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度何老師
-
2 # 上甘嶺的旗幟
專機專用,戰鬥機負責攻擊,預警機負責戰場態勢感知,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戰鬥力。
戰鬥機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好,能夠攜帶各種先進武器,其本身攜帶的雷達其實也是很先進的,但是探測距離最多在200公里左右,資訊感知和處理能力卻無法和預警機相提並論。
而且戰鬥機飛行員就1-2個人,雖然有各種計算機對現場態勢資料進行分析,但是飛行員仍然要花費大量的經歷去對這些資訊進行甄別和思考,這樣會增大飛行員的思維強度。
預警機則不同,可以長時間在空中巡航,持續監控戰場態勢,而且探測距離比戰鬥機遠得多,基本都在500公里以上,而且是配有專門的人員進行資料分析和處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相當於為戰鬥機單獨配了一個全向的望遠鏡,戰鬥力自然成倍增加。
至於航母,艦載機肯定是主力攻擊武器,沒有預警機的航母艦載機除了依靠自身雷達外只能依賴艦載雷達。這就有個問題,艦載雷達的探測距離是不輸預警機,但是卻因為沒有預警機站得高,受地球曲率影響,對貼近海平面的目標探測能力會弱很多。所以缺乏預警機的航空母艦不是沒有戰鬥機,只是戰鬥力要受影響而已。
-
3 # 簡慶餘
戰鬥機雷達有一定侷限性,尤其是無法長距離探測。航母依靠預警機是探測目標死角,並全方位,多盲點偵測活動目標,提供打擊座標。為安全行駛可靠依據。
-
4 # 呀搏啦汗窮絲
戰鬥機那小雷達連戰機前半球都覆蓋不完全,更別說探測距離了,預警機可以大功率全向遠距離探測,機載的多部計算機亦彌補戰鬥機群的不足。
-
5 # 英雄光
戰鬥機的機載雷達的確很有用,但是也有侷限性。
其中最大的侷限性就是,機載雷達是有範圍的,大概是機頭正前方的±35度左右。
就是這幅圖上面的,雖然這幅圖不是在說明機載雷達探測角度的問題,但是可以就這個圖來理解一下。
所以,預警機的作用就非常大了,預警機可以實現360度週轉無死角的雷達探測角度。
並透過這樣的角度和探測距離,可以探測敵機,敵我識別,將敵機的位置透過資料鏈傳送給己方的飛機並引導進行攻擊等眾多作用。
打個比方的話,預警機就是戰鬥機編隊的眼睛,但作用不僅與此。
所以戰鬥機最好是有預警機支援,在空戰中這對己方戰機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buff加持。
航母沒有預警機就沒有戰鬥能力,這句話不準確,但是可以說沒有預警機的航母,戰鬥力會大打折扣。
上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航母艦隊需要預警機。
受地球曲率的影響,艦載雷達對於掠海目標的探測距離大概只有,40到50km,那麼如果有大批超音速飛機緊貼海平面攜帶JSM,JDAM等大當量武器接近航母艦隊 很容易來不及反應,導致後果。
所以預警機對於航母艦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沒有艦載預警機的航母,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儘量不要脫離岸基預警機的支援。
否則,馬島戰爭,就是下場。
-
6 # 成為想成為的人tt
眾所周知,美國的航空母艦經常在甲板上攜帶幾架預警機,到底為什麼要攜帶這種無法作戰的飛機呢?在面對戰鬥機的時候預警機甚至無法逃跑,因為一般來講預警機飛的甚至沒有運輸機快,這就使得預警機在無保護狀態下會很輕易的被敵人擊落,如果想要預警機在戰場上持續提供情報的話航空母艦上的空中管制官甚至要專門分出一隊的戰鬥機對預警機執行掩護任務,這對戰鬥機數量並不充裕的航空母艦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既然預警機有這麼多的缺點,為何航空母艦還要攜帶他呢?其實是因為這一原因,合理的運用預警機甚至可以讓他成為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倍增器。
其實預警機並不是毫無用處的,首先預警機可以提供超出戰鬥機雷達的警戒範圍,也就是說能給戰鬥機提供一段二十五分鐘至四十分鐘左右的預警時間,這段時間看似不多,但是對於艦隊防空來講就足以改變整個艦隊的防空隊形,讓航空母艦可以以最大限度的輸出面對敵人了,光從這一點上來看預警機作用就是分明顯了,並且在作戰的時候預警機可以幫助自己的戰鬥機分隊搜尋目標。
也就是說憑藉預警機航母的艦載機在很多時候都可以處於突襲狀態,畢竟是可以看見敵人但是敵人看不見你,從這些方面上來看攜帶預警機是很正確的選擇,比起那些劣勢,這些優勢其實是很明顯的。
-
7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預警機可是一個重要的機型,這麼說吧,現在的體系作戰環境下,沒有預警機你就矮人一頭。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個圓球狀的,這就使地球有了一個曲率,地面雷達功能在強大,但也看不遠,就是受地球曲率的影響。除了受曲率影響看不遠,也會受地形的影響,山地、盆地等等。還會受到地面雜波的干擾,看不清楚。早期正是根據地面警戒雷達的這個缺點,戰鬥機研究出了超低空突防戰術,巡航導彈也是利用這個戰術攻擊目標。而直升機更是可以利用地形的遮擋和雷達藏貓貓。預警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能夠居高臨下,克服了地球的曲率影響,而且也克服了地形、地面雜波的干擾,這樣預警機就能夠看很遠的地方,使探測距離遠大於地面雷達,下面就按照題目說說預警機的作用。
(一)預警機和戰鬥機的關係;戰鬥機的確都有機載雷達,而且是越來越先進,探測距離和精度也越來越好,但無論戰鬥機的機載雷達多厲害,受戰鬥機體積的限制不可能安裝大直徑的雷達天線,而雷達天線的直徑和探測距離有直接的關係。加上現代飛機的速度越來越快,就要求戰鬥機能夠更遠的發現目標,這是戰鬥機做不到的。如果有預警機的協助,預警機把探測到的目標資訊透過資料鏈傳輸給戰鬥機,那麼戰鬥機就有了充分的準備,作戰中就能佔得先機,這是第一點。
(二)目前戰鬥機上都有探測雷達的告警器,如果戰鬥機開啟雷達就會被探測到,而且雷達告警器都具備發現、定位發射雷達探測訊號的戰鬥機的位置、速度、航向等資料的能力,這就等於在視距外誰先開啟雷達,誰就先暴露目標,空戰中這是很不利的。如果有了預警機,戰鬥機就不需要開啟雷達探測,保持靜默,接收預警機的指揮,將戰鬥機悄悄引導到敵機的後方有利位置,這樣戰鬥機就可以開啟雷達開火了。特別是隱身戰鬥機,如果過早開啟雷達也就失去了隱身機的效能,使優勢受到限制。預警機也可以和戰鬥機配合,由戰鬥機攜帶對地、海目標打擊的中遠端導彈,戰鬥機的雷達探測距離有限,只管發射,後面的事交給預警機來完成,而戰鬥機則負責保衛預警機,共同作戰。
(三)除了引導戰鬥機幹活,預警機也負責空中防禦,利用機載大直徑雷達探測距離遠的長處,對一定的空域進行戰時預警。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馬島戰爭中,英國由於沒有預警機,遭到重創,原因就是沒能發現阿根廷的戰鬥機來襲。同樣是這一年,以色列空軍在一架E-2C預警機的指揮下,大戰貝拉谷地,以無一架飛機損失的巨大優勢摧毀敘利亞的19個防空導彈連。並在隨後進行的空戰中,大顯身手,擊落敘利亞80多架戰鬥機。美軍也是預警機的首個使用者,歷次戰爭更是離不開預警機的作用。可以說,預警機是戰鬥機作戰力量的倍增器,能夠讓戰鬥機以少勝多,等於是裝備了更多的戰鬥機,作用重大。
(四)預警機對航空母艦的作用;航母行駛於茫茫大海上,沒有陸地預警雷達的協助,而且也是受地球曲率的影響。和陸地不同,陸地可以把雷達安裝到山上,降低地球曲率的影響,航母沒這個條件。航母都是真金白銀製造的高技術兵器,沒有一個強大的預警能力就等於是一個近視眼,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因此,預警機是航母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沒有預警機航母離不開家門口,這樣說並不過分。預警機也是航母防禦的中心地位,航母編隊通常是以航母為中心,但真正的防禦是建立在以預警機為主導的體系上的。以美國航母為例,預警機前出400公里左右,能為航母編隊提供上千公里範圍的空中情況,能夠追蹤數百個目標資訊,並對有危險的目標進行有效的掌控分類。航母編隊都需要搭載4~5架左右的預警機,能夠全天時提供空中預警,並引導數十架戰鬥機進行空戰。
正是由於預警機強大的功能,使戰場變的透明,預警機是體系作戰中心領頭雁位置,是空中的預警雷達,也是空中的作戰指揮中心,更是空戰中的情報員。預警機同時也是空中的交警,能夠有序指揮戰鬥機的航行路線。目前,擁有預警機的國家越來越多,而能夠研製預警機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一些軍工強國手裡。隨著戰場立體化的發展,預警機的作用涵蓋陸海空整個戰場,作用也已經從預警指揮拓展到了對武器彈藥的攻擊引導,戰場監視,空中協調等等方面,成為戰場上重要的資訊支撐點。
-
8 # 老唐二戰模型
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預警機廣泛收集電子情報,組織對敵預警機預先電子偵察和直接電子偵察,準確地掌握敵預警機作戰活動規律。可以出動電子干擾飛機用機載通訊干擾裝備。空中打擊,以空制空。
我覺得預警機集空中預警、指揮、控制、通訊和電子戰等功能於一身,是空中活動雷達站和空中指揮中心,是現代戰爭重要的武器裝備,這已為現代區域性高科技戰爭所證明,得到各國認同。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82年的時候,以色列空軍採用了美國的E-2C預警機帶領著自己的戰鬥機空襲了當時的敘利亞軍隊,結果空襲走向呈現出了一邊倒的局面,敘利亞軍隊19個導彈連被全部擊毀,並且損失了將近80架戰鬥機被擊落。
預警機系統作為現代戰爭中的空中作戰力量倍增器,其價值還是非常明顯的。
-
9 # 彧蔚
航母作為現代海洋霸主,憑藉的就是能夠直接在最危險的戰爭環境中實施作戰的能力,而航母的出行和作戰也不是單打獨鬥的,畢竟我們看到的航母出海都是以編隊形式出海的,所以我們稱其為“航母戰鬥群”。在這個戰鬥群中的軍艦基本上都是為整個航母戰鬥群提供保衛工作的,而航母戰鬥群的對外進攻和更外層的防守則全部由航母上的艦載機完成,所以統籌說下來整個航母戰鬥群的最外層防禦和進攻就全部仰仗航母上的近百架艦載機來完成了。說起航母上的艦載機,雖然我們大多時見到的都是像F/A-18超級大黃蜂這類艦載機居多,但是一個標準的航母所裝備的艦載機型別可不只有艦載戰鬥機,還包括一些其他我們並不太注意也不常見的艦載機聯隊。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作為目前現役航母中戰鬥力最強的航母,除了其擁有近乎無限航程的核動力推進系統外,就是其機庫記憶體放的近百架各種型別的艦載機了,比如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在極限狀態下可以搭載90架不同型別的艦載機,但是在正常狀態下只會按照75架的最大裝載容量設計,在這75架艦載機中大概有50架是艦載機,其餘包括近20架海鷹艦載直升機和4-6架E2鷹眼艦載預警機和2架灰狗艦載運輸機。這近50架艦載戰鬥機一般會分為4個艦載機中隊,每個艦載機中隊也會配置一架艦載預警機,因為戰鬥機雖然是打仗的,但是受限於艦載機裝備的機載雷達因為自身供電能力較弱和機頭內部空間有限,沒辦法佈置功率更大的雷達來增加探測距離和其他通訊指揮任務,而航母本身雖然供電能力夠強、而且空間更大,但是受限於地球曲率的問題,航母上裝備的艦載雷達最大探測距離不超過400KM,這個距離也是艦載遠端雷達和神盾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400KM的探測距離對於航母戰鬥群肯定是不夠的,畢竟現在很多反艦導彈以更快的超音速狀態飛行的話只需要十幾分鍾,在十幾分鍾內雖然可以起飛十幾架艦載機,但是顯然對於航母的安全是不利的,而且航母除了對海作戰外,還承擔著對陸攻擊任務,所以就要求艦載機的作戰半徑至少要達到上千公里才行。這樣設計的話,艦載機中隊在外執行任務期間就需要靠自己了,但是整個艦載機中隊的十幾架艦載戰鬥機雖然武力很強,但是在對遠端目標搜尋、區域防空警戒上受限於自身雷達效能低的原因就不行了,所以在這種強烈的需求下就需要一架專門能夠為在外執行任務的艦載戰鬥機提供遠端探測、指揮和警戒任務的空中預警機了,也就是將原來裝設在軍艦上的雷達搬到艦載機上形成艦載預警機。配置有艦載預警機的艦載機中隊的作戰能力有多強呢?從海灣戰爭和後期的幾場從海攻路戰爭的檢驗結果來看,配置有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航母戰鬥群的對外作戰能力比沒有配置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航母戰鬥群至少強15--30倍,又比如在利用艦載機為整個航母戰鬥群提供防禦作戰時,由於有艦載預警機的遠端探測和指揮,整個航母戰鬥群可以在更遠的距離更早的發現目標繼而消滅目標,而沒有艦載預警機的航母戰鬥群最大的防禦距離就只有半徑400KM的範圍了,而有艦載預警機的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範圍則是艦載機的上千公里的作戰半徑,所以光是從進攻和防禦上就可以看出艦載預警機的重要性。所以外界對於預警機對戰爭的勝負有一個代名詞就是“力量倍增器”。
-
10 # 血染戰旗紅
相比於預警機,戰鬥機上的雷達就是個近視眼。如今的戰鬥機,雷達最大探測距離能有200公里就不錯了。以前俄羅斯推銷蘇30,說它的雷達探測距離達到400公里,讓人非常羨慕。誰知道買回來一看,我X,能看400公里不假,卻是“老眼昏花”,分辨不出它看到的究竟是啥玩意。等看清楚目標了,雙方的距離已經是200公里以內了。而它的有效攻擊距離也就80公里左右,所謂能看400公里完全是吹牛。
而預警機就不一樣了。預警機雷達直徑大,站得高,看得遠。例如咱們的空警2000和空警500,它們對大型轟炸機的有效探測距離達到1000公里,對於戰鬥機,有效探測距離達到600公里左右,對於巡航導彈、無人機這類低小慢目標,有效探測距離也能達到300公里左右。另外,由於它們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像美國的E2、E3系列那樣使用的是機械掃描雷達,所以它能時時刻刻無死角的盯著目標。而E2、E3是機械掃描雷達,天線是旋轉的,6秒鐘轉一圈,這樣一來它們就不能夠對目標實行時時刻刻無死角的跟蹤了。另外,空警500還有衛星資料通訊天線,可以跟太空中的衛星聯網,實現更大範圍的探測和追蹤。
預警機除了能夠探測、跟蹤敵方目標,為戰鬥機提供預警支援之外,還充當著空中指揮所的職責。它可以將探測到的目標資訊透過資料鏈傳送到戰鬥機上,戰鬥機就可以不開雷達,實現無線電靜默,超低空突防,有效的減少被敵方探測發現的機率。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假如發生空戰,一方有預警機,另一方沒有。那有預警機的一方,在你飛機剛升空,人家就探測到了,然後從容不迫的將目標傳送到己方戰鬥機上,調派戰機對你方戰機進行獵殺。而你呢,卻需要開著戰機雷達,在空中拼命的搜尋。而且受飛機機頭影響,戰鬥機機載雷達一般只能做±30度擺動,存在著很大的探測盲區。這就好比咱們的腦袋一樣,由於脖子不能夠360度旋轉,所以咱們看東西是存在很大的盲區的。那時候,人家都擺好獵殺你的陣勢,就等你往裡鑽了,你卻還是一頭霧水,什麼都不知道,到最後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清楚,多可怕啊!更要命的是,現在的預警機不但能執行預警探測、空中指揮的任務,還能執行對導彈的中繼制導任務。它只要將敵方目標的資訊傳送給己方戰機,只要敵方目標進入己方導彈射程之內,就可以發射導彈了。至於這導彈怎樣擊中目標,則全交由預警機負責。
正是由於預警機有這麼大的作用,所以它才被稱為力量的倍增器。在1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中,以色列戰機在預警機的支援下,擊落了敘利亞和黎巴嫩空軍83架戰機,自己無一損傷,震驚世界。
當然啦,一般來說陸基預警機都是由大中型客機、運輸機改造而來的。因為這些飛機個頭大,航程遠,滯空時間長,能裝大型的雷達天線和大量的電子裝置系統,乘員坐著也比較舒適。但航母上的艦載預警機就小得多了。受航母的機庫、飛行甲板和起降方式的限制,艦載預警機就比較小了。而且目前在役的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就只有美國的E2系列,其最新改進型是E2D。受機體限制,它的探測距離就比陸基預警機小得多了。例如說對大型轟炸機的有效探測距離在700公里左右,對戰鬥機的有效探測距離在400公里左右,對巡航導彈、無人機等低小慢目標的有效探測距離則在200公里左右。據說中國也在研製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空警600,但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目前我們的艦載預警機由直18預警直升機充當。預警直升機就比固定翼預警機遜色多了。時速也就200多公里,飛行高度也就七八千米。而且由於機體過小,裝備的雷達探測距離也不遠,而且由於沒辦法塞進更多的電子裝置,所以預警直升機探測到資訊後並不能直接傳到戰鬥機,而是要選傳回航母指揮中心,然後再由指揮中心傳送給己方戰鬥機。這種預警機純屬聊勝於無。俄羅斯、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印度、日本的艦載預警機也是由直升機改裝而來。法國的艦載預警機是從美國購買的E2C,每架要2.5億美元。
-
11 # 軍武資料庫
首先說預警機的問題,在咱們國內將帶有大型雷達系統的戰機叫做預警機,其實在這個說法就有點籠統了。
狹義上講的預警機其實只是E-2這類的早期預警機(Air Early Warning,AEW)。
這種預警機只有雷達功能,可以長時間飛行並發現遠方的空中目標。
而對於E-3這類的飛機其實就不僅僅是單純的預警機了。
E-3 叫做AWACS,英文縮寫展開之後就是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空中警戒和飛行管制系統)。簡單的說,就是將陸地上的一個帶有雷達系統的空軍指揮中心直接搬到了天空之中。這樣說就有點不明覺厲了吧?
當然了繼續擴充的機型還有E-4,這是一架NEACP,繼續展開National Emergency Airborne Command Post(國家應急空中指揮所)。這是一架和衛星、通訊電臺、排程系統完全連結的大型電子化戰機。一架E-4足以取代美軍現在的核心指揮系統。當然了,這架飛機也是飛行小時成本最高的飛機,飛起來比B-2都貴。好處就是在高空中的一個快速移動的指揮中心是敵方很難摧毀的。
再再有就是E-8。
這是JSTARS,展開後為Joint Surveillance Target Attack Radar System(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是對整個戰場尤其是地面和海面目標進行監控的一型電子站飛機。
讀到這裡,大家應該解決了一個問題——帶E開頭的“預警機”其實很廣義。有太多的功能了。如果說狹義的預警機,那麼咱們就說E-2吧。這是美國海軍的一型號輕型預警機。
是美國海軍航空兵空中預警的重要一環。
為什麼戰機上有雷達,還要用預警機?是不是脫褲子放屁?
自然不是,原因有三點:
第一,雷達的可視距離和解析度是由雷達“孔徑”來決定的,在同等功率下,“孔徑”越大的雷達探測距離越遠。E-2c上的雷達天線直徑達到了7.32米。這個尺寸往往是普通戰鬥機機鼻內的雷達難以達到的。
第二,雷達的方向性。
大部分戰鬥機的雷達都只安裝在機鼻內部,由於能夠轉動(掃描)的角度問題很難做到360度全方位掃描。這就導致戰鬥機雷達是有盲區的。這個盲區就可以依靠預警機上面360度掃描的雷達進行補充。
第三,功率。
戰機上的系統不可能給雷達供應大量電力,還有更多的子系統需要電力維持。而相反的是預警機的系統相對簡單一些,是一套以雷達系統為核心的綜合系統。那麼對雷達的供電就有了更優先的考慮。因此,在預警機上的雷達功率都遠遠的大於戰鬥機。
所以,看的方向全、孔徑更大、功率更大的預警機雷達可以說是空中最好的雷達,戰鬥機的小雷達就別硬著頭皮去比了。
同時對於航母來說,預警機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對航母艦載機進行排程,同時監控更大的作戰區域。
-
12 # 河東三叔
一個是機頭雷達,另一個是揹負雷達比比誰更大,光看體積就知道功率效能有差別。受地球曲率影響,水面、地表雷達控測距離不可能無限制擴大,但是把雷達放在空中就不一樣了,探測面積更大、距離更遠。這就是戰機需要雷達的原因,當然預警機定位不同。
在缺少預警機的時候,戰鬥機在空中作戰依靠自身機載雷達或地面/水面雷達協助,由於機載雷達太小,功率受限制,所能控測距離有限。如:F-16C採用AN/APG-68火控雷達,控測距離可以達到約200公里,F-22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約250公里。就目前技術而言對於戰鬥機來說這種距離基本很完美了,不過蘇-57機載雷達據說在450公里左右,看得遠不代表看的清,再加上毛熊喜歡誇大可信度多少未知。
另一方面,控測距離除了,一次可跟蹤和引導攻擊數量也是考驗雷達效能的標誌之一。還是以F-22為例,可同時跟蹤攻擊30個空中目標,這也算是五代機中的極限了。
回到預警機,由於揹負一個大盤子,雷達功率和效能遠超戰鬥機機載雷達,再加上飛的高自然就看的遠。以E-2D預警機為例,能涵蓋360度的全方位無死角,最大探測距離超過483公里,能同時保持對地面半徑321公里,以及高度0到30480m的空域進行搜尋,對小型目標的探測能力一樣出眾。
更重要的是,預警機可以獲得早期預警,抗干擾能力強,同時指揮引導戰鬥機作戰。換種方式理解,戰鬥機相當於安裝了一套預警機雷達,接受資訊在敵方毫無察覺得情況下直接發起攻擊。這種作戰模式註定了預警機才是現代天空王者,缺少預警機就相當於睜眼瞎,特別是航母作戰群遠離陸地,更需要艦載大功率預警機的支援。 -
13 # 狼煙火燎
預警機被稱為空戰倍增器,倍增效果有多強呢?根據美國的判斷是能夠增強30倍,這個資料不知道是否太誇張,但是在二戰後的所有空戰,有預警機一方對上無預警機一方都是碾壓之後再碾壓。我們都說鐳射武器將改變未來空戰的規則,其實預警機也是改變空戰規則的利器!
舉個形象的例子,不知道有多少人玩過《紅警2》,預警機就像這款遊戲力的雷達,當雷達造好就能窺探全圖,沒有雷達只能窺探周圍很小的一塊區域,雙方的信心完全不對稱。預警機也是雷達,道理也都是一樣的,有預警機的一方可以直接窺探半徑450公里空域的一切,甚至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的戰機剛起飛便遭到預警機的監視,然後就被其引導而來的戰機直接擊落!
因此預警機可不是空戰輔助飛機,他是整個空戰的大腦中樞。你可以理解為空中指揮官,預警機的強悍得益於他的雷達比戰鬥機自帶的雷達強悍得多得多,戰鬥機的雷達罩內能夠裝一個直徑1米的雷達就相當強悍了,而且雷達還有死角,只有看前方±65度的一個錐形範圍,探測距離也很有限。而預警機的雷達進行全向360度掃描,能夠對大型轟炸機等探測距離達到650公里半徑,即使是小型戰鬥機也能在450公里範圍發現,有了它,戰場情況可以說是一目瞭然,然後預警機就可以為己方戰機提供資訊支援,有了它的指揮,就可以從容排程空中戰機進行偷襲,甚至讓區域性形成以多打少。
在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能夠獲得如此驕人的戰績,不得不說預警機是功不可沒,再加上先進的電子戰機的輔助,以色列的戰機起飛就像組建了一張天網系統,窺探著整個中東的空域,相反阿拉伯戰機在電子戰機的干擾下全部變成了瞎子,這就像以色列擁有千里眼、順風耳,而且還是一個30歲的壯年男子,去打已經變成瞎子的阿拉伯80歲老人,這讓阿拉伯國家很難受,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美國的多次區域性戰爭中證明,預警機根本無法被取代!
目前世界上預警機比較牛的幾個國家,也就是美、俄、以色列和瑞典,這些年中國成為後期之秀追趕了上來。咱們中國的電子技術比較厲害,而且有著絕對的後發優勢,因此咱們的空警2000也能算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預警機;不過我們有個問題是大飛機技術不成熟,所以我們國家之前只能用俄羅斯的伊爾76作為預警機的平臺,空警2000的數量很有限。後來不得不用中等的運輸機進行研發,比如我們的空警200和空警500(運8和運9為平臺),特別是空警500將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預警機隊伍的頂樑柱。目前中國有了運20,有了C919,還在研發C929,不知道未來的預警機會是以運輸機為平臺還是客機為平臺了!
而對於航母來說,預警機就更重要了。航母的任務是遠洋作戰,是脫離大陸構架支援的作戰,在沒有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只能派出艦載機進行巡邏警戒,這樣的警戒會漏洞百出,一旦被敵方找出了巡邏的規律,很可能被敵方利用然後突襲,即使這樣航母的警戒範圍最大隻能有400~600公里,而目前遠距離的反艦導彈已經可以在這個邊緣位置發射導彈然後離開了!
但是美國的航母就配置了6架E-2D鷹眼預警機,同時可以起飛兩架,這種預警機對大型目標的探測範圍可以達到650公里,戰鬥機目標在400公里左右,他可以飛離開航母1000公里外進行警戒巡邏,航母的外圍警戒範圍達到了1650公里,而且是大範圍偵測,不管是為航母警戒,還是指揮艦載機作戰都是遊刃有餘的,讓航母的作戰能力提升30倍還真不是吹出來的!
回覆列表
飛機上的雷達輕易不能用。
雷達由發射單元和接收單元組成。發射單元的發射機、發射天線先發射出電磁波,電磁波在空中向前飛,撞到物體的時候,會反彈回來。反彈回來的電磁波被接收天線、接收機這組接收單元所接收。然後雷達主機會判斷:撞上的是什麼東西。
透過發射電磁波和接收電磁波,雷達能判斷出電磁波撞到物體的大小、位置、速度、高度......這些重要資訊。
過去的老式雷達是一臺雷達、一組發射/接收單元。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步,可以把發射/接收單元做的很小、很小。工程師把很多個,幾千個發射/接收單元排到一起,組成個陣列,像LED燈、LED牌匾那樣,由很多小燈組成一面發光的牆,這就是相控陣雷達。
雷達想工作,想發揮作用,要做的第一件事:向外發射電磁波。老式的雷達發射的是一束電磁波,現在的相控陣雷達發射的是幾十、幾百、上千束電磁波組成的電磁波陣列。
隱身機指的是針對於雷達隱身,透過外形的設計和特殊材料,雷達波撞到飛機的時候,儘量不讓它反彈回去、少反彈或者反彈到其他方向。這樣,雷達的接收機接收不到反彈回來的電磁波,無法發現隱身機。
但雷達有個特點:電磁波發射出去,會立即被對方的電子裝置接收到。
自己的雷達想接收自己的電磁波還得等電磁波撞到目標反彈回來才能接收到,有個中轉。敵方的接收裝置不需要中轉,不需要電磁波撞到目標,電磁波只要向前飛,就會立即被敵方裝置接收到。
如果戰鬥機的雷達開機,發射電磁波,敵方收到,會立即判斷出:這是飛機發射的、這架飛機的座標、高度、速度、什麼型號......簡單的講,這架飛機徹底暴露。
不僅是雷達發射電磁波,飛機的通訊也是發射電磁波,同樣會被對方接收到,暴露。所以戰鬥機要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靜默:雷達和通訊裝置關閉,不發出任何電磁訊號。
F117是隱身戰機,速度很慢,亞音速,幾乎沒有機動能力。它如果暴露,很容易會被打下來。而它要是雷達開機、通訊,發射電磁訊號,就會暴露。F117的邏輯是:如果雷達開機、通訊就暴露,暴露就死。所以F117直接沒裝雷達,起飛以後斷絕通訊。
戰鬥機開雷達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就算是隱身機,開雷達的同時隱身也一樣失效,立即暴露。
絕大多數的時候,戰鬥機在空中要保持雷達關閉。到達一定位置後,再突然開機,發現目標後,立即開火,之後趕緊關雷達。戰鬥機打仗要編組,實在需要雷達的時候,由其中一架飛機開啟雷達,發現目標後,再把座標傳給其他飛機。這期間其他飛機的雷達不開,依舊保持靜默。
當年阿根廷空軍的超級軍旗飛機襲擊英軍艦隊,採用的戰術是2架低空掠海飛行,雷達關機。另1架超級軍旗在高空飛,雷達開機,由它探測英國艦隊,然後把英艦的大概位置發給下面兩架飛機。下面這兩架飛機只接收訊號,不發出訊號,不會暴露。當然這時候雷達開機的那架飛機是暴露的,處於被監視狀態,但它在外圍機動飛行,迷惑英軍,不硬往前衝。下面那兩架飛機接近英艦以後突然爬高、雷達開機、鎖定軍艦、發射導彈,迅速撤離......
戰鬥機的雷達不是大模大樣的一直開著,開機關機是一件技術含量相當高的操作,絕大多數時間戰鬥機的雷達處於關機、待機狀態。
再說這玩意也挺費電!
戰鬥機的雷達不能經常開,但雷達又是戰鬥機的眼睛,不開雷達,戰鬥機屬於閉眼飛行,又是非常危險的局面。這時候輪到預警機登場了。
預警機頂著巨大的雷達,比戰鬥機的雷達要大的多,功率也強的多。看的更遠,更清晰。預警機的雷達基本上是一直開著,相當於把地面雷達站搬到了空中。預警機體積大還頂著個雷達,外形非常複雜,是一個明顯的空中目標。再加上雷達長時間開機,還要不停的通訊,不停的向戰鬥機、無人機、轟炸機和地面發出訊號指令,它沒什麼隱蔽性可言,一直處於暴露狀態。
千里之外的敵人就能接收到預警機發出的電磁訊號,同時判斷出它的位置。
你見或者不見,它就在那裡......
預警機在空中開機,不斷的向外界打出雷達電磁波束,探測敵方的空中目標。這樣一來,己方戰鬥機就可以放心關雷達了。預警機的雷達發現目標後,會直接把目標的座標發給戰鬥機,然後戰鬥機保持隱蔽狀態佔據有利位置,準備隨時幹掉敵機。戰鬥機也可以把座標輸入到導彈,在不開雷達的情況下,直接發射導彈。
有預警機的一方,戰鬥機可以不開雷達,由預警機替它們探測目標,而且預警機探測的更遠、更準,探測效果更好,戰鬥機既保證了隱蔽,又擁有了一雙明亮的大眼睛。
這樣一來,沒有預警機的一方就變得非常麻煩。
預警機就在那,戰鬥機敢去打嗎?不敢。因為明知道它家的戰鬥機潛伏在預警機周圍,但又不知道到底在哪,更不知道有多少。
沒有預警機的一方,只依靠戰鬥機,面對有預警機的一方,根本沒法打。預警機坐鎮中央,戰鬥機不開雷達,保持隱蔽,部署在前方。敵方普通戰機,如果不隱形,500公里左右立即就會被發現,開雷達會被發現、不開雷達也會被發現。己方戰機則始終保持隱蔽狀態。
沒預警機一方的戰機在500公里的距離上是妥妥的暴露。這時預警機可以指揮自己家的戰鬥機在空中佔據有利位置,等它送上門,這叫上帝視角。當年以色列用這手在貝卡谷地打的敘利亞空軍84:0。預警機不只是帶雷達,機身內部還有十幾個人,都是高精尖人才,直接當空中指揮部。發現敵機後,這些人指揮己方戰鬥機做好迎戰準備。敘利亞的戰鬥機都是還在往前飛,以色列的戰鬥機突然冒出來,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擊落了。
戰鬥機搭載的雷達功率小很多,探測距離頂天能到250公里,這還得是F22的雷達。戰鬥機雷達的正常使用距離也就是100多公里,實戰中不可能在200多公里的極限距離上開機立即發現敵機。搭載的中程空對空導彈的射程也是100多公里。
有預警機的一方把戰鬥機部署在前方400公里的位置,保持靜默、隱蔽。當敵方戰鬥機接近到距離預警機500公里的地方,它已經進入了被狙殺的範圍。敵方戰機一方面雷達不能一直開機,再加上戰鬥機的雷達效能要弱很多,它不可能提前發現隱蔽的戰鬥機。
只能是有預警機的一方先發現沒有預警機一方的戰鬥機。
預警機先發現敵機,指揮戰鬥機提前佔據有利位置,當敵機接近以後,這時候己方戰機已經知道敵機的大概座標,它再突然開啟自己的雷達,快速鎖定敵機,發射導彈,佔據著絕對優勢:先發現、先開火、先擊落。
有預警機相當於多了一雙大眼睛而且一直睜著(開著)和一個大腦。不但能提前發現敵機還能科學調動部署自己的戰機。
貼身帶兩架戰鬥機護航,前方10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再部署幾層戰鬥機,這又把自己的戰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張空中作戰網。優勢非常大。
沒有預警機,只依靠戰鬥機,屬於半閉眼打仗,雷達不能隨便開,矇頭向前飛,不能提前發現敵機,往槍口上撞。在預警機的幾層防線面前,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狀態,被人家提前發現,被人家提前攻擊......預警機可以探測到500公里距離上的戰鬥機,但如果這架戰鬥機開雷達,發射電磁波,800公里開外就暴露了。
預警機被稱為倍增器,1架預警機+40架戰鬥機,戰鬥力要遠大於80架戰鬥機。
賬還不止這些。在現實中,有預警機的一方往往也是科技佔優勢的一方,它不僅有預警機,在戰鬥機上,品質也要超過沒有預警機一方的戰鬥機。貝卡谷地以軍不但有預警機,戰鬥機是F15、F16,打敘利亞的米格21、米格23。有預警機的一方,肯定還有電子戰機,這又是一個倍增器。
所以現實的情況是有預警機的一方佔據著絕對優勢。
航母是依靠艦載機打仗,它的戰鬥力全在艦載機上面。不能搭載預警機的航母和能搭載預警機的航母打,肯定處於絕對劣勢。不僅差在預警機上,連帶著彈射器、出動效率、戰鬥機品質以及電子戰機以及艦載機數量,恐怕是方方面面都要弱。
但要是說沒預警機的航母就沒戰鬥力還是片面了:分跟誰打......
沒有預警機的航母打沒有航母的艦隊或者打只有輕型航母的艦隊那也是碾壓型的優勢。目前地球上畢竟只有兩家的航母能搭載預警機,美國和法國。英國的航母沒有預警機但搭載的全是隱身機。如果航母不能搭載預警機,只能搭載非隱身戰機,好歹也能排世界第四。能打第五名以下的所有海軍,也可以。如果不能搭載預警機,但全換上隱身戰鬥機,完全可以超過法國,去和英國爭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