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牽手教育
-
2 # 孫之
每個孩子的溝通方式不一樣,一定是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屬性來進行溝通。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誇獎的方式。
性格屬性可以分成如下四種:
1、直接了當,直入主題,不喜歡轉彎抹角。這類孩子,不是以獎勵為主,而是直接把目標告訴他。
2、說話一絲不苟,嚴謹,具備非常強的邏輯性與推理性。這一類孩子,也不太喜歡誇獎,更希望規則。
3、溫和主義,這類孩子喜歡更溫和的溝通方式,對鼓勵自然更接受
4、激情,自主,這一類的孩子以讚美鼓勵為主。
當然了,適度的誇獎是對孩子的肯定。是每一類孩子都喜歡的 。只是我們也不能一味誇張,更要了解孩子的溝通方式。
我們可以給孩子做一次懂你的天賦測評,以便更好的瞭解孩子的溝通方式,性格屬性,優勢的學習通道。
-
3 # 微瀾在成長
一味的誇獎孩子不一定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合理的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味的誇獎或者批評。
現在做父母的大抵是被批評長大的,回想起童年總是覺得,在批評教育下,壓抑了自己的天性,不快樂,以至於現在回想起來童年,那些批評的話也總是在耳邊時時回想,然後心裡面默唸一百遍: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這樣批評教育,那麼批評的另外一面是什麼呢,就是誇獎。
然而,誇獎的話就一定會讓孩子越來越好嗎?未必。
首先,一位的誇獎會讓孩子飄飄然,經受不住打擊。長期在誇獎中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棒,理應在各種活動中做的很好,收到老師和同學的誇獎。試想,在學校生活中,老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同學,難道要每個人都誇獎嗎,那麼老師心裡也太難了。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孩子沒有得到內心中想要的誇獎的話,心裡面就會產生失落感,甚至於從內心中否定自己,那這種現象一定是和家長的初衷相悖的。一旦孩子否定自己,那孩子不會越來越好,反而會越來越壞。
其次,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出,誇獎是上級對下級的一種行為。雖然說,為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是起教育引導作用的,但是這樣的誇獎對於親子關係來講,是會讓孩子依賴於這種誇獎的,他們會盲目的因為期待這種誇獎而做出家長不可想象的事情。比如在《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朱露莎,因為要得到父母的認可,為了得到好的考試成績,甚至於想透過作弊來取得高分,想想就十分可怕。
最後,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和孩子和平共處的。現在的孩子聰明,接受能力強,而且外界的資訊又特別的多,如何能夠在孩子成長中起到更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呢,那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的基礎上的。所以,真正的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既不是隻有誇獎,又不是過分批評,最好是和孩子成為像朋友一樣的親密關係,在溝通中正確的引導孩子。這樣的基礎上,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
4 # 我是白素心
近些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教育觀點:好孩子是誇出來。和許多人一樣,我曾經把這句話奉為真理,深信不疑。我自小性格內向、靦腆、不自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漸漸變得膽怯、自卑,我常常幻想,如果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家長或老師能夠經常誇讚我,現在的我一定會很優秀吧。
可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當我看多了身邊親朋好友的孩子們的成長經歷,當我在教育界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我發現,原來我們很多人都對這個觀點產生了誤解,我們只看到了它字面上的意思,卻忽視了它是有前提條件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一味的誇讚,誇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孫京媛在她的著作《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中為我們提供了父母讚賞孩子的10個技巧:
1、欣賞孩子的天賦
2、欣賞孩子的玩耍能力
3、欣賞孩子的自我管理
4、欣賞孩子的自律
5、欣賞孩子的冒險精神
6、欣賞孩子的興趣
7、欣賞孩子的人際交往
8、欣賞孩子的好奇
9、欣賞孩子的善良和關愛
10、欣賞孩子的自我表現欲
也就是說,父母應該賞識的是孩子的優秀品質,而不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只會一味的誇讚:你真棒!不分是非,簡單粗暴的一味誇讚,不但無法給予孩子鼓勵,反而會養成孩子的“玻璃心”。
-
5 # 海蓉心理坊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從某一方面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總是積極地正面的評價孩子,那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朝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這裡面既有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正面強化的作用。比如我們總是誇孩子待人有禮貌,時間長了,孩子真得就變得越來越有禮貌了。
凡事都講適度,如果我們一味地誇獎孩子,而這種誇獎又比較單一,或者是比較隨意。比如孩子做了什麼,我們的評價都是“你真棒”。時間長了,孩子都聽習慣,無所謂了,這樣的誇獎,是誇不出來好孩子的。
我覺得誇不誇孩子,實際上涉及到的都是對孩子的評價問題。那麼,該如何正確評價孩子呢?
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對孩子的評價要積極、正面,不能諷刺、挖苦。
比如說孩子考試之後,分析試卷時,家長不要概括的說,你怎麼這次又沒有考好,或者說這次考得挺不錯。這兩種評價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作用不大。
可以換一種方法,你這次計算題都做對了,說明你比以前細心了。應用題沒有做對,你再讀讀題目,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對?孩子做對後,鼓勵道,只要多讀題、多思考,你還是可以做對的。
孩子確實進步了,某一個點上做得特別好,這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誇獎孩子,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被他人的認可,他為了以後能繼續得到這樣的評價,必定會更加努力,產生很強的學習動力。
切記對孩子貼標籤式的的評價,你怎麼這麼笨,又考了這麼點成績。你就是太粗心,所以又做錯了。
第二,評價孩子行為時,只說事的性質,不說人品的好壞。
比如說孩子之間因為爭搶玩具,發生了衝突。這時候我們只評價爭搶玩具是不對的,同伴之間應該互相分享,千萬不要說孩子自私、只想著自己。負面的評價一旦說出去,會傷害孩子的內心,要不覺得委屈,要不就真得會向著自私的方向發展。
第三,評價孩子的某個做法時,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和原因。
媽媽看到孩子把自己最喜歡的水杯打破了,如果只看結果,肯定很生氣啊。如果和孩子溝通一下,詢問為什麼會打破杯子?知道了孩子想給媽媽端杯水,因為沒拿穩,打碎了杯子。那麼媽媽肯定很感動,會表揚孩子的這份孝心啊。
評價孩子的這些道理說起來簡單,可是實施卻很困難,因為碰到許多問題,我們都會比較情緒化,生氣時就口無遮攔,橫加指責。所以教育孩子時,控制情緒,瞭解前因後果,該表揚就真誠讚美,該批評時指出問題,說出改進的方向和具體方法。這樣的評價才會讓孩子獲益,健康快樂地成長!
海蓉2018,專注情感心理領域的分享,喜歡讀書、寫作,關注心理健康,關注個人成長,祝願我們每個人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如果喜歡我,請點關注哦!
回覆列表
從事幼兒教育行業幾年以來,經常需要誇獎孩子。也經常見到父母誇獎孩子。但是你真的會誇獎孩子嗎?我們一般誇獎孩子,誇孩子聰明,或者努力。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長期錯誤的誇獎孩子啟用的是孩子的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會形成不同人格。
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德韋克教授做過的實驗。這個實驗得出的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模型,獲得了高達3000萬獎金的第一屆一丹獎。這個現在成為經典的實驗說明了什麼呢?為了考察表揚對孩子的影響,德韋克教授找了小學生、初中生,給他們做10道容易的智力測驗題。這些學生完成後,有一部分學生被誇獎聰明:“厲害,你做對了8道題,太聰明瞭!”而另一部分學生被誇獎努力:“厲害 ,你做對了8道題,你一定很努力!”結果,在接下來的測驗裡,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很多都不願意選擇更難的題目,哪怕那些題目能讓他們學到新的知識。
當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難的題目,所有的孩子都表現的不好的時候,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對解難題失去興趣,表現直線下降。即使做一些容易的題目,都很難讓他們恢復信心。相反,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保持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而且表現得越來越好。
這個研究是顛覆性的。它證明了,誇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極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為什麼表揚孩子聰明和表揚孩子努力會產生這麼大的區別?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揚聰明實際上是暗示了這樣的觀點: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一個人聰明不聰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觀點,而且被誇聰明,他們就會努力維護聰明形象。這會使他們把注意力從挑戰任務本身,轉移到對自我的關注上來。這就是僵固型思維的特點。
相反,表揚努力暗示著: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一個人可以透過 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並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沒有證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專注到努力本身。
下次,我們的孩子再表現的好需要誇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從努力上誇獎。
什麼是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覺得是能力。為此,人們設計了很多測驗來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比如,入學考試、職業能力測試等。這些能力測驗背後都有一個假設,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根據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類人,他們起步的時候能力平平,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不斷進步,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還會遇到另一類人,他們看起來很聰明,卻因為某個挫折一蹶不振。其實,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容易一蹶不振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我”很重。一帆風順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無論他們怎麼評價自己,都特別關注自己的表現,特別關注別人會怎麼看他們,都有很重的“證明自己”的包袱。
為了避免我們的孩子形成這種“脆弱的高自尊”性格,從小開始讓孩子接受挫折和失敗,繼續努力。無論誇獎還是鼓勵,都從表揚努力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