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人生Li

    怎樣才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知識量可以足夠回答孩子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書到用時方恨少,一下子不知從何學起,答不上來只能不停的百度

  • 2 # 艾上花開麻麻

    第一次做媽媽時,在帶女兒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惑。如嬰兒的鋪食能不能加調味品?夏天了要不要穿紙尿褲?女兒小時候又矮又瘦,要不要補鈣?諸如此類很多問題,在那時就覺得特別困惑,不知道怎麼做好?

    現在老二來了,有以前的經驗,也通過後來的學習,有些問題自然就化解了。如鋪食能不能加調味品。以前我的做法是堅決不行,家裡老人覺得什麼都不加,沒味道孩子怎麼吃?趁我不在時偷偷加。現在我會好好跟老人解釋清楚:孩子小,腎還沒發育好,吃鹽會加重他身體負擔,等大點再吃。老人見不加調味品孩子也吃,就不在揹著我加鹽,加糖的調味品了。

    以前是看到書上說,孩子到三歲以後才脫紙尿褲,可夏天那麼熱,穿著的確不舒服呀。怎麼辦?我家二寶現在是在家白天就不穿紙尿褲,把尿時孩子沒尿或尿褲子了不要訓斥,幫他換了就好了。

    補鈣的問題爭議比較大,每次去醫院體檢醫生要求補鈣,特別是身高體重不達標時,還被恐嚇過。後來看書也看專家的科普文章瞭解到,只要孩子一天的奶量達到400ml,吃的食物儘量多樣化,每天只補維生素D,早晚曬曬太陽就可以了。

  • 3 # 行路心路

    育兒道路上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何把握合適的分寸,這種困惑可以說體現在很多具體的育兒事宜上。比如,我知道“若想小兒安,須帶三分飢和寒”,可往往在實踐中會有沒掌握好分寸而把孩子凍生病了的尷尬;我明白要順應孩子天性,不要拔苗助長,可是有很多父母用例項證明適度用科學方法有意識地開發孩子智力是有效的;我曉得“正面管教”孩子有益於他(她)的身心健康成長,但適度懲罰似乎更能讓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凡此種種困惑在育兒道路上總會不時出現。但隨著兒女的逐漸長大,這些困惑也漸次明朗,那就是我們不管在踐行哪種育兒方法時都不能矯往過正、生搬硬套,而應隨時根據孩子的即實狀況跟進調整。

  • 4 # 小萱格格

    1.“教育經驗不足”,第一次當父母,幾乎所有人都缺乏教育經驗,時代變了,如今的我們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一方面無法認同、傳承父輩、祖輩們的育兒經,另一方面又無法依靠自己去形成一套科學的育兒理念。指導思想的缺失,常常無所適從。

    2.“要上班,精力不足”, 儘管有過辭職的念頭,但受現實條件的約束,必須還要工作。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工作不再像以前做得遊刃有餘,如何“分身有術”,平衡好家庭、孩子和工作的關係,這成為多數新手媽媽的必修課。尤其是孩子生病的時候,就更考驗一個在職媽媽的抗壓能力了。

    3.“”沒耐心”.自己耐心不夠,太情緒化。特別在孩子發脾氣時,處理的方式也很暴躁,雖然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事後也很後悔,但火氣上來時很難壓制自己。

    4.“愛人配合不夠”.育兒期的幸福和困苦,讓媽媽內心更需要體貼與關愛,更希望愛人在理解之餘,還能花更多的心思在家裡,一同承擔起教養孩子的重任。當爸爸的有時也許還沒有進入狀態,而媽媽心裡只裝著家裡的煩事,注意力的差異、資訊的不對稱等,使再好的夫妻也容易產生隔閡,家庭氛圍受影響。

  • 5 # 凌晨新語

    我在育兒路上最大的困惑是:為什麼孩子快樂成長就必須輸在起跑線上?

    我孩子出生在九十年代裡,是標準的獨生子女。

    自己第一次做母親,她又是自己唯一的孩子,真是怎麼疼也疼不夠,總想讓她享受世界上最完美的愛。

    因為怕她吃苦,總是什麼家務從不讓她幹,連她自己的生活也被我全包了,喂她吃飯,幫她穿衣,給她洗澡……能怎麼寵就怎麼寵。

    又怕她長大吃苦,從一歲就開始教她識字,剛會說話就教她背唐詩,背兒歌……

    孩子現在已經大四了,想想自己就後悔,為了她不輸在起跑線上,我讓她的童年過得一點也不快樂,把在她本應該玩樂健康成長的年月拼命教她學習。

    到了青春期,因為從小被我壓著學這學那,她開始拼命反抗。抓住一切機會玩,本應努力的青青就在和我對抗中度過。

    現在孩子大了,想想真後悔,為什麼當初就不明白,孩子應順其自然。家長不應剝奪她快樂的童年,什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最大你謊言!

  • 6 # 成長魔法

    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給予孩子的教養是否得當,因為這個答案的揭曉時間可能是3年、5年、10 年、18年甚至更久。

    順帶梳理一下自己或別人大概會遇到的困惑吧:給予孩子的教養是否得當包括(不斷新增ing……),

    1、在胎兒孕育期間,母體的心理生理內外環境自己是否保持得當;

    2、在生產期間的醫療手段是否得當;

    3、在嬰兒初期的餵養、護理、醫療是否得當;

    4、在嬰幼兒期的認知、習慣是否教養得當;

    5、家庭成員在育兒過程中是否配合得當;

    6、在幼兒語言、身體協調、律動方面的引導培育是否得當,如何選擇和引導;

    7、育兒嫂、保姆、老人在教養過程中如何選擇和協調;

    ……

  • 7 # 小狼香蕉

    目前最大的困惑是要不要讓寶寶像周圍同事或朋友家的孩子一樣,去學很多興趣班。

    家有男寶現在四歲半,上幼兒園中班。從孩子三個月開始,周圍就有許多寶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上早教課了,而我們家寶寶上學前一直未接觸過任何早教中心和興趣班。都是任由他自己快活的玩,然後在他愉快玩耍的過程中,如果他有疑問或想學習去做一件事情,在他主動提出來的時候,我們才會為之解答或教他怎麼做。我們的初衷是希望他有個愉快的童年。

    但隨著孩子進入中班,他的小同學們普遍報一、兩個興趣班,幼稚園的老師也會詢問業餘學習了什麼。再加上最近一直倡導的你現在不讓孩子吃苦,長大後他會為此付出代價的,還有諸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各種文章的大肆渲染。我們也頗有些焦慮。一方面希望寶貝能快樂、健康的成長,一方面又憂心於他真的會被比下去。

  • 8 # 青萍之沫

    我想,家庭教育中最讓父母困惑的就是,家長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強制性的控制!

    我們時常聽到一些家長總是這樣埋怨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毛病,而說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不那麼聽話,總不能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我能理解這種做父母的心情。因為當他們說這個話的時候,我已經感到了他們心中的教子模式受到了挑戰。

    你或許也有過這樣的心理體驗,當你知道你即將要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成為爸爸或媽媽的日子裡,那種奇妙的心理變化。你會像等待自己親手塑造的工藝品那樣,心情忐忑不安地企盼著就要出世的小寶寶,也許這是你一生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使你的心理和生理都產生一種飛躍——一種成熟的美和一種責任感交織在一起。

    是的,打從懷上孩子後,你就會設想著孩子的樣子、秉性和智力水平,你甚至會馬上草就了一套教子方案,設想你的孩子在你的教育下將來有所作為,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你一點也沒有錯,每個家長差不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然後,問題是,當孩子智力發育到了一定階段,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你才知道你原來的設想多麼可笑——是孩子按照父母的模式生活成長呢?還是按照他們的天性成長,我想這是家庭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困惑。

    如果你想與孩子保持良好關係,你必須瞭解上帝把他設計成了什麼樣的人?你必須把你對孩子的期望放在一邊。你要花時間瞭解孩子本來是什麼樣的人,以走出教子“誤區”的小道。

  • 9 # 順勢教育頑石張

    親子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父母對親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

    親子教育決對不是陪孩子一起做做遊戲,一起看看書、旅旅遊這麼簡單

    而是要透過親子教育訓練孩子的性格、做人做事方法、專注力、自信力、探索力、記憶力、協調力、膽量、技術技巧、情感與溝通等

    親子教育是隨時隨地都在開展的,而不是特地需要上親子教育課程。很多家長只是把上課當作是親子教育,而忽略了平時

    很多家長不懂孩子的心理成長的規律,只按照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所以孩子與家長都痛苦。

  • 10 # 三小姐說

    從我個人經歷和身邊人經歷中,我感覺到親子教育中最大的困惑是關係二字。處理不好關係,教育無從談起。所以需要處理以下幾對關係:

    1.夫妻關係。我為什麼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呢?因為它是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但一直被我們忽視。大部分家庭會把親子關係擺在第一位,這時不同的教養理念,導致家庭關係惡化,比如夫妻,老人等都會對孩子的教育指指點點,意見不一致時就會鬧得雞飛狗跳,小孩也無可適從。從專家的角度看,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係,這是家庭教養的定海神針,夫妻相處和諧,不僅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愛和信任,同時也會更好地進行家庭分工,當對孩子教養理念不一致的時候,會更有效地化解家庭矛盾。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他讓孩子知道TA不是爸爸媽媽心中第一位的,爸爸媽媽才是對方的最愛,這為日後的親子分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親子關係。首先是媽媽和孩子的關係,媽媽和孩子經歷了一元化到二元化的分離,慢慢到三元化的格局,孩子從母體誕生後,先是經歷了親密無間的相處,慢慢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TA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無條件的愛,慢慢地接受爸爸的存在,知道媽媽不是屬於自己的…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既走向獨立又保持緊密聯絡的過程,這個度是最難把握的!家長就像放風箏,有些人拉的很緊,生怕孩子飛走了,有些人則選擇讓孩子高飛!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非常重要,你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資產還是獨立的個人?你要孩子聽孩子的話還是聽他自己的話?你能容忍孩子犯錯嗎?…這一系列問題就帶來了我們生活中的煩惱。大部分家長把孩子當做低人一等,你必須聽我的,所以“孩子不聽話”是中國家長最常掛在嘴巴的詞!到底孩子要聽誰的話?你想清楚了嗎?所以親子關係的度是最重要的,既要給孩子自由,又要給孩子立規矩,既要獨立又要親密,真是很考驗人!這是對家長的修煉。

    3.社會關係。這裡還包括孩子和朋友,老師等相處的關係,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是社會屬性的,孩子必須要學會人際關係的處理,尤其情商理論提出後,大家知道決定孩子成功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是情商,情商就包含管理個人情緒,管理他人情緒,共情的能力,所以家庭教育一定不能缺失情商教育。

    以上是我個人對關係的思考,不盡全面。

  • 11 # FAP家庭教育幫扶計劃

    01親子閱讀中“觀念”上的誤區

    什麼是觀念上的誤區呢?

    很多爸爸媽媽們在親子閱讀這件事情上,多多少少會表現出有一些焦慮。在一些傳統的看法來說,他們很願意把親子閱讀這件事情看的太過於像課堂上知識的灌輸。

    所以會格外重視給孩子讀完故事後的即刻輸出,比如孩子認了多少字?記不記得住這個故事?是否能重複敘述一遍?表演的是否可以繪聲繪色?

    其實這些都是家長急於求成,過於的焦慮的表現。

    學前教育,孩子是處於感知教育階段的,我們建議透過閱讀等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徹底開啟感官官能的一些刺激,讓他們能夠充分碰觸他身邊的世界。

    在親子閱讀當中,好的繪本經常會帶來一些喜悅感。這種喜悅感一方面它是鍛鍊一個孩子對於詞句、文字這種美好的感知力,同時也能加強孩子們想象力空間的培養。

    再者從我個人來看,我一直是把優質的繪本當做美術教育、藝術教育的啟蒙材料。

    讓孩子從小充分接觸一些美好事物,自然而然她對美的鑑賞力會有自己的一些水準,我相信讓這種美好的事物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她對美好會有一種天生的親和力和品鑑力。

    02、自己普通話不標準會不會影響到孩子

    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這個問題,事實上孩子需要的是:

    和你在一起的這段時光給他帶來的喜悅感和小的幸福感。而並非會在意你把它讀成什麼樣子。

    很多孩子會很享受和爸爸媽媽窩在一起去享受看一本書的感覺,你們的手指在一起給書翻頁,一起在這個閱讀過程當中發現、交流。

    在一系列的互動當中,親子閱讀,要的就是前面最重要的親子部分。

    我們只有心貼心走進去了,我相信孩子是能夠感受和體驗到父母在陪伴當中用心的過程的。

    等孩子長大後,他們是能夠回想到在童年的時候,我們和他在閱讀繪本的過程當中一起做了一些很有意思,很有趣的事情,一起去交流彼此的意見與想法的。

    而且等到他到了青春期,如果大部分的父母已經有這樣一個親子溝通的良好基礎,我相信親子之間的關係也不會僵到哪裡去。相反可能會更加的信賴,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隨時跟父母去交流。

    就是給他一種感覺,我在父母這裡是安全的,當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我可以跟他們去分享和交流。

    所以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提倡親子閱讀的強力理由,其實有些事情真的是在為十年以後或者更長時間提前去做的一些準備工作,當我們收割的時候,才能真正看到豐盛的成果。

    03、孩子上學後,是否還要堅持給孩子讀繪本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1、我們為什麼要去在孩子還不能識字的年齡階段去親子閱讀

    最終我們的目的還是讓孩子從親子閱讀過渡到獨立閱讀。也就是說當孩子慢慢地能夠獨立閱讀之後,作為家長陪伴角色的重要性就慢慢隱退了。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在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的過程中,建立了對閱讀的興趣,讓他覺得閱讀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事情,那給到這種喜好的種子與萌芽就夠了。

    至於接下來孩子進入學齡後之後,讀不讀,讀什麼樣的書的權利,我們還少要充分尊重孩子。

    而且當他能夠獨立、喜歡閱讀之後,其實我覺得這也是前期爸爸媽媽親子閱讀中最主要的,我們最想看到的從中受益的狀態。

    2、面對學業的壓力,孩子看這些看似無用的書,會不會影響功課?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它的本質是在相同時間內怎樣讓價值最大化。

    我之前看到過一份資料,裡面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它其實就是神經回絡的這種改變和強化。我們人的智慧,其實和神經元的數量及之間的聯絡強弱是有關的。

    以前我相信大部分人會聽到一種說法,我們大腦還有多少多少空間其實是還沒有充分利用,實質上近兩年來,神經科學與腦科學的發展對這件事情的研究也是糾正了很多以前的錯誤認識。

    人的神經元其實是有限的,我們能夠改變的反而是神經元這種網路系統的連線密度和強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34歲了,面板狀態差,最近還長斑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