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禮讚

    過去的他人只有一個他字。劉半農把男女共用的他字進行了分開。即劉半農將女人用她與男人用他進行分開用。但女人卻認為同為人就不應該區別對待。但劉半農這種區別對於文字的含義來說的確有道理。所以一直都在使用。

  • 2 # 擇日啟程

    劉半農發明的一個字是:她。

    劉半農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家和教育家。是″五四″時代文學革命運動的一員勇將,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為半農,晚號曲庵,創作了《揚鞭集》、《瓦釜集》、《半農雜文》是中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後來只因為發明了一個″她"字,就被全國女性痛罵三年。在以前漢字中沒有女性的″她″字,男女都是用″他"來代指。劉半農在翻譯國外著作時,發現在外國語言裡是把男女的代稱分開表達的,於是劉半農就發明了″她"字來代指女性,結果引來罵聲不斷。

    在剛開始遇到這個問題的翻譯家也想了很多辦法,有人提出用″伊"來表示,因為鴛鴦蝴蝶派的小說裡常用這個字。周作人也提出用″他女”來表示,因為日本本來也是沒有代指女性的詞語,後來用″彼女″,周作人就模仿了日本的方法,但是,都因為用在文章裡不是哪麼協調而沒有流行起來。最後劉半農提出用"她″來表示,剛好和英文的″she"對應,這一提議被文學家高度認同,但是卻引起了全國的轟動。

    其中罵他最狠的就屬女權主義者了,古代本來就是男尊女卑,到了民國時期,更注重男女平等,女權主義者本來就要求取消男女的差異,號召女性剪掉長髮,學習讀書,開始工作。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一個帶有女字偏旁的"她"字來區別男性女性,本來以前就用"你"、″我″、″他"是沒有男女之分的,這就出現了男女不同。甚至有的女性為了反抗,在文章裡把"他"用"男也″代替,而且她們認為女字旁的字大多是貶義的字,比如妒、妾等。雖然罵聲不斷,但是徐志摩、胡適等越來越多的人寫文章時侯都喜歡用″她"來代指女性。直到一九三二年,教育部決定在常用字上加上這個字,至此才被大眾慢慢接受。

    到了現在我們都會發現在一篇文章裡或者一本書中都會有"她"的出現,而且還是佔有很大一部分。當時女性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而且還非常低微,因為這個字的出現,讓女性從一個沒有人權的社會到了一個有人權的社會,這也是中國的一大進步。

  • 3 # 微信一一情暖人間

    不區別,那人的模樣也一樣,結婚出錯了怎麼辦?本來想要個女人但分不清外貌聚錯了,在床上發生“火災’後果嚴重。

  • 4 # 天府文藝

    劉半農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 學家和教育家。曾經擔任北大的教授,在現代漢語中代表女性的“她”字就是他首創的。在古代第三人稱代詞都是不分男女 的,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非常不便,起初人 們以“伊”作為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稱。

    劉半農精心研究後,創造了這個“她”。在 1918年8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中暗 暗透露劉半農想推出“她”這個字,但是 引起了很大的騷動。 而在1920年的時候, 劉半農發表了《她字問題》,該文章表達 了他對推出“她”的想法,後來就又發 表了一首愛情詩《教我如何不想她》,最 後被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曲,經唱片公司 發行,成為了一首流傳至今的歌曲。

  • 5 # 炒米視角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有這麼一個先驅相對比較激進一點,這個人就是劉半農。

    在那個半文半白的時期,他不但提倡白話文寫作,他比別人更激進的是他甚至主張將漢字改革,認為漢字最終應走拼音化的道路。

    劉半農不但在民國6年(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而且到了民國14年(1925年)秋,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建立了語音樂律實驗室,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奠基人。

    正是從文字改革的角度去考慮白話文的推廣,使得劉半農發現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字裡面沒有一個合適的對女性的第三人稱。而在英語裡面,有對應的she,甚至還有賓格her。

    明清的古百話文裡面只有一個總稱第三人稱的字——“伊”。而且這個“伊”所代表的含義特別多,甚至可以代表“你”。所以1918年,他特意發明了“她”以用來翻譯she,因此“她”也就用來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稱。

    劉半農自己沒說,倒是周作人於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並用。”

    1920年,劉半農於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創作了一首詩叫《教我如何不想她?》在這首詩中,劉半農首次用到了“她”這個字。這首詩最終在6年後,被另一個語言大家趙元任譜成了曲,最終廣為傳唱。

    結果不成想引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社會的爭議。

    特別是民國初期,女權主義剛萌芽階段,很多新知識女性認為男女平等,加個女字旁,正是體現了男女不平等。

    1920年初,上海《新人》雜誌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認為創“她”字毫無必要。劉半農前前後後被這個韓冰罵了整整3年。

    即便當時同樣推廣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大都也不認同“她”,比如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你是看不到“她”這個字的,你只能看到“伊”。

    後來劉半農逐步趨於保守,又開始寫文言文文章,最後和魯迅先生形成了隔閡。不知道跟劉半農這段被罵的經歷是否有關?

    但是隨著這件事鬧大,最終引起民國教育部的重視。

    在1932年,也就是劉半農死前的兩年,教育部經過各個部門的慎重考慮之後,將“她”這個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表詞納進了中國漢字以及字典裡,最後還被劃分到常用字裡。

    如今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特別指代女性第三人稱的“伊”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她”卻永遠在留在了我們的《新華字典》和日常書寫中。

  • 6 # 碧水藍天共分享

    創造‘她’字的是五四運動的健將,使用白話文的鼓吹者劉半農先生。原來第三人稱代詞的‘他’不分男女,指男用他,指女也用他,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劉半農發明‘她’字,特指女性,開始時沒被官方認可,到了一九三二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官方發文‘她’字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確定了它特指女性的地位,至於說至今女人罵不休,情況是這樣的,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女權主義者,提倡男女平等,認為已經有了他,為什麼另造一個‘她’區別男女,是岐視婦女,後來沒有報道啊,此字用了八十多年了,絕大多數女性不知此字來歷,如何罵‘她’。另外發明瞭特指女性的‘妳’沒被官方採納,現在指男是你,指女也是你,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 7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字,被女人罵不休,至今仍在用?我們先了解一下劉半農,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

    劉半農20歲時被蔡元培先生破格聘請他擔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授。他在學校裡經常被其他老師為難。一氣之下飛往歐洲留學,五年後留學期間寫了一本《漢語自聲實驗錄》獲得了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下定決心要讓漢語走上拼音化道路。

    在推動語言改革期間,劉半農也在翻譯一些文學著作。在翻譯的過程中,他發現中文的一些侷限性。例如在英語中,第三人稱有三種說法:“it”、“he”、“she”用來表示男、女、物。而中文則只有一個“他”字,所以對翻譯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於是劉半農發明了“她”和“它”。用來填補女性和物品的第三人稱空缺。按理說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在當時,用女字旁的她在當時的人看來帶有一定性別歧視。所以在這個字問世以後,劉半農遭受了長久的謾罵。不過劉半農心態很好,即使遭到了不應該的謾罵,他仍然沒有放棄對漢語的探索的推動,甚至還寫了一本專門記錄他被罵的書。

  • 8 # 心說歷史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劉半農,1891-1934,江蘇江陰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其主要作品有《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等。劉半農後來發明了一個字,而被全國上下大罵三年。

    翻譯外國名著時,遇到困難,發明一字

    劉半農創造的這個字就是“她”字。劉半農提出用“他”字代表男性,“她”字代表女性,以便在翻譯外國名著時區分性別,好傳達意味。

    在遇到翻譯外國名著的男他女她時,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有人提出用“伊”代表女她,這樣就不會造成性別歧視了,一開始也有許多人運用這方法,在一些民國時期的鉅著中也時常看到;魯迅提出,仿效日本,日本最開始也沒有男他女她之分,男他女她統稱“彼”,明治維新以後才將女她單獨稱作“彼女”,中國可以仿效,將女她單獨稱作“他女”,但因詩文中音律不合,所以廢棄。最終劉半農提出“她”字單獨代表女性,對應英文中的“she”,該提議被教育界高度認同的同時,也招來了全國女權主義者的批判。

    女權主義者的罵聲

    其實,劉半農創作“她”字不是時候,因為當時中國正處於女性解放的關鍵時期,女權主義抬頭,主張男女平等,不能再區別男女之間的差異。當時的一些女權主義激進分子提出,一些帶有“女”字偏旁的字都含有貶義,比如“妒”字、“妾”字,此時“她”字的出現也暗含這男女之間的不同。

    當時的女權主義者這是一種激進的態度,是一種極其敏感的心裡。正在經歷社會變革的他們,一些思想上的碰撞,是在所難免的。

    “她”字入選中國字典

    儘管劉半農最後被全國女權主義者大罵三年,但是這個字最後還是儲存下來,直到今天。劉半農的這個字使得在翻譯外國名著時,比較方便;而且翻譯成中文之後,也不用考慮格律的問題。總的來看,劉半農發明的這個字是一個比較好的發明。

    1932年,教育部正式將“她”字加入字典,至此才被群眾廣泛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加利亞人有蒙古血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