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182958832
-
2 # 魯南製藥
去年的時候,有一部網劇很火,叫《長安十二時辰》。
裡面有一個人物角色很讓人討厭,因為他總是在眾人忙的不可開交,生死攸關之際偷奸耍滑,為觀眾所不喜。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說的很多話,卻又有著常人難以刺破的人世間真理。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跟小人能學啥?
小人往往偏能洞察世道人心,也往往能說破人間冷暖。
就如同大將軍的女兒說的那樣,我一直覺得你是一個油滑小人,心機深重,但可惱的是,你說的每句話,我都覺得對。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明知他的做法為人所不恥,但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卻又如此的“深得人心”,你不服又不行。
從現實的角度來講,是因為“小人”們更懂得現實社會中,怎麼樣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而我們日常中所說的“君子”,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是一種區別於現實現狀的“新事物”,這種新事物,也許不被現實所普遍接受,卻是好的,是一種努力的方向。
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因為其高高在上的引領性。
但是,人生在世,要考慮生存問題,有情飲水飽的日子終究不能年復一年的持續,這是現實,也是生活,更是理想的根基。
所以,一方面,腳踏實地,但是,也要記得仰望星空。
從小人身上能學到什麼?
學到的就是這份“腳踏實地”,不要太天真,不要太理想,但是,更不要放棄心中的那份理想,因為,那時精神的方向,沒有了精神的方向,人與鹹魚,沒有區別。
-
3 # 章小飛魚
我們常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教導身邊人,與君子交,少與小人來往。那麼,如果身邊真的有“小人”,對我們就一無是處嗎?我們能從小人身上學點什麼?
其實,我們與小人相處,並非一無是處,並且能夠學到很多從君子身上學不到的東西。
1、從小人身上,我們能夠學習自我保護。人怎樣才能成熟、獨立?經歷是必須的,我們在與身邊的小人交往或旁觀過程中,懂得人心叵測,懂得世界並非想象那樣純潔,所說的“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能夠使我們慢慢的看透一些人、事、物,減少輕下結論、輕易行事、懵懂受騙等現象,從而慢慢的長大、成熟。
以小人為鏡,不斷反省自已。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要我們理智、堅定,是不會被小人“同化”的,反而會透過對小人種種“無恥”的言行的煩感,增強自已為人處事的原則性和正義感,不斷修身養性,提高自已的道德修養。
-
4 # 和風青竹
首先,結合個人觀點,給出結論:跟著小人能學到“博弈論”真髓。
既然問到了這個問題,不得不站在客觀的角度,做個分析。再說一遍,是客觀的角度。
為什麼呢?聽我道來:
分析有如下三個方面:一,“君子”和“小人”是什麼?二,小人對於社會和自身又各有什麼好、壞處?三,又能跟小人學到什麼?
問題一:“君子”和“小人”是什麼?
說到“小人”,就得提“君子”,這個論題說起來可不容易。因為,這可是個千年的辯題了。因為只要是提到了“小人”那麼總是要用“君子”來做參照,否則沒有“君子”的話,“小人”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對辯證作用的,相對關係。
君子一詞最早各有記載:《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或是《越人歌》,心悅君兮君不知。又或是《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是,把“君子”和“小人”從政治角度給定義的,是孔子的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一般的解釋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君子講“大義”。小人講“財利”。僅此而已。沒有好壞,善惡之分。“小人”也更不是壞人。
問題二:“小人”對於社會和自身又各有什麼好、壞處?
拋開政治的角度,客觀來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不好嗎?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是作為一種,可以良好生存的基本保障。從生存的角度說,人是需要憂患意識的。也就是說:做個“小人”沒有壞處。能更好的保全自己。
而世間所有的,仁義道德,除邪扶正,濟世安民,不都是需要,以保全自己為前提嗎?否則,自己都保全不了,還能談什麼“大義”?
▲韓非子畫像
韓非子也說:“君子死於功名,小人死於財利”。當然,此話有些偏激。但是,“君子”與“小人”只不過是人生的階段,和目標不同罷了。沒有什麼好與壞,也沒什麼善與惡的區別。
假如:你餓了三天,路過一塊菜地,能不伸手偷菜,解決飢餓之困嗎?你會做君子嗎?你會如理學之祖——朱熹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嗎?你會眼睜睜餓死自己嗎?都不會!
再假如:你開車帶孩子郊外野營,你喝了酒打算睡覺,可是孩子突然病重了。咋整?你能不馬上開車帶孩子去醫院嗎?你能不闖紅燈嗎?你能不超速嗎?都不能!
當然,法律上也給這種行為定義為“緊急避險”。從立法精神的角度說,是需要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益的。(具體細節,請參照“司法解釋”)
▲“緊急避險”的司法解釋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做“君子”還是“小人”,不全部取決於你的主觀願望,而也要根據客觀現實。只有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同時具備,才能做“君子”。
對社會而言,“君子”有遠大的理想,是好的。“小人”為了自己而追求利益,也沒有錯。
壞處是:雖然,“小人”難以成為道德楷模。但是,做好今天的“小人”,難說就能成為明天的“君子”。只是個過渡而已。
按照邏輯推論:“君子”是一種個人的,行為品德和自我覺悟。那麼就可以肯定:沒有人生來就是“君子”。那麼在做“君子”以前呢?就肯定是“小人”。所以,每個人都做過“小人”,做個“小人”也就很正常。
對自己而言,追求什麼?那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你為了自己的生計,整天追求著利益。只要不違法,不傷害他人。做個真“小人”誰又能說你什麼呢?
▲尊重事實,亦是實事求是。
問題三:跟小人能學到什麼?
開頭結論過:跟著小人能學到“博弈論”。為什麼這樣說?“博弈”的意思也就是:根據遊戲規則,找出對自己有利的最優方案。
比如上兩個例子:根據遊戲規則:三天沒吃飯,你快要餓死了。你是餓死好呢?還是伸手偷點東西來吃好呢?當然是為了活著而偷點東西來吃好了。大不了被打兩巴掌。不還手也就是了。
最多被打兩巴掌,就活了下來。這難道不是博弈論中的:最優解決方案嗎?用最小的代價——最多被打幾巴掌,而換來一條生命。同時也才能為以後做“君子”留下生命資本。
▲餓著肚子,是需要最優博弈方案的
第二個例子也是一樣,你只能為了自己,而從大局(孩子)出發,再來選擇最小的代價付出。難道不是嗎?
結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是“小人”智慧,就是你能學到的“博弈論”真髓。
註明一下,“小人”不是壞人。從長遠利益來看,利己,或者利人利己,才是真“小人”的最優選擇方案。
而損人利己,害人害己,不是真“小人”長久的最優選擇方案。真正的“小人”在利己的選擇中,是不會坑別人的。因為那樣做不符合長久博弈論。所以損人利己是不符合真“小人”長遠的發展觀。
-
5 # 子覺cn
好問題!
我們生活中是有小人的位置的,甚至他們的生存空間比自詡為君子的人們還要舒坦的多,從民間百姓到朝廷各層級,都走小人的角色,很有必要虛下心來學習人家。列位君子,如果雅量足夠不妨試試“以小人為師”。
小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臉皮厚,別說正人君子,就是尋常百姓不好意思做得事,在人家都不是問題,求人辦事、巴結人你臉皮薄吧,說肉麻的話你自己先起雞皮疙瘩啦,給領導送禮吃飯你就更不在行了,迎來送往肯定笨手笨腳的,在人家,這都不是事。小人們很吃得開。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徒)”,我沒有考證,據說這是毛主席引用過的。君子們把自己搞得至真至純,清澈如鹹海,倒是連細菌都沒有了,哪裡比得了容納百川之大海。見人家“小人得志”心中憤憤不平,其實,就是你不行。
君子們都拿自己太當事,說是清高,實際上心眼小,人情世故低能,心力軟弱,情感脆弱,實戰能力太差,難堪大事。若欲有所作為,掌握小人這一套就是你此生歷練的必修課。當然我們不要學習他們的價值觀。但是實話講,君子們所敬仰的那些成功的正人君子們,都是小人套路的行家高手。
人生在世,頂門立戶,養家餬口,投身江湖,縱橫捭闔,生殺予奪,哪裡少的了小人手段。只要自己本色不改,犯點小人錯誤算得了什麼。
“三人行必有我師”,那三人是什麼人知道嗎?就是好人、壞人和不好不壞之人,何況小人不是壞人,學習學習又何妨?
小人還有其他道道兒,兩面三刀,口是心非,爭名奪利,打小報告,如是等等,不一而足。也有可借鑑之處,容日後有時間再聊。
-
6 # 心態決定了世事的認知
無論是『大人』也好,還是『小人』也罷,其所謂的『大、小』之人的認知均來自與『世俗』的『套理』而巳罷了!秦羸政(始皇)被史記記載為暴戾的淫君,而曹操則被『世人』公指為『奸(梟)雄』但其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功績』難道說真的就是一無是處嗎?因此,對於所謂的『大、小』之人的作為我們應當以『辯證的唯事論』而論,而絕不能被所謂的『世俗的「套念」』束縛而妄下緋博的定義與結論!至於跟個小人能學啥的這個問題,哪就看你想去學啥了,但請你一定要記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及『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這個古老的哲理的真諦所在吧!!!
回覆列表
你能分辨“小人”與“君子”,證明你是有分辨能力,你還要問別人學啥?你快點思考一下,怎樣走好自已的人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