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幼兒園老師李貓貓

    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從父母的角度出發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2、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

    3、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

    4、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讓孩子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5、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

    6、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7、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

    8、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為孩子學會獨立處理問題充分創造條件

    9、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培養他們抵抗挫折的勇氣。

    10、多肯定、鼓勵孩子,忌表揚過度:表揚要講究策略,鼓勵要找鼓勵點

    11、懂得關懷,及時疏導,正確理解挫折

    12、因材施教,給每個孩子制定抗挫實施方案

    13、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14、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和堅強的毅力。

    15、注意引導,及時勉勵,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16、利用身邊的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孩子去應對。

    17、家長觀念要變,爭“第一”與爭“唯一”。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但是應該根據個性爭“唯一”。我就是我,我與眾不同! 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充分發展。

    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1、肯定法:要讓孩子建立自信。孩子只有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2、分步法:將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化整為零,一步步接進目標——最終獲得成功。

    3、故事法:講一些小動物小朋友不怕困難的故事鼓舞孩子。

    4、榜樣法:利用孩子心中的偶像,以奧特曼、黑貓警長、嘟嘟熊等做榜樣。

    5、提醒法:“摔了不哭”、“打針勇敢不哭”等等。

    6、辯證法:“虎氣與猴氣”。首先是對困難和挫折不怕,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這就是虎氣

    ;另外還要有猴氣,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7、個性法:針對孩子的氣質、性格、能力,採取不同的個性化方案。例如對膽汁質的孩子用

    激將法等等。

    8、設障法: 根據孩子的問題,家長或者與老師共同制定方案,讓孩子適度經受必要的挫折與磨鍊。

  • 2 # 晨曦暮鼓晨鐘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也很高興與各位娃爸娃媽們一起交流和學習。我認為的娃娃的受挫力低,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娃爸娃媽的教育方法有待商榷。首先娃娃原本是不會害怕失敗的,除非他們被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傷害過。不知道作為父母們的我們是否還記得?在你娃娃還是個小寶寶時,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把手放入自己嘴裡,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嘴,但他毫不氣餒。稍大一點蹣跚學步時,即便是摔倒了,他也會站起來,跌跌撞撞地繼續往前走。

    娃娃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是基於他人評價逐漸形成的。不少父母在娃娃獲得成功的時候,喜悅往往是發自內心的,而在娃娃犯了錯、失敗的時候,則會批評甚至懲罰娃娃;有些父母雖然不至於此,但失望之情溢於言表,或者所做的鼓勵和支援往往顯得不那麼真誠。要知道,孩子對父母態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為了保持父母對自己的喜愛,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做一個“常勝將軍”。

    那麼,娃爸娃媽們可以捫心自問,教養過程中,你自己是不是也害怕孩子“輸”?當孩子在某個方面表現不夠好或者不如別人時,你是不是覺得沒面子或者憂心忡忡?在孩子遇到一些小問題或者小挫折的時候,你是否會自動化地將這些小挫折的影響放大?

    正是娃爸娃媽們這樣的反應,讓有些孩子漸漸失去了嬰兒期那種無所畏懼的學習精神,傾向於選擇相對簡單又不容易失敗的遊戲,而一旦輸了或者做不好某件事情,他們就會情緒失控,甚至大發脾氣。

    所以,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娃爸娃媽們的態度非常重要。從對待失敗這件事上,娃爸娃媽要幫助孩子意識到:

    無論有多糟糕,事情都還有變好的可能。可以對孩子說:“這只是一個遊戲,我們可以再試試”。即便他沒有做好,父母也不會因此而懲罰或者不愛他,而是幫助他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每一次失敗和挫折都是一個機遇,它說明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進步的機會,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接近期望中的自己。就事論事。孩子輸了一場跑步,不意味著他缺乏運動能力。孩子做錯了幾道算術題,不表示他沒有數學能力;與之相對應的,在孩子“贏”的時候,父母同樣也要就事論事地讚賞他的努力和付出,同時幫他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

    此外,娃爸娃媽們需要對孩子的失敗給以耐心,如果孩子在剛剛經歷失敗之後,不願意立刻再次嘗試,允許他們發脾氣和表達挫折感,允許他們暫時離開讓他們挫折的事情。在他們再次嘗試時,則要欣賞他們的勇氣。

  • 3 # 二孩寶媽易趣學

    1,接受失敗,當孩子做什麼事情失敗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不要著急著去責備,而應當心態要放平穩,坦然面對,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

    2,加強自信心,培養孩子某方面的特長,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和表揚,媽媽,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建立起來了,內心就會強大。

    3,豐富知識和閱歷,當孩子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的時候,面對挫折,他心裡不會一片空白,不會害怕,會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困難。因為他懂,所以無所畏懼。

    面向太陽,春暖花開!

  • 4 # 平安健康365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首選我們應該分析孩子為什麼受挫力低,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1、家長本身的抗搓能力有限。俗語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如果家長本身抗搓能力有限,遇到困哪就退縮,怎麼能指望孩子擁有強悍的抗挫折的能力呢?2、部分家長由於對自身成長經歷感到自卑,總想著在孩子身上進行補償,總想著不能苦著自己孩子。3、家長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總覺得孩子還小不能受委屈。4、面對挫折孩子沒有找到合適的宣洩口。針對找到的原因,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困難的能力呢?1、家長要言傳身教,成為孩子的榜樣。當家長遇到困難、煩心事時別把不良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發牢騷、摔盆砸碗的家長,孩子也會有樣學樣。2、家長要少說或不說:“他(她)還是個孩子”這樣的話。可以說這樣包庇孩子的話是培養熊孩子的獨門秘方。而要培養孩子解決困難的能力就必須提高他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在犯錯或者遭遇挫折時能夠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別人。3、,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難時家長要主動給予關心、詢問,並靜下心來深入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在不斷的自我反省和向家長的傾訴中總結出失敗的原因和相應的解決措施,這樣就會形成越搓越勇的性格特點,這樣的孩子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中都能成為獨擋一面的角色。

  • 5 # 四季的小小世界

    感謝您提出來的問題, 孩子總是輸不起,挫折容忍度低,是每個家長不希望看到的現象。比如孩子在玩疊杯子時,杯子沒成為很高的金字塔前就倒了, 有些孩子會逃避問題而玩其他的玩具,有些孩子會選擇對自己發脾氣,甚至有些孩子會把桌子上的杯子一股腦推到地上以表現生氣。下面我想跟您分享四個協助孩子解決困難和調整情緒的教法:

    1. 客觀地說出孩子的感受

    正像上面的例子,當孩子受挫而表現生氣時,通常媽媽會對孩子說:“ 哎呀,沒關係的,你再弄一次不就好了嘛。這也需要生氣嘛?來,媽媽跟你一起弄。” 挫折感是很主觀的,每個人對挫折和失敗的自身體會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包括了孩子。 當大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時候,孩子也許正感到這是一件對自己而言很大的事情。 孩子在受挫後,需要的是成年人理解他受挫的心情,也就是咱們說的同理心。孩子的挫折感不會因為大人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會消失和減輕。 設想你生病的時候就想吃一碗清湯麵,但是你媽媽給你煮了一碗紅燒牛肉麵。雖然紅燒牛肉麵聽起來更好吃,但那是你當下想吃的嘛?成年人用同理心的表達方式表現接納孩子的情緒,向孩子傳遞:“媽媽懂你的心情。”的訊息正是孩子需要的。 比如上面的例子,媽媽可以這樣說:“ 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你很想把杯子疊得很高。這個疊杯子的遊戲是挺難的,你需要媽媽一起弄嘛?” 媽媽此時第一說出了孩子當下的情緒和引發的原因,第二用同理心告訴孩子自己也覺得遊戲很難,第三再引導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是需要媽媽幫助,或者自己再來還是選擇玩其他的玩具等。其實很多孩子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當情緒上來的時候就沒法理智思考。家長用感受的語言,說出孩子的感受,才能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從而恢復理智來思考下一步驟應該怎麼辦。

    2. 家長示範受挫之後的反應

    這個方法需要家長細心地觀察孩子,在孩子受挫感和情緒上來之前介入,示範給孩子如何處理受挫和失敗。比如上面的例子,媽媽察覺孩子的負面情緒要上來了,媽媽介入遊戲中,拿杯子繼續疊上去,杯子同樣是倒了,然後示範給孩子說:“ 啊, 杯子倒了,我真想把杯子疊上去。哎,我現在有點生氣。(停一下看看孩子反應)不過沒關係,我休息一下,看看等一下能不能把它弄好。” 成年人透過和孩子經歷同樣的情況,並且示範自己在懊惱的時候如何處理這種情緒,讓孩子作為參考,從而激勵孩子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相反的,當成年人一味地講道理給孩子而不做任何引導,孩子只會感到更加挫敗和生氣。這個方法的重點是要告訴孩子:第一受挫和遇到困難是可以有情緒的,第二處理這種情緒的方法不需要過度的反應,第三媽媽明白你的心情。

    3. 在日常遊戲中成為孩子的隊友

    很多孩子獨自做一個遊戲遇到困難時,會產生過度的反應是因為如果沒成功整個失敗結果是他一個承擔的。透過成年人日常參與孩子的遊戲,成為孩子的隊友,從而減輕挫敗感給孩子帶來的壓力。 因為如果遊戲輸了,成年人和孩子一起承擔,隊友之間可以互相打氣。如果贏了成年人也可以和孩子分享喜悅成果。孩子在玩耍中觀察大人處理問題和情緒的方法,而且面對隊友孩子也更輕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方法就像媽媽們有了寶寶之後都會加一些育兒的社交平臺,育兒的道路不易,加入媽媽團隊不但可以學習育兒知識,更重要的是隊友之間相似的經驗讓日子過得輕鬆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的眼睛裡真的沒有顏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