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津資訊透明地帶

    會想區域性麻醉真的不疼嗎

    手術刀喇的是自己的肉嗎

    會不會麻藥不夠,做了一半疼的死去活來

    我能觀看全程嗎

  • 2 # 童心未泯的故事

    本人上手術檯有兩次,一次做眼睛矯正,一次生產時打無痛(陣痛)分娩,兩次的經歷,讓我很相信麻醉這種技術,也很感謝這種醫療手段。眼睛是滴藥局麻使你眼睛不會亂眨,而無痛分娩雖因個體差異不同感受不一,但絕大多數都是可減輕80%以上疼痛,打麻醉時會緊張害怕這是自然,畢竟是上手術檯。關乎自己生命健康的事情,但麻醉後你會有種釋然,無論當時你想什麼,你既已麻醉,就只得"任人宰割"了。

  • 3 # 小嫵電影德伯德

    兩次居麻,一大一小,有感覺,但是不疼,小手術時後面麻藥快退了,大夫因為手術馬上結束沒有再加,縫針時感到痛,可以忍受

  • 4 # 笑逍遙x

    這個問題的話我想我是有點發言權的,高中的時候因為意外手臂重肩膀哪裡直接骨折了,還錯位了,所以必須得動手術,手術前消腫就用了十天左右這些暫且不談,第一次動手術的時候,因為動的是肩膀,打的是半身麻醉,那感覺怎麼說了,腦袋很清醒,但是全身無力. 因為看不到手術過程,只是能聽到醫生說話的聲音,特別的想睡,但是不敢,怕睡著以後醒來聽到手術失敗,所以就是想著現在手術進行到那一步了,其實開口,割肉(因為傷及骨頭,需要把肉割掉才能在骨頭上上螺絲上鋼板)都沒啥感覺,還好隔不了多久會用不知道是消毒水還是什麼沖洗一下傷口有一絲絲清涼的感覺,才大概知道在幹嘛,別說,這感覺在當時來說真的爽,其他的雜七雜八的想法也有一些,不過沒啥特別的,無非就是帶著一絲絲恐懼罷了,手術之後就什麼都過去了。

  • 5 # 麻大哈醫生

    作為一名麻醉醫生,其實也會比較好奇患者在區域性麻醉時會想什麼。面對陌生、恐懼的手術室,多數患者都會是焦慮、緊張的狀態,所以局麻時什麼都不想靠患者自己是很難達到的。情緒穩定、內心平靜固然有益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麻醉醫生可以幫助患者在局麻時也能安靜的睡一覺,無憂無慮完成手術。

    先來分享幾個臨床中的真實病例,瞭解一下區域性麻醉中的患者狀態。

    病例一:80歲的王奶奶在家不慎摔倒,右腿骨折,需要在半身麻醉下骨折。手術中受不了骨科器材叮叮咚咚的敲打聲,強烈要求改用全身麻醉。

    病例二:23歲小夥子擬在區域性麻醉下切除上臂小腫塊,術前強烈要求醫生不要讓自己睡著,手術過程中與醫生護士交流愉快,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完成了手術。

    透過上面的病例,就想告訴大家,每個人的心理素質是不同的,區域性麻醉時選擇清醒還是藥物誘導鎮靜睡眠是患者自己的權力,麻醉醫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患者的選擇。

    什麼是區域性麻醉?

    如果說體驗過全身麻醉的人很少,那麼大眾對區域性麻醉應該不會陌生,常見的有局麻拔牙、局麻痔瘡切除等。區域性麻醉指用區域性麻醉藥物暫時阻斷機體一定區域內神經末梢和纖維的感覺傳導,從而使該區域疼痛消失。患者神志是清醒的,身體某一部位的感覺神經傳導功能暫時被阻斷,運動神經保持完好,局麻僅阻斷痛覺,其他感覺如觸壓覺、溫度覺等仍存在。這種感覺消失完全可逆,1-3小時後恢復,不產生組織損害。

    雖然按照醫學專業分類,椎管類麻醉不屬於區域性麻醉,但是很多非醫學人士把椎管內麻醉當作區域性麻醉看待。椎管內麻醉,其醫學術語是指蛛網膜下腔麻醉、硬脊膜外腔麻醉等麻醉方法。透過細針將一定濃度局麻藥注射至椎管內的特定區域,從而產生交感神經阻滯、鎮痛、肌松、感覺消失的麻醉效果,患者意識是不受影響的。進針過程是面板、脊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網膜、蛛網膜下腔。將針尖定位於硬膜外間隙,注射局麻藥產生硬膜外麻醉作用,針尖定位於蛛網膜下腔,注射局麻藥產生蛛網膜下腔麻醉(腰麻)。硬膜外腔無腦脊液,呈負壓狀態;蛛網膜下腔存在腦脊液,呈正壓,針尖到達後可有清亮的腦脊液流出。局麻藥物透過作用於脊神經而產生麻醉作用。

    由此可見,區域性麻醉是不會影響患者的意識的,即在不加干預的情況下,患者整個手術過程都是清醒的。

    與其胡思亂想,倒不如睡一場

    胡思亂想的危害:手術中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會使身體交感神經興奮,體內會分泌大量的兒茶酚胺類物質,造成心率加快、血壓偏高,這是不利於患者康復的,還可能增加術後併發症,特別是老年人、兒童等特殊人群。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術後譫妄,是指患者在外科手術後出現的譫妄,是圍手術期常見併發症之一,主要發生在術後24-72小時,特別是心臟大血管手術、關節置換手術等手術型別好發。術後譫妄不僅增加了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而且也會增加患者併發症和死亡率。手術中清醒患者一直處於應激狀態,大腦中樞會發生炎症反應,造成術後認知功能改變。術後譫妄的臨床特點可概括為“一快一動不集中,思維混亂意識空”。“一快一動”即病情變化快,術後患者的精神狀態與術前有急性的改變,且變化特點具有波動性,例如白天精神狀態正常,夜間異常。“不集中”主要表現為患者術後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記住剛剛說過話做過的事,注意力比較分散。“思維混亂”即患者思維出現混亂或者不連貫,如談話主題分散或與談話內容無關,思維不清晰或不合邏輯,或毫無徵兆地從一個話題突然轉到另一個話題。“意識空”意識狀態主要包括警覺、嗜睡、昏睡、昏迷和清醒,譫妄患者表現為“空”意識狀態即警覺、嗜睡、昏睡、昏迷。

    那麼麻醉醫生是怎麼使患者在局麻情況下睡覺的呢?答案就是使用藥物。常用的藥物包括丙泊酚、苯二氮卓類、右美託咪啶等。維持合理的鎮靜睡眠程度,可以避免呼吸暫停、過度鎮靜等併發症的發生。合適的鎮靜狀態是維持患者處於自然睡眠,拍一拍就會醒來。可以透過Ramsay鎮靜評分評估鎮靜狀態:1級清醒:患者焦慮、不安或煩躁;2級清醒:患者合作、定向力良好或安靜;3級清醒:患者僅對命令有反應;4級睡眠:患者對輕叩眉間或強聲刺激反應敏捷;5級睡眠:患者對輕叩眉間或者強聲刺激反應遲鈍;6級睡眠:患者對輕叩眉間或者強聲刺激無任何反應。透過使用藥物使患者處於4-5級鎮靜,一段時間後再次評估調整鎮靜劑量。

  • 6 #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以前給患者進行關節穿刺治療骨關節炎或者是半月板損傷的時候,往往不打麻藥,那個時候的想法認為是打麻藥也是一針,不打麻藥也是一針,目的是把藥能注射到關節腔內就好了,但是本人做了一次局麻的小手術之後開始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今天謝醫生跟大家嘮嘮這個事。

    那已經是很多年前了,因為一個小問題需要進行一個局麻的小手術,因為本人就是醫生,所以恐懼感倒不是特別的大,知道疼一下之後慢慢的感覺就會消失,做完手術之後感覺才會慢慢的回來,但是當我的主刀醫生給我打麻藥的時候感受可是真疼啊,那種疼痛是明顯的脹痛,因為在做局麻的時候要把藥物浸潤到軟組織周圍,這種侵佔的效應導致的疼痛是比較明顯的,當時我的想法就是,做完這次手術一定要和打點滴注射技術好的護士好好學習,如何進針,如何才能減輕患者的疼痛

    後來也確實這麼做了,問了好多注射技術特別好的護士,瞭解到在進行穿刺治療的時候,針尖的角度與速度,對於患者疼痛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從那以後再給患者進行關節穿刺注射玻璃酸鈉治療的時候,本人往往會打麻藥,而且會特別注意進針的角度,而且也會沒事找事的和患者嘮兩句,在與患者的閒談當中競爭,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患者往往沒有感受到疼痛,注射就已經結束了(感覺像某個廣告,哈哈哈)。

    在做這個手術的時候,本人還很年輕,對於很多治療的技術和患者接受治療的心理沒有很清晰的認識,而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知道了作為患者的難處,才真正的具備了同理心,學會了以後多從患者的角度考慮應該如何與患者溝通某一些醫療上的事情,比如手術應該怎麼做?比如到底是應該手術還是保守?

    就從關節注射這個在很多醫生眼裡很簡單的事情來講,如何進針能讓患者不疼或者是感受到最小程度的疼痛?在針尖進入到關節腔以後如何儘量減少對於關節腔內的刺激,不讓患者在注射之後出現腫、痛、發熱等不良反應?如何指導患者在進行關節注射以後更好的護理自己的關節,避免感染,避免腫脹,以及在進行穿刺治療的時候是否要打麻醉藥?當從一個患者的角度來重新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關節注射這個事情就不再那麼簡單了!

    當然也請準備接受局麻手術的患者,沒有必要有太大的恐懼感,一般情況下醫生都要在麻醉效果特別滿意,在手術部位沒有感覺以後才能給患者進行手術,否則那不相當於上刑了嗎?只不過請大家在進行手術之前一定要與醫生溝通,術後採取什麼樣的鎮痛措施,如果對於疼痛特別敏感,可以在術後準備一些口服的鎮痛藥,來幫助自己控制術後可能出現的疼痛。

    至於在手術的時候想什麼,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不如躺著好好睡一覺,而且告訴大家一個小細節,如果在局麻手術的時候聽到醫生在開玩笑或者是互相閒談,那說明手術做得非常順利,這可是好事!千萬不要以為是醫生沒有好好的給您做手術!當然,如果您碰到兩個非常嚴肅的醫生給您做手術,沒有聲音也是正常的,謝醫生就遇到過幾個這樣的主刀醫生,做手術的時候一聲沒有,不知道患者難受不難受,反正俺是挺難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你是選擇打工,還是種地?還是有其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