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斯基聊科學

    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從某種意義上看地球是死去的恆星。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因為構成地球的物質元素都是恆星內部產生的。

    關於宇宙的起源,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宇宙中的物質元素只有氫一種元素。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在地球上能夠找得到92種化學元素。從宇宙誕生之初的一種元素到現在地球上的90多種化學元素,是誰創造出了這麼多新的物質元素呢?就是恆星。

    圖示:恆星內部的和反應區是宇宙元素的生產大熔爐

    恆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宇宙化學元素生產工廠。恆星的內部溫度和壓力都非常的高,氫元素在高溫高壓下發生了核聚變反應。透過核聚變反應氫原子變成了氦元素,同時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會繼續進行下去。氦元素在繼續發核聚變反應生成更重的元素,例如碳、氖、氧、矽等元素。

    但是當一顆恆星核聚變反應到生成鐵元素的時候,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停止了。所以恆星這個物質元素大熔爐只能生成那些化學元素週期表內原子序數比鐵小的元素。比鐵更重的元素恆星是無法透過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那麼宇宙中的這些元素是怎產生的呢?其實它們也是恆星產生的,是恆星透過另一種更為劇烈的方式產生的。這就是超新星爆發。

    恆星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會產生數十億度的高溫。這樣恆星內部的物質元素會在高溫下再次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了更重的元素,例如金、銀這些金屬元素。

    圖示:超新星爆炸

    恆星中內部產生的這些元素伴隨著超新星爆炸分散到了宇宙中的各個角落,形成了一片片的星雲。在距今大約46億年前,在銀河系的一個角落中有一片星雲開始收縮,它形成了地球在內的太陽系。

    圖示:前代恆星產生物質形成了太陽系

    恆星產生新的物質元素的過程也在太陽的內部上演著。但是太陽的質量比較小,因此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最多到碳元素就停止了。太陽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炸,而是較為平靜的變成一顆白矮星,逐漸失去光芒。那時候太陽雖然已經“死亡”但仍然是太陽系的主宰,所有那時候還存在的行星也還會圍繞著白矮星太陽運轉。

    因此太陽還是太陽,不會變成行星的。

  • 2 # 宇宙觀察

    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太陽未來是不是也會變成行星?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地球並不是什麼死去的恆星,嚴格意義上來說,地球是由第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發之後,殘留的重元素形成了,因此可以說,地球是第一代恆星殘骸的殘骸,不只是地球,太陽系其他行星也是由重元素組成的。

    恆星按照質量的質量的不同,其結局也是不同的,太陽這種恆星死後會變成白矮星,質量比太陽大的恆星死後會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不論如何是不會變成地球這種行星的。

    目前的太陽系演化模型認為,太陽系源於一場46億年前的殘骸星雲坍塌,那個殘骸星雲是第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發後的產物,因此裡面含有2%的重元素。

    星雲在外界擾動(可能是臨近超新星爆發)的影響下開始了旋轉坍塌,氫元素和氦元素逐漸成為一個扁平圓盤結構,中心則是正在孕育階段的太陽,當核心區域的溫度足矣點燃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後,太陽就誕生了。

    原恆星盤剩下的“邊角料”,在角動量守恆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變成了若干“星子”,這些“星子”在漫長的歲月裡碰撞合併成為若干顆行星,至此太陽系基本形成。

    太陽作為黃矮星,其自身含有的氫元素只能供給100億年,科學家們認為再有50億年,太陽內部氫元素就會消耗殆盡,屆時太陽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爾後在超新星爆發中損失大部分質量,只剩下一顆已成為白矮星的核心區域繼續發光發熱。

    理論上來說,白矮星冷卻後就會變成黑矮星,但直到今天天文學家也沒發現黑矮星的蹤跡

  • 3 # 科學小舟

    能夠有這樣的猜想的甚至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人可以說算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因為跟主流的天文學天體學是格格不入的。但主流的這些都是錯誤的。

    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太陽會不會變成以後的行星?可以肯定地說地球就是過去會發光發熱的恆星。以後太陽也會失去光芒,變成地球現在的狀態。

    而主流不是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地球內部發熱是因為曾經受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所產生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光電熱以及物質產生的本質原因,所以才會有這樣錯誤的猜想。當你掌握正確的聲熱光電以及物質產生的本質原因,就可以推論出不但地球而且其他行星原來就是發熱的“恆星”。

    知道了這個天體演化客觀的過程,就會知道太陽一定會步地球的後塵。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太陽未來是不是也會變成行星?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前陣子看到某神發表了一段言論,大意是太陽將在一段時間後死去,木星將頂替太陽的位置,而且太陽系裡的行星都會有這樣的輪迴。儘管這不具備一點科學性,但他們認為恆星和行星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事實上會是怎樣嗎?

    地球是恆星的屍體嗎?

    準確的說除了部分紅矮星以外,大多數天體都是恆星的屍體,或者至少是恆星屍體的一部分,因為根據恆星一生中發展階段不一樣,它們最終能達到的階段是不一樣的,那麼能形成屍體能形成地球的恆星是怎麼樣的呢?

    恆星的歷程

    一般意義上認為恆星有三種不同的結局,分別是老死的紅矮星,最後變成白矮星的黃矮星,還有超新星爆發超大恆星,其中超新星爆發還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黑洞,另一種是中子星!但其實真正意義上還有兩個結果,我們放到末尾再說

    其實恆星的命運就被其自身的質量所左右,也就是說恆星自己就決定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結局,這從它出生的那天起就註定了這個命運,只有極少數條件下會發生改變。

    紅矮星:這是恆星中的小不點,也就是入門級的恆星,質量在0.8個太陽以下,它們一輩子不太會有改變,至少質量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其生命週期結束時由於失去輻射壓支撐,也能形成氦核白矮星,但不會大幅度拋棄質量。

    黃矮星:太陽就是黃矮星,它終生不會有太大改變,晚年期會成為紅巨星,最後會外殼擴散成行星狀星雲,核心失去輻射壓支撐坍縮成簡併態碳氧白矮星,這是電子簡併力支撐下的物質,或者更大質量的還有氧、氖和鎂白矮星,但沒有鐵核白矮星,因為鐵核白矮星會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碳氧白矮星仍然有50%左右的太陽質量,它仍然是太陽系的定心錨,不過其它行星軌道都會有抬升倒是事實!

    大質量恆星:一般指得是是超過8-10倍的恆星,晚期核心能形成簡併態氧氖錳核,但這並不是最終結局,未來將會繼續發展成超新星,簡併態氧氖錳核的電子捕獲將會導致核心坍縮,形成暗II-P的超新星型別,這種核心質量小於奧本海默極限的將會坍縮成中子星,如果大於,那麼坍縮成黑洞!

    超新星爆發我們單獨拿出來說說,一般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發都是核心坍縮引起、鐵核坍縮、成對不穩定、或是光致蛻變都是引起核心坍縮的主要原因,核心物質會經歷一個急速的物質聚變過程,比如氧聚變,而核心則受到中子簡併態坍縮極限限制(形成中子星),與外殼坍縮的衝擊等多個過程形成超新星爆發。

    如果質量夠高則核心則會形成黑洞,當然超大質量的恆星也有可能不經過超新星爆發形成黑洞,比如,質量大於90倍太陽的低金屬含量恆星,它將不會經過超新星爆發,而是可能在一次GRB(伽瑪射線暴)中誕生成一顆黑洞!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案例是在不穩定對形成的核心坍縮過程中,可能會導致II-P超新星,也有可能是GRB,不過爆發後不會留下任何殘骸,都將擴散成星雲。

    失敗的恆星

    準確的說所有的行星都是失敗的恆星,因為只要有足夠的資源,它們是可以成長為一顆恆星的,除了第一代恆星以外,二代和三代恆星都有一個岩石質核心,比如太陽就有!但太陽系中資源有限,太陽成長起來了後,留給其他坍縮核心的剩餘物質就不多了,最好的情況也是長成可以巨無霸的氣態行星,而地球這些靠近太陽比較近的木內行星則由於太陽風的驅趕,物質都跑到了木星軌道附近,所以形成了光禿禿的岩石質行星。

    或者也可以將行星理解為恆星形成後剩下的邊角料,否則它是可以形成太陽的伴星,比如天狼星的伴星就在距離天狼星20天文單位的位置,大概就是太陽和天王星軌道之間的距離,還形成了比天狼星還大的恆星,神奇不?所以只要有足夠的物質,很多行星都可以成長為恆星,因此說行星不過是失敗的恆星這一點真沒什麼大錯!

    木星還能活過來嗎?

    其實並不是說木星已經死了,只不過它無法形成一顆恆星,那麼他還有機會成為一顆恆星嗎?哪怕是一顆紅矮星也可以,但可惜的是它的質量已經是其他行星總質量的2.5倍,而一顆入門級別的恆星都需要80倍的木星質量,所以就是拆了整個太陽系都湊不齊另一顆恆星!

    但問題是能拆了太陽嗎?

    這是一個高難度操作,太陽那麼熱怎麼可能去拆了它,但其實未來太陽的發展,它會拆了自己,不過太陽比較小氣,只會拆了自己一部分,因為核心壓力增大後的氦閃和外殼和內層之間的氫燃燒加劇會形成超級紅巨星膨脹,而擴散的氣殼會逐漸脫離太陽,這些物質會隨著太陽自轉在黃道面上擴散!

    木星的機會就此來臨,而木星的12年快速公轉週期以及超大質量,它將成為此次拆太陽事件的最大贏家,不過能否從太陽物質的擴散中吸取足夠質量的物質,這是一個問題,因為它要收集差不多80倍自身質量才可以,因此這對於木星來說也是任重而道遠的!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祝木星順利上位,但地球在這之前早就已經GAME OVER,各位可能會在比鄰星上的行星上目睹木星大顯身手!

  • 5 # 宇宙v空間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今天世界將不復存在,你我也不會出現。我們腳下的這顆星球名為地球。它位於太陽系,圍繞著太陽公轉。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那麼根據我們對太陽的年齡預算,未來的太陽當他消耗表最後一次質量最後一次能量的時候,它是否會變為行星?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太陽未來的演化方式。眾所周知,我們知道太陽採用氫的核聚變來釋放能量,當氫原子在高溫和高壓的情況下,它會發生衰變,而這種衰變的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到達地球上就被就成為了熱量和光。而且只在衰變之後就融合成了更重的元素,比如我們所說的氦,氦原子要比氫原子更重,因此呢,它就往恆星的中心開始沉澱。

    由於由於氦原子更加的靠近恆星的中心,因此它承受的溫度和壓力要氫原子承受的溫度要高,最終,當氦發生核聚變後,會繼而形成更重的元素,當元素到鐵的時候,鐵不會再進行核聚變,由於恆星本身所處的溫度以及壓力不足以使鐵產生核聚變,因此大量的鐵會在恆星的內部堆積。而鐵的佔比和密度都要比氫大很多,最終鐵在恆星的核心不斷的堆積造成太陽開始急速的膨脹,因此在未來50億年後,太陽就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

    當太陽達到紅巨星的時候,它的質量會急速的減少。由於它的體積過於的龐大,引力開始對他的星河進行壓縮,而這種壓縮會使星核變得極其的堅硬,最終太陽的星核將會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在太陽風的作用下,它外部的氣體會被吹散到太空中,形成行星際星雲。我們知道白矮星是一顆非常高密度的天體,雖然說它沒有辦法和中子星相比,但是它依舊會依靠著剩下的能量進行發光和發熱。

    當白矮星將最後一次的質量燃燒殆盡後,它將變得不再發光發熱。這時候,宇宙的超低溫會對它進行冷卻,它最終會變為一顆黑矮星!黑矮星是所像太陽小這樣小質量恆星的最終產物,我們知道白矮星的密度非常的高。而它本體也是由比鐵更加堅硬的物質組成。目前來看,雖然科學家沒有發現黑矮星的存在,為什麼沒有發現,就是要因為它不會發光發熱。根據推測來看,當恆星轉化為黑矮星後,它有可能會變為一顆堅硬但是不會發光不會發熱的神秘天體!

  • 6 # 使用者8189507149375

    地球不是死去的恆,應該叫是衰老的恆星。太陽終究要衷老成行星。只要星核在燃燒,星球的生命還在.。不燃燒就快死亡。星球爆炸就是一個星球生命的終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別人叫我向東,我偏偏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