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道丶覺醒

    ①以黃雀的弱小與鷂的兇狠作對比,表達少年對強權的憤恨之情;

    ②以羅家得雀的喜悅和少年見雀被俘的悲苦心情作對比,表達少年眼見弱小被欺凌而無能為力的悲苦心境;

    ④以初時對“利劍不在掌”的嘆恨和結尾對“拔劍捎羅網”的嚮往作對比,表達少年對濟難之權的希冀和實現凌雲壯志的憧憬。

  • 2 # 唐伯虎點蚊香ybh

    全詩可分兩段。。“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以比興發端,出語驚人。《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說卦》)諺曰:“樹大招風。”則高樹之風,其摧折破壞之力可想而知。“風”前又著一“悲”字,更加強了這自然景觀所具的主觀感情色彩。大海無邊,波濤山立,風吹浪湧,楫摧檣傾,它和首句所描繪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實際是現實政治氣侯的象徵,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險惡風濤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內心的悲憤與憂懼。正是在這樣一種政治環境裡,在這樣一種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轉千回之後,滿懷悲憤喊出了“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這一自身痛苦經歷所得出的結論。沒有權勢便不必交友,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論!無論從傳統的觀念,無論從一般人的生活實際,都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來。儒家一向強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從《詩經·伐木》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到今天民間流傳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都是強調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於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強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從曹集中《贈徐幹》“親交義在敦”、《贈丁儀》“親交義不薄”、《送應氏》“念我平生親”、《箜篌引》“親友從我遊”等等詩句來看,作者是一個喜交遊、重友情的人。這樣一個風流倜儻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卻大聲呼喊出與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話來,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誡世人,則其內心的悲苦激烈、創鉅痛深,正是不言可知。“不見籬間雀”以下為全詩第二段。無權無勢就不必交友,這當然不是作者內心的真實思想,而是在特殊情況下所發出的悲憤至極的牢騷。這個觀點既無法被讀者接受,作者也無法引經據典加以論證。因此他採用寓言手法,用“不見”二字引出了持劍少年救雀的故事。這個故事從表面看,是從反面來論證“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這一不易為人接受的觀點,而實際上卻是緊承上段,進一步抒寫自己內心的悲憤情緒。

    黃雀是溫馴的小鳥,加上“籬間”二字,更可見其並無沖天之志,不過在籬間嬉戲度日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隻於人於物都無所害的小鳥,竟也不能見容於世人,設下羅網,放出鷂鷹,必欲驅捕逐得而後快。為羅驅雀的鷂鷹何其兇惡,見鷂投羅的黃雀何其可憐,見雀而喜的羅家何其卑劣。作者雖無一字褒貶,而感情已深融於敘事之中。作者對掌權者的痛恨,對無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難於詞句外得之。

      作者又進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劍的少年,抉開羅網,放走黃雀。黃雀死裡逃生,直飛雲霄,卻又從天空俯衝而下,繞少年盤旋飛鳴,感謝其救命之恩。顯然,“拔劍捎羅網”的英俊少年實際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黃雀“飛飛摩蒼天”所表現的輕快、愉悅,實際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難之後所感到的輕快和愉悅。誠然,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現實中無能為力,只好在幻想的虛境中求得心靈的解脫,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這虛幻的想象中,也潛藏著作者對布羅網者的憤怒和反抗。

     

     

  • 3 # 素琪

    《野田黃雀行》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詩作。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殺了曹植的至交丁儀、丁廙,曹植卻無力相救。《野田黃雀行》所抒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悲憤情緒。此詩透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全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

  • 4 # 驍爻侯

    《田野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高大的樹木經常要受到狂風的刮襲,那平靜的海水也要被吹得波濤駭浪。手裡沒有鋒利的寶劍,沒有援助之力而結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要呢?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裡。張設羅網的人見到黃雀是多麼歡喜,少年見到掙扎的黃雀不由心生憐惜。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振展雙翅直飛上蒼茫的高空,獲救的黃雀又飛來向少年表示謝意。

    這首詩的作者是曹植,曹植從小便是一個神童,更是有著七步成詩的才能。

    這首詩是選自《曹植集》卷六。根據歷史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藉故殺了曹植親信楊修,次年曹丕繼位.又殺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處動輒得咎的逆境,無力救助友人,深感憤忿,內心十分痛苦,只能寫詩寄意。他苦於手中無權柄,故而在詩中塑造了一位“拔劍捎羅網”、拯救無辜者的少年俠士,藉以表達自己的心曲。此詩開端,詩人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濃郁的悲劇氣氛,隱喻當時政治形勢的險惡;而少年拔劍捎網的形象則寄寓著詩人沖決羅網、一試身手的熱切願望。此詩透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梁代劉勰稱此詩“格高才勁,且長於諷諭”(《文心雕龍·隱秀》),確是中肯之論。

  • 5 # 待曉兒

    《野田黃雀行》是曹植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其背後有一個非常傷心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歌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樂府題材,是樂府詩歌變革的一種趨勢體現。

    同時這首詩歌也體現了曹植經常會出現的矛盾思維,可以與《洛神賦》等作品做一個參看。

    《野田黃雀行》到底講了一件什麼事?

    這首詩不長,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是在說,一隻黃雀遭遇了鷂鷹的捕捉,慌不擇路,於是自投羅網。張網的人自然歡喜,但有一個少年見到這樣的場景,卻為這隻黃雀感到悲傷。出於同情,拔劍斬斷了羅網,使得這隻黃雀重獲自由。而這隻黃雀也懂得感恩,飛走之後又再次降落,向這位少年致謝。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背後所影射的故事卻不簡單。

    建安二十四年,曹植的好友楊修被曹操殺死,次年其兄長曹丕即位,有處死了丁儀、丁廙這兩位曹植的支持者。

    在這場爭儲的戰鬥裡,曹植是失敗者,那麼其支持者必將遭到清洗,恰恰當時曹植的智囊團非常多,而恰恰曹植與他們的關係又非常好。

    曹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昔日一同飲酒吟詩的好友被逐漸殺害,雖然貴為皇室至親,但無能為力不說,這些人的死亡其實都是因為自己。

    這些人就像那個自投羅網的黃雀一樣,在爭儲的時候不得不站隊,那麼在爭儲結束之後就有承擔相應的後果。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也是非常殘酷的事,對於曹植來說,更是一件悲傷的事。

    所以,這首詩的前四句其實就是曹植自己的寫照,“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這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而後續少年的形象以及少年和黃雀的故事,其實只不過是曹植的想象而已。

    曹植的矛盾思想,在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這首詩歌除了前四句之外,後面的都是曹植自己的想象。

    前兩句比喻環境的兇險,之後點名悲劇發生的原因。後面黃雀與少年的故事其實就是表露曹植想要解救其追隨者,或者說是摯友的願望。

    但是,這更像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愈加襯托出曹植悲傷的心情。

    這樣的表述方式在曹植很多作品中都能見到,比如其著名的《洛神賦》。

    其中的“君王”形象和“洛神”形象,也可以看做是代表著曹植理想和現實的雙重人格,和這首《野田黃雀行》是同一種表述結構。

    主體部分,或者說最終的現實結局,都是悲劇,就像這首詩中,少年現實裡並沒有利劍在掌一樣,而《洛神賦》中君王最終也是與洛神分離。

    而次要部分卻著墨非常多,以非常細膩的筆法描寫美好的事物,就像詩中少年最終救下了黃雀,而洛神也與君王有著一段美好的過往。

    但是,理想的部分寫得越美好,所襯托出的現實就有多殘酷。

    這就像樂景哀情的關係一樣,互相襯托,互相增色,但最終還是要落在一個哀上,主題與情感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昇華。

    這個愛幻想的少年就是曹植自身的理想而已。重點不在於其救雀的行為,而在於前四句不能救雀的無奈。

    樂府詩歌的變革,從曹氏父子開始表露端倪

    樂府詩的題目在最初就像後來的詞牌、曲牌一樣,要麼是固定的,要麼有一定的章法,和內容的關係不大。

    早期的漢樂府連內容都是固定的,以歌功頌德居多,主要用於演唱,東漢民間樂府有所改變,開始諷刺社會現實。

    從曹操開始,時事主題開始進入樂府。

    比如《觀滄海》、《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等,已經不再按照古樂府形式創作,而是和時事緊密相關。

    這叫做“舊瓶裝新酒”。

    曹操改動樂府的內容,曹丕拓展樂府的形式。

    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一首七言樂府詩,並且此前並沒有發現樂府中有這個題目,所以有人懷疑是曹丕首創。

    後世《燕歌行》皆為七言,當是受此影響。

    而曹植的這首《野田黃雀行》明顯是根據內容總結出來的,這不同於當時任何的一種形式。

    當是的樂府像曹操和曹丕的詩歌,都是有固定標題的;除此之外還有取詩歌前兩字為題的形式,比如曹植自己的《白馬篇》,就是因為首句為“白馬飾金羈”。

    透過內容來擬定題目的方式成熟的時期是在唐朝杜甫,叫做“即事名篇,無復依傍”。

    可見,曹植的創作方式其實是領先於那個時代頗多的,也唯有文學大家才敢於做如此嘗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22年男生想追女生但對女生的感覺是想愛卻又很恐懼,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