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編織巧手
-
2 # 指間手工
很多農村以前隨處可見的手藝,如今越來越少了,幾乎都看不見了,
第一種:補鍋佬
就是我們以前常見的補鍋匠,以前人們家中用來做飯的鍋都是由生鐵打造的,而這種鐵不是很耐用,火燒的時間久了就會容易穿孔,漏水,所以便有了這種補鍋匠的出現,不過現代工業技術都比較先進了,鍋都比較耐用,所以很難見到這種補鍋匠了。
第二種:補鞋匠
這種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群勞動人民了,以前經常在大街上都能夠看見,無論颳風下雨,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尤其是在秋冬的時候,寒風瑟瑟,天氣異常的冷,但是他們仍然不會缺席,那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鞋子破了也會拿去修一修,縫縫補補的,幸虧有這些補鞋
匠。
第三種:磨剪刀
剪刀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物件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物件,以前的剪刀鈍了,就會有這種專門磨剪刀的人,剪刀磨在石頭上發出的聲音,應該是80後最熟悉不過的聲音了。
-
3 # 國民小哥
很多傳統手工藝正在慢慢的失傳,時代的發展必然造成某些手藝、工藝的失傳甚至消失,現在國家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努力保護傳統工藝的失傳。
傳統工藝的失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我們珠寶行業為例子,90年代中後期我們做首飾基本都是手工製作,當時沒有那麼多自動化裝置、模具等,製作飾品都是以敲打、捶打、彎折、扭、焊、銼等手工製作,製作師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及多年的工作經驗才可以做出好的產品。
當年我做首飾起版做了十多年,都是純手工起版,做這一行要很有耐心的學,過程中確實使自己的手工工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複雜的飾品都能手工搞定,很多人做兩三年下來就放棄了,原因是學徒期太久掙不到錢,另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耐心去學,現在因為3D列印技術的出現,更造成了這方面技術的傳承流失,工廠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必然放棄手工,改用機器製作,現在很多生產都是靠裝置製作,以前的技術也在逐漸消失替代。
還有現在的年輕人都要掙現錢,你讓他學徒多少年他肯定不幹,而且現在工廠也很少像以前一樣去培養技術學徒,怕不穩定,給別人做嫁衣。還不如招熟練工划算。
綜合來講時代的進步,必然替換一些工藝及技術,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才能傳承下去。
-
4 # 潮州木雕陳湘煌
我是潮州木雕第四代傳人,潮州是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民間傳統手藝繁多,種類齊全每次出外展覽,主辦方都會為我們辦一個潮州專館。 說到失傳這一塊,我認為現在所有的傳統手藝都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如,潮州木雕,潮繡,麥稈畫,大吳泥塑,金銀畫,篏瓷,粉彩,鐵筆畫,很多很多,潮州抽紗已經失傳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做了18年的木雕,感受最深的是,傳統手藝人的不容易。我認為最好的傳承一定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如果學一門手藝,學成之後不能夠養家餬口,那麼自然也會失傳。我的師兄弟20人,現在很多人都改行了,只剩下3個人在做,為什麼?就是因為不掙不到錢,連生活都成問題。 所以一定要加強宣傳與推廣的工作,讓華人認識我的傳統文化,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不要以為國外的就比國內的好,就好比買一個LV的包幾萬元覺得物有所值,而咱自己手工繡得超級精緻的包一個幾百都被噴太貴。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手藝吾輩當自強,宣傳推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加油
-
5 # 珊珊羽諾珠寶
烏銅走銀是雲南一種獨特的銅製純手工工藝,始創於清雍正年間的雲南石屏縣,距今已近300年曆史,它以烏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純銀(或金)熔化後走入花紋圖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溫使銀(或金)與烏銅融為一體,再經過冷卻、打磨、拋光、捂黑等技術處理後,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技藝效果,其色彩古色古香、典雅別緻。因一般多以走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烏銅走銀製作技藝於2011年被列為第三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中國工藝美術界,雲南烏銅走銀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著名學者袁嘉穀在《異龍湖歌》中有“器精稱烏銅”的詩句,稱頌的就是烏銅走銀工藝品。烏銅走銀由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岳氏兄弟始創於清雍正年間。相傳某日,匠師嶽富在鍊銅造器時不慎將手上的一枚金戒指掉於爐鍋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中的他憤怒地將爐周放著的一些銀、鋁等金屬全扔進鍋爐裡。待氣消去觀察時,發現爐中出現一種顏色黑亮的合金銅,上面呈現出若隱若現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線條,他試著用這種合金銅製作成工藝品,經仔細的研究琢磨,終於成就瞭如今雲南獨有的“烏銅走銀”。
吹糖人(不是糖畫)大概要失傳了吧。最後一次見是兩年前,一個氣都喘不勻的老人在路邊吹糖人,周圍幾個年輕人在看,但是沒人買,因為吃起來“不乾淨”。其實從我小時候開始這東西本就沒幾個人會吃的,觀賞價值大於實用價值,麵人不也沒人吃嗎?麵人的市場能延續而糖人不能,大概和無法儲存也有關係吧……但我不認為它是應該被時代淘汰的東西。這僅是我們這裡的情況,大概在別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吧,起碼我希望是這樣
竹絲鑲嵌丨所謂竹絲鑲嵌,就是在竹絲方格紋樣上拼貼出以白桃木剔出的主題形象,通常有山水、花鳥、博古、人物,凸現浮雕效果。製成客堂屏風或掛屏,是高雅的家居陳設。隨著收藏時間久遠,篾絲籬底紋的本色還會逐漸由黃而紅以致棕紅呈現古董色,顯得特別珍貴。
神仙豆腐丨神仙豆腐,是由一種名為“豆腐柴”的野生灌木的葉子製成,是仙居當地的傳統特色食品。相傳饑荒年間,觀音用楊柳枝灑甘露於人間,長出了簇簇綠樹。人們摘葉取其汁加草木灰做成豆腐食用,度過了饑荒,“神仙豆腐”之名因此而來。
小時候,還有走街串巷倒鋁鍋的手藝人。你想倒個什麼樣式的,有現成的拿去,再拿點鋁料,他會比照著給你倒一個出來。手藝人自帶的一種像“土“(很多年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一樣的材料,雙手把那個土做出你要的模型,然後把融成液態的鋁倒進去,等成型。家裡有倒的鋁鍋,鋁勺,用了很多年。後來說鋁的東西對人身體不好,就放著再沒有用過了。但是在閣樓上看到蒙上灰的鋁勺,還是會想起,那個下午,一群小孩子圍著一個手藝人看他”變魔術“的場景,夕陽餘輝,熙熙攘攘,有一種期待在孩子們臉上蔓延。
現在菜市場買菜也比較少見到這種秤了,多半是電子秤居多。以前家裡有一位伯伯不識字,靠做秤的手藝維生,做了一輩子。答主小時候經常去他家玩,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秤見過很多,覺得即使掛在家裡不賣也是一件件藝術品。
修鋼筆 我想這不止是技藝的失傳 更多的是我們遺落在這個時代的另一個視角北京86歲老人張廣義仍獨自一人堅守京城最後一家修筆店。為什麼還要堅持呢?他說:我去世了,就沒有人再修了…老人也確實想過把手藝傳承下去,但現在做這個連餬口都辦不到,誰還會幹?他也曾找過徒弟,但他的關門弟子在20年前就已轉行了,師徒間也再沒聯絡。什麼時候會退休呢?張廣義平淡地說:“等我死了,店也就關了。”現已沒人再願傳承這門技術,我們也與那個書信傳遞情誼的年代漸行漸遠…
以前BBC的那群英華人搞了個紀錄片。名字叫:中國春節:全世界最大慶典。這個節目裡介紹了一個豫晉地區的節目。叫打樹花。差不多是這個樣挺好看的一個東西吧。那潑出去的都是熔化的鐵漿。然而據這群英華人在節目裡說,這個技術只有一個人了。好像在張家口市暖泉鎮。這麼悠久的個東西就要沒了。想想挺可惜的
-
6 # 滋味每一天
舌尖上的中國
民間快失傳的手藝,正宗手工桐葉粑粑,你們吃過嗎?
說起這個桐葉粑這可是我們80後90後從小吃到大都吃不膩,不知道網友們你們有吃過這純手工的桐葉粑嗎?它的做工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正是這份不簡單的桐葉粑吃起來讓人更加回味無窮。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從頭到腳的細節程式。首先,桐葉粑粑陷的製作方法:由磨好的黃豆粉、芝麻、白糖而主成,把它放盆裡慢慢攪拌即可。
然後把揉好的粑用手捏開一個璇渦用調製好的陷放進去就可以了,但是最重要一點就是千萬不要放太多的陷不然汁流出來就影響它的美觀和口感了!
這就是包好陷的成品,看著是不是很美味,有沒有迫不及待的想吃一口呢?不要急整個製作流程還沒完。還有最重要一個環節就是用桐葉把它包好,網友們肯定很納悶為什麼一定要用桐葉而不用其他的樹葉,問題來了,我就告訴你們那是因為桐葉本身就有種香而撲鼻的味道讓人不反感又耐聞製作出來的味道更讓人入口即化香甜美味。每逢端午節還可以送親朋好友,是
不是很貼心的一份愛。你們覺得呢!
-
7 # 道機微子
南京絨花。
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唐朝開始被定為宮廷御用,又被稱為“宮花”。絨花以蠶絲為原料,經過複雜的工藝最終制成巧奪天工的工藝品,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絨花、絹花把這裡裝扮成了花的海洋。因為這時南京絨花產量極大,絨花逐漸從“舊時王謝堂前燕”,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絨花融入了南京的風俗。舊時,南京“一事三節”(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節)都以裝飾絨花為習俗。每到此時,婦女、孩子都會在髮髻、髮辮或兩鬢插絨花作為裝飾。《紅樓夢》中大觀園中的姑娘們為宮花爭風吃醋的情景,不是曹雪芹先生的憑空想象,而是舊時南京人配戴絨花習俗的真實寫照。
南京絨花的製作步驟是這樣的:
1、勾條:將熟絨分劈後固定於一器物上,排勻,用豬鬃毛刷子將其疏通。將銅絲的中間合併捻成少許螺旋狀分叉夾住排勻的熟絨,再將銅絲的另一端合併並捻成螺旋狀,用剪刀把需要的部分熟絨剪斷,左右手同時反方向捻轉,再用上下木板對銅絲進行搓擀,擀緊後便形成做絨花的最基本條件:絨條。
2、打尖:用剪刀對絨條進行加工,使圓柱體狀的絨條變成所需鈍角、銳角、圓角、球體、橢圓體等各種形狀。
3、傳花:用鑷子對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組合,配合鉛絲、皮紙、料珠等輔助材料製作出所需的產品。
【目前南京絨花的現狀】面臨著傳承的斷代,知名度不高,產品產量低的困境。
-
8 # 夢溪筆談
這裡整理的15箇中國傳統手藝,瀕臨著失傳與消失的危險。這張圖中看到的是“鋦”,就是把瓷器、陶瓷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曆史,很多80後都很少聽到,更別提親眼看見。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同時也是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補鍋,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門職業,每家每戶的鍋用久了難免會損壞,丟棄也會浪費,因此就有了修鍋底的師傅來修補。到現在,生活寬裕做飯的方法很多,補鍋師傅難覓蹤影。
爆米花,師傅每次開鍋前,都會高喊一聲:“放炮嘍……”然後香噴噴的爆米花就出來了,而今這門手藝也即將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竹篾,用竹子或者木條編織成的框子之類的器物,看似簡單,但從選材到晾曬都是相當的有講究。
編掃帚,高粱的高粱稈,一根根順勢排列,手輕輕一握,像一把暗紅的花。很多人編掃帚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活,至今也面臨著失傳。
彈棉花,歷史悠久,中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至今仍然存在,但是大多都已經被機器給取代。
虎頭鞋,80後、90後最為常見的鞋子,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中國北方地區也有稱為貓頭鞋。
箍桶,指用箍將做桶的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為所需形狀和確保接縫嚴實。那些老匠人們會樣把一塊塊毫不相連的木頭,箍在一起,成個桶狀。
老油坊,是中國最傳統的榨油方法,炸出的油,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富含維生素E,保質期長。
磨刀人,典型的老行當,走街串巷, 老師傅嘴裡喊著:“磨剪子,鏘菜刀…… 磨剪子,鏘菜刀…… ”現如今,在街上我們已經很難見到磨刀的匠人了。
納鞋底,把一層一層的布,緊緊的縫在一起,穿上去,很厚實,很舒服。如今鞋子琳琅滿目,這種手藝活也將瀕臨著失傳的風險。
捏麵人,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麵人這種手藝流傳到如今總有二三百年了。傳說它和劉墉還有點兒關係。
修傘匠,以修傘謀生,修傘的技巧要求也是非常高,如今的雨傘壞了還有幾個人去想著去找修傘匠來修一下自己的傘呢。
製作桿秤,快要消失的手藝,純手工去做,對精度要求相當嚴格,但現在,它幾乎就要絕跡了,很少見到類似的手藝人。
-
9 # 獨孤求爛
過去,如果是由人生中不應泯滅的記憶構成的,那就是財富。憶起了兒時的各種手藝人,讓他們也顯顯吧。
工匠,在我們家鄉,總叫某某佬。打鐵佬、木工佬、打石佬、補鍋佬、缸瓦佬、糖膠佬、鬥犁佬、剦豬剦雞剦牛佬。
太多了!而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工廠化,工匠已很少見了。記憶中,兒時對這些工匠們的印象卻總是縈繞在腦海裡,異常清晰。
對那時糖的記憶是從那個遠近馳名的叫全區的糖膠客的糖膠籮裡得到的。全區同志黑衣黑褲,褲腿上總是插滿了帶刺的蜈蚣草的草籽,頭帶竹笠,挑著糖膠籮,搖著由幾塊銅板串成的響板,發出並不悅耳的斥斥聲。小孩們蜂擁而來,手裡捏著牙膏殼、雞近衣(雞內金)、女人梳頭時疏下來塞在牆縫裡積集的頭髮等值錢的東西。一手交物,一手交糖膠。一分錢的糖膠卜,兩分錢的秤琴,五分錢的是高階的白粉筆狀薄荷糖棒。有錢的大人吃包著花生米的抆糖膠。場面熱鬧,喜氣洋洋,沒錢的跟著吞口水也圍著不散。這時糖帶給人們的歡樂時光直到現在都能覺得親切。那時買米要糧票,買豬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記得買個一角錢的煎堆都要另加一兩糧票。糖不算生活必須品,以至出過曾把生產隊的尿素當過白糖的笑料。後來自己家種了幾十畝蔗,蔗最賤的那幾年,糖廠用白糖來頂蔗款,那幾年大概放屁都能聞出甜味來——白糖攪粥可是人間美味。人說吃糖長胖,那時吃那麼多我卻瘦鬼伶仃的,破壞了鐵律。 甜蜜的事業給了我甜蜜的回憶,卻給不了我們甜蜜的生活。
"剦雞噢——補鍋噢,補爛盆——補銻煲噢……"高調門的尖音尾的怪怪的化州口音的吆喝,伴著有節奏的銅板串的斥斥聲,屬於一個白淨的黑衣老頭,瘦高無須,總戴著一頂大竹斗笠。他是個來自化州的外鄉人,是除了糖膠佬全區之外來得最勤的。他的業務範圍挺廣,但擔子很簡單,一頭是一個差不多半米高的銅炮彈殼,另一頭是一個高提把的木箱,上面一個黑鋁煲。
他剦雞,把雞雙翼捏住,踩住翼和腿,雞不驚叫。屈起食指和中指,在脅部夾住一撮毛一扯,哧的一聲,露出皮來,用刀片壓著皮,輕輕一割,露出裡面的薄膜,再一挑,挑破膜,裂開一個小口。奇怪的是不見流血,看得見雞肚子裡起伏的內臟。拿起一條尾尖彎彎,另一頭穿著椰皮絲的兩寸左右的長針,先用針尖伸進去撥一撥,然後把椰皮絲伸進去掛住雞茸,提著拉幾拉,用鑷子夾出一個半透明的雞茸來。如是兩次,不到兩分鐘,剦好一隻。有時也會剦死,但人們不會要他賠雞命。
他補鍋,燒一堆火,用火鉗鉗著一個小鐵杯,裝些灰色的金屬放火裡燒熔,倒在破洞裡,兩邊用卷好的布條一頂一抹,完成。
最神奇的是補缸瓦。大的缸蓋缸身裂開了,先沿裂縫鑽兩排對齊的孔,用鐵線對接綁上,不能松,不能緊,如果加錢,才上鐵砂漿。小的泥甌罐子等要上鐵砂漿。在炮彈殼裡取出一些舂碎的生鐵砂,用一種不知什麼的液體攪拌,批在裂縫兩邊,幹了後很結實,不漏水。我們都很喜歡幫他舂鐵砂,因為炮彈殼實在少見。
聽說他是個五保戶,無家可歸,長年累月在外地耍手藝。然而我未見過他曾經不開心過,總是和藹的樣子。他總吃豬肉白米粥,爽滑濃稠。常引得我流口水。
打鐵佬不常來,一年只有一兩次。但一來總會幹幾天。相比於糖膠客夠令人高興,剦雞補鍋補缸瓦的神奇,打鐵佬的活可謂精彩。師徒三人,師傅瘦小幹黑,兩個徒弟結實憨厚。他們的工具很多,很重,裝在手推車上。兩大筐木碳,大風箱,鐵砧鐵錘,鐵料,還有各種鐵鉗鐵鑿等,甚至帶著帳篷。
挖好地爐,架好風箱,種好鐵砧,擺好鐵錘鐵鉗,工作開始。風箱噼啪噼啪地響,碳火呼哧呼哧地燒。鐵料由紅變白,師傅左手用長柄鐵鉗把鐵料鉗到凸字形鐵砧上,右手緊握的小鐵錘在砧肩上一敲起手號,兩個徒弟雙手抓的大鐵錘依次砸下,力度厚重。師傅跟著一下,一秒三聲,兩聲沉,一聲脆,非常有節奏,煞是好聽。地們配合非常緊湊,落錘巧妙,否則碰飛師傅的錘子是要捱罵的。這時,火屎四射,我們都被嚇得四散而起,驚叫連連,師徒三個卻毫不鬆懈,不管不顧,只顧砸。師傅左手鉗住鐵條翻轉受鍛,以砸出需要的形狀。直到鐵料變暗,再放爐裡燒,再奏樂。
他們常使用夾鋼法來制刀斧。把長形鐵料鑿槽,夾上硬鋼,再反覆砸打屈折。聽說能使刀斧又鋒利又不易壞。淬火時也有趣,水噝噝地濺射,有一股特別的焦味。我最感興趣的是那鑿鐵如泥的鑿子,特別是那把帶橫柄的小鑿子最厲害,師傅用它鏟鐵開刃,感覺就象鏟木頭那麼容易。
他們一天兩頓飯,總是用竹箕勺裝米放鍋裡煮熟再提起濾掉米湯,吃幹米飯。菜一般是黃豆湯。徒弟飯量大,師傅常抱怨。
以前的手藝人都不容易,辛苦不算什麼。我見過一些打石佬,拿鑿子的手臂比拿錘子的手臂細好多,腿細肩寬,走路似猩猩,很是滑稽。
現在,我只能從記憶中去尋找他們的身影了。
編輯
-
10 # 簡單快樂207973863
編草鞋好像已經在民間失傳了,幾十年也再沒見過草鞋,在我記事的時候,我就記得我父親很會編草鞋,我們俗稱打草鞋,就是用稻香編出來了,打得多了,一串一串的在牆上釘個釘掛起來,甚是好看,我父親打的時候,我就拿個小木凳坐在父親對面,看著他麻利的搓繩,然後麻利的編,到底是什麼樣的順序,我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但是草鞋的模樣我還是記憶猶新的,鞋底就是稻草編的鞋底子,厚厚的,軟軟的,上面有一根草辮子,正好夾在腳的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然後再分開編兩條辮子延伸到腳後跟的草鞋後幫,兩個辮子分別與後幫一邊一個編在一起編牢,後幫有我們現在鞋的後幫差不多高。總之我穿著是大著的,為什麼父親就不給我編一雙小號的呢?夏天父親就穿著自己打的草鞋在田間地頭勞作,一雙雙的草鞋從牆上垂掛下來煞是好看,已然成為我兒時記憶的不滅印象。如今再也沒看到過打草鞋了。也許是被時代淘汰了吧,現在人們生活好過了,也沒人再需要這樣的草鞋了。
回覆列表
小時候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糖畫,是我們那個時代滿滿的回憶,各種各樣的圖案美輪美奐,看著眼裡賞心悅目,吃著嘴裡細滑甜蜜,現在想來回味無窮,是那時不可缺少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