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反抗不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叛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麼他的判斷力就難以發展。

    所以,對於6歲前的孩子,反抗不是什麼壞毛病。

    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說明孩子長大了。父母要做的不是跟他對抗,而是幫助他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減少反抗表現,並抓住這個關鍵期,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尊重他,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對他說話;在他獨自遊戲的時候儘量做個旁觀者,不要總是指手劃腳;多給他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讓他經常有事可做。

    想自己吃飯是這一時期孩子熱衷的事。據美國研究嬰兒能力發展中心的研究發現,那些被順應了自己吃飯這一需求的孩子,不僅學會了獨立吃飯,同時還發展了自理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和自信心。

    但孩子的目的不一定是想要自己吃飽飯,他的興趣是在“自己吃”這一過程。所以,可以先把他基本餵飽了,再由著他自己折騰去;或者餵飯的時候給他一把勺,邊喂邊讓他自己“吃”。寶寶幾乎滿臉沾滿飯粒,但他不管這些,他只滿足於“自己吃”的快樂。

    *反抗期跟親子關係的程度沒必然聯絡

    既然“不聽話”的孩子難纏,肯定就有人問,是不是親子關係處理得好的孩子不會叛逆?答案是否定的,兩歲左右的叛逆完全是一個成長中的必然,孩子們都會經歷,只有叛逆強弱程度和持續時間長短的差異,而家長如何應對才是體現撫養質量的指標,並且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走向。

    叛逆行為一般都源於對某種約束的反抗,青春期如此,兩歲的“第一反抗期”也是如此。

    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了,終於能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區別開來,不滿足於大人讓他們做什麼,強烈要求行為獨立,迫切地想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即使還沒學會用“我”來指代自己,他們也會用名字甚至說“寶寶”來表達想要做什麼:“寶寶自己拿”“寶寶自己走”……大多數寶寶在學會說“我”之前,有一段時間弄不清“你”和“我”的差異,也許他老聽見我們稱她為“你”,於是她就管自己叫“你”,就這樣,他也常常急切地說“你自己要怎樣怎樣”。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獨立性和依賴性並存的,他們渴望掙脫大人去探尋未知世界,但一旦感知到危險,又會馬上回到溫暖的懷抱。

    *叛逆會持續一段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會像鬧鐘一樣精準,很難準確地說孩子從哪一刻開始叛逆,從哪一刻就不再叛逆。孩子會在叛逆與環境對他的修正中逐漸明白一些規則,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的“不聽話”或者犯錯誤都是他們在進行適應環境的嘗試,從那個襁褓裡寵物般的乖寶寶,到現在不斷掙脫你的手去幹你不讓他乾的事情;或者用有限的語言跟你頂嘴;或者賴在鞦韆上就是不下來;或者乾脆就在商場的地上撒潑打滾,孩子的成長是無聲的,這個惱人的階段來了,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試圖逆轉這個過程,希望他們回到那個只關心吃喝的階段,儘管我們會在他們的成長旅途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怎樣對待反抗期的寶寶?

    童童媽:轉移注意力

    我每天為了把兒子從澡盆裡“請”出來發愁。寶貝兒子太愛玩水,每次都是要硬把他從水中抱出來,接下來就是哭得氣都接不上來,通常照著20分鐘哭。幾次下來,我幾乎要崩潰。

    強攻不行,就得智取。我就試著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拿一件好玩的玩具,但一定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兒子想要,我就藉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兒子最盼望的時刻就是“睡前故事”時間,我對他說:“洗完就出來,媽媽給你講故事,你今天最想聽什麼故事呀?”兒子開始把注意力轉到故事上,再順勢來一句:“走,咱們挑故事書去。”兒子就順理成章地被抱出水。

    專家說:

    當孩子亂髮脾氣、胡攪蠻纏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先給孩子講道理,和他商量著來。但處於反抗期的孩子,道理往往是講不通的,他們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孩子在與大人的抗衡中積累著“攻守”經驗,瞭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在與成人的對峙裡,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種種“反常”變化,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

    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把他從正在跟你糾纏的事上轉移出來。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靈。

    小熊媽:冷處理

    有次小熊生病,不能上幼兒園。小孩子病一場,脾氣就長不少,這回我算是領教了。小傢伙把撒嬌耍賴發揮到了極致,有些事情我認為是確實不能滿足他的,比如,他不許我吃飯,只能陪他玩--我就會嚴厲地告訴他:“媽媽把飯吃完就會陪你玩兒。媽媽不吃飯,沒有勁兒,也會生病的,就不可能再陪你玩兒了。”但他還是不依不饒。我又說:“如果你還這樣不講理的話,我就不理你了,等你什麼時候講理了,我再跟你玩兒。”他再糾纏,我就真的不再理他,接著吃飯。可每到這時,家裡立刻就會有人衝上去安撫他,而他又不買賬,最後還得我出面收拾殘局。

    專家說:

    這種事情很多家庭都會遇到,我們自己有時也做不到冷處理,因為那個孩子在那兒鬧得實在是太讓人心煩了!而且,很多大人都有一種想法,認為孩子哭鬧就該去哄、去勸,置之不理是不負責任的。所以,經常是孩子一邊大聲哭鬧,大人一邊大聲哄著,而且雙方的聲調都會越來越高,吵得筋疲力盡方才罷休。

    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走開,不搭理孩子,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看似很簡單的方法,可是一到了實際運用時,不知道有幾位父母能夠做到。因為,更多的時候,你實在沒辦法無視孩子以及他的“可惡”行為的存在;或者是你總想盡快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等不得他冷靜下來。

    冷處理,就是要讓孩子冷靜下來。冷靜需要時間,需要有情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冷處理的作用。如果大人不給孩子這個時間和空間,並且自己也不冷靜,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更加心浮氣燥。長此以往,想培養孩子的好脾氣就有難度了。這就像在幼兒園裡,老師的嗓門越大,孩子們越是聽不見,老師輕輕說一句,孩子們卻都安靜下來了。所以說,孩子發脾氣了,我們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10招應對反抗期寶寶

    1.不要發脾氣,那沒用

    經常見到的場景是,大人越發脾氣,孩子越不聽指揮,僵持一番後,還是大人屈服。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實在難以遏制自己的憤怒時,不妨冷處理一下,跟叛逆期的孩子不要針尖對麥芒。

    2.不要驟然叫停

    叫停的結果是,他們一定會用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來對抗。我覺得比較好的辦法是提前告知,而不是突然禁止做某事。

    3.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不要和孩子說還剩多久,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沒有時間概念,類似於數數的做法至少是有效的,等到孩子能夠體會時間長短後,再去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不遲。

    4.任何時候都不要恐嚇孩子

    家長希望用嚇唬來讓他們懼怕的做法非常值得商榷。無法兌現的懲罰,就跟無法兌現的獎勵一樣,不可輕易許人。

    5.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謊,哪怕是善意的

    誠實是非常高貴的品質,我們在教育孩子要講誠信的時候,必須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家長的實際行動比講多少次“狼來了”都要管用。

    6.用選擇代替服從

    如果簡單命令孩子無效,不妨試試讓他們做做選擇題,既能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又不會削弱我們的影響力。

    7.不要過分強調錯誤

    孩子犯錯誤未必都是故意的,也許會有種種原因,我們當一一辨識,該指導就指導,該批評就批評,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要過分強調這個錯誤。

    8.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偶爾讓孩子吃吃虧

    家長確實需要看護好孩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每次都是我們替他們辨別,他們未必真正明白危險的所在。在加強監控,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吃吃虧。

    9.因勢利導會卓有成效

    蒙臺梭利曾經說,當我們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後,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等著他們長大。等候長大,肯定不是無所作為,只是順應他們成長的規律。

    10.避免孩子無謂的哭泣,但孩子哭了也不要怕

    孩子的哭是一種語言,傳遞很多資訊,其中有一種是不滿,為什麼會不滿?家長跟孩子的很多衝突來自於沒弄明白他們到底想做什麼,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儘量地讀懂他們。

    媽媽妙招分享:

    天藍海藍:兩歲的孩子開始迷上塗鴉,牆壁是天然的畫板,如果告訴他:“不,我不允許你在牆上亂畫。如果你喜歡畫,我可以給牆貼上一層紙,你往紙上畫好了。”這樣你轉身以後才能放心,他要畫在紙上而不是牆上。

    親寶貝:你可以禁止寶寶去動你書架上的書,如果你同時給他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書架,他會很樂意照顧自己的小天地,而不再去騷擾大人的領地。

    雪兒媽:用選擇式的問題向孩子發問。如天氣冷了,想讓孩子戴帽子,可採用徵詢的口氣引導孩子:“你是戴米老鼠的帽子,還是這頂紅色的?”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你得戴帽子!”

    小文子:讓孩子做事應提早通知。要開飯了,在飯好前就提醒:“看完這集動畫片,我們就吃飯。”等到飯菜上桌,再想關電視,孩子絕不會從命的。

    家有順順:我們還可以表面“順其言”而實質“反其道”。比如對於不愛喝水的孩子,非讓他喝他理都不理你。但如果我說:“不想喝就別喝,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看到媽媽喝水,他可能會跟著要水喝的。

  • 2 # 荔枝新聞

    關於這個問題,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長崔利玲的建議是:

    在幼兒園,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在小班。孩子為什麼會有反抗期呢?因為之前,孩子處在終日的“學習”中,學習怎麼走路,學習怎麼吃飯,學習怎麼認人,學習怎麼玩,學習怎麼和別人交流……他們天天接受著新的資訊,天天面對新的刺激,同樣也天天積累相關的經驗。當這些經驗可以互相碰撞的時候,他的經驗(已經架構的認知結構)試圖處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孩子的“反抗”也就出現了。 所以,您的孩子出現反抗,表明她已具備分析、解決問題的最初的能力,也想嘗試這種能力展示的後果。這是成長的標誌,是讓人欣喜的一件事。 這個時期,是人生最初明白事理的時期,也是養成所有好行為、好習慣的奠基期。 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意見家長要尊重但不一定要執行,尊重(傾聽、應答等)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在關注她的想法與行為 ,如果想法、願望積極,有利孩子的成長或家庭成員受益,這種想法或行為就可以實施;反之,則拒絕,同時告訴孩子實施的後果。只要堅持這樣的原則,孩子的好行為、好習慣就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養成了。 比如,如孩子早上不願吃雞蛋,這是不佳的選擇,這種想法就不能支援。要透過故事、事例告訴孩子缺乏營養的後果(如人要長高長大,需要七種營養。貝貝只喜歡吃肉,除了肉什麼都不喜歡吃,一種叫脂肪的營養就太多了,他就長的很胖,路都走不動。因為缺乏其他六種營養,他的牙齒、頭髮、面板、個子都出了問題……)那麼怎麼讓孩子吃雞蛋呢?就要變換說話的方式,如有的家長喜歡問“你要吃什麼?雞蛋吃嗎?”孩子自然會搖頭,如果換說“你早上吃蒸雞蛋還是煮雞蛋”,把選擇範圍定向,孩子就會順著家長的提問選擇了。 如果孩子想達到目的而發火,就要制止,或讓她自己發洩,家長不要搭理,更不要妥協。只要幾次不成功,她就不會再用這個辦法了。因為經驗告訴她,這是無用的,要嘗試新的方法。 孩子的成長就象一棵小樹,修理照料的多,就能成材;如果一味任其發展,最終是棵雜樹,還極易被大風吹倒。 關注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次,注意交流與溝通,對好的行為及時鼓勵,對不好的需求堅決拒絕,父母就是這樣的“花工”。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長崔利玲,國家督學,正高階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 3 # 樂學感統

    冷靜分析處理,不能以硬碰硬

    寶寶覺得媽媽在廚房做飯是很好玩的事情,也想要動一動鍋碗瓢勺,玩一玩菜刀和煤氣灶。這時你用硬碰硬的手段訓斥他:“別搗亂,一邊玩去。”或採取粗暴的打罵方式把他轟出去,都壓制不住他的好奇心,反而會讓他更加對著幹。

    父母應該冷靜分析孩子是出於好奇心,才想到廚房裡玩,並不是惡意地搗亂。所以,要給他講清楚:廚房裡不安全,有火、有刀等危險因素,小孩子不能亂摸亂動。為滿足寶寶的好奇心,你可以給他買一套迷你廚房玩具,或是用一些塑膠的小碗、小瓶、小勺當廚具,和他一起玩過家家遊戲。孩子的任性就會巧妙地化解了。

    轉移注意力,不能心太軟

    經常在商店裡看見有幼兒向家長要求買這買那,滿足不了就哭鬧。父母怕孩子哭,也怕丟面子,心一軟就掏錢了。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寶寶這回得勝了,下一次還會用同樣的哭鬧方式相要挾。你退一步,他會進兩步。

    其實,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你完全可以用一件新鮮事把他的注意力轉移開。比如故作興奮地對他說:“那邊有個寵物樂園,咱們去看小狗狗吧。”或者說:“家裡有個新借的動畫片光碟,好看極了。”你繪聲繪色地給他講起動畫片的故事。寶寶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到其他地方,自然忘掉了剛才的事情。

    先提示後懲罰,不能說話不算數

    夏天,天氣熱氣溫高,寶寶吃飯前總是鬧著要先吃雪糕,不然就不吃飯。媽媽知道小孩子吃太多涼的東西傷胃,又怕孩子鬧人,就糊弄寶寶:“你先吃飯,吃完了再吃雪糕。”可是吃完飯後,媽媽假裝忘了,寶寶受了騙不再輕信你的話,下次不先吃雪糕堅決不吃飯了。

    對付任性的幼兒,家長說話不算數是個大忌,只能讓他更加變本加厲的任性。最好的辦法是先提示他,如果你今天好好吃飯,飯後休息一會兒可以吃雪糕。若是孩子能夠好好吃飯,那麼飯後按約定的去執行。要是他仍舊邊吃邊玩不好好吃飯,就用不給吃雪糕來懲罰他。即使他再折騰,父母也絕不能憐憫、遷就。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孩子看到你說話算話,他無空子可鑽,也就會收斂了。

    暫時迴避,不能姑息

    每個週末午飯媽媽都會燉寶寶愛吃的紅燒肉。這個週末媽媽加班沒有時間燉肉。午飯時,寶寶見到桌子上沒有紅燒肉,立刻把飯碗一推——罷飯了。爸爸生氣地說:“不許挑食,有什麼吃什麼。”寶寶對著大吼:“我要吃肉。”父子倆互不相讓,鬧得不可開交。

    遇到不滿足要求就糾纏不休的孩子,最好的處理辦法是暫時迴避。寶寶不是不吃飯嗎?你們大人不要管他,繼續吃你們的飯,他要鬧就隨他去鬧,餓一頓沒什麼關係。一來他鬧夠了,肚子餓了自然會找食物吃。

    二來他看到大人不理自己,鬧了半天沒有用,自然就會停止了。媽媽千萬不能說:“寶貝別哭,媽媽這就給你燒肉去。”對任性的姑息只能加劇他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

    建立好親子關係

    父母要儘可能多地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做遊戲,給他們講故事,多從正面去肯定孩子。

    帶孩子時多一些感性,多去感受其喜怒哀樂和孩子的成功、孩子的喜悅,少一些說教,少一些限制,孩子自然會自制、自控、自我發展行為規範。

    我們真正需要的“乖孩子”,應該是能夠自覺自願遵守規則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要做講道理、有主見的孩子。

    這樣的“乖孩子”,今後才會具備較強的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也能夠較好地融入社會。

  • 4 # 愛至上

    隨著孩子年齡心智的增長,接觸的事物和自我意識的加強,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明確的自我意識了,因此在遇到父母在處理自己的事情時開始表現出反抗,其實也是成長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要做的,首先,要把孩子當朋友,多跟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循循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辨事情的對與錯,培養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遇到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千萬不能強行要求孩子聽從甚至武力逼迫,這樣會適得其反,我們只能拿出我們最大的耐心,找方法讓孩子接受大人的教誨,避免他們走上歧途或者彎路,對自己或者對社會造成危害。

  • 5 # 小狼媽講故事

    孩子已經很明白大人的想法,會故意和你作對。那至於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是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又或者內心的自主意識在作怪,時時處處想要顯示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給出的建議是,你可以有原則的對他讓步,比如他在遊戲的時候,你聽從他的指揮,順著他。

    如果是收拾玩具、刷牙上床這些事,你就必須態度堅定,讓他自己來完成。不過你說話的時候不能讓他感覺到你是在指揮他,你可以用商量性的口吻對他說,“來,寶貝,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吧。” 孩子已經有了自尊,這種商量性的語氣會讓他感到有面子,從而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摘自《你的3歲孩子》

  • 6 # 寶媽育兒小知識

      孩子進入反抗期該如何辦?

      什麼叫孩子反抗期呢?在家庭生活當中,一方對另一方不滿,進行的有聲或無聲的反對。第一反抗期產生的年齡通常是二至四周歲,於是很多家長倍受折磨,一點辦法也沒有。

      比如說,有的小孩子被家長帶到外面去玩,可是她卻從地上撿起髒的小木棒,還送到嘴邊去,媽媽一開始很有耐心,跟孩子解釋,這小木棒是如何如何地髒,但是孩子卻並不聽,媽媽急了,便打,孩子哭過之後,又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還有一件小孩子經常做的事(你我小時候可能也這樣),一餵飯就跑,家長端著飯碗,就追,孩子偏偏很有成就感的樣子,笑得咯咯地,整個一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大人痛苦之上的形象。那正是:孩子吃飯何其難?難於上青天!媽媽追,奶奶攆,生怕餓著了小心肝。

      那麼,反抗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有了自己的想法。對一個呱呱落地的小生命而言,他一睜開眼,對世界一無所知,大人只能從他的哭笑中去猜測他的內心世界,但到二週歲以後,孩子開始具備語言表達能力的時候,他就會想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遊戲心理。覺得好玩,做什麼事,如果引起大人的反應,就會感覺很有成就感。

      三.思維方式是單向思維。當小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在手裡,他就會急,這時大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勸阻,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這玩具就是他的,別人就是不能玩。這是個“只要玩具,不要友誼”的階段。

      最後一種就是因為隔代教育,讓孩子產生反抗的意識。因為教育,必然就是一種約束,因為要求的標準高低或不一,也會影響孩子的接受心理。

      在隔代教育上面,如果有意見不統一,可以心平氣和地全家坐下談一談。但是年輕的家長一定要記住,自己要儘可能地去多承擔一些責任,不要試圖去改變老人。三代同堂,天倫之樂,其樂融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其實是上天賜予一個人童年的最好的“禮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和媳婦都想去上班,家裡還有孩子。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