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尼古拉斯大錘
-
2 # 錢多多讀文史
個人覺得唐明皇李隆基算是。
李隆基的“武”。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京師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
中宗李顯死於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
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
李隆基此次用兵奪權,史稱“唐隆政變”。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此次行動,史稱“先天政變”。
從以上行動可知,李隆基勇武謀略俱備。
李隆基的“文”。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登基以後,在皇宮裡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份,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這是後來稱戲班為“梨園”的由來。
李隆基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李隆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
若不論他後期過於沉湎享受,導致了“安史之亂”,單論他個人才華,當得起文武雙全。
-
3 # 羽書遲
你所說的帝王應該包括皇帝和王。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最文武雙全的帝王肯定是曹操。
先看曹操的文。曹操自身是個傑出的詩人,他的四言詩獨步古今,甚至在他之後,人們都感覺沒有寫四言詩的必要了,因為寫得再好,要超過曹操很難。曹操還帶動了自己的兒子積極創作詩文,他的兒子後來的魏國開國皇帝曹丕詩文也很好,他首創了七言詩(有爭議),他另一個兒子曹植詩文更是了不得,備受後世推崇,甚至有人認為他“才高八斗”。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合稱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曹操還引領了建安文學的發展。他大力推進文化復興,恢復因戰亂遭到破壞的經濟文化。在他的引領下,出現建安文化復興的局面,產生了“建安七子”這樣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巨人,影響達數百之久。在中國古代,親自參與詩文創作,並有很高文學地位的帝王不多,像曹操一樣引領風尚的更少。
再看曹操的武。曹操起兵的時候,他起點很低,基本上是依靠家族成員。他在中原地區創業,四面環敵,走的非常艱辛。有很多次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但曹操堅毅不饒,多次擊敗強敵,最終統一了北方。可以說曹操一生打的仗,在古代帝王中,沒有人超過他。曹操也打過很多經典戰役,比如官渡之戰,他只有大約兩萬軍隊,幾乎全殲了袁紹步騎兵十一萬。曹操在用人治軍方面體現了高超的水平。他迎接漢獻帝遷都許昌,維護了中央政府的大旗不倒,客觀上保持住了國家的政體的統一完整,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政治、經濟、文化基礎。他本人也武藝高強,多次躲開追殺。
文武雙全,除了曹操,還能有誰?
-
4 # 方城闕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議義,智者必懷仁。
——《贈蕭瑀》.唐代李世民
空口無憑,唐詩為證。方城認為古代最文武雙全的帝王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李世民不但能詩,而且精通書法。李世民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人如其名,“濟世安民”是李世民執政時期的最好寫照。
戎馬倥傯之時,李世民喜歡賦詩弄墨,留下了不朽的詩文與墨寶。現存詩作八十多首,留下了《晉詞銘》、《溫泉銘》等傳世墨寶。
(晉詞銘)
開篇的《贈蕭瑀》這首詩,上句大氣磅礴,下句帝王情懷,體現了李世民“”千古之帝”的氣勢,在整個全唐詩中,也能稱的上是不朽之作。
而李世民對於書法的痴迷,在文人墨客中更是口口相傳。
李世民本人對書聖王羲之情有獨鍾,貞觀之初,一句買、買、買,幾乎購盡天下書聖墨寶。
為求得《蘭亭集序》,多次派人去與辯才和尚求購,都被拒絕。最後求書不得的太宗,不惜紆尊降貴,計謙辯才,方得所愛。
李世民即位之初便十分重視文化傳播,詔令全國收集圖書典籍二十多萬冊,建立國家圖書館性質的“弘文館”,功在千秋。
李世民武功蓋世,戰略謀國。李世民自小喜歡習武射箭,臂力過人。十七歲時便隨軍前往雁門關,拯救被突厥軍圍困的隋煬帝揚廣。
隋朝大亂之時,十九歲的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在晉陽興兵反隋,並充當先鋒,佔據關中。在與隋末諸雄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武能安邦的李世民,先後滅掉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等地方割據勢力。虎牢關一戰,李世民一石二鳥,擊敗了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統一了北方。
(李世民像)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大統。在位期間,李世民對內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對外開疆拓土,北滅東突厥與薛延陀,西服高昌、龜茲、吐谷渾,東北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實行民族大融合。其功績日月可鑑,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漢”,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其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如果說文武雙全,是古代開國皇帝的基本標準。那麼像李世民這樣的“千古一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才是其標配。
結語:唐詩、唐書、唐人,唐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承上啟下,是華夏民族的一個輝煌時代,淵遠流長,享譽中外。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官。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
5 # AS俗人
光武帝劉秀是漢朝歷史上近乎完美的一位皇帝,白手起家的他開創了東漢王朝,史稱“光武中興”。在王莽篡位之後,天下紛紛起義,身為農民的劉秀也加入其中,並以出色的表現脫穎而出。昆陽一戰,以三千人大敗王莽四十三萬大軍,用兵之奇真可謂前無古人。他在奪得天下以後,與民養息,大興儒學,天下迅速安定繁榮。
-
6 # 彤小寶
文武雙全放古代叫出將入相,上馬能打戰,下馬能行政,人物太多了,舉幾個比較為熟知的,投筆從戎的班超,東臨碣石的曹操,太宗皇帝李世民,被明太祖朱元璋稱讚出將入相的魏國公徐達,還有一個是真正的不世之材,王陽明,能打戰能思考能做學問,能做聖人
-
7 # 何老師歷史課堂
漢武帝。政冶上採用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收回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上設太學,軍事上北擊匈奴;對外關係上開通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使漢朝實現大一統,使漢族、漢人、漢朝走向世界聞名天下做出重大貢獻,在晚年期間對自已窮兵黷武又釋出罪己昭,一個帝王除了文韜武略,還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高處不甚寒,真是難能可貴
回覆列表
劉秀,劉邦9世孫,父親為濟陽縣令,父親去世後,隨叔父務農。20歲時入長安跟隨中大夫許子威學習《尚書》。中大夫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而《尚書》是五經裡最難的一部書,所以劉秀此舉大致相當於今天去中央黨校念一個古希臘哲學的學位(雖然不知道黨校有沒有這個專業……)
唸了5年後,王莽已經把天下搞得大亂。於是劉秀回家開始攢錢攢兵,3年後起兵。起兵期間遭遇昆陽保衛戰(被圍昆陽,說服眾將死戰,夜率13騎突圍求援,以一萬七千人兵力反擊取勝,大破王氏約四十餘萬軍隊)、長兄被殺(新即位的更始帝嫉恨劉秀兄弟戰功,找理由把劉秀哥哥殺掉。劉秀隱忍不發,藉故離開長安,幾乎以一己之力重新在河北建立起根據地)、下屬不力(鄧禹進軍長安,劉秀擔憂他的速度不夠快會遭受赤眉反擊,鄧禹果然大敗。吳漢進軍成都,劉秀告誡其勿輕敵突進,吳漢不聽,大敗於延岑的伏擊),征戰十二年,最終克定天下。他自己是自己的軍師,自己是自己的猛將,自己是自己的後勤保障者。
王夫之曾經對他有評價,大意是說,劉邦時代有那麼多人被人記住,是因為劉邦手下有那麼多良臣猛將,離開他們劉邦就會失敗。光武帝時代有那麼多人被遺忘,是因為光武帝自己預先計劃好了太多東西。救亡於危難的人會被記住,曲突徙薪的人會被遺忘,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啊!
劉秀的學術水平到底怎麼樣呢?能讀《尚書》,不代表學得好。起兵爭戰,也不會有人去考查他的學術水平再授予博士學位。後來當了皇帝,恐怕也沒人敢說他學的不好了。但人家的學習態度至少擺在那裡:
《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光武帝)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成語:樂此不疲。而且是樂於學術研究不疲。
注意上面這段話,劉秀請的是自己身邊的官員和將領講論經典道理——他身邊的名將和大臣都是通經理的。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十三歲能背詩經,後來到長安,跟劉秀是同學,也是劉秀平定河北的大功臣
馮異受習《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眾將論功時,他往往一個人躲在大樹下,被劉秀稱為“大樹將軍”。
耿弇,年少時學習《詩》、《禮》,生平一共平郡四十六,克城三百,未遭挫折。
……
總之,劉秀的一生就是一部偽屌絲逆襲(名義上是皇親國戚,實際上跟劉備差不多),跟一批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朋友一起打下江山之後還保持友誼(劉秀一朝開國將領結局甚至好於杯酒釋兵權的宋朝),還將京城第一美女(陰麗華)收入後宮,終其一生對她不離不棄,堪稱文武雙全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