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億星文化
-
2 # 閒看秋風999
康熙朝,還沒有記載英華人到中國的文字;換言之,最早到中原王朝的西方人不是英華人,而是義大利的傳教士。
乾隆盛世,作為縱向比較,與前朝相比是毋庸置疑的盛世;但是,如果橫向比較,與當時的英國相比,就不是什麼盛世了,是夕陽的餘暉,是一抹殘陽,已是近黃昏。乾隆統治時期,中國的版圖是五千年來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王朝;當時,全國的總人口也是歷史的最多的一次,要知道,古代王朝的興衰,人口的多少是最重要的指標,沒有之一;因為人口的數量,意味著生產力。
乾隆58年,公元1793年,英華人的第一支代表團來到中國;這是英華人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此前的他們,只知道馬可波羅筆下的那個國家——滿地都是黃金,老百姓穿著綾羅綢緞招搖過市。
英國使團的船隻在中國的港口停泊以後,清朝政府派了不少當地老百姓去船上為遠方來的客人們服務,包括打掃衛生,端茶送飯等等。就這樣,英華人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清政府統治下的普通老百姓。
這些人 “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英國使團的遠洋船隻將近浙江沿海之時,由於不熟悉海況,必須尋找當地人(漁民)作為領水員(Navigator),於是,清政府的官員又找了不少當地的老百姓;而英華人又是怎麼描述他們見到的這些老百姓呢?
使團的一位成員這麼說的:
“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但是,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
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吃的是什麼呢?眾所周知,農耕社會的華人,主食一般都是粗糧(穀物)和青菜,肉蛋奶少得可憐。
如果是正常年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老百姓還要採摘野菜接濟;如果是荒年,逃荒要飯,賣兒賣女比比皆是,乾隆盛世也不例外。
那麼,當時的英華人吃的是什麼呢?
據歷史資料記載,英國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
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乳酪、少量的啤酒和醃豬肉;晚飯是麵包和乳酪。星期天加餐甚至還有鮮豬肉!
這是英國成為超級大國以前的情景,經過工業革命英國成了全球第一以後,英華人又是吃的什麼呢?
1808年,英國一般農民家庭的一日三餐多了些什麼呢?
多了兩三加侖脫脂牛奶,1磅乳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茶1英兩!
這是英國官方代表團第一次來到中國時的所見所聞,以後的英華人慢慢深入瞭解中國,瞭解乾隆盛世,才知道那時候的中國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再後來才有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遠征軍——英華人已經徹底瞭解了一個腐朽王朝的不堪一擊,才不遠萬里用炮艦開路,因為他們已經知己知彼。
回覆列表
1661年至1795年是大清朝的最鼎盛時期,歷經了康熙雍正之後,到1760年,乾隆滅了西北的淮噶爾汗國,清朝的版圖面積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疆域是非常的遼闊,那這個時期清朝的人口也遠大於前朝。元朝時期的人口是在一億左右,明朝的末年,人口僅僅只有兩億,而到了1794年,清朝的人口達到了3.13億,翻了近一倍。國士遼闊,人口眾多,而且根據推算這個時候清朝的GDP是佔世界總量的30%之多。有了這幾個資料,康乾盛世的說法也就有了說服力了。但今天我們要從英華人的角度來看康乾盛世。
一、英國使團訪華,見證了百姓驚人的貧窮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當時的清朝實行海禁,限制對外貿易,是個封閉的國家。而英國對中國嚮往已久,在英華人的印象當中當時的清朝整個國家都像一家人那麼和諧,皇帝很仁慈,百姓也很有禮貌,人人錦羅綢緞,處處繁花似錦,遍地都是黃金,就如同我們如今對於盛世的想像。本身英國是一個貿易國家,所以他們就迫切的想開啟清朝這個大市場。馬夏爾尼使團訪華也就由此誕生了。訪問過程倒是沒有什麼值得說的,整個過程中清朝表現得非常自大,很傲慢的對待使團,最後英國的使團掃興而歸。但英華人這一路的見聞卻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也為如今我們來看待康乾盛世提供了不同的角度。
1793年6月底,英國的使團首次來到中國,一來到中國土地,他們就被驚到了,清朝當局為了接待來華的使節特地請了傭人來為使團的成員服務。英華人注意到這些人十分的消瘦,好像長期處於苦難當中,完全沒有想象當中的錦羅綢緞、喜氣洋洋的形象。而且一旦英華人吃完了的殘羹冷炙或者用完的茶葉,這些人都會千恩萬謝的接過來,然後還會貪婪的去爭搶,不顧一點尊嚴和形象,然而更大的衝擊還在後面。
英國使團在浙江的舟山待了十多天,他們在海邊發現了一塊人工填海,為了防止海水沖洗,造出來的小平原在邊上還築了一道10米高的土堤。如此大費周章僅僅是為了能多一塊地來種點稻米。使團成員老斯當東感嘆為了增加這麼一小塊的耕地,實在是太費時費力。到了舟山的定海城,他們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演雜技的、變戲法的、算命的還有江湖郎中在街上擠成一團,為了生存的需要,每個人都必須做工,沒有一個閒著的人。從舟山到北京,處處都是落後和慘淡的景象,底層百姓住的基本上都是茅草屋,不像歐洲人那樣住的是舒適的房子。所到之處,幾乎沒見到過臉色紅潤的人,連訪華使團扔掉的死豬死雞都有人搶著撿來食用。
二、西方已開始有人權意識,而清朝以殘酷的強權來維護盛世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貧窮,還有百姓的精神貧窮,官員對待百姓不是打就是罵,完全不是印象當中官民一家親的情況。有一次,英華人需要一個Navigator,這個人必須是當地熟悉海域的一個人。負責這件事情的是清朝的一個總兵,他就強行的抓了當地的一批人,這些人跪在地上苦苦的哀求,不想離去,因為家裡邊還有家人,遠去另外一個地方會破壞他們的生活,給家庭帶來痛苦。但總兵卻無視這些哀求,仍然強行讓他們做Navigator,這也是給英華人很大沖擊的一個畫面。
因為在當時的西方,人權的意識已經開始覺醒,比較著名的事件就是德國“風磨坊”的故事,就發生在乾隆時期。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想修建一所無憂宮,整個修建過程也算是合理合法的,可是這個無憂宮旁邊有一座風磨坊,無憂宮的建立阻擋了風磨坊的風,這下就被這個風磨坊的主人給起訴了,國王不得已作出讓步,還賠償了農夫。對比而言,清朝雖然沒有法院這樣的機構,但如此蠻橫的權力執行還是把英華人給震驚到了,原來清朝是這樣來維持這個盛世的秩序的。
英華人這次訪華還去了廣州、天津,淅江和北京,他們對於清朝的軍隊情況也非常關心。在使團成員老斯當東的書中有一段關於清朝防衛以及清朝士兵的真實記錄,書裡面描述了定海城牆的防衛情況,在定海的城門口除了有幾門破舊的熟鐵炮外,全城沒有其他的火力武器,士兵身上掛著弓箭、長矛和槍筒上安有叉子的火繩槍。一個士兵裝備了一半冷兵器一半熱兵器,而在這個時期的英國軍隊早就已經裝備了比火繩槍殺傷力更強的燧發槍以及榴彈炮和加農炮。
二、康乾盛世時的人口增加有其原因,唯一功績是守住了國土清朝落後、貧窮的情況在英華人的眼中逐漸被一個個證據證實。那康乾盛世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盛世呢?人口數量,GDP總值難道都是假的嗎?其實英華人給出的史料多少是有一些偏見或都帶有歧視的,但其實描述的社會百態也確實能夠側面反映真實的清朝狀況。其實有關於清朝的資料都是真實的,清朝人口多疆域大,GDP總量很大,但是這其中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清朝的人口,1712年,康熙頒佈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詔令,1723年,雍正又進一步實施了“攤丁入畝”。這樣一來,老百姓的稅賦就從按人頭繳變成了按土地面積算,作為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歷來認為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勞力,加上清朝時期番薯早就已經引進中國,糧食的產量大幅上升。所以在人頭稅取消之後,清朝的人口出現了爆炸性增長的趨勢,但清朝時期的土地是可以自由買賣的,而所有土地都被地主、官僚還有八旗子弟掌控著。和珅被抄家的時候就被抄出來八千餘頃地,那就是80多萬畝。
地能產糧,糧能換錢,錢又能拿來買更多的地,這樣的結果就是地主、官僚的地和財富越來越多,沒地的窮人又越來越窮。所以人口確實爆炸性增長,但是百姓的生活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朝的GDP總量當時確實是全世界第一,是英國的8倍,但是仍然隨處可見令人驚駭的貧窮。
至於清朝的疆域當然無可辯駁,守住了華夏幾千年的熱土,這是清朝皇帝在國家層面上不可否認的貢獻。但清朝在軍隊上的腐朽落後早已為百年後的中國恥辱近代史埋下了伏筆。
結束語所以這就是真實的康乾盛世,從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來看,或許這的確能算一個盛世,因為國家太平,經濟也有可圈可點之處,百姓又相安無事,但是清朝過於封閉,貧富差距巨大,百姓貧窮,生活環境極差。科技上百姓精神貧瘠,毫無創造力,文化上又有文字獄的壓力,基本沒什麼名著經典。軍事上腐朽落後,連清朝最自豪的八旗兵都養尊處優,喪失了戰鬥力,又何談與西方現代化的軍隊相比呢?這樣的盛世實在是難以去讚頌它。
事實上,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盛世放在現在的視野下去看,其實都算不上是盛世,因為老百姓的生活都沒有多好。哪怕是最富裕的宋朝,也出現了《水滸傳》這樣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不得以上山做土匪的書。如今的中國才能算是真正的盛世,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大的、富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