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庭育兒熱點
-
2 # 酷媽帶娃
孩子之間的在玩耍的過程中出現矛盾很正常的。
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家長會讓兩個孩子分開,結束他們之間的不愉快,結果孩子很容易生氣,但是他們不會一直生氣,很快他們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小夥伴又和好如初。
也有少數家長會訓斥自己的孩子,來結束孩子之間的消極情緒,但也有極少數的家長會選擇對別人家的孩子“大打出手”。
如果遇到愛打人的小朋友或者家長,我們的家長一定要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孩子獨自面對一個孩子還有一個大人的訓斥或者教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心理出現問題,不願意和小朋友相處。
我曾經就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家長,說起來真是氣。
同在遊樂場玩,孩子之間用海洋球扔來扔去,在我們看來這就是小孩子之間的遊戲,很正常,結果一個爺爺就指著我家寶寶給自己孫子說:他用球打你,你打他。結果他小孫子就打我家孩子,我家孩子就跑來跑去,以為是在玩遊戲,事情也就這樣結束了。過了一會他爺爺又說:剛是那個小孩打你的,你打他。他又去打我孩子,我孩子還是跑著玩。我就一直看著也沒有迴應,因為孩子玩的很開心。結果一會他爺爺又讓去打我家孩子,結果孩子頭碰到了牆上,哇哇哭。這個時候我就立馬去抱孩子,看看孩子怎麼樣。我就對那個小朋友說:你不能這樣推人,萬一摔傷了怎麼辦?這個時候他爺爺出來了說:是他先打我們的,我們怎麼不能還手,還讓你來教育我孩子,好好管管你孩子。我就說:大爺,沒有你這樣教孩子的,我坐在這兒看的很清楚,孩子之間打鬧很正常,孩子自己會解決,我們大人沒必要參與,而且您都說了很多次讓打我家孩子。結果那大爺發火說:你怎麼這麼美素質,不尊重老人(一連串髒話)我也來氣了,我就說:大爺,我這是尊重你,你不要倚老賣老,而且我也沒有必要尊重沒有素質的人,你不配讓人尊重,而且我家孩子被你孩子推到摔著頭了,我希望你帶著我們去做個檢查。他不承認,我就說:這兒有攝像頭,如果這樣的話我報警調監控,我們看看事情的經過。來了很多人圍觀,還有遊樂園工作人員,都在勸說。後來孩子奶奶來給我們道歉,這個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對於這樣的家長,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忍讓,讓自己的孩子委屈,孩子自己心理也是有想法,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忍讓,這樣也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沒有原則,必要的時候家長應該為孩子出面。
幾點建議:
1、瞭解事情的原委,不過早下結論。作為家長不要過早的下結論,去認為誰對誰錯,孩子小,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家長應該認真地瞭解清楚事情,再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不要因為自己愛孩子而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別人的孩子,這會讓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指導。
2、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的事情,不僅會讓孩子學會獨立的面對一些事情,而且會讓他們養成思辨的能力,並且孩子透過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會縮小問題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他們的解決方法是沒有摻雜過多其他情感的,因此會使問題簡易化。
3、正面地積極引導。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時,最忌諱的是父母不分青紅皂白的去責罵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人的孩子。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長應該透過正面的積極情緒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3 # 玲瓏心理諮詢
這個媽媽的做法很欠妥,雖然她的理由是孩子總是被欺負,但她自己也成為了欺負人的人,而且用的是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久而久之,她家孩子就會有兩個認知:1)人和人的關係要麼被欺負要麼就欺負;2)暴力是解決矛盾的方法。
兩歲多的孩子,其實拉扯真不算什麼爭端,其實很可能這是他們玩樂的方式,判斷標準一看孩子的動機企圖(是善意交友還是惡意攻擊),二看他們相處的結果,有沒有動手或是受傷。
小孩子在一起鬧矛盾彆扭甚至有時拍一下打一下也很正常,他們還小,不懂社會相處的規則,這時他們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暴力回擊。
最好的做法就是對施暴方制止,控制住他的手然後眼神堅定地說不可以,對視一會他會鬆軟的,畢竟孩子小不夠跟大人對抗,也不需要再多講長篇大論,他們也不太懂。
制止後再關心受暴方有沒有受傷,通常安慰和擁抱一下就好了。如果兩個衝突的孩子等下自己和好了,一切順其自然,家長不用去幹涉,這是他們的相處之道,在衝突中學會和好交往,是好事,大人不用去新增自己的評價,不用我們成人的那一套去破壞孩子的世界。
如果某個孩子總是施暴,要麼帶自己孩子迴避,如果表現接納也得小心留意孩子的互動,一旦有爭端及時出手制止。因為有的孩子動手慣了,一時半會難改。再加上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有個暴力的家庭會不講理,那就只能惹不起躲得起,和善地避而遠之了。
-
4 # 無邊的雲
只要沒動手打起來或者傷害到某一方,家長儘可以不必理會,讓她們爭辯一下也無妨,還可以鍛鍊口才和自己解決事情的能力
-
5 # 洺寶麻麻
如果兩個幼兒有爭執,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觀察,觀察孩子的爭執情況。以下對兩種爭執情況分別分析應對。
第一種情況:孩子只是語言上的爭執。觀察兩個小朋友爭執的原因,以及在爭執過程中,兩個寶寶的應對情況,比如兩個人如何交流溝通。孩子之間的語言爭執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思維能力,是一個辯論的過程。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家長不要過多幹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準則。如果一直爭論不修,家長可以適當安撫引導,不偏不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第二種情況:孩子爭執過程中出現推搡、大哭,暴力等問題。這個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制止,明確告知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被制止的孩子肯定會哭鬧,因為他的自尊心受挫,接下來給孩子一個情緒是放點,給孩子時間慢慢情緒緩和。孩子情緒緩和後,第一要表達理解孩子,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接下來再耐心的幫孩子分析爭執這件事,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辦法。
-
6 # 品品妄言
幼兒起爭執,家長如何處理?透過我家小孩的故事,跟大家說一下個人心得吧。
瞭解事情原委現在快清明瞭,七鄰八舍的老人們聚到一起擀餅,娃娃們也聚到了一起。
就在昨天,很尷尬又有些搞笑的事,我們家來了一個老人,她家有三個孫女兒(年齡很相近),我家小孩就是不讓著她家同歲的小孫女兒,不準小孫女逗小貓小狗,不准她進屋,不准她玩蹦床,不准她玩三輪車,只要她去,他就會拽他的衣服,不讓那小孫女去,只准那個小孫女站著不動看行……
然後兩個三歲的娃娃就較上勁了。
我就納悶了,前一天她家大孫女、二孫女來的時候都玩的很好,怎麼這個小孫女來了就各種不適。
後來跟老人瞭解了一下,原來是就在前幾日的時候,這個小孫女兒把我家小孩推倒了,還搶了他的東西,所以我家小孩這是記“仇”了。
透過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知道小孩子起爭執,跟大人一樣,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還是先要了解事情的原委。
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的行為我家小孩被打了,他對那個小孫女兒有意見在所難免,畢竟只是三歲的娃娃,就是大人也一樣,對打自己還搶自己東西的人也得防著點兒。
所以瞭解之後,我理解了小孩心裡的感受和他的行為,小孩兒心裡會生氣、防備著那個小孫女,但現在他處處“刁難”那個小孫女也不合適。
那之前小孫女打了他,是小孫女不對,這次小孫女兒來玩,我家小孩總攔著她,就是我家小孩兒不對了,我也不能一味的容忍自家小孩的強勢。
最後四個娃娃,兩個娃娃一組,把他倆安排成分別的兩組,也相安無事地玩了小一個下午。
所以在同理心的基礎上,要適度引導小孩的行為,就事論事,小孩子的矛盾,最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本來小孩子在玩耍打鬧中,很多摩擦也是自然的生自然的滅,最怕大人把矛盾升級。
小孩子打未必是打,大人的打是真打,大人的行為要約束那除了我自家小孩的故事,上述案例有相似也有不同之處。
相似的是,最先起爭執的都是很小的幼兒,尚不能完全準確表達自己的意願,以自我為中心,行為上很容易被大人誤解,所以先了解幼兒的心理想法和動機,本來只是很小的問題。
不同的是,案例中小哥哥的媽媽,真有些過激了,一來很容易將小孩的矛盾升級,二來給自家小哥哥做了錯誤的示範。
應先口頭制止,制止幼兒的行為,表明自己的觀點,捍衛自家小哥哥的權益,然後確是對方蠻橫,冷處理會比較好,比如不理睬或者遠離他都是可以的。
但透過打的方式,來對待幼兒的爭執,以暴制暴是下下策。
小孩是大人的一面鏡子,特別是幼兒的脾氣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除遺傳基礎外,基本上都是透過模仿和學習大人的行為獲得,在幼兒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大人更要謹言善行,做好榜樣,也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打好基礎。(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昨日,一個兩歲多的男孩拉扯了一個小哥哥的衣服,對方媽媽看兒子吃了虧,就拉著孩子的手猛打那個小娃兒,嘴裡還叫囂以後再欺負她兒子,哥哥還要打他。聽她的口氣是自己的兒子不是第一次被欺負,所以她才出手教訓。如果遇著愛打人的小朋友或者家長,大家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回覆列表
小孩子之間,他不存在這種觀念,或者說我打你了,佔便宜了之類,但是家長可以給他灌輸這種東西,也就是說喜歡打人的小朋友,家長的教育也好不了哪去,平常那遇到這種事情,家長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在一起玩耍,因為這個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如果實在無法避免的話,家長在他們玩之前,先說好規則,就是相互之間不準瞎鬧,好好玩,例如說,你們玩可以,但誰也不準打誰?不然的話,以後再也不會在一起玩了,由於帶孩子一起玩,大人是一起在身邊的,所以是有機會制止的,小孩子這麼小,沒有什麼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他有,有沒有人跟我玩的意識。大人的態度也要比較明確,一起玩,還在一起打架,必須分開,小孩子的安全感都來自於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