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翠竹青松

    蒙古族長調民歌,“長調”在蒙古語發音為“烏爾汀哆”,意思是長歌,是內蒙古自治區傳統音樂,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蒙古族長調民歌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代表曲目有《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蒙古族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和蒙古國。2006年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編號為Ⅱ-3。那麼蒙古族長調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下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長調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已出現有關長調的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產生、發展了起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筍獵歌曲,佔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並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長調集中體現了蒙古遊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徵,貫穿於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狩獵音樂文化時期,其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瞭、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徵。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徵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伴隨著狩獵生產方式向遊牧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個時期的音樂風格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髮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展過程。因此,從公元7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千年歷史中,蒙古族民歌發展的總趨勢可概括為:以短調民歌為基礎,以長調民歌為創新。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是長調民歌逐漸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也是蒙古族整體音樂文化風格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後期)起,隨著歷史變革及發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絡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蒙古族長調民歌,保持了其自身特色且更加成熟。

    20世紀,蒙古族長調民歌承載著的是蒙古民族的歷史,更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和思想的載體。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歷史遺存的民間口頭傳承文化,家庭傳承、血緣傳承、師徒授業傳承成為蒙古族長調千百年來主要的傳承形式。但進入現代後,以放牧為生的生活方式逐漸地被改變,哺育了無數代長調歌手的草原文化環境正一點點消失,這都給蒙古長調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危機,一些曾經繁榮的部落長調已基本失傳。

    2004年,長調保護協會成立,平臺致力於蒐集各地的散落在民間的長調歌曲,整理長調的文字資料,組織大家開展長調的各種演唱比賽。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各級相關部門設立了專門院校和專業以及擴大開展課堂教學,建立了蒙古族長調保護工作機構。

    2005年,中蒙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8年,中國非遺傳承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協會決定任命達瓦桑布和賽音畢力格為“蒙古族長調民歌”非遺傳承人。2006年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藝術檔案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館獲得“蒙古族長調民歌”專案保護單位資格。

    我也很喜歡“蒙古族長調民歌”。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只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

  • 2 # 小史一樁

    蒙古民族長歌是蒙古歌曲和音樂藝術的傑出傑作,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唱過。它植根於遊牧蒙古族的世界觀,並由遊牧蒙古族以各地區和種族的方言和習俗所塑造的方式發展。這些歌曲的特徵是豐富的裝飾,非常廣泛的演唱範圍和自由的創作形式。

    儘管尚無人確定長歌起源的確切時間,但與匈奴帝國時期有關的一些中國歷史記錄提到了居住在中國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獨特的“像狼一樣的歌聲”。這證明蒙古人的祖先至少在2400年前就唱過長歌。

    研究人員和專家一致認為,長歌的起源與遊牧民族的禮節性表達緊密相關,例如,動物叫喊,薩滿調教,歡呼,賽馬歡呼,悼詞,讚美和史詩般的調子,所有這些都源自遊牧牲畜飼養者所居住的環境的需求。蒙古長歌的歌詞和旋律完全受到遊牧蒙古人的哲學觀點,意識形態,象徵主義,崇敬和對宇宙,自然,人文,動物,祖先和國家以及他們的愛與同情的尊重的影響對父母,孩子。

    蒙古長歌已發展成為普通生活,傳統習俗和習俗以及蒙古人非凡和非凡的歌唱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代代相傳,承載著蒙古民族的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標準。在演唱技巧,旋律和持續時間方面,長長的蒙古歌曲在世界上其他形式的演唱藝術中格外獨特。長歌演唱的人聲範圍非常廣;同時,它還以各種獨特的歌唱技巧和多種裝飾來裝飾。

    蒙古長歌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風格:節奏長歌,典型長歌和迷你長歌。一首蒙古長歌由幾十首連續的經文組成。將蒙古長歌的歌詞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是非常有限的。傳統上,長長的蒙古歌曲伴隨著馬提琴,有時還伴隨著水平笛。

    作為一種重要的國家,民間慶祝活動和慶祝活動的一種儀式表達形式,與一起在蒙古社會中扮演著獨特而受人尊敬的角色。它在婚禮上,新家的落成典禮,孩子的出生,小馬駒的烙印以及蒙古遊牧民族慶祝的其他社交活動中進行。直到今天,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卡爾梅克共和國的蒙古語使用者中都保留了各種各樣的區域風格。舞蹈是蒙古人知識,美學和藝術思想和創造力的起源,也是其他非物質遺產形式的根源。

    不過可能是我的藝術造詣不夠哈,覺得不錯,但又欣賞不來。回答水平有限,見諒。

  • 3 # 爬山涉水看鳳景

    本人特喜歡蒙古的長調。

    他的聲音有時高亢有力,似萬馬奔騰。有時如緩緩流水,似鳥兒蟬鳴。

    蒙古長調至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記錄了。

    蒙古族人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額而古納河兩岸地帶,慢慢繁衍到兩岸的山林,然後又走向了蒙古高原。人們在從事放牧生活中,由於處在地廣人稀,廣闊的草原中,人們交流必須用高聲,對方才能聽到。

    蒙古長調就在蒙古獨有的環境下,出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的流露,由然而然地產生了。這種唱法是自生活中的因素而累計出來的,在整個蒙古大草原,佔據了主導地位,形成了蒙古獨有的風格。

    蒙古長調的發展,是與其歷史發展密切相聯絡的,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是山林狩獵時期。在人與人相互交流中的乎應,自然地產生了簡潔明瞭、短小精悍的歌調。主要表達了人們對事情的敘述,休息時人們相聚的歡樂心情,這一時期,以短調為主。

    二是草原遊牧時期。人們在從狩獵時期過渡到遊牧時期,勞動、生活方式有了改變。作息時間比狩獵時期相對穩定。人們對事物、人間感情的表達也有了新的意境。在過去短調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了長調。改變以往的“短、粗、簡”,變為“長、精、繁”,整個腔調由急促變為較舒緩。

    三是耕牧並重時期。這一個時期,蒙古族人的生活徹底告別了遊移不定的壯況,吸收了中原人們的穩定居住的好處,對整個蒙古遊牧民族來說,絕大部分定居下來,過起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的心情更舒緩了,利用了短調和長調的特點,逐漸形成了以“短調敘事”,以“長篇說唱”的形式,長調慢慢地達成了成熟期。

    久而久之,蒙古長調,不管你走到哪裡,一聽到這一唱腔,就能讓人想起了蒙古大草原。蒙古長調,也就成了蒙古族的代表作。

  • 4 # 詠斐

    我是內蒙古鄂爾多斯人,非常喜歡蒙古族長調。

    蒙古族長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蒙古族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分散居住。天蒼蒼,野茫茫,牛羊在悠閒吃草,牧人的歌聲悠揚婉轉,特別抒情,空曠的草地,牧人相距甚遠,歌聲高亢激昂,傳音綿延傳向遠方。

    蒙古族長調的特點就是:悠揚舒緩,高亢深沉,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是最接近自然的聲音。

    蒙古族同胞天生能歌善舞,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在節日慶典、婚禮宴會、親朋相聚等活動中,伴隨著酒興,席中一人開口唱,在坐所有人跟著唱,蒙古族長調歌詞簡潔精煉,尾音特別長,非常好聽,有很強的感染力,不由自主的讓你融入其中。蒙古族長調有的婉轉抒情,催人淚下;有的低沉肅穆,給人以莊嚴敬畏之感;有的歡快熱烈,讓人激情澎湃;

    2006年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公眾場所鬧脾氣,家長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