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忘初衷
-
2 # 無錫志哥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全國各地會有許多的習俗。1、賽龍舟。端午節為何要賽龍舟呢?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悲痛至極,紛紛到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身體。此後每年端午節賽龍舟以紀念屈原,借賽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有塞龍舟習俗的原因。
2、包粽子。端午節為何要包粽子呢?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投江自盡後,為了不讓魚蝦損傷屈原的身體,人們紛紛用竹簡裝米投入江中,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這就是最早的粽子——“簡粽”的由來。這就是端午節有包粽子習俗的原因。
3、煮紅雞蛋。端午節為何要煮紅雞蛋呢?端午節煮紅雞蛋在蛋殼上塗上紅色,用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這就是端午節有煮紅雞蛋習俗的原因。
4、掛菖蒲艾草。端午節為何要掛菖蒲艾草呢?菖蒲葉片呈劍狀,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菖蒲艾草掛在門口可以驅魔辟邪。這就是端午節有掛菖蒲艾草習俗的原因。
5、噴雄黃。端午節為何要噴雄黃呢?傳說屈原投江之後,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身體不被蛟龍吃掉,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的身體。此後每年端午節有噴雄黃除毒蟲,驅散瘟疫毒氣的習俗。這就是端午節有噴雄黃習俗的原因。
-
3 # 絕色傾城
眾所周知,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屈原的,而屈原也在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為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那有很多小夥伴就好奇了,這個屈原到底何許人也呢?何以紀念時間能達到2000多年,而且還在無限延續呢?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華人,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後代。也是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政治家,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其浪漫主義情懷和風格對後世的詩歌形成影響深遠。而他當時也算是一位王室貴族,因為其才華和志向深受楚懷王的信任,在楚國任左徒、三閭大夫,管內政和外交,提倡舉賢任能,以法治國。當時尋常百姓深受貴族們的壓迫和不公對待,他的這一提倡在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和愛戴的同時,也動了貴族集團的利益。因而遭到貴族集團的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兩次,分別是漢北和沅湘流域。
秦軍滅楚國後,屈原悲痛不已,自感救國無望,寫下“懷沙”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懷抱石頭跳下汨(mi)羅江。
百姓聽聞曾經為民請命的大夫投河自盡後,紛紛下水划船打撈,據說一直打撈到洞庭湖仍不見蹤影。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百姓們也是腦洞大開,有划船驅趕的,也有灑酒驅趕的,也有扔粽子讓魚蝦吃粽子的......。後來為了紀念屈原,百姓每年在五月初五都會舉辦這樣的活動,可能也因為古人的生活比較單調,需要這樣的活動作為精神的寄託或娛樂。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習俗文化,而當時所用的物品自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功效、口感、娛樂性。所以被各地百姓廣泛接受並傳承下來,形成了端午節習俗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很在意你的贊同和糾正。
-
4 # 元艮閣主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上古先民在端午進行祭龍,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的端午節為干支歷年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也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南北統一,曆法也完成了一致性變動,漢朝廷為了方便,規定每年的端午節特定為陰曆五月五日。《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
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時間以及八卦是聯絡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正南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為“天”。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執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龍昇天的日子。仲夏端午蒼龍執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對應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執行的闡發。陽爻處於奇位稱“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從其所處位置來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飛龍在天”是《易經》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故又稱龍舟節。“龍”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龍舟形式舉行盛大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龍舟競渡最早是古代南方吳越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畫上龍圖形作為部族的圖騰或保護神。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認為划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江浙地區的吳越民族。當時,龍已是吳越民族的圖騰,而聞一多先生認為,就是這個龍圖騰,後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划龍舟的習慣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闢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具有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端午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節,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藥治面板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採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稱浴蘭節。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闢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飛龍在天“,“五毒出焉“。五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每到端午節,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雄黃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端午飲雄黃酒或四處噴雄黃驅五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粽籺是端午節拜神的貢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其花樣繁多。粽子,屬“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習俗。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其中“角黍“就是粽子。其實在古人吃粽籺是經常性的,是吃神食的傳統而己。只是現代人才把端午節吃粽子固定化了,實在是少見多怪了。至於說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粽鍋裡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Sunny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對於一個吃貨來說,在吃完甜糯的粽子後來一口鴨蛋黃中和口感,讓口腔中鹹甜相間,味道飽滿而富有層次感,所以粽後一口鴨蛋黃,也是絕妙的配搭。端午節吃粽子,有鹹蛋的搭配才能算是真正的過端午!
歷史文學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後人的紀念品。尤其是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往往會假借一些節日來附會文人意願,比如痛恨楚王中奸不分,把悲憫之心投向五月五日投汨羅江的屈原;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與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於是在漢魏後便有五月五日紀念屈原、伍子胥說法;也有紀念晉地介子推說法。經過戰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附以了五月五日紀念曹娥。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所以端午節風俗中的內容,就其本源來看實際上與屈原等歷史名人是無關的。
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有些人說“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講“安康“!"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的物件是老年人。其實“端午節安康”,在文獻上無任何相關記載,只是近年在一些文人圈子裡流傳。很多古人詩文都講到歡喜快樂過端午,所以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
回覆列表
背後故事
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第二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他心如刀割,但是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 他也曾經考慮過要出走他國,但他最終還是愛戀故土,在悲憤交加之中,於農歷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
原因
傳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人們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地尋找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和雞蛋等食物,全部都投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便紛紛仿效。 有一位老醫生則拿來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逐漸發展成粽子。
此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