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豪諾媽媽育兒記
-
2 # 甜蜜蜜140805150
側切的爭議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需不需要側切真的應該聽從助產士的建議,那麼究竟什麼是側切呢?側切是為了預防什麼了!他會有什麼利弊呢?我本人就是順產側切,一年半了,出了前期有些癢,現在沒有什麼感覺,也摸不出來了,接下來我們來認真看了就知道,將會陰側切作為中中國產科醫師集體殘害婦女的“罪證”,傳播甚廣。更有女性看了這帖子後,對生育產生恐懼。為了迴應廣大讀者的關注,有必要對這個問題科普一下。
所謂“會陰側切”,是指在第二產程過程(指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這個階段)中,因某些醫學需要對會陰部的陰道側壁進行切開的手術。在國外,會陰切開有正中切開和側切兩種,而國內基本上都是側切,很少有正中切開。因此,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本文一律指側切。側切時剪刀方向是斜的,從而避開了肛門,這樣切口與陰道側壁之間就有了一個夾角。由於第二產程過程中,患者的疼痛處於最強烈階段,對其它疼痛不再敏感,很多醫院手術時不使用麻藥,患者當時也的確感受不到側切的痛。但在胎兒娩出後,分娩的疼痛消失或減少,醫生縫合側切傷口時會有強烈的痛感,因此,國內越來越多的醫師也開始在切開前使用局麻。
會陰側切術的目的是預防軟產道損傷。由於分娩過程中,陰道粘膜、粘膜下方的肌肉尤其是肛門括約肌都有可能撕裂,因此,預防性切開會陰,使得軟產道擴大,避免胎頭娩出時損傷會陰。這個手術一般由助產士或者產科醫師完成,實施側切後人為地擴大了產道,胎兒娩出更容易,傷口更整齊,這樣傷口更加容易對齊和縫合,也避免了傷及肌肉尤其是避免了傷及肛門括約肌,保護了婦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國外甚至有醫療機構公開制定制度,對產婦常規進行側切。
但是,會陰側切的指證目前還有一定的爭議,有些指證在學術界沒有形成共識。一般認為,在胎兒過大、會陰肌肉彈性差、需要使用產鉗或者吸引器助產、生殖道疤痕(如接受過“割禮”)、胎兒有宮內缺氧或者產婦有心臟病需要立即終止妊娠、肩難產時,需要進行會陰切開。這些指證中,有些指證是有爭議的。比如肩難產時,胎肩是卡在骨產道上,切開軟產道並不能解決肩難產的問題,所以不主張切開;但反對的觀點認為,雖然側切本身不解決肩難產,但側切後助產士或接產醫師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因此肩難產時應該側切。
雖然醫師側切的目的在於減輕會陰損傷、減少肛門括約肌損傷、減少產時出血、保護新生兒,將產後盆底功能障礙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有研究表明,會陰側切手術本身也可以引起這些問題,甚至有研究表明,自然撕裂所產生的損傷更小。因此,2010年以後,國際上有專家呼籲放棄常規側切,僅對有強烈指證的患者進行側切。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大部分歐洲國家、澳洲、加拿大、美國已經放棄了常規側切,還有些國家如波蘭、保加利亞、印度、卡達等,保留了常規側切。在南美國家,會陰切開十分普遍,側切率高達90%。美國雖然放棄了常規側切,但1979年的側切率為56%,1997年的側切率為31%。說明即使放棄了常規側切,這個手術的實施率還是很高,絕對不是妖魔化文章中所說的不進行側切。
會陰切開術可引起排便困難、疼痛,甚至性交痛,嚴重時也會損傷肛門括約肌,施行正中切開術時尤其如此。好在中國醫院很少進行正中切開,一般都是側切。由於中國規定會陰撕裂III°、IV°算醫療事故,因此,預防性側切在中國的確曾經比較普遍。所謂III°會陰撕裂,是指會陰損傷中合併了肛門括約肌損傷,IV°更加嚴重,指合併有直腸損傷。這些損傷發生後,患者會有大便失禁。由於肛門括約肌損傷在第二產程延長、難產或產鉗助產時,很容易發生,又無法設計隨機對照研究,所以有人認為側切對保護肛門括約肌的作用是無法預測的。
其實很多女性關心的是側切對性生活的影響。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的研究的確不夠。少許研究表明側切後12-18個月,性生活時會感到疼痛,但對性喚醒和高潮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不過學術界的確應該對這類問題加以更多的關注。
如果不側切,發生了會陰損傷,會對患者有多大的傷害?這裡有兩個例子借鑑一下:有次有位護士長的婆婆大便失禁,請我檢查。老太患有老年痴呆,最小的兒子當時已42歲。在痴呆後這位媳婦才發現老太大便失禁。檢查後發現是陳舊性會陰裂傷III°,大便失禁已至少42年。術後我與她的長女交談,她仔細回憶,才想起來其母親從來不跟她們一起洗澡,也不讓她們接觸她的內衣內褲,可見老人遭受了至少42年的折磨!另外一個案例更加奇葩:一位護士的母親大便失禁30多年,是會陰損傷伴有直腸損傷,在好幾家大醫院看過幾次,竟然沒有醫生接招,直到我幫她做了這個手術。那時候沒有紙尿褲,一位母親幾十年如一日,浸泡在大便中,其情其境絕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得出來。
寫到這裡本可以打住了,但從微信上對醫生的控訴看,有必要再囉嗦幾句:會陰切與不切是個學術問題,不應該成為妖魔化醫學界的手段。在我剛參加工作時,當時的側切率高達90%。那時根本就沒有經濟利益一說。現在也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會陰側切術是免費的(至少在本地是如此)。對於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加以妖魔化,是極不道德的,也是很不負責任的。但是,這也提示我們,一方面應該對這個問題加以科普,另一方面也的確應該降低會陰側切率,儘量讓患者少挨這一刀。其實,會陰損傷後的縫合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多加練習就行。曾經有位III°撕裂後72小時轉到我手裡的患者,患者大便失禁,術野高度水腫,有觀點認為應該三個月後修補,但我行I期縫合後,傷口同樣I期癒合。
預防會陰撕裂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控制胎頭的娩出速度。不要讓胎頭娩出太快,保護會陰的力度要大小適宜。結束本文前,我剛才請產房護士長統計了我科產婦會陰切開情況。9月份經陰道分娩的產婦共148例,會陰側切的有26例,側切率17.6%,未側切產婦基本上都有I°撕裂(指僅有粘膜撕裂,是最輕微的損傷),沒有II°、III°或IV°撕裂。我想我們能辦得到的,其他兄弟醫院也辦得到,關鍵還是個觀念問題。
-
3 # 123141580346
側切是因為生孩子的時候宮頸會陰張開不全,孩子無法正常出來才要做的,如果不做側切強行生產可能導致會陰宮頸口撕裂,甚至肛門括約肌斷裂導致產後失禁,很不好恢復的。我個人也是順產的,也有側切。個人認為還是聽醫生建議,需要的話還是側切,總比傷口撕裂好吧!
-
4 # 天津桐竹麻麻
一般會陰側切在術後的一週左右就可以癒合。完全恢復大概需要1~3個月。 會陰側切不嚴重的傷口在術後3--4天就不會痛了,術後7-10天就可以拆線癒合。但皮下組織、肌肉癒合後要與周圍的組織重新生長在一起,軟化到像其他組織一樣的程度,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了。會陰側切的前三天特別重要,是傷口癒合的最佳時期,儘量躺著少運動,少用下肢體支撐身體,容易造成縫合處開線,有條件的請醫生給傷口消毒消炎,防止感染,或者讓家人用碘鹽水用開水燙過的毛巾醮著擦拭傷口及附近面板。 另外,如果在42天之內,側切傷口出現紅腫、流膿、裂開的情形,就需要立即前往醫院請醫生診治了。 2 會陰側切的護理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 產後應多補充水分,每天喝足2000ml,另外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青菜和水果),避免便秘。如果新媽媽產後便秘,在解便時用力過大,容易影響傷口的癒合。 保持清潔 每天要用溫開水沖洗2次;為防止傷口汙染,每次便後應清潔外陰;大便後切忌由後向前擦,應該由前向後,還須再次沖洗;注意勤換衛生護墊,避免溼透,浸溼傷口。 注意保護 新媽媽發生便秘時,不可屏氣用力擴張會陰部,可用開塞露或液體石蠟潤滑,尤其是拆線後頭2~3天,新媽媽應避免做下蹲、用力動作;解便時宜先收斂會陰部和臀部,然後坐在馬桶上,以有效地避免會陰傷口的裂開。 採取右側臥位 產後最初幾天,新媽媽宜採取右側臥位,促使傷口內的積血流出,不致內積而形成血腫,影響癒合。也可防止惡露中的子宮內膜碎片流入傷口,日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待4~5天后傷口長得較為牢固,並惡露難以流入時,便可採取左右輪換臥位;注意會陰切口的情況,術後1~2小時內傷口出現疼痛,且越來越劇,應馬上與醫生聯絡,及時進行處理。 3 健康小提示 會陰側切癒合的快慢與私處衛生有很大關聯,分娩後由於會陰切口處位於尿道和直腸之間,極易受尿液和糞便的汙染,加之產後血性惡露較多,血液容易成為細菌的最好培養皿,加之新媽媽體虛,容易引發感染。因此在產後要注意多做一些自我防護。
-
5 # 育兒奶爸
側切會不會影響夫妻生活?
這個問題很多產婦在分娩前就會考慮,然後就開始擔心,寧願剖腹產也不願順產,就是怕側切問題。實際這本就是一個誤會,一般情況下傷口都能在兩週內恢復,並且透過長時間的針對性護理,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彈性,所以不用擔心啦~
此外,準媽媽也應均衡營養,保持面板水分,有助於增加會陰組織彈性。
-
6 # lixiaomao
除去疤痕體質的人~(當然這部分比例很小~不是口子留個疤就是疤痕體質~疤痕體質指疤痕會不斷增生突出成為贅生物~切除了還長那種~)側切問題不大~關鍵是側切後的消毒抗感染~注意清潔衛生~百天之後基本恢復就差不多了
回覆列表
會陰側切術的目的是預防軟產道損傷。由於分娩過程中,陰道粘膜、粘膜下方的肌肉尤其是肛門括約肌都有可能撕裂,因此,預防性切開會陰,使得軟產道擴大,避免胎頭娩出時損傷會陰。這個手術一般由助產士或者產科醫師完成,實施側切後人為地擴大了產道,胎兒娩出更容易,傷口更整齊,這樣傷口更加容易對齊和縫合,也避免了傷及肌肉尤其是避免了傷及肛門括約肌,保護了婦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國外甚至有醫療機構公開制定制度,對產婦常規進行側切。
但是,會陰側切的指證目前還有一定的爭議,有些指證在學術界沒有形成共識。一般認為,在胎兒過大、會陰肌肉彈性差、需要使用產鉗或者吸引器助產、生殖道疤痕(如接受過“割禮”)、胎兒有宮內缺氧或者產婦有心臟病需要立即終止妊娠、肩難產時,需要進行會陰切開。這些指證中,有些指證是有爭議的。比如肩難產時,胎肩是卡在骨產道上,切開軟產道並不能解決肩難產的問題,所以不主張切開;但反對的觀點認為,雖然側切本身不解決肩難產,但側切後助產士或接產醫師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因此肩難產時應該側切。
雖然醫師側切的目的在於減輕會陰損傷、減少肛門括約肌損傷、減少產時出血、保護新生兒,將產後盆底功能障礙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有研究表明,會陰側切手術本身也可以引起這些問題,甚至有研究表明,自然撕裂所產生的損傷更小。因此,2010年以後,國際上有專家呼籲放棄常規側切,僅對有強烈指證的患者進行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