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烽火
-
2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好多人都會提出質疑崇禎皇帝如果不自殺,會反敗為勝嗎?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起碼要考慮逃走再徐徐圖之。其實崇禎不自殺話絕對是能逃走的,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帝王都將王朝命運最壞的情況考慮在內的,專門設定逃生通道是很常見的。其實當時崇禎所處的條件完全可以走掉,雖然當時李自成大軍已將京城圍得的水洩不通,但越是勝利在握闖王軍士也是越加的掉以輕心。 當年朱棣也是將當時的京城圍得水洩不通,朱允炆不照樣成了露網之魚,或許很多人不贊同這樣的觀點,畢竟朱允炆下落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朱棣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身也間接證明一個京城被大軍圍困,一個逃走是有希望的。如果崇禎能夠逃到南方,以天子詔令讓當時明朝軍士迴歸南方休生養息,畢竟當時很多手握重兵的將軍是在看局勢,清康熙四藩勢力大家透過各種形式演繹也見識過了,更還有很多效忠大明的各路勢力,崇禎未死,他們必然遵從皇命。北方李自成肯定會於清軍交戰,清軍一直想入土中原,歷史結果也告訴我們李自成的軍士沒法與清軍抗衡,畢竟只是農民義軍。李自成雖然戰勝不了清軍,起碼也能抗衡一段時間,當兩敗俱傷之時,崇禎皇帝完全可以一舉奪回天下,此時災難已過崇禎何愁不可定國安民。這種形勢下天下會鹿死誰手未嘗可知。
-
3 # 成武暢通
不自殺的話,看李自成後來對待太子和諸王的做法,加之起義軍在臺北時間極短,崇禎帝自身的結果,確實難料。但是,如果題主所問為“國運”的話,鄙人以為,大明的結果還是一樣。因為在崇禎沒自殺前,他已經統治近20年。這十六七年裡,他基本上都是親政。其治國之道,以及治理效果,大家都知道了。更何況,是一個滿目瘡痍、更加破敗的局面呢?其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個人以為,崇禎是否自殺,對大明而言,結果都一樣。對他自己而言,如果去南京的話,可能會活個二三十年也未可知。因為如果繼續留在北京,李自成有可能會放過他。除了開頭說那個原因,還有就是,即使進北京城前幾天,李自成還派人找崇禎談判,希望割地封王,自己即刻退回西北。而且,李自成承諾,如果崇禎同意,自己將幫忙消滅其他起義軍,甚至抵禦後金軍隊,即清軍。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崇禎沒同意。談判崩了,結果眾所周知。
這時,崇禎會被俘,李自成可能會逼迫崇禎就範,簽訂在崇禎帝及“大明忠臣”看來屈辱性的條約。(所謂的大明忠臣,很多投降了李自成,甚至起義軍都是其中一些人放進來的。)那接下來,①崇禎及諸臣見識到起義軍的“厲害”(其實,圍攻北京城的起義軍沒多少人,只因有“帶路黨”)。在起義軍退去,崇禎可能就不會再糾結,是留在北京,還是去往南京。
②還有另外一個,是人性的問題。所謂“義不再辱”,那只是真正的堅貞不渝之人。由許多明朝重臣後來的表現來看,這幫人就是“道德先生”。這樣的人,好聽的口號喊得越多越響,往往沒什麼氣節。因為他們喊的口號,是約束別人的,自己則是看利害關係的。那麼,更有可能產生的情況是什麼呢?不是“義不再辱”,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汙辱。
他們會果斷要求、強烈建議崇禎帝,趕緊跑路南京。而一開始,崇禎也是因為“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想擔罵名,才不想自己提出去南京。可是,大臣也不想擔罵名,再就是怕“秋後算賬”,這是“道德先生”的拿手好戲。故而,沒人敢在朝堂提出來。因為他們自己比誰都清楚,即使被其他人的口水淹死,也會被反覆無常的崇禎殺死。但是,這個時候,就不存在了。崇禎也會“就坡下驢”,溜往南京。
-
4 # 侃球論史
我認為崇禎即便不自殺,也不可能反敗為勝!
為什麼?因為一切都已經爛的不能再爛了!基本無力迴天了,頂多也是苟延殘喘。
1.軍事上,無論是對後金,還是對農民軍,國內精銳部隊基本損失殆盡。剩下的驕兵悍將如吳三桂麾下,左良玉麾下,後來的江北四鎮等,雖然兵力號稱不少,實際上戰鬥力不強,紀律極差,割據一方,已經是對上陽奉陰違,對下殘害百姓,稱不上可戰之軍。李自成大軍進攻北京,除周遇吉在寧武關激烈抵抗外,其餘無不是望風而降,沒有絲毫忠心和戰鬥力可言。
2.政治上,文官集團不思進取,大部分人極端無恥自私,耽於享樂,忙於黨爭。在國家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自己的利益,有能力,有氣節的人少。缺少能夠力挽狂瀾,獨當一面的人物。如史可法等,也只是氣節無虧,能力不足。反倒是起於卑微的鄭成功,李定國等人,為明王朝延續了一絲悲壯和榮光。
3.經濟上,由於氣候小冰河時期,連年內憂外患,老百姓早已是不堪忍受,中央政府也已經瀕臨破產,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後,國庫基本已經見底,南方雖有一定財力,但國內交通已經遭到破壞。也已經不能統一支配。
所以,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崇禎是懷著深深的絕望上吊的,在他的眼裡,看不到希望!從小的成長經歷,使他沒有能力也沒有魄力推倒重來,反敗為勝!
-
5 # 審山
我認為崇禎不自殺也是無法翻轉局面,當時戰況肯定激烈,明代部隊曾經有過戰鬥,李自成起義軍勢力強,已經攻入北京,直奔故宮,主要是封建帝王無能,不會調兵遣將,沒有使用吳三桂,他的特點勇猛好色,難道宮裡三千女人沒有絕色女子,所以嘛崇禎只好自殺了,三千美女也付之東流!
-
6 # 雲端美
明朝朱棣皇帝武裝奪取帝位之後,面臨建文帝一樣的問題——削番,但這是他造反抨擊的東西,所以只能以天子守國門擔第一責任,解除親王擁兵自重。政治學爛賬,說明了低端文明的醜陋。
崇禎做為天子,他有天子守國門的祖制約束。面對闖王大兵奔來,以及滿清長期虎視眈眈;他確實應該遷都南京,以保證皇帝體制只有一個腦子管用的安全性。就怕但是 ,他多麼希望臣子在朝會上反覆跪拜勸諫皇帝以社稷為重儘快遷都南京!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亂殺功臣,侮辱大臣,當庭打屁股,習慣滿門抄斬臣子,剝皮實草立在那裡嚇唬大臣;誰敢跟皇帝說這些?!勸皇帝走可能要死,勸皇帝留京可能也要死;索性打死也不說,您自己個決定吧!皇帝威名受損必有替罪羊 ,給皇帝帶高帽也得墊屍骨,黑呀!
不上吊,崇禎皇帝往哪裡逃?京城被圍能否逃的出去?遷都要趁早。
這崇禎穿打補丁的龍袍,殺前方大將袁崇煥;裝逼、少智、亂授權蠢人一個。執政17年,年富力強,把政權自己葬送。皇帝體制特點就是智慧不足(只有皇帝這一個腦袋可以正常使用)、自由匱乏(創造力因此匱乏)、裝神弄鬼(君權神授)、弱肉強食(君欺臣、男欺女、父欺妻和子女)、沒有道義和良知(皇帝哥哥土木堡被俘虜,弟弟登基就不下來,哥哥被釋放回來卻被軟禁)。這樣一個低端文明的政治權力滅失有何必要唱輓歌?
按說皇帝集權可以調動資源搞些大名堂,但除了欺壓草民方便似乎只展現了愚蠢。大名堂需要大智慧,一個腦袋?洗洗睡吧。
-
7 # 隨心說說看
肯定不會反敗為勝的,明朝末年朝廷腐朽沒落官吏貪汙橫行,老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內有李自成災民暴亂,外有清軍虎視眈眈,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是強弩之末大夏將傾,別說崇禎反敗為勝就是想維持現狀也是痴人說夢,就像是病入膏肓的病人以浸入骨髓,再高明的大夫也是回天乏術!
-
8 # 公元前
謝邀,如果明崇禎不選擇自殺,那麼他還是有可能挽回敗局的。
首先我們明確說明一點,如果崇禎不自殺,他絕對可以逃走,其實按當時明崇禎所處的條件他完全可以走掉,雖然當時李自成大軍已經包圍了整個京城,但越是勝利在握的李自成,越有可能掉以輕心。
當年朱棣要多位時,也是將整個京城圍得水洩不通,但是朱允炆仍然成了露網之魚。也許很多人並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因為朱允炆的下落至今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這也間接證明了朱允炆是有可能逃出京城的。
而且當時的明朝城牆仍然完好,明朝仍然有抵抗力,不然也不會有大臣請求崇禎皇帝逃跑,奈何崇禎皇帝為了他的帝王的尊嚴,選擇自縊而亡。
如果崇禎皇帝選擇逃走,那麼歷史肯定會改寫,當時明朝的北方地區,已經大災好幾年,再加上李自成的禍亂,北方對於明崇禎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價值而言了,如果明崇禎逃向南方,那麼北方這個爛攤子正好甩給了李自成。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知道,李自成其實並無稱帝之心,他並不想得到大明的江山,他只是要求封王而已,如果李自成這個人治理天下,那麼他和明崇禎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如此看來,如果李自成治理接手北方,那麼他也無法改變北方的格局。
明崇禎逃到南方之後,釋出天子詔令,把當時分佈在全國的明朝軍召回南方休生養息,而且當時很多明朝的將軍手握重兵,他們是在看局勢的變法,明崇禎未死,他們之中必然一部分將軍會遵從皇命。而此時,北方的李自成肯定會與清軍交戰,清軍一直想入駐中原,而且歷史也告訴我們,李自成的軍隊根本沒有能力與清軍對抗,畢竟李自成的軍隊裡大部分都是農民義軍。雖然李自成無法與清軍抗衡,但是李自成和清軍對抗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的,當雙方兩敗俱傷之時,崇禎皇帝完全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帶兵迅速佔領北方,此時災難已過崇禎何愁天下不定。
當然如果明崇禎無法從京城逃脫,我認為李自成也不會殺死明崇禎,當初李自成要求明崇禎封他為王之時,當時的明朝是有資本與李自成對抗的。雖然現在的明朝失去了與李自成談判的資本,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崇禎仍然是明朝的國君,李自成手下的謀士肯定會勸解李自成在天下未定之時不可處死崇禎皇帝。
總結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明崇禎不自殺而是選擇逃走,那麼他是有可能挽回敗局的,就算他被李自成的大軍抓獲,那麼從分析來看李自成也不會處死明崇禎。奈何崇禎皇帝為了帝王的尊嚴,選擇了自縊身亡,實在是太可惜了。 -
9 # 歷史小公子
一個王朝的滅亡,永遠不可能因為一個因素而導致的!
明朝的滅亡是多種因素,在一瞬間爆發,而走向崩潰的!
要知道當時明朝正是小冰河時代,人民軍起義不斷!如李自成等人!
再加上,邊外滿族寇邊!雪上加霜!
這才是明亡主要原因
而崇禎面臨的困境,不言而喻!
如果他逃離京城,定都南京!劃江而治!只能苟延殘喘一時,
在滿人,徹底消化北方後,那麼就是南方末日了!原因有很多種!
1,漢奸太多,明大將洪承疇尚且背叛,況乎其他人
2,起義軍不斷湧現,一步步針對著末代明朝廷
3,朝廷將領在與北方滿人方面對比,略有遜色!
4,政治上,貪官汙吏,地主豪強太多,動搖了統治
綜上所述,明代滅亡,已經成了無力迴天的局面了
-
10 # 督師
崇禎不死,南明絕對沒有那麼亂。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崇禎想等大臣提出南遷,自己在推辭再三,最後“被迫南遷”。但這是傳統的說法,實際上南遷早就有大臣提出來過,並且還真被下獄了。按照常理,應該是再有人冒死進諫再勸遷都,但這會真沒有了。崇禎自上臺後,剷除了魏忠賢一系列閹黨,但矯枉過正。有些只是礙於魏忠賢的權勢暫時依附,但很多還是被崇禎清洗了,忠臣又少一批。執政的十幾年間,急功近利,新任命的大臣業績還沒做出來或者是出了點錯誤,就直接換掉了,忠臣離心,奸臣背心。最後關頭,所有人都覺得無非就是換個新主,早就做好了開門迎闖王的心理準備。所以,崇禎的個人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必然是這樣的結果。
-
11 # 6別無選擇6
1644年崇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選擇自殺。大明朝自從陷入了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各地的藩王和地方勢力都蠢蠢欲動。當清軍南下江南後,這些勢力往往都不能統一起來抵抗入侵者。
那麼,如果崇禎皇帝不選擇自殺,大明朝的這種危局還有挽回餘地嗎?
崇禎的結局有一半是自己的性格使然
如果崇禎皇帝不自殺,將會在歷史上繼續扮演一段時間的重要作用。至於是什麼方面的作用,則要看他是留在北京被俘,還是逃到南京去繼續執政。
以李自成但初的計劃來看,一旦崇禎被俘是不太可能有生命之危的。因為李自成東征大萌目的並不是立即取而代之,而是想逼迫崇禎冊封自己為陝西的土王,合法控制自己的地盤。所以,崇禎活著比死了對他更有作用。那些剛剛投靠他的山西和寧夏地區,有大量的前明官吏和軍隊。手握崇禎對於壓制他們也很有作用。
李自成其實非常明白自己不能離開推翻明朝
在崇禎活著的情況下,山海關的吳三桂應該找不到什麼向大清投降的藉口。那麼清軍的入關就必須繞開那裡,從原計劃的漠南蒙古南下。繼續從過去走過的古北口、喜峰口等方向,攻略北京。但相比一片石時候的突然殺出,這樣顯然要困難很多。
即便是仍然會發生一片石大戰,讓李自成丟失北京,崇禎也可能被闖王捏在手裡,繼續擔當吉祥物。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歷史上被吳三桂輕易收降的西北邊軍,可能會因為崇禎還在的緣故去進行抵抗。那麼清軍在中原的進攻,會遇到不少阻力。
清軍在入關後第一年 重點打擊李自成的大順勢力
倘若崇禎提前南下到南京繼續執政,那麼情況反而會比上面說的還要難辦些。因為剛剛啟動的留都備份體系,是需要一個啟動和執行時間的。困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可能繼續因為壓力而倒向清軍,帶著清軍在華北迅速搶佔地盤。清軍與李自成在潼關發生的戰鬥,也會像歷史上發生的那樣,近乎一邊倒的吊打。
這就會給崇禎在南京製造一個不亞於北方時候的棘手局面。因為在此之前,大量的地方官吏和豪族都已經在實際上脫離了中央束縛,不容易指揮排程。一個從天而降的崇禎,並不會比南京留都的退休官員們更能讓人接受。新建立的江北四鎮則可能依然會投靠清軍,崇禎去南京重組的朝廷也基本上是在劫難逃。靠在南京混吃等死的東林黨或遠在福建逍遙的鄭氏集團,都不可能完成逆轉。
明朝時候的南京城地圖
以崇禎的性格,離開北京都非常困難,再丟南京恐怕是無論如何都受不了的事情。歷史上的煤山上吊,可能就會把地點改成紫金山了。如果他再忍耐的久一點,或許會在仙霞關殉國。但如論如何,不會有太大變化。
清廷對明朝的各種優勢很難被磨平
所以,如果不在北京上吊自殺,明朝依然大機率的無法挽救。現實情況就很困難,他的稟賦與心理承受力也支撐不起。
回覆列表
不能。
崇禎帝在李自成起義軍打進北京的時候,選擇了在煤山上吊殉國。崇禎的去世也就意味著大明王朝的滅亡,雖然有南明偏安一方,但是南明所建立的政權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內部鬥爭嚴重,那麼若是崇禎南下,逃到南京,他有可能反敗為勝嗎?
答案是:不能。主要原因有五個:
民力怠已,老百姓並不支援明朝;明朝末年的天下已經是苦不堪言,大多數的農民階級都是非常準憎恨明朝,而地主雖然支援明朝,但是他們很多都是自私自利的代表,對明朝不會全心全意的支援。
崇禎繼位之後,連連的戰亂和天災,從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縱橫數千裡之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行人稀少。這種情況下廣大的農民為了生存,就會加入到農民起義軍隊的隊伍中,所以即使朱由檢南下,逃到了南京,他也得不到廣大的農民支援。
割據分封,地方實力派做大,不聽中央調遣;明朝末年的軍閥割據基本已經形成,當李自成率領大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崇禎曾經要求五方勤王,但是隻有山東一路北上,其它的諸如吳三桂、左良玉等人都是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的調遣。特別是左良玉他在後來直接反對南明的統治,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結果病死於九江舟中。
地方坐大崇禎是不能扭轉的問題,而明朝的帝王前有殺于謙,後又殺袁崇煥,這些都足以讓地方大員寒心,所以即使崇禎南下,這些地方還是不會聽中央的調遣。
不團結,黨爭是明朝的大問題;明朝末年的黨爭一直是以個大問題,南明朝的馬士英、阮大鋮與東林黨之爭,一直沒有消停,左良玉起兵的原因之一就與黨爭有關。這個問題一直到明朝滅亡都存在,而且不會因為崇禎南下明朝的黨爭就會消失。相反崇禎一旦離開北京,他的結局可能是連最後的尊嚴都保留不住。
民族心薄弱,反抗沒有宋朝那樣有骨氣;經歷了蒙古建立的朝代之後,明朝的文人骨氣已經不像宋朝那麼強烈,雖然有揚州抵抗戰,但是畢竟少數,因為經歷蒙古統治之後,文人的氣節也有所改變。最為關鍵的是,明朝的統治對思想壓迫比較厲害,尤其是反抗精神被遏制,這就使得明末的抗擊不像宋末那麼壯烈。
清朝比金國更加具有完整的政治構架,後方穩定。南宋建立的時候,是屬於絕境重生,雖然國土淪喪很多,但是至少宗廟得意保留,而南宋能生存的很重要原因是金國的後方不穩定,加上南宋的岳飛、韓世忠等人的英勇,給了南宋重新建立創造機會。
清朝則不同,雖然是攝政王當政,但是中央集權比較厲害,沒有出現內亂,對外也有比較明晰的政治治理方案,所以能對南明進行連續打擊,南明的生存空間不大。
明朝從黨爭的那一刻起,失敗就是必然,崇禎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是他的猜忌已經是君臣離心離德,而明朝的貪汙腐敗早已經是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所以即使崇禎南下南京, 他也不過改變明朝的命運,而他也終將成為大明的殉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