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七媽咪分享記

    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個BVR系統。B: Beliefs ,代表信念; V: Values,代表價值觀; R:Rules,代表規條。.嬰兒出生時是沒有BVR的。所有的BVR,都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由生活體驗而產生的。而原生家庭就是孩子BVR信念系統成長建立的最關鍵時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所有人的內心的困擾,都是來自一些BVR的衝突。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亦是起源於兩者內心的BVR的衝突。BVR是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處世模式,讓對事物做出判斷的基礎和依據。

    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或者家暴環境中,會導致這個孩子性格傾向於人際關係差,對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時候也會有暴躁、執拗、暴力傾向的表現。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表達與人際關係上會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提供良好、和睦的家庭成長氛圍: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了,較好的經驗,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孩子內在的力量才能更健康、強大,以後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 2 # 憬易源居士

    根據五行化格法的華夏命理學俗稱八字術,四柱預測術等中對人性格源態環境及成長中所形成的問題於未來會如何取向及發展,早在宋朝就有了系統的描述及成體系的分析,我就不再闡述複雜的文言文概述了,我給其定義了三種不同大類規律概述,適用解決於一切成長中存在的教育,家庭等問題。根據人物成長經歷總括分為五格:天格 地格 人格 外格 總格,這五格分別代表著人的先天體質,人性強弱 環境給予的影響,人際關係處理,最後就是是非觀的成熟度,也就對應著五行:金 水 木 火 土其順生隔克,有一定的制約性又有一定的助成性,首先根據發問的自卑不想講話及無法與人溝通這個問題可以得出結論,外格火以及部分人格木收到了影響,形成了待償效應,根據木火失調預計在將來人生中勢必會導致土的總格形成出問題,這個可是會直接影響處事失敗以及成功率不高等待償效應出現,至於家庭環境的地格水來說也許有些事已經趕不上了,錯過了那一站就只有奔著終點站去吧,直接補土,形成總格缺失待償的問題很多但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樹立自信心是一切事物成功的起始基礎點,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能丟,根據情況建議扶養樹立自信,才能開啟所有化格的大門。

  • 3 # 自辯火火烽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只是性格,而是全方位的!

    或者說,原生家庭不是影響性格!而是在無形中“塑造”了你的性格!

    假如你有觀察過一些家庭,你會發現很有趣的事情。用言行舉止的影響舉例來說:

    我曾經見過一對父女,從後面看他們走路的姿勢,完全一樣,女兒已經是中學生。一朋友有穿鞋子就踩著後根部,像拖鞋一樣,對方爸爸一樣如此穿鞋。我經常吸鼻子,方式與我爸很類似;老家一小夥子經常咳嗽吐痰,其方式聲音與其老爸一樣。你如果去觀察,你同樣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這些情況難道父母會教給子女嗎?,一定不會的!但是孩子就像影印機一樣會學習到。

    而你所說的性格影響,實質上也會被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在自己身上帶來深刻的塑造。大概6、7歲之前,完全是塑造!

    當長大一些之後,當有了自己意識,並且按照自己想法開始做事的時候,個人無論是為了反抗,或者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原生家庭的父母依然會用他們的意志、價值觀,來左右孩子自己的決定,這個時候就是對自己的影響為主。

    當小時候的自己完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如果父母用自己強勢的力量來強迫孩子時,孩子就會被強勢的力量壓制的完全無法發現自己的意志、想法、自主的決定等等。

    綜合來講,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與父母的方式有關,也與自己的天生氣質也很有關係。

    你會發現,有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強權下,有不同的表現。有的會強力的去爭吵,在此機會下可能父母就會放下一定的約束。而那些一直處於弱勢的孩子,也一直會聽從父母,完全無法培養出自己的自我決策、判斷、信心。

    所以說,原生家庭的影響,造就今天的自己,與自己也有很大關係。

    另外,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父母,都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情況,然後給予相應的培養和放權,讓孩子得以自然成長。這,都不是事實!

    瞭解人性、覺察到孩子的狀態,釋放的給予支援幫助,或者放手,這種尺度的要求非常非常高!大部分父母,是沒有學習過這些技能,而且學習過的父母,又極少數能夠做到,所以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不可避免遇到“不恰當對待”!

    區別在於,有的父母會錯的時候多一點,有的父母錯的時候少一點。而每個孩子,有的自我就強勢一點,有的就會弱勢一點。

    最終的自己,是原生家庭、自己共同合力塑造成今日之自己。但是,很多學說,強調的是原生家庭中養育者,而將幼兒的自己的責任忽略掉。

    我認為人,無論你多小,都要明白自己當時也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為自己天生的氣質特點部分負責。

    因為,當初跑的最快的精子,是你的一半,是否是含有意識來選擇做人的呢?

    ——更新補充——為何說無論多小自己都要負起責任呢?

    因為當會說原生家庭問題影響自己性格時,一般都不算小了,能夠思考這個問題了,那麼,一定要考慮上自己的因素,如此更能讓自己負起責任:試著盡力去改變自己。

    看到、聽到說原生家庭的,一個是說現在讓自己做好孩子的父母,一個說以前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但說自己參與其中應負有責任的少之,這個負起責任是反推事發當刻的說法,針對的是能夠提出這個原生家庭的較大的人,而不是過往孩子階段的那個小孩。

    ——

    作為成人,又該如何

    當未成年時,我們可以從法律意義上講,父母對自己具有撫養權,是完全行為能力的人。

    而成人之後,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自我負有全部的責任!

    此時,自己有自己的各種習慣,不論這些習慣是如何培養起來的,但一定是都經過了一個成年人自己的決定、執行,因而自己要對自己負起絕對的責任。

    假若,你覺著自己的性格、反應、言行舉止,並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你所能夠做的,肯定不是抱怨什麼原生家庭!而是,自己負起責任,為重新塑造自己而採取辦法。

    自我負起責任,然後,按照自己的期望,重新選擇自己應該的樣子。

    我非我,我是習慣塑造的我。但是,我可以選擇,選擇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 4 # 無與倫比的小爽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只是性格,而是全方位的!

    或者說,原生家庭不是影響性格!而是在無形中“塑造”了你的性格!

  • 5 # 鴨梨心理

    首先,家庭環境對個體的性格、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自身的性格和心理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關係融洽、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得當,那麼我們就會和諧快樂的成長,長大後家庭對自身的影響就是正向的,積極的。心理學上經常說的一句話“一個孩子反映一個家庭”,不是不無道理。孩子的品質、性格受到家庭的影響很大。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離婚、或者經常爭吵,那麼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變得內向、膽小、不自信,也可能會變得性格孤僻、愛打架、沾染不良習慣等。這都是畸形的發展。同時由於父愛或者母愛等的缺失,會使孩子的心靈得不到慰藉,變得不懂得合作、我行我素。

    孩子長大後,雖然可能和正常孩子是一樣的,但是遇到一些對自身刺激的事件,就會又回想起自身小時候的創傷性回憶,長此以往,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精神分析流派認為,早期的創傷性事件對自身以後的經驗成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解決不好,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隨之而來。同時題主說父親在自身小時候一直貶低自己、說自己的缺點,經常這樣受到父親消極的暗示,就會讓自身覺得自身不行,喪失自信心。心理學上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所以說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且是深遠的,如果小時候受到了很多創傷性事件,解決不好,將會對自身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反之,如果從小生活在溫暖有愛的家庭,那麼個體受到家庭的影響將是積極的,會對自身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

  • 6 # 水韻心理

    原生家庭對人性格方面的影響對於我來說特別體現在夫妻關係上,比如我結婚後在和丈夫生氣的時候,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就倒頭就睡,生氣時會摔東西,會離家出走,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我爸媽吵完架後就各自倒頭就睡,爸爸會摔東西,會離家出走。還有我媽媽性格方面有些強勢,控制慾強,我很多方面像她,對老公控制、操控。當然還有一些積極的影響,比如媽媽的勤勞能幹,爸爸的善良,這些都影響了我。我學習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十幾年,非常明白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我帶著覺察去看到那些影響,去調整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問題歸結到原生家庭上。無論我們的原生家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影響,那都不是我們過不好自己人生的理由

  • 7 # 二毛細語

    原生家庭對於性格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

    控制型的父母,喜歡維持子女的無力感希望子女離不開他們,子女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兩種性格,一種是比較順服,另一種是比較叛逆。

    酗酒型的父母,孩子受酗酒父母的影響,其子女至少有1/4會成為酗酒者,或者是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這是因為人都有重複熟悉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些情感是痛苦與否!酗酒父母的子女很難信任他人。

    言語虐待型的父母,對孩子進行語言虐待的常見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爭強好勝,父母為了保持自己的優越感而貶損子女;二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子女十全十美,父母因此用激烈言辭敦促孩子,孩子一旦失敗就向孩子發起責難,這樣的父母會導致孩子患上拖延症,最終一事無成,造成心理癱瘓。

    原生家庭給性格形成造成的影響,該如何改變呢?

    一作為子女沒有必要一定要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可以將對父母的憤怒或悲痛以恰當的方式釋放出來,這樣情緒和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二擺脫和父母的糾纏。子女與父母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聯絡是有益的,但過度的話就變成了糾纏,有問題父母的家庭裡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糾纏,其影響難以估量。糾纏關係有兩類:一類是子女不斷向父母屈服,另一類是子女對父母吼叫、威脅他們或者和他們形同陌路,表面看似與父母分離,其實他們仍舊和父母親密不可分。

    三自我界定。對於被傷害的子女來說,撇開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影響,一個人仍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面對父母的言行觀念,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們的自由。可以採用"少一些反應,多一些迴應"的方法。反應是指情緒的影響為自己辯護的行為。迴應則是透過使用非辯護性迴應,溫和而堅定地表明立場。

    四不再自我懲罰。要卸下為童年不幸承擔的責任。將責任歸還給責任人。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拿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的說出你不需要……負責,這句話的中間加上你受到的傷害。反覆練習,讓你的感受,慢慢適應新的認知!

  • 8 # 七哥開陽

    有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背景

    造就了什麼樣子的性格 人生三觀 與社擔當

    一百個家庭有一百種影響和結果

  • 9 # 仙女爹爹xndd

    簡單做出以下七種解析:

    1、完美主義式家庭

    完美主義是一種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人格特徵。以制定個人高標準、有較高的自我懷疑傾向、恐懼失敗、追求條理與整潔為主要特徵。

    完美主義家庭對孩子要求過高,一旦孩子無法達到要求,會遭遇嚴厲懲罰。成長於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中有焦慮、畏懼強權的部分。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一旦做不好事情,往往認為是自己的錯,甚至會失去再嘗試的動力。

    2、過於嚴厲式家庭

    華人常說,“嚴父出孝子”,但過於嚴厲的家庭,缺失了溫馨的家庭溫度,讓孩子無法真實表達自己,包括反對意見。在父母的高壓控制下,孩子表面很“乖”,但叛逆心強。一旦沒有監管,難以自我控制,反而呈現以放縱來反叛家庭。這樣的孩子擔當力差,甚至養成愛撒謊的性格,遇到困難容易畏縮不前。

    家長應該以相互理解、溝通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相處這樣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健康的成長。

    3、過度溺愛式家庭

    過於溺愛,就是對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毫無原則的妥協,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但要知道,“慣子如殺子”,過度溺愛最終會只會培養成一個“巨嬰”。

    被溺愛的孩子,不懂得回報。他們往往覺得被愛是應當的,從而長期以自我為中心出發看溫度。他們的共情能力差,不理解對方的難受,缺乏真正解決問題的思維,更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擔責任,不懂長大後要學會反哺父母。

    4、保護過度式家庭

    過度保護是家長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充滿了焦慮,所有事情都有家長來包辦,不給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如果孩子的港灣太過溫暖,依賴感增強、獨立性差。他們沒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很容易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和關係,但因為自己能力的缺乏會與人的交往中過度依賴對方,造成關係的不平衡。適當放適當放手,給孩子一點挫折,他們才會更加強大。

    5、嚴格懲罰式家庭

    很多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錯誤動輒打罵。

    懲罰型家庭中長大孩子,學會撒謊,內心變得敏感自卑,缺乏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過度的懲罰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災難式的,父母應該把犯錯看成是一種機會,正向思維的引導孩子從而避免懲罰孩子。

    6、太忙碌的家庭

    雙職工家庭為生計所迫,不得不讓老人帶孩子。而缺乏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常會感到被忽略,他們覺得沒有價值感,缺乏被愛的感覺。成年以後,容易在感情問題上滋生問題。變得爭強好勝,甚至缺愛。如果女孩,遇到渣男的可能性會變大。

    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努力擠出一些專屬於孩子的時間,給予安慰和鼓勵,畢竟父母的愛和引導,是任何人也沒辦法替代的。

    7、爭吵頻繁的家庭

    夫妻之間難免爆發口舌之爭,如果訴諸暴力,且時常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就很大了。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缺乏親密感、責任感,處理問題的時候容易走向極端。他們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往往處理問題極端和小心眼。他們難以信任他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小事斤斤計較。

    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你是以上一類家庭,請為了孩子,改變家庭的生活模式。

  • 10 # 五馬山人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

    雖然說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但是對於個人來說,在前面二十年性格三觀養成的過程,主要受到學校和家庭的影響。

    其中家庭又是占主導地位。幸福家庭長大的小孩,明顯會比不幸家庭自信很多。

    尤其是原生家庭如果爸媽性格不合,存在出軌、家暴或者離婚等情況時,對於小孩的性格的影響可以說是百分百。

    不過就影響的後果來說,也會有兩種分化。一種是極度渴望愛情、親情,所以長大後非常需要另一半給以安全感。

    還有一種是極度不相信兩性關係,認為異性都是魔鬼、騙子。這對於男性、女性都一樣。

    這後一種有可能分化成對社會充滿惡意,會有報復社會的心理;也可能分化成極度自閉,不斷沉淪,或者患上抑鬱症。

    在不幸家庭長大的人,更加需要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狀態,在成年之後要儘量去擺脫幼年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 11 # 令日頭鐵

    三年級以前我是班裡話最多,最調皮的人,三年級以後我只能和少數幾個人說話,體育課一個玩,初中時候不敢和別人對視,高中見到Sunny都感覺很怕,現在我能心平氣合的對待很多事,

    每次想起過去,心中都很暴戾,想砸東西,想在在某個地方弄上一刀,想太深入還會渾身發抖,這種感覺一輩子都抹不去,我現在很少打電話給父母,不是我不愛他們,是我真的怕了,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們幾次說著要離婚都是用我做籌碼,兩邊都相互詆譭。那時候所有事情都壓在心裡,很踏馬難受。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當他們吵完以後就當沒事人一樣沒有安慰沒有解釋。他們就沒意識到對孩子的傷害,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我看過好多書好多道理好多心理學的書去開導他們,都踏馬沒用。 現在只想過好自己的一生,你吵任你吵,我時刻調整自己,現在會不自覺的偽裝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嘻嘻哈哈沒啥正形,沒啥想法啥也不懂的逗逼。

  • 12 # 萇安

    首先,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最開始便是受家庭影響得最多,即使到上了學,出了社會,不同的任何事可能會改變了他的性格,但他的本質依舊是受家庭影響的結果。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一生的。

    在家庭裡,父母的關係是否融洽,父母的觀念,父母的思想,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為人處事以及家庭經濟情況等都對孩子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個家庭,父母若是關係融洽,家庭幸福,我想,這個家庭的孩子一定也不會差,反之,如果父母經常爭吵鬧矛盾,家庭氣氛極差,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叛逆,也可能會形成自卑的性格,因為他在這個家裡沒有幸福感。

    父母的思想觀念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父母的影響是長期存在的,並且會很深,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思想觀念一定與自己本身雷同,因此,這種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還有,父母的文化水平也會對孩子性格產生影響

    為什麼現如今寒門狀元越來越少,而那些文化水平高的家庭裡反而更多的優秀學子,這還是歸根於家庭的影響。父母有知識,懂得引導孩子如何學習,懂得讓孩子開闊眼界,孩子見識廣了,自然也就會自信些。許多家庭貧困的孩子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卑的心理,父母並不能教授他們太多知識,他們的見識也較少,而父母更多的是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相對來說自理能力會強一些,性格可能也較要強,可能會自卑,但自尊心也極強。

    父母的為人處世也對孩子性格產生影響

    孩子從小跟在父母身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教給孩子什麼事該怎麼做,要做什麼樣的人。因此,孩子的為人處世態度可能也會與父母相似。

  • 13 # 瀚思心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提心理學就會提到原生家庭,一說到原生家庭就有很多東西是很值得分析的,不可否認的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會有很大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都還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也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那個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很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種情況,就是我們發現了我們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些相處模式不是很舒服,我們立志要跟父母不一樣,但是當我們跟另一半相處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好像我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好像跟小時候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一模一樣,這點發現會讓我們很絕望,也很無力,就像我們常說的“酒鬼的女兒嫁酒鬼”,這個不是因為女兒找了一個酒鬼,其實是自己培養出來的。

    這個道理,可以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故事來解釋,烏龜一家出去野餐,走了好久,終於到了野餐地,發現沒有帶餐布,烏龜爸爸說,我年紀大了,走不動路了,小烏龜回家拿過來吧,小烏龜說,我不去,我去了之後,你們就會把吃的都吃掉,烏龜爸爸和媽媽都跟小烏龜做出承諾,說小烏龜不回來之前絕對不吃,於是小烏龜同意了,可是等了好久好久好久,烏龜爸媽都餓的不行,終於決定先吃點填一下肚子,當他們準備要開吃的時候,小烏龜從旁邊的石頭附近跳出來,說,我就知道你們會偷吃······

    我們很多的行為模式都是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學到的,如果沒有及時的覺察和反省,是很難發現問題的。

    祝好~

    文:高晶

    主編:劉瀅

  • 14 # 青音約

    自卑在原生家庭中是怎麼造成的?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自卑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貶低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從幼年到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鏡我。意思是說孩子從幼年開始的成長過程中,他是透過別人的眼神來評判自己的,他人的眼睛就像他面前的一面鏡子。當他看到他人的眼神是肯定的、讚賞的,他就會認可自己的行為;當他看到他人的眼神是否定的、反感的,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行為。

    父母家人對孩子否定、指責、打壓,孩子就會自卑,自我映象就是自己什麼都不好,什麼都不會。父母家人對孩子適度地肯定、鼓勵和欣賞,孩子就會自信,相信自己是好的,相信自己是能做好事情的。

    還有一些家長,總是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自己家孩子的短處,孩子就會無意識地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比不上別人,內心很自卑。

    敏感是怎麼造成的?一種是,父母家人常常干預和評判孩子,這樣做不好那樣做不好,孩子就會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就會很敏感自己做得好不好,別人會怎麼想等等。一種是,孩子從小被寵愛被包辦,生活上被照顧得無微不至,情感上被呵護得細膩入微,而外人是絕無可能做到這樣的,她已經習慣於父母家人對待她的模式,外人對待她的一點點疏忽,她都能感覺到,很敏感。

    不願意相信別人,是因為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家人不能得到他的信任,他們的行為讓人不可信。也或者是在成長過程中有過被欺騙的經歷。

    沒有安全感怎麼造成的?安全感的缺失源自於幼年時期的被拋棄;不被關愛;被忽視;被傷害;被驚嚇;客體的不穩定(輾轉多家撫養、頻繁更換養育人);意外丟失;親人的喪失(遠離或死亡);目睹可怕應激事件等等。

  • 15 # 鵜鶘心理

    我們常言:一歲看三歲,三歲看七歲,七歲看到老。從這句華人的俗話中,我們就能夠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了。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句話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原生家庭的生活與教養方式,以及父母的行為性格對孩子的影響形成了孩子價值行為心理的基礎。

    一般原生家庭對人性格的影響透過三個方面得到:首先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是無法一致的。比如說我們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自己從來沒有看過一頁紙。父母的身教往往是重於言傳的。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我們無意識地模仿學習他們的行為方式。這種印記在自己的人生中無疑是難以磨滅的。其次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著孩子的性格走向。在社會學上,家庭的教養方式大致分為四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每一種教養模式都是不同的管控方式,這種管控方式,有點像是不同的模具,在這個模具中形成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比如說民主型家庭對孩子採用接受加控制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他們能夠對孩子進行積極熱烈的行為反應,導致孩子身心愉悅,會產生高自尊和自我控制;而專制型家庭因為是拒絕加控制。會讓孩子有焦慮感,可能會產生畏縮、自卑等行為性格。而溺愛型的家庭會導致孩子的衝動、叛逆、缺乏毅力。忽視型家庭的孩子可能自我控制力較差了;其三是父母的鏡子折射孩子的成長變化。父母是我們幼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鏡子。可以說,我們在兒時所做的事情就是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歡喜。他們把自己對社會的理解透過對孩子的斥責或鼓勵來限制和助長孩子的行為性格發展。

    雖熱,我們的性格還會受到很多環境因素和自己經歷的互動作用和塑造。然而,原生家庭帶來的價值行為心理卻始終是自己難以磨滅的社會印記。

  • 16 # 鵜鶘心理陳小康

    原生家庭影響到人的性格的形成、塑造和發展方向,而且影響很大,大到可以影響你的一生。

    親生父母的遺傳因素對孩子性格的影響自不必提。在長大成人的歷程中,是原生家庭,教會了孩子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同;是原生家庭,教會了孩子以同性為模仿物件、以異性為愛慕物件;是原生家庭,教會了孩子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做應該做的事情;是原生家庭,教會了孩子辯證看待人和事,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社會;是原生家庭,教會了孩子在以後獨立生活的時候為自己做出各類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打地洞主要還是原生家庭給教出來的,一個人的做事風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避免都帶有原生家庭的印記。原生家庭可能將你培養成外向、樂觀、開朗的人,也有可能把你培養成圓滑世故、心機深沉的人。原生家庭對個體性格的影響可能從很小就能看出來。

  • 17 # 夏彤談情感

    兒子馬上要上小學了,省裡教育局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孩子都必須熟背《弟子規》。我心中一驚,瞬時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我內心中對於《弟子規》中關於“孝”這個沒有完整命題的結論是抗拒的。天下父母千千萬,自然姿態也會萬萬千,怎麼可以對不同的父母,表現出同一種“孝”呢?這種從清代沿襲下來的“愚孝”害了多少內心膽怯,渴望認同,迷失自我的孩子們!

    我在市面上不停尋找,尋找能跟我統一戰線的,權威的,有堅強理論依據的聲音。終於在茫茫書海中,《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躍入眼簾。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蘇珊·福沃德博士條理清晰地為我們解讀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會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生活的。這是一本透過大量真實典型的案例,幫你剖析問題,並最終找到對策的關於家庭心理療傷的經典之作。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作者蘇珊·福沃德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另一位聯合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他是一位影視編劇兼製片人,他曾為全美許多雜誌和報紙撰寫文章,探討人類行為問題。他與蘇珊·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如《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金錢魔鬼》《對天真的背棄》等。

    書中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將有毒的家庭模式大致分為七大類,並將其典型現象逐一描述,此時,有需求的讀者要做的就是“對號入座”;第二部分是提供給有需求的讀者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最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它沒有跟我們同仇敵愾地控訴有毒的父母,而是將那些曾經或者正在遭受父母傷害的人們從這種不健康的關係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勇氣、信心和愛的能力。

    什麼樣的家庭行為模式是有毒的呢?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形成了一定規律的家庭行為模式。蘇珊·福沃德大致將其分為七大類: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2. 不稱職的父母

    3.操控型父母

    4. 酗酒型父母

    5. 身體虐待型父母

    6. 言語虐待型父母

    7. 性虐待型父母

    透過字面我們已經可以大致知道各種型別家庭行為模式的癥結所在,但是“家庭”這個社會分子一直都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天生有一種生人勿近的姿態,成員的忠誠度相較之對於國家、信仰都要高得多。

    之所以被大部分人忽略它的不健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不美好的事情發生在“家庭”裡,這是個所有家庭成員默許的“家庭秘密”。

    不同於“諱疾忌醫”的是,很多家庭成員並不知道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從幼童開始,以父母為榜樣,認為傳承下來的就是正確的,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出現,都會下意識地進行合理化解釋,父母是對的,那一定是我錯了。從小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知、對情感和感知能力的判斷,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諸如缺乏自信心,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將會伴隨到他成年階段,這才是所有問題的關鍵。

    一位親屬,常年酗酒,因為妻子貌美,常懷疑其跟其他男人有越矩行為。每當喝至酣暢淋漓之時,便開始打妻罵女。深夜,醉酒的父親打累了睡去,母親躲在角落裡哭泣,而不到九歲的女兒還要踩著小板凳清洗被母親和自己血漬汙染了的床單。第二天,妻子女兒亦如往常一樣上班上學,沒有一絲異樣。他在外人面前也依然風度翩翩,熱情爽朗。

    這就是典型的酗酒型父母的家庭,非酗酒配偶否認問題的存在,孩子的羞恥感也令她守口如瓶,因為想避免暴露家庭醜事,不背叛自己的家庭,他們只好選擇遠離人群,形單影隻。這些“共謀者們”產生了一種強烈而扭曲的忠誠感。對父母強烈的、是非不分的忠誠就演變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很多酗酒型父母家庭中角色倒置的問題尤為常見,就是父母透過他們惹人憐憫、窘困潦倒而又不理性的行為主動搶佔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被迫肩負起家長的角色。

    中國式家長最常見也最能獲得大眾容忍度的就是操控型父母。“媽寶男”基本上就是操控型父母家庭行為模式下的產物。“媽寶男”從小到大,沒有獨立的自我,習慣了被安排,被照顧。父母對他人生的操控都會被偽裝成“關心”,他坐享其成,父母享受掌控子女人生的快感。

    中國家庭的婆媳矛盾古而有之,裡面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第一,角色倒置。中國大多奉行男主外女主內,導致男人大部分時間不在家,而且大男子主義觀念下,不懂分擔家務,不體貼溫柔,所以很多媽媽會將兒子私有化,替代丈夫的位置,保護自己,陪伴自己。第二,很多媽媽會有“空巢綜合徵”。對於兒子的婚姻有病態的恐懼,會因為兒子的獨立而感覺遭到背叛和遺棄。

    所以很多“戲精”婆婆總會在兒子面前示弱,扮委屈。他們特別善於製造內疚,令兒子就範。操縱型父母的主要原則就是避免直接衝突。操控型父母需要子女永遠的依賴,都是基於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 操縱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有些模糊。他們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也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都是言語虐待型父母,俗語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大部分父母會覺得隨便說說他,已經很民主很寬容了。

    “你是媽媽從垃圾箱裡撿出來的。”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你什麼都不如人家。”

    “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幹不好!”

    “你為什麼要出生?你怎麼不去死了!”

    “你看看你那麼胖,以後就叫你小肥豬啦。”

    ……………… 每句話都不陌生,即使你自己沒有說過,你身邊一定有人說過,有的甚至就是在公共場合。

    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你可能對上面的話選擇一笑了之。但是作為一個不諳世事的幼童,每一句話都可能是重磅炸彈,將他對未知世界的美好幻想炸的粉碎。

    這些言語上的負面評價就會進入到你的潛意識裡,從而“內化”。言語虐待不僅嚴重損害了你作為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當的自我認知,還會對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價值產生必然的負面預期。

    很多成年人的自卑情緒都是源自幼年時期的這種言語虐待。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並沒能尋找到源頭,而是任由其滋長蔓延,僅僅是那個過度敏感、羞怯以及對別人缺乏信任的小孩裝進了一個大人的軀殼裡,而自尊心還是交到他人手裡任其擺佈。

    Me too 運動,“女童保護”公益專案的出現,不是才有女童受到侵害的悲劇發生,而是整個社會才開始正視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女童保護”發起人之一、京華時報記者(現鳳凰網公益頻道主編)孫雪梅發起這個專案的起因之一就是一個12歲的留守女童遭到性侵,而女童的父親知道這件事之後,竟然是先動手打了孩子一巴掌。每一個女童將來都會是一位母親,如果她們的心理不健康,那他們的後代,整個世界的未來就都毀了。

    在這些侵害事件中,還有絕大部分是產生自家庭內部的亂倫。亂倫的概念從法律和心理學領域的定義天差地別。但是有一點,就是亂倫一定是需要保密的行為。很多受害者即使尚且年幼,不懂性為何物,卻也明白自己受到了侵犯,並因此感到恥辱和自責。

    存在比較嚴重的情感孤立、隱瞞、貧窮、壓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問題的家庭是亂倫現象滋生的溫床。但是他們卻往往會將自己偽裝成“正常家庭”,這些侵害者還會以身體傷害、公開羞辱或遺棄作為威脅,來強化他們心理上的優勢。

    許多亂倫的侵害者分為兩類,一類把罪責和邪惡統統推卸給受害者,另一類則是用柔情束縛住受害者。而為了隱藏自己幼年時的遭遇,受害者往往會將自己躲在心理面具後面,塑造出一個“假自我”。他們渴求父母的讚許和關愛,也恐懼因自己而導致的家庭破裂。

    在亂倫事件中,有一個角色絕對不該被忽略--侵害者的伴侶。他們可能毫不知情、可能知情和知情。令人遺憾的是,很多默不作聲的同謀自己幼年也曾遭受過傷害,他們極度自卑,恐懼家庭的解體。但是卻錯誤的將想要保護家庭的完整和對伴侶的依賴凌駕於對子女的保護上。很多時候,亂倫家庭的受害者都面臨著雙重背叛,並且還要反過來安慰不知所措的,對自己受侵害視而不見的那一方父母。

    有毒的父母構建下的畸形家庭結構,一定會培養出中毒的子女。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你會看見自己父母的影子,你也會看見自己的影子。別妖化這些錯誤的關係,但是也不能視若無睹地將其合理化。

    如何從有毒的父母的遺毒中解脫出來?

    蘇珊·福沃德告訴我們,當我們瞭解到父母究竟對我們做了些什麼後,我們該瞭解我們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以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很多人會告訴你,你已經長大,過去的已經過去,你應該學著去原諒你的父母。郭德綱就曾說過:“不知道你經歷過什麼就勸你大度的人,離他遠一點,雷劈的時候容易傷到你。”很多觀念、感受和行為已經深深在身上留下了烙印,怎麼會過去就過去呢?

    我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自我界定。自我界定不等同於自私自利。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絡,而是說你既是家裡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在沒有父母影響的情況下,自由地擁有屬於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恭喜你,你已經成功進行了自我界定。

    中毒的子女總是會將有毒父母的虐待行為合理化,覺得發生這樣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原因。終其一生都覺得自己是所有罪責的起點,他們會對自己極度憎惡和自責,導致他們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

    蘇珊·福沃德明確告訴我們,責任是他們的,不是我們的。請停止對自己的懲罰吧,我們本就不該為此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很多有毒的父母可能存在不故意的傷害,但是不論故意還是不故意,我們還是因為父母的失職遭到了傷害,他們作為成年人有責任為自己造成的結果負責。

    親愛的孩子們,也許你已經長大,但是內心裡那個弱小無助的你,一定充滿了憤恨和痛苦。學習管理好我們的憤怒吧,那也是我們情緒的一部分,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逐條告訴我們有效管理憤怒的方式: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2.表達出你的憤怒。

    3. 增加運動量。

    4.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5.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憤怒是人對於不公正待遇的一種正常反應,隨之而來的還有悲傷。 憤怒與悲傷像連體嬰一樣,總是糾纏不清。但是它們終究會結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關注力從過去的痛苦轉移到我們未來美好的生活和目標上。

    經歷了知道我們因為什麼而痛苦,併發洩出不良情緒,理清了真正該對這種結果負責的人,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到了該直面父母,與父母對峙的時候了。不要在乎結果,當我們將與父母對峙付諸行動時,我們就是勝利者。我們最初的願景本就不是改變父母,而是改變自己,從最開始我們就要清楚,自己的命運就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也許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問題,只是我們從來不覺得那些問題是問題。當我們長大成人,依然不想打破錶面的平靜。每個有毒家庭的家族迴圈就是因此而有了生長的土壤。

    “孝”被固化等同於“順”,子女“順不順”反向代表了他“孝不孝”。時代在進步,人類在發展。我們不能用皇權體制下的君臣父子關係來解決當下的家庭關係問題。

    當自我覺醒,想推翻過往,我們往往在心底裡起誓“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孩子經歷我經歷過的痛苦”,“我絕對不會像我父親一樣”,“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那先拯救自己吧,讓我們放手前行,重新獲得愛的能力。

  • 18 # 知我心理學

    原生家庭作為人在婚姻之前成長的主要環境,環境的質量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以及成人後的心理狀態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讓我們跟著心理學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影響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 19 # 列星安陳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一般會成長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而成長於不幸福原生家庭的人,他們的性格發展就比較複雜了。蘇珊·福沃德與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分類展示了不幸福的原生家庭的表現,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蘇珊·福沃德把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分為六大類,分別為不稱職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和性虐待型父母,並將這些家庭統稱為“有毒的家庭”。

    不稱職型父母不稱職型的父母慣於缺席家庭生活,推卸家庭責任,把自己的感受置於孩子的需求之上,有時候甚至需要孩子反過來照顧父母。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擁有過度的責任感,並常常被負罪感和失敗感困擾。

    美劇《無恥之徒》中,父親酗酒賭博,母親吸毒私奔,整個家庭全靠大姐菲奧娜勉力維持。從菲奧娜的生活和工作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她總是壓抑自己來滿足家庭的需求。在“畸形”責任感的驅使下,她總傾向於在感情生活中,選擇需要拯救的人,來釋放自己的“聖母心”。甚至在每一個可以讓自己逃離困境的轉折點,她都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以此在困境中持續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操控型父母 父母適當的操控是對孩子的保護,但過度的控制,會導致孩子的焦慮、膽怯、無助。如果孩子一直無法擺脫父母得到鍛鍊,就永遠無法獨立成長。父母過度控制的家庭裡,孩子容易不自信,缺乏獨立意識,且不懂得區分自己與父母的需求。

    前段時間,一檔真人秀裡朱雨辰的媽媽言論紅遍了整個網路。朱媽媽幾年如一日四點鐘起來為孩子熬製各種湯湯水水,每天不停地整理家中的衛生,她認為兒子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孩子生活能力太強是自己的失職,甚至用親情逼迫朱雨辰按照她的方式生活。朱雨辰在家中沒有喝白水的自由,不吃菜的自由。幾任女朋友都被這種令人窒息的親情嚇跑了,有一位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其他幾種型別的有毒家庭,《原生家庭》一書中都有展示,就不詳細舉例介紹了。

    事實上,無論原生家庭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成年後的孩子在自己組建家庭時,總是更容易重複自己習慣的行為模式,延續之前的家庭迴圈。

    但是,即使一個人不曾擁有理想中的父母,被不幸的家庭生活困擾,深陷負面情緒的泥淖,也依然可以建立理想的家庭,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度過一生。

    重要的是,把自己和父母都看作獨立的個體,不因之前不幸的遭遇而自責,並且從心底想要改變現狀。重要的是,無論怎樣,都不可以放棄自己。

  • 20 # 不雨

    家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家庭成員之間會彼此牽制和影響,任何一個家庭問題都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共同造成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就會遺留在新關係中去解決。比如兩個人結婚,婚姻的背後,實際上就是兩個家庭、兩套解釋世界、兩種互動體系的碰撞和融合,在這種狀況下衝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到家庭計劃、角色分工,小到擠牙膏的方式、做菜的口味,差異和問題無處不在。具體到兩個人的關係,如關愛的表達方式、關係問題的處理方法、對問題的忍受底線等等,無不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知道了問題的所在,那麼最有效的解決方向就要從原生家庭入手。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會體現在歸屬感和安全感上。人與人之間一方面需要“親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有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援和關愛,但同時也需要擁有獨立自由的權力。在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前,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經歷,塑造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和期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失敗欠了信用卡十多萬,必須努力打工還錢,家中70多的老母親病重,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