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外的古代皇帝盛行祭祀神明,最常祭拜的都有哪些呢?
37
回覆列表
  • 1 # 雜文詩天下

    據明清兩朝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繼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禮儀極其隆重與繁複。

    現簡介如下:

      祭前準備: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親王到犧牲所察看為祭天時屠宰而準備的牲畜。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製作好祭品,整理神庫祭器;皇帝閱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壇看神位,去神庫視邊豆、神廚視牲,然後回到齋宮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部就緒樂隊陳設;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祭位設定:圜丘壇專門用於祭天,臺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為"露祭"。祭天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規矩嚴明。在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正面設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第二層壇面的東西兩側為從位--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牌位,神幄為長方形;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餚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多達七百餘件。上層圓心石南側設祝案,皇帝的拜位設於上、中兩層平臺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臺階下東西兩側,陳設著編磬、編鐘、鎛鍾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祭天時辰:為日出前七刻,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鍾,皇帝起駕至圜丘壇(按記載從故宮到圜丘,只能步行,不能乘坐車駕),鐘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此時,圜丘壇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燭影劇院搖紅,給人以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祭典程式

      ①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南門)外東南側具服臺更換祭服後,便從左門進入圜丘壇,至中層平臺拜位。此時燔柴爐,迎帝神,樂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層“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後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祭天,是皇帝唯一需要行三跪九叩大禮的儀式)。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回拜位,樂奏"奉平之章",舞"干鏚之舞"。然後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禮,併到配位前獻爵。

      ⑤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禮。

      ⑦撤饌:奏"熙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觀看焚燒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駕返宮,大典結束。

      祭天戒律: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以獨享祭祀上帝權力體現其合法地位,也為向人民展現"君權神授"的觀念。為了達到其宣揚神權以維護皇權的目的,要求輸祭天事條的人員,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譁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因此,凡隨祭人員無一不是誠惶誠恐,膽戰心驚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壇舉行常雩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

      對祭壇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臺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雷霆,下令查辦。結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後被髮配新疆。同時,有關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儘管佛教人士立論海闊天空,把釋迦牟尼吹得天上地下都通吃,但是古代的皇帝,除了祭祀上帝要行跪拜大禮以外,進寺廟還拜佛不拜佛呢?答案是不拜。各朝代關於宮廷禮儀的文獻,沒有關於皇帝拜佛的儀式。

      北宋文豪歐陽修退休後終老於穎州(現名為阜陽),閒暇之餘,寫下不少當朝的八卦新聞,結集為書,名為《歸田錄》。書中許多事情繫他親身經歷、見聞,加上他一代文豪的身份,這些八卦應該算是比較可信的史料。

      此書記載的第一條八卦便是關於宋太祖的,如同新聞聯播一樣,最高級別的行政長官的新聞總是佔第一位的。

      這條八卦寫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初次去相國寺視察,在佛像前燒香時,趙匡胤是個有仁德的皇帝,就想著不禮拜的話未免有失態不敬,但因為沒有可循的先例,就突然猶豫不決,問左右眾多陪同領導視察的大小官員、僧人:“寡人應該下跪去拜呢?還是不拜?”

      一個叫贊寧的僧錄(中央最高僧官)回答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明朝人蔣一葵在《堯山堂外記》中亦記有此事,為“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可見在僧侶的心目中,佛不是神,佛就是人,就是人做的,皇帝也就是佛,皇帝不需要拜佛。

      但要是某個僧侶敢建議皇帝不祭天,不祭拜皇天上帝的話,那麼他可能會掉腦袋。

      皇帝把祭天這樣的對人有益的禮儀交給自己獨攬,然後把拜佛這樣的自愚自樂的禮儀交給其他人。和尚們推進了對皇帝的神化,阻隔了普通百姓對皇天上帝的認識,但是他們卻不敢對皇帝這麼去做,民眾離開了對皇天上帝的認識,不可避免的就會以為皇帝、佛就是至上的神明,在中國,客觀地看來佛教是皇權專制的幫兇。

  • 2 # lanv1

    就說說中國的吧 

    萬物有靈的觀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們的祭祀物件也隨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物件和內容互不統屬。中國古代宇宙觀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眾多的神靈可以分為天神、人鬼和地祗。  

    1、祭天

    在古人看來,天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是萬物之父。它控制著萬物的生死禍福,甚至是人間的改朝換代。人們對它望而生畏,自然產生了對它的崇拜和祭祀。幾千年來,無論帝王將相或是貧民百姓,無不信天、敬天、拜天,他們都以種種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護。祭天大約從周王時就有了,王被稱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是郊祭。天的功德至高無上,祭天也最隆重。祭天突出一個“尊”字,天子才有資格祭天。透過祭天,君王的權威也會得到加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祭天與王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趨勢。祭天,是國家的第一大禮,也是王室的特權。

    2、祭地

    對地界神靈的祭祀最早沒有地神與社神的分別,自秦漢經唐宋至明清,祭地與祭天是同時進行的,成為郊祀大地。祭地之前3天,皇帝提前齋戒,致祭當天,祭壇各方位擺放各方神位,然後根據禮官的要求進行迎神燔柴、奠玉帛、進俎、行獻禮、望燎、獻犧牲和玉帛等程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個“親”字,百姓可以祭地。臘祭是每年歲末合祭萬物而舉行的祭祀。臘祭的物件包括與農耕有關的各神,甚至包括督促農耕的田畯之神、撲食傷害莊稼的田鼠、野豬的貓神、虎神,還包括堤防之神和水溝之神。除了地神,人們還要祭拜的比較重要的地界神靈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徵,社與五穀之長的稷相連,稱為社稷,表示整個農業,而農業又關係到王朝興衰,所以社稷成了國家政權的代名詞。它也作為王朝的重要的祭祀物件傳承下來,後來由於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起,官方的社祭只留下了外在的形式,而民間的社稷演變成了城隍神與土地神。 

    3、祭祖

      原始社會便有了鬼魂的觀念,經過長時間言語口傳的渲染,祖先儼然具有了一種神秘的力量。他們能於冥冥之中監視子孫的行為並加以佑護或者懲罰,子孫也深信經由祭祀的儀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與賜福自身。因此,與祭天、祭社合為古代的三大祭禮之一的祭祖活動也就有了基礎。  

    4、祭聖賢    

    對於人界神靈的祭祀,除了祭祖先之外,還有祭聖賢的禮儀,如對黃帝、炎帝、孔子和關公的祭祀。另外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行業神,還有行業神的祭祀。比如學算命先拜鬼谷子,木匠、水泥匠、瓦匠、油漆匠等很多行業則尊奉魯班。還有人們繼承下來的祭奠家神,比如門神、灶神、井神等。  

    黃帝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文化的組成部分。黃帝崩,當時人們自然要根據傳統習慣祭祀黃帝。據馬肅引證《竹書紀年》及《博物志》,黃帝死後,他的臣子左取其衣冠几杖建廟加以祭祀。起始於史前的黃帝祭祀,沒有隨著歷史時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是被封建國家當作三皇之一納入中央的歷代帝王廟中享受祭祀,經歷了史前、三代、春秋戰國和整個封建王朝時代,帝王陵寢之一的黃帝陵受到祭祀,一直延續至今。

  • 3 # 紅樓夢魘時

    在中國,皇帝自詡天之子,一般喜歡祭天祭地。在民間,習俗中還有祭拜祖宗、祭拜關羽、祭拜土地公、祭灶神等根據不同行業以及人們的精神需求而衍生出來的各路神明。

    而國外的祭拜,更準確一點來說是祭祀也非常的多,比起中國,他們帶著更濃厚的宗教色彩,最高階的祭品中也不乏人類自身的鮮血甚至是生命。

    像古埃及、瑪雅等古國,除了領主,他們還有精神上的統治者,也就是法老或是祭司,在百姓眼裡他們是能夠與神溝通的人。比如瑪雅人,前期喜歡祭祀“太陽神”,後期多拜“羽蛇神”,與之相關的還有太陽神廟和羽蛇神廟。而古埃及人,祭祀的神有太陽神拉——法老的守護神拉是古代埃及主要的神話人物,他不但是光明和天堂的象徵,最早還是一位生育萬物的大神。

    除了瑪雅等文化突然消失的古國,古埃及、古中國、古希臘都有相當多的神話故事流傳下來。這些神話中的神明,其實就是早期人類喜歡祭祀的神明。與之相對的,是各種祭壇、金字塔等充滿神秘色彩的建築。

    其實籠統看來,各國文化中祭祀最多的就是天,其次就是天氣譬如雨神,因為在落後的過去,人類的一切都仰仗四季的風調雨順。再者如瑪雅中的玉米神,其實也是瑪雅人為了能夠祈求最主要的食物來源——玉米能夠年年都有好的收成而創造出來的一個神。“民以食為天”,想來古今中外都大抵如此吧!

  • 4 # 我聞

    在歷朝歷代中泰山崇拜非常的重要,皇上到泰山封禪主要就是 祭祀天地

    祈求的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在家裡宅著都學會了什麼體育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