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肯硜硜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強烈的自我否定

    或許是因為我們的面貌,我們的學習,或者是其他原因

    導致自己害怕社交

    其實我想說的是,沒有誰是一無所長的

    當你認真生活的時候,你就會發光

    之所以恐懼社交,是因為我們始終沒有邁開那一步

    當你真的敞開心扉的去和朋友或者是陌生人去談自己的經歷

    自己經歷過的開心的或者是不開心的事兒

    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相似的

    只不過有的人願意說出來,有的人只會憋在心裡

    所以說對於社交我們不用去刻意

    好好學習,熱愛生活,你本身就是一個磁場

    在你每天還要開心熱情的去對待周圍的事物的時候

    也會有相同的人被你的磁場所吸引

    這個時候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大大方方的去迎接你的朋友們的到來

  • 2 # 李鑫聊心理

    社交是一種技術,與性格無關,怎麼說話,怎麼聊天,怎麼演講,可以去專門學習,訓練,就可以改變,一無所長是缺乏自信,人都有優點,從小缺少表揚的人往往容易這樣,需要從自己喜歡的部分慢慢找,比如喜歡看電視劇,這也有優點,你可能發現你看劇角度不同,進而發現自己審美獨特,有創造力,最後是內向,內向不是缺點,只是更喜歡研究自己而已,許多主持人,演員都很內向,內向也可以很會社交,你需要一個團體,慢慢練習,都會改變

  • 3 # 生活百樂

    強迫症的人都具備自我批判的特質,不斷的否定自己,批判自己。有強烈的想要獲得被人認可的慾望,同時又因此有著深深地恐懼,以至於光在精神世界裡衝突和批判自己,不敢去行動。

  • 4 # 思思有貓

    一日誤入社交恐懼貼吧,吃驚地看到好多小夥伴整天掙扎在一種渴望被接納,又不敢主動尋求的痛苦中。

    “怕說錯話,所以選擇不開腔;怕笑起來太醜,所以選擇面癱。”

    “ 就連陌生人對我發出一個 ‘嘖’的音我都要心驚好久,然後感傷自己為什麼總是不討人喜歡。”

    “ 如果有人關注到我,我會緊張到手心冒汗甚至身體發抖,完全沒辦法禮貌地迴應。”

    “每當處在人群中我就會倍感壓力,我就會變得非常沉默。跟小組裡兩三個人交流對我而言非常難。”

    在理性上,他們知道這種沒來由的恐懼完全沒有意義,然而,理性上的“知道”與直觀的“感受”大不相同,很多社交恐懼者的切身感受是:

    在那個情境下,我的心智好像喪失了,我的身體也不由我控制,我的整個意志都好像被人綁架了,我除了恐慌,發愣,臉紅,其他的什麼也做不出來。

    不用怕,你並不是一個人。世界上有上百萬的人都和你一樣,每天都因此反覆糾結,飽受煎熬。其實,社交焦慮並不是一種未知的不可控的東西,心理學研究已經對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也有很多顯著的治療成果。

    如果你是社交恐懼者,我們所需要的是靜下心來,嘗試去了解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應該如何與它相處。對於並沒有受過這類困擾的小夥伴,我希望你們看了這篇文章後,可以對社交恐懼的小夥伴多一份耐心,理解和尊重,你的每一次積極的迴應,可能對TA都是一次恢復治療。

    社交恐懼又名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社交焦慮包括普遍性社交焦慮(generlized social anxiety) 和特定情境社交焦慮(specific social anxiety)。前者指的是,一個人對除了親人和信任之人外的所有其他人和場合都感到不安全和恐慌;後者是指一個人對在某些特定情境中,比如在別人面前吃東西或者在公共場合演講等情況下,感到不安全和恐慌。普遍性的社交恐懼被認為是更加嚴重的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形成的根本原因還尚不明確,目前有理論認為是大腦中的“杏仁核”扮演的警的作用。每當碰到讓你感到不安全,緊張的場面,你頭腦中的預警機制就會發揮作用。比如要在大家面前做演講,你緊張的渾身流汗,大腦就會對這個場景標記為“警惕事件”,於是下次你再次遇到類似場合,焦慮可能再次出現。哪怕是平時自信,樂觀開朗的人,在遇到特定場合的時候,都可能因此感到焦慮。

    社交焦慮是一個連續變數,我們並沒有一個明晰的界限來界定焦慮與非焦慮。對大部分來說,社交焦慮是我們人格中的一個傾向,對社交感到不舒服和懼怕,但沒有達到病態程度的,我們可以把此定義為有社交焦慮傾向。

    一個人對於社交的焦慮和恐懼一般都懼形成於小時候,這種恐慌感通常都伴隨著他長大成人。社交焦慮者會把家庭和親人當做掩護自己的堡壘,只有家人在場的時候他才有安全感;他拒絕探索外面的世界,因為外界在他看來是極度危險的,他可能隨時會迷失或被人利用。

    “我覺得他們在玩一場我不知道規則的遊戲”。這是很多社交焦慮者的直接困惑,他們會覺得自己在人群中顯得特別不合時宜,不知如何進退,不知如何開啟局面,把握分寸,害怕自己看起來又蠢又笨。“沒有人喜歡我,我不會被接受。” 這是社交焦慮者普遍的擔憂,這種擔憂害怕引發焦慮,使得社交焦慮者不自覺地逃避社交,蜷縮在自己感到安全的小世界裡。

    如往期文章為什麼我害怕和人靠的太近中提到的,被愛被接納是每個人生來的基本需求,而社交生活則是我們在尋求接納,滿足被愛的基本載體。對大部分人而言,如果認為自己在社交生活上是失敗的,他們的生活整體滿意度會大大降低。

    我到底為什麼害怕呢?

    大部分人最容易想到的一點都會是,我害怕是因為我不自信,我嘴笨,我不如人。然而“我為什麼害怕”底下的事實真相卻比簡單的"不自信"要複雜的多。

    過度的自我關注

    一部分社交焦慮者焦慮的原,是因為在社交場合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對自己的評價上,越容易害羞的人,越在社交活動中過分的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大量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過高的自我關注和社交焦慮有著密切的聯絡。

    心理學家Hope 和 Heimberg(1988)認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糟糕的社交表現關係密切。而且,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就有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意識強烈的個體更加缺乏社交技巧,更加容易有社交焦慮,以及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想法】。自我意識強烈導致過度的自我關注,從而忽略對外部社交環境的觀察和注意,大大削弱了個體在社交中的表現。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和一個你所重視的人聊天,(你非常在乎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形象),你其實常常做不到“傾聽”。因為在和對方聊天的過程中,你最在乎的不是對方說了什麼,而是你該怎麼迴應對方的話。你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迴應和表現上,而不是對方真正像你傳達了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想在一個人面前表現地出色,往往越弄巧成拙。

    同理,有一部分社交焦慮者正是因為過於在乎自己的表現,三思則退,導致失去了溝通和迴應的本能。

    害怕積極正面的評價

    被人瞧不起當然件不愉快的事兒,可是對一部分社交焦慮者而言,被人誇讚,被人高看竟然也是一件害怕的事情你相信麼?

    社交焦慮者在參加社交活動的時候普遍狀態消極,對於接到的任何資訊都更容易做出負面解讀,這種狀態被稱為積極性損傷(positivity impairment),是社交焦慮者很常見的一種症狀。而積極性損傷會導致社交焦慮者同時害怕自己(在他人眼中)“不夠好”或者“太好”。

    下圖Justin Weeks和Ashley Howell針對社交焦慮者設計的模型,可以幫助大家弄明白社交焦慮者為什麼會害怕,哪怕是積極正面的評價。

    社交焦慮者所覺察的評價反饋

    + 躋身社會地位的上層導致其他優秀個體的報復和抵制

    —流落到社會底層會遭受團體的唾棄

    社交焦慮者的根本恐懼來自於不被團體接納。如果他們表現得不夠好,他們會擔心自己遭到團體的拋棄和拒絕;但是,如果他們表現的太好,過於突出和耀眼,他們會擔心團體中其他優秀的個體會打擊報復他們。在這兩種擔憂的共同作用下,來自外界的過於消極或者積極的評價,都會給社交焦慮者帶來壓力 。在這種壓力的驅使下,無怪乎社交焦慮者會對自己的社交表現倍感焦慮了。

    歸因偏見

    此外,社交焦慮者有一種典型的關注偏見,或歸因偏見。他們更加傾向於關注消極負面的資訊,而刻意忽視積極正面的反饋;或者說,社交焦慮者會把察覺到的負面結果歸因到自己身上。

    比如,社交焦慮者更容易忽視老朋友友好的微笑,而關注新同事敵視的眼神。

    再打個比方,街頭迎面過來一個老同學,你正糾結著要不要和她寒暄幾句,她卻急匆匆地和你說了一句Hi就走遠了。社交焦慮者可能就會把這個過程自動解讀為老同學看不起自己,懶得和自己說話。而很少去考慮第二種可能,比如人家可能只是恰好有急事在身耽誤不得時間而已。

    又比如,你給大夥兒講了個笑話,逗得大夥兒哈哈大笑,有人誇你是個講笑話高手。如果你是一個社交焦慮者,你會把這一切歸於這個笑話本身有趣,而不是你有能力逗大家開心。於是你對大家的正面評價反而會有一絲壓力和擔憂,你擔心自己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好。

    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指的是一個人刻意地干涉和影響自己的情緒體驗和表達。

    我們都會覺得社交焦慮者比普通人對焦慮情緒更加敏感,然而有一項心理學研究結果卻告訴我們:社交焦慮者和非社交焦慮者在社交場合所感受到的焦慮程度並沒有很大差別,他們之間的最大差異是,社交焦慮者更不願意直面或者接受這些焦慮情緒。

    也就是說,在社交場合感受到壓力和焦慮是大部分人都會有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心理現象,我們感受到壓力並不妨礙我們繼續做該做的事情。而這種壓力和焦慮感會隨著你對事情的掌控能力增加而漸漸縮小對你的影響。而社交焦慮者通常承受不了這種壓迫感和焦慮感,他們無法適當地控制這些壞情緒,而是選擇在焦慮產生的時候,直接逃回自己的舒適區。

  • 5 # 羅蘭源心社心理諮詢

    “一無所長”和“社交恐懼”沒有直接關係,“內向”和“恐懼社交”會有直接的聯絡。生長環境和生活經歷各不相同,形成的性格、處事方式、抗壓能力、感受力、感知力、理解力也各不相同。“一無所長”沒有具體的標準來衡量什麼是一無所長。“內向”的人一般情況下行事謹慎、思密,往往慮後而行;“外向”的人膽大、率真,有時候會是先做後慮。性格沒有對錯之分,各有利弊,瞭解和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後,進行自我干預或試著改變它,慢慢的好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為何選蓬佩奧之流當美國國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