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犄角的大尾魚
-
2 # 於左
答案很簡單,無論建文帝削不削藩,以什麼形式削藩,最終朱棣都會造反。
下面談談理由。
第一,朱元璋的五個嫡子,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諸子,一共封了十個親王。其中,大兒子朱標是皇太子,二兒子朱樉封為秦王,三兒子朱棡封為晉王,四兒子朱棣封為燕王,五兒子朱橚封為吳王。
這五個兒子是嫡子,最被朱元璋看重。但這五個兒子個個不是省油的燈,一個比一個不聽話。
被封為秦王的二兒子朱樉在西安就很不老實,朱元璋把他召回到京城,因為皇太子朱標極力為他說情,朱元璋才放他回西安。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死去,朱元璋在詔書中批評他不注重修養品德,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因此喪命。一句話,這位秦王是作死的。
老三朱被封為晉王,智識出眾,性情驕狂,不守法紀。他的封地在太原,曾經有人向朱元璋說三皇子圖謀不軌,朱元璋大怒,皇太子朱標極力為三弟說情。洪武三十一年,朱死去。
老四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在北平,據《野記》記載,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就在姚廣孝的幫助下,秘密準備。姚廣孝在專門設計的地下室裡打製兵器,為了掩蓋聲音,附近又養了大量的鵝鴨。據說,皇太子朱標有一次住在燕王府中,聽到過地道中傳出來的鍛造的聲音,甚至被嚇出病來。
老五朱橚原本被封為吳王,後來改封為周王,籓地改為開封。朱橚對這個封地不滿意,今天去鳳陽,明天去南京,氣得朱元璋想把他送到雲南去,有一次甚至下令處死他。皇太子朱標日夜哭號,請求自己代替弟弟領罪。
到朱元璋死的時候,朱棣的三個哥哥都去世了,他成了老大,地位自然非常特殊。
第二,朱元璋的錯誤設計朱元璋設計的分封制,實際上是一種大倒退。他的兒子被封為親王,每年食祿一萬石。親王都有親王府,下設三個護衛,每個護衛下面又分為左、右、前、後、中五個所。一個王府的護衛士兵,少的三千人,多的可以達到一萬九千人。
這種設計,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的負擔,到了危難時刻,藩王們根本起不了藩衛的作用。
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朱元璋選擇三個大兒子分別鎮守西安、太原和燕京,朱元璋特許他們自行裁決,只有特別重大的事務才需要報告。
幾位親王幾次率兵出塞,築城屯田,受到了不少錘鍊,他們當然不會對朱允炆這個小毛孩子服氣。所以,如果朱元璋去世之後秦王、晉王還活著,恐怕也會像朱棣一樣不老實。
朱棣後來幾次提到,當初大哥朱標死去之後,父皇朱元璋曾經有意立他為皇太子。當然這是朱棣的一面之詞。但朱元璋丟開一大幫野心勃勃的兒子,選擇了一個年幼的長孫朱允炆做接班人,本身就不太妥當,為後來骨肉相殘埋下了禍根。
朱元璋為了照顧兒子們的感受,又制訂了一套特別的禮儀:親王到京城,在朝堂之上拜見過皇太孫,然後再到內殿,皇太孫朱允炆向各位叔叔行家人之禮。
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朱元璋的這種設計純粹是畫蛇添足,一下子給未來的小皇帝弄了十幾個太上皇,大損威嚴,也為朱棣等人未來的篡逆行為埋下禍根。
第三,朱允炆的措施也有許多問題。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當天夜裡即入斂,停放七日即安葬。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明太祖病重時,朱棣趕往京城,走到淮安時,齊泰向朱允炆建議,以明太祖的名義讓朱棣不許渡江進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離國。朱棣勃然大怒,想要強行渡江,卻發現江口一帶已經有重兵把守。
朱允炆此舉實在缺少自信,也為朱棣提供了口實。此後朱允炆大力削藩,把周王廢為庶人,派張昺、謝貴等人去北平,嚴密監視燕王朱棣。
第二年,湘王自焚而死,齊王、代王、岷王等人先後被廢為庶人。
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殺死張昺、謝貴等人,正式起兵。
-
3 # 海1說
至少,暫時不會反。他反的當時,根本沒多少資本可用。只是孤注一擲。其他王如不被殺被貶,他只有顧慮,但沒借口。一,他反時兄弟死的死,貶的貶,太慘!故他搏得同情不少。二,皇帝不準人殺他,這就讓別人覺得是皇帝家事,沒完全從剿滅謀反的高度去戰鬥。因此朱棣戰事推進才順利。
-
4 # 驕然
歷史真的不好假設,但有一點可以說明,建文帝如果不削藩,可能朱棣不會造反,但這些番王。對於朝廷來說。就像一個毒瘤,遲早有一天會發作,即使今天不造反,也不等於明天不造反,所以對於建文帝來說削藩是沒有錯誤的,從另一個方面兒說,雖然朱棣造反當了皇帝,但是珠朱棣確實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好皇帝。也是明朝最出色的皇帝。對於整個大明朝來說,朱棣當了皇帝還是有益而無害的
-
5 # 眾綠
當朱元璋不立兒子而另立長孫為帝的時候,朱棣就做好反叛準備:,當朱允炆登基之後大舉削藩更加速朱棣作反的步驟,本來朱元璋給建文帝留下的100萬軍隊卻分兩次白送給朱棣,原因是壞在一個不董打仗的己故開國蔣軍的兒子手上基本投降於朱棣,這正好讓朱棣的軍隊得到強悍的補充,為反朝庭得到成功而留下伏筆!
-
6 # 亞馬孫蝴蝶
歷來成王敗寇,公婆各說各理。削藩有削藩的理由,造反有造反的藉口。會不會造反姑且不論,問題是朱棣確實造反了,並且最後也成功了。……
-
7 # 狐狸晨曦
朱棣一定會反。
根據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先死時,若長子有孫則必當立孫,無論其孫是嫡是庶。然而帝王業並非家業,儲君的威信是要去培養的,儲君的地位是要時間去豎立的,大多數的大臣和貴族,並不會當真純粹因著血緣便對一個嬰孩誓死效忠。
太子朱標死後,從此時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後改立其他皇子的兩例,即使是東吳大帝孫權和梁武帝蕭衍這兩個堪稱一時人傑的開國之君,亦皆以失敗告終,一個導致“二宮之亂”,幼主即位大權落於權臣;另一個更直接讓侯景之亂時,諸王擁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長敗死,國家因此滅亡。前車之鑑如此,怎能不加慎重?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不論改立哪個皇子,其他皇子都必然心懷不滿:原本大家都無份大位,平起平坐,憑什麼讓你僅僅因為太子去世就登龍門?
此時大明有秦王、晉王、燕王、周王等多個年富力強、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無論選立他們其中何人,已經暮年的朱元璋都不得不考慮自己身後,是否會發生骨肉人倫慘變的可能。
而這正是重視兒孫親情的朱元璋所最不願意的。想想哪怕他侄子朱文正、侄孫朱守謙相繼怨望,仍不忍絕兄長之嗣,以垂暮之年撫育侄曾孫朱贊儀,令繼靖江王之位。並定下祖制,終明一朝,靖江王待遇比類皇子親藩,高於郡王,是大明史上唯一一脈非太祖血統的王族。對侄子一系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自家兒孫?
「ps:那種吹噓“明太祖如何高瞻遠矚,英明預見朱棣奪位,為江山留下最合適英主”的說辭,實在不忍卒讀,恐怕是強行代換了歷史人物本心。」
至於後來的明太宗(成祖)、此時的燕王朱棣,很遺憾,在朱元璋生前,並沒有被朱元璋真正列入儲君的備選名單。
所謂「朱棣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皇子,差點立為太子;朱允炆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出醜,和朱棣一比相形見絀」之類,因為從前被很多歷史科普讀物《上下五千年》亦做此說,因此流傳甚廣,其實純系捏造產物。原始出處是朱棣奪位後編撰的一本奇書《奉天靖難錄》,裡面甚至對已去世的太子朱標也大潑髒水,更給朱允炆加上了許多匪夷所思罪名。然後朱棣自己的《明太宗實錄》,相當部分便在此書基礎上增改而成。
此外朱棣還對朱元璋的《明太祖實錄》也做了相應刪改和重修。因其種種光怪陸離之處,連滿清修《明史》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沒有跟著照錄。
平心而論,幸虧如此,否則不止是朱允炆,不止是立朱允炆為儲君的朱元璋,恐怕就連朱棣自己的後世聲譽,也要因之被累及了。
【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出,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慾。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藥,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眈酒色,晝夜無度。及臨朝,精神昏暗,俯首憑桉,唯唯數事而已。宮中起大覺殿,於內建輪藏。 出公主與尼為徒,敬禮桑門,狎侮宗廟。嘗置一女子於盒以為戲,謂為時物,舁入奉先殿薦新,盒開聚觀,大笑而散。倚信閹豎,與決大事,凡進退大臣,參掌兵馬,皆得專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撻。紀綱壞亂,構成大禍。】——朱棣編撰奇書《奉天靖難記》朱棣奪位後種種作為,證明了他並沒有將骨肉親情看得多重。當然,太子朱標如果沒有短命而是正常即位,朱棣就算野心再大也只能隱忍。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作為皇孫年紀幼小,資歷和輩分先天不足,他即位如小兒持重金於鬧市,對朱棣這樣久歷沙場,雄才大略的英偉丈夫,如何能容忍自己屈膝於豎子呢?
-
8 # 人生如夢如詩如畫
應該不會。如果造反朱棣的勝算不大,造反畢竟是件大事,一旦失敗全家必然難以倖免;像朱棣這樣作為一個藩王造反對抗朝廷,最終取得勝利奪得皇位的事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造反的難度太大,朱棣必然不敢輕易冒險。
如果建文帝削藩時不急躁,慢慢來,溫水煮青蛙,朱棣應該是不會造反的。如果這樣,歷史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
9 # 笑看風雲在際
建文帝朱允炆要消藩就是為了防止藩王做大,以後危及中央政權。也就是說消藩是為了防止藩王們造反,就算朱允炆不提出消藩,明朝初期那些藩王們,在地方上要實權有實權,要土地有土地,還有自己的軍隊,對於那些驍勇善戰的藩王來說,造反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朱棣大抵還是會造反的,畢竟他實力最強,野心最大以及是離皇位最近的人。
消藩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過封國,最初弄這些藩王們出來,也是為了當朝廷有難之時,這些藩王們可以率領封國的軍隊來救援朝廷,這樣朝廷就可以有堅實的後盾。一般藩王都是宗親,畢竟都是有著血緣關係的宗族,朝廷才會放心將權力與勢力分一些給藩王們。當然朝代初期是這個樣子,可過不了多久,朝廷就會意識到這些有著實力與皇族身份的藩王們會成為帝位的威脅,於是消藩也就成為中央政權奪權藩王的有效手段之一。
建文帝的消藩明朝初期,朱元璋也將兒子們與宗親們分封到各地,而且還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比如讓他們在地方上有軍隊,雖然在明朝初期不穩定的環境中,這些藩王們確實做出很大的貢獻,但也因此讓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實力也越來越強。尤其是像朱棣這樣,鎮守北方,與蒙古人常年戰鬥的藩王,軍事能力出眾不說,實力也是諸王中最強。
朱元璋欽定的太子是朱標,朱標為人和善仁厚,治國能力也不差,而且他與兄弟們之間的感情也很好,在皇子中很有威望。所以朱標即位,沒有人敢不服,也沒有人敢出來生事造反。可惜朱標早逝,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朱元璋卻選擇了皇孫朱允炆為儲君,將兒子們都排除在皇位人選的範圍外。也就是說朱允炆這個儲君,從一開始就被一個個強盛且心有不甘的叔叔們包圍著,可以想象朱允炆即位之初的擔憂與懼怕。
既然皇帝憂心藩王,自然就得限制藩王們,那消藩就必須提上日程,於是建文帝朱允炆一上臺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消藩。原本朱允炆就比叔叔們少了很多政治鬥爭的經驗,再加上他的消藩王有些著急,一上來就對很多藩王下手,甚至還逼得一個湘王自焚。最後激起藩王們的反抗,朱棣就趁勢起兵謀反了。
朱棣的野心如果沒有朱標的早逝,明朝第二任帝王就會是朱標,畢竟朱標的皇位名正言順,且人心所向,朱棣就算一身的本事,他也得服氣,誰叫他生得晚呢,那麼朱棣也不會生出什麼二心。朱標治國能力強,若是他治理明帝國一些時日,靠著能力與威望,藩王的勢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消弱,最後不會威脅到中央政權,就像朱棣即位後,漸漸消弱藩王那樣,明帝國不可能會發生靖難之役這樣的事。
可朱標早逝,沒來得及登基,按照歷代王朝的慣例,有皇子的情況下,不會考慮皇孫,也就是說朱標死後,朱元璋應該從他的兒子中,要麼挑選嫡子,要麼挑選最年長的兒子即位,而朱棣正好兩項都符合,可朱元璋卻偏不選兒子。即便朱棣很優秀,符合一個帝王所有的條件,但最後他止步於皇位之外,可以想象朱棣的內心該有多麼不甘。
而且朱允炆是個文弱的書生皇帝,空有仁厚,卻沒有帝王的霸氣與魄力,江山如果將給他治理,最多能做個守成之君,但想要大明帝國更加強盛,尤其是在明朝初期,北方蒙古不消停的前提下,似乎有些為難朱允炆了。簡單點說朱允炆適合做個太平盛世的皇帝,而明朝初期卻戰爭不斷,既要保證現有的土地,還要將蒙古人打得遠遠得,朱允炆做不到。
朱棣是個有遠大抱負的皇帝,尤其是在他離皇位最近之時,他的野心,以及朱允炆那不堪重任的能力,都讓他無比清楚,只有皇位才是最適合他的位置。所以就算朱允炆不消藩,朱棣還是會造反,因為皇位的誘惑太大,成功的距離也不遠。
回覆列表
不會。從天下的佈局來看首先沒有名義。建文帝是正統嫡傳,朱棣是太祖第四子上邊還有兩個哥哥,名不正。其次,兵力上沒有和中央抗衡的實力。明代藩王,戰時為最高統帥可以節制戰區所有兵馬,平時只有自己的三護衛,也就萬把人,根本懟不過中央,而平時的糧草供養是要靠中央的,北地稅收不多還要防備蒙古,多要靠江南的賦稅養活。最後親情方面,當時各地藩王或驕橫或賢德都對朱標很佩服很崇拜自己這位大哥,朱元璋也對自己的孩子格外溺愛,儘可能的給予最好的待遇,他們去不會也沒有理由去造反。一手好牌生生自己打壞了,第一責任人是朱允炆,第二梯隊就是他寶貝的不行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