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道論國學

    1、孟子性善論、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鼓舞人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與薰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範,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強調治國要愛民、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鑑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以民為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則是對別人盡心盡責,有利於培養人民對民族國家的熱愛.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大力提倡忠於民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是每一個國民的崇高職責.

    4、為了維持社會的和諧統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對社會進行經濟約制的主張.這主要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制度、制民恆產的土地制度、薄收賦稅的制度,我們應當傳承、弘揚、借鑑孟子思想的優秀部分,增強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協調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 2 # 襄陽詩人宇天少

    這個問題其實從何說起,不管是時代不同還是時代進步,都有著息息相關的文化和歷史,俗話說民為食味天,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孟子以仁的思想來教導世人,獲得幸福安民讓天下太平。

  • 3 # 旅居地球80年

    這句話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代,看看今天還有沒有用,“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

    2000年過去了,人性方面有什麼進步呢?假如沒什麼進步,那孟子當然有現實意義。

  • 4 # 明貞

    當然,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是個大時代,人類有極大機率並可能突破物質即無明之束縛而得徹底解放,所以孔孟思想將有可能成為現實。儒學八條目第一項即格物,格物即轉物即無無明,數千年的人類史毋寧說是天災人禍苦難史,原因即在物慾物性即無明,轉物即無無明,無無明盡即化物用物,而不是被物所役所用。

    正見名出世,邪見即世間,邪正皆打卻,菩提性宛然。

  • 5 # 後擊搏發

    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五點

    1、孟子跟孔子一樣認為“人性本善,要講仁義”,在現實生活中引導人們心存善念,心懷仁慈,仁愛,對社會規範管理起到很大的積極引導作用;另外一方面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影響;鼓勵人民主動接受教育,自覺的將道德標準作為行為規範,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孟子提倡為臣為民為子為人處事要“忠”,對別人要盡心盡責,培養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忠於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在當今社會,我們同樣也要做到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了國家利益付出最大努力。

    3、孟子的仁政學說及民本思想,主張作為君主要做到愛民如子與民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的說明了君主應該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重視百姓先於自己。在當代社會也有很大的實際作用,我們國家領導者一直秉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人民努力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園,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正是體現了孟子的這一思想的價值所在。

    4、孟子在社會治理方面也有很多的實用思想和方法,減輕百姓的賦稅,社會分工,商業行為規範,產品交換制度,予民恆產的土地制度等一系列社會管理主張,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5、“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平衡,在現今體現在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人口與資源協調,生態建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等課題上,具備高瞻遠矚的實際意義。

  • 6 # 尼山布衣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對於維護良好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穩定仍具有現實意義。孟子認為統治者在徵用勞役時就以“不違農時”為前提,同時也反對濫捕亂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他主張薄稅輕斂,“取民有制。”“省刑罰,薄稅斂。”即不能濫徵,不能搞苛捐雜稅。 他把這看作是富民之道,說:“易(治)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他把“什一之稅”描繪為最理想的稅制,認為這種十分抽一的稅率不能再提高,而且還須根據實際收成情況而減徵或緩徵。他列舉當時賦稅繁多的情況說:“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徵布、徵糧,還要徵勞役,三重負擔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他要求對這種重稅加以寬減,“君子用其一,緩其二。”

    孟子還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認為教化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倫”。這些觀點對於建設和諧社會,以德育人,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具有現實意義。

    (二)孟子的性善論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倫理思想仍具有指導意義。

    孟子認為,人的本性與動物本性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人們都有一種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意思是說,人們無須乎學就會做的,這是他們的良能;無須乎用腦筋思考就知道的,這是他們的良知。兩三歲的孩童,沒有不知道愛他們的父母的,等到長大了,又沒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長的。親愛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在孟子看來,沒有同情、羞恥、辭讓、是非之心的人,簡直不是個人。人有這種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義禮智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給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過人們不去想它罷了。

    (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的現實體現。

    孟子明確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於這種觀點,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這些思想,對於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具有借鑑意義。

    (四)“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對於以德治國仍具有現實意義。孟子認為民本與仁政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實現“王道”這一目標。

    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舉商湯、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正因為孟子把實現王道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國者,便都被他視為“罪人”,視為“獨夫民賊”,遭到他的猛烈抨擊。

  • 7 # 山鄉情志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總遭到現代人的批判,我不知道這一切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什麼思想引領了這樣的主流。

  • 8 # 智哥愛剪輯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中的語言,包括用以幫助說理的比喻、寓言等,多為後人引用,並逐漸化為成語。“不遠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引領而望,挾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敵眾。妻離子散,匹夫之勇,出爾反爾,與民同樂,顧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熱,救民水火,簞食壺漿,流連忘返”彼一時,此一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捨我其誰,綽綽有餘。為富不仁,守望相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亂臣賊子,弔民伐罪。為淵驅魚,自暴自棄,不虞之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手舞足蹈,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何出此言,陳善閉邪。赤子之心,好為人師,不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繼日。獨善其身,習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發,仁民愛物,當務之急,一毛不拔。盡信書,不如無書,茅塞頓開,言近旨遠,同流合汙書中名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孔孟之道重在修身,修身齊家兼俱天下,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不完全實用,孔孟思想主要推崇的是仁,仁為柔,缺少剛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光講仁柔,不講剛勁。不能剛柔並濟,危也,唐宋元明清,細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民族的危亡,就是要麼柔,要麼剛,很少有剛柔並施之。清兵剛入關,那股剛勁,遍掃神州大地,但慢慢到乾隆以後,以柔面對中外,失去了剛的並用,所以危也。

    孔孟之道,不能全取之,取其精華,用於柔的運用,一個民族必須剛柔並用,方可永古千秋,立於不敗之地。

  • 9 # 壹分鐘電影解說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在心性修養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大師講評

    孟子的思想主張,對於發展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結束戰亂割據,實現統一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孟子》一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時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孟子的散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宋時的散文大師,幾乎都以孟子的文章為典範。《孟子》一書所闡述的儒家思想,雖然在戰國時期四面碰壁,卻幾乎在後世的每個朝代都佔據了相當高的地位。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被視為輔翼經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並列。此後,《孟子》又被列入“經書”一類。到南宋孝宗時,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單獨提出,與《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於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關鍵知識點

    《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孟子》一書語言精闢,文字流暢,如珠走玉盤,氣勢恢宏,雄辯機巧,極富文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堪為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唯一的孩子長大了,去做消防員,你會支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