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不掩

    胡說。

    心靈的感受,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對外界資訊的反應。這就是唯物主義的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存在決定精神。

    很明顯,把意識說成自尋煩惱,無關外界,不需要滿世界的現象,不需要各種各樣物質的刺激,就可以自導自演,生髮出各種形式,各種意義的精神表現,顯然是唯心主義嘛,一語中的,判斷準確,沒得說的!

    就拿最簡單的觀風景來說。蘇軾為什麼對西湖廬山讚不絕口,娓娓道來,就因為他面對廬山,多角度的觀察:橫看,豎看;多層次的觀察:遠眺,身入此山中,才有了豐富的內容,多彩的景色。

    對自然界的觀察尚且如此,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更需要長時間的深入觀察。毛主席關於湖南農民運動的陳述,全面,生動,的確打動人心,不是關門造車,而是偏走湖南各地,深入鄉村地頭,和各種人交談,甚至邀約多人開討論會,所以才獲得極為確切,生動,詳實的第一首材料,再進一步的歸納,整理,寫出真實的農民運動報告,自然而然的引出堅決支援的立場,態度。

  • 2 # 樊眼看世界

    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自己決定的,與外界無關。這句話很正確。因為:

    1:自己是內因,外在的一切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

    2:懂得放下,不要執著,才會看淡一切,自己才會有個好心情。

    3:學會轉境,遇到好事高興,遇到不好的事也要高興(就想著這是老天在考驗自己)

    4:痛苦來自比較,不比較就不會有痛苦,就安心做自己,才會有個平和的內心。

    5:痛苦與安寧都是內心決定的。有人問佛陀,是風動還是帆動,佛陀說是心動。這也充分說明了痛苦與安寧都是由自己的內心決定的,與外界無關。

  • 3 # 志和13

    心靜自然好!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來於自身的感覺和看法的,與外界應該是無關的,外界只是存在一定的條件反射,但是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來內心的世界,只有自已左右自已,外界也怎會左右得?有人在生死時是從容面對,而有人是死裡逃生,這是取決於自身的?還是外界!

  • 4 # 奇石美玉

    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自己決定的,與外界無關,這句話是真的嗎?沒有外界因素干擾,哪來心靈的痛苦,心靈上的痛苦都是事出有因吧,安寧這兩個字是一個人經歷太多的心靈痛苦,慢慢的看淡看薄的一種,很多事情往往不是有自己控制的,心靈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有把心徹底碾碎的人,才有安寧的時候,一個人的蛻變,都是心靈痛苦到安寧,這就是人生啊!

  • 5 # 劉承澤3

    千真萬確,一個人內心的痛苦,來自一個人的心態,心態好,一切痛苦化為烏有。美國有一個老太太,90時查出癌症,生命期限半年,醫生建議手術,可多活一年。老太太放棄手術,準備好好玩玩,一輩子為工作,為家庭操碎了心,從沒開心玩過。

    打起行李,那裡好玩去那裡,那兒熱鬧就湊熱鬧,驚險刺激專案也不放過,玩得太開心了,把有病之事忘了。一年以後再去醫院檢查,癌細胞卻沒有了,她又繼續活著。

    這件事說明,心態很重要,事在人為。

  • 6 # 申申

    自身是主要決定因素吧!外界的影響也不可能一點作用沒有,畢竟我們在生活中要接觸很多人和事,尤其是現在網際網路媒體的傳播速度和廣泛性,不受影響是不太現實的。

  • 7 # 梅子愛陽光

    有人說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自己決定的,與外界無關。這是真的嗎?

    我認為是自己決定的,你是自己的主人,你的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內心強大的時候,任何外在的因素都不可能真正影響到你。

    我認為人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記得看到演員黃渤在他成功之後,在訪談中他說到了從低谷到成功的經歷,黃渤說:他其實不是一個特別強的人,他的成功來自於軟堅持,當一條路走不通時他就再換一條。當他的表演風格受到很多質疑的時候,他警醒到一個問題:你的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不好也是你自己造成的,他認識到問題來自於自己,能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受外界影響,不是抱怨觀眾欣賞水平不行,而產生煩惱。而是去尋找問題解決方案。

    2、我認為只有內心強大了,才不會受外界影響,人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如何讓自己有一顆平常心,需要有愛,需要感恩,需要順從大然的規律,萬物皆有情,只有自己有一顆感恩的心,對世界充滿愛,內心的世界一定會越來越安寧。

  • 8 # 明貞

    精神痛苦可以透過明心見性而化解,物性的負能覺受是外來的,除非有能力很難化解,否則佛祖等聖人豈不是來去自由,那還有這善惡是非顛倒苦難重重之人世間?世界有兩大部分組成心和物,心即因果自性正義良知良能,而物即無明無因果自性是敗壞毀滅之負能,是熵增的,最終要崩潰毀滅。

    物慾物性即無明是人類並萬類迷惑獸性愚痴冷血失控的根源,暫時並不能化解根除。

  • 9 # 北芪2sunguixiang

    可以說;這種想法和看法的,是錯誤的想法和看法,是一種與自然法則相背的看法。

    世界上再獨立自我的人,都不可能與外部徹底隔斷的,其中包括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這兩個領域。

    只存在與外部聯絡的多與少有所區分。不受外部干擾的人、或受外部干擾比較少的人,有兩種人,一種是;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另一種;內心強大的人,這種人往往是具有很高層面智慧的人。

    所以,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心靈的痛苦是難免的。而內心強大的人心靈和內心是穩定安寧的。

  • 10 # 自我認知123

    是的,回答胡說的人可以說是是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心靈。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只有絕對的主觀。由於我們認識的自我與心靈處於相互遞迴的無窮迭代中,我就是心靈,心靈就是我。我需要透過心靈(思考或思維)而存在,心靈一刻不停息。

    你的心靈照見的外在世界就是客觀的世界。你的心認為它是痛苦的就是痛苦的,認為它是快樂的就是快樂的。當前流行的積極心理學就是這個原理。就拿最常見半杯水的例子來說,半杯水是客觀事實,還有半杯水 和只有半杯水則可以是不同的心靈思考。前者的內心是積極上,樂觀的,他還有半杯水呢?他看到的是擁有;後者的內心則是痛苦的,只剩下半杯水了,他看到的是失去。外在條件一模一樣不同的心靈則有不同的結果。

    具體點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看待人事物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我們的心靈特徵,決定了我們。還是要拿NPL理論中的人的認知模型來說。

    我們都有一個基本成型的認識模式,其中一層叫信念系統,信念系統包含信念、價值觀和規則; 信念是”事情應該是這樣的“主觀判斷,我們的主觀的認為維持世界運作的法則,是解決行動的理由,是對於世界各種關係的主觀羅輯定律,信念對於擁有的人就是真理,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信念。能把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區分開,便說明這個人已經達到一定的認知水平。所有行動都有信念驅動和決定!什麼是價值觀?我們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得到某種正面價值或避開某個負面價值。價值有重要性程度的差別,我們有時候會根據重要性的排序放棄低價值的行為。有時候有些困惑是來自意識和潛意識對價值判斷的不同,這個涉及到潛意識的問題,不在這裡詳細說明。總結來說信念系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意念行為的思想基礎。信念系統操縱著我們人生的每件事,每一個基本決定!信念系統使我們自動的思考和行動!

    所以當你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變化的時候世界就跟著改變了。

  • 11 # 所羅門之眼

    由自己引導,受外界影響。與外界無關這種,那要達到什麼境界了?!

    在小麻煩面前,自我修養好的人,可以做到面不改色,不被事物影響心情。不急不燥的想著處理麻煩的方法而非被情緒帶動。但在大麻煩面前,比如引火燒身了,危害到了性命,大多數有求生欲的人還是會有情緒化反應,守不住心中的安寧。當然也有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存在可以守得住心中那超脫世俗的安寧,但大多數人是沒法達到的吧。

    其實,這句話我們要關注的重點的並非是對或錯的定義,而是它所蘊含著的一種善意的勸導吧,讓人不要太在意外界的影響,儘量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做好自己心靈的引導者。分析這句話的對錯其實並無意義,我們一個瞭解的是它所想傳達的意義,文字的誕生本就是為了傳達意義,而非因為文字本身的侷限性,去限制思想。

  • 12 # 菁原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為兩部分:

    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自己決定的

    心靈的痛苦與安寧與外界無關

    首先,我同意,心靈的痛苦與安寧都是自己決定的這個觀點。

    人是精神動物,所有的內心的活動當然都是自己的選擇,別人不可能替你決定。

    說個故事:

    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

    看到那個黑乎乎的棺材,一個秀才心裡“咯噔”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見鬼,趕考碰到這樣倒黴的棺材一定會非常倒黴。”他的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那個“黑乎乎的棺材”在他的腦子裡一直揮之不去,考試時文思枯竭,最後果然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那個黑乎乎的棺材,一開始心裡也“咯噔”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又有‘官’又有‘財’。是個好兆頭,看來我要紅運當頭了,一定會高中。”於是心裡十分興奮,情緒十分高漲,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湧,果然一舉高中。

    回到家裡,兩個人都對家裡人說:“棺材”真的好靈驗。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樣的一件事情,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心裡活動,最終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同樣的,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往好的方面去想,也可以往壞的方面去想。

    再比說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選擇在痛苦中無法自拔,暴飲暴食,終日無法面對現實。也有人往好的方面想,覺得既然失去了,那一定是不該值得我珍惜的,一定還有更好的人再等我。

    其次,內心的痛苦與安寧不可能與外界無關的

    人是處在一個社會環境當中的,無時無刻不與外界產生著頻率和能量的交換。古來聖賢又有幾人,誰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只能說,格局越大,胸懷越寬廣,在我們面對這些塵緣世俗的時候,能夠保持內心的安定的可能性更高一點,時間更久一點。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戀愛恐懼婚姻,想要改變又害怕未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