美滿,因為長輩一直都在看著他發展,或者長輩可以根據設定好的道路能隨時幫他,這麼生活下去,似乎看起來也不錯——讀一個好專業,找一個可以養活家人的工作,結婚生子,養孩子和老人,最後自己再慢慢變老,你的孩子再重複著你的經歷,週而復始。

    然而,沒有人問孩子,你對什麼感興趣,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看看世界是什麼樣的。

    他一生都活在別人設定好的框架裡,做一個乖孩子,一個好學生,一個聽話的員工;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從學校到家庭,從公司到住處。

    他沒看過世界,他不開心,他覺得沒啥意思。

    1964年,英國有個紀錄片叫做《人生十年》。

    這個紀錄片的導演,準備每隔七年,去採訪孩子們的具體情況,來向大眾反饋他們的生活,看看他們發生了哪些改變。

    其中有兩個孩子,我印象很深刻——

    前者是一個普通家庭長大的孩子。

    他爸媽離了婚(似乎還遭受過暴力),整個人變得低沉,不願意和外界接觸。第一個七年,他沒有考上大學;第二個七年,他四處奔波流浪,靠著政府給的救濟金度日;下一個七年,沒有找到這個人。

    但是他沒有,他小時候就很喜歡研究物理和化學,人家從小時候就心心念念著想要出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給自己的未來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後來,這個孩子考到了牛津大學物理系,35歲(第五個七年)的他,已經是大學的副教授了。

    這個紀錄片讓我感觸很深,可以說中國式的教育,就是讓父母來引導孩子走上正軌的教育方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容易忽略了一樣東西,就是孩子的思維。不妨問問自己,你真的知道孩子想要什麼嗎?孩子連世界都沒去過,又何來的世界觀?阻斷孩子未來的可能性,如何讓他未來過的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炸糖糕怎麼做才能像老店裡賣的那樣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