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愛跳舞
-
2 # 劉亭長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
通俗點說,姓是大家族,氏是大家族裡的小家族。
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兩國為同宗,嬴政和趙高,從血緣關係上來講,屬於一家人。
不過那時候,中國的姓氏文化還是有點亂,不像現在咱們所熟知的那麼規範。
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也就是說,到了這時候,姓的概念逐漸明晰,而氏的概念卻漸漸地虛化了。
估計嬴政和趙高,知道兩家關係不遠,但是他們那時候,姓就是姓,氏就是氏。所以說,羸政你叫他趙政也沒錯,趙高你叫他嬴高也是對的。
至於嬴政為什麼不叫趙政,估計就看自己的愛好了。
現在生個孩子,是隨父生還是隨母姓,不也是看自己意願嗎?
-
3 # 猗桐文化之旅
01
先說說姓,現在我們只說姓,不講氏了,但是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是從母系社會發展而來,每一個母系氏族都有一個名稱,就是姓。比如:姜、嫘、姚、姬等,女字旁的都是古老的姓。
到後來生產方式發生變化,轉而為父系社會,財產由女方主導變成男方主導,女方入住男方家,生的子女隨男方姓。這就是姓。
02
再說說氏,古代氏是姓的分支,不管是母系還是父系,子女繁衍再繁衍,當時不計劃生育,一代又一代,除嫡長子以外的子女,每過五世就要遷出,和我們現在講的五代不同婚一樣的道理。過了五代就遷出散居各地,自立邦國,再按同樣繁衍,五代遷出。這些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祖先,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
03
回過頭來再看秦始皇嬴政,嬴姓是先祖的姓,這一脈沒有遷出過,極有可能就是嫡長子一直到嬴政。而趙高,先祖是從贏姓開始,已經過了五世甚至更多世,早已經遷出贏的發源地,是眾多分支中的一支。
所以,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只是在秦漢以後逐漸淡化,到現在只有姓,沒有氏,但是在秦之前的春秋戰國,兩者明顯不一樣,名字可以亂起,但姓與氏不能亂蓋。
-
4 # 履和文化吧
(秦始皇嬴政)
關於秦始皇姓氏問題可以這樣解釋,趙姓與贏姓是一家。
我們可以從趙姓、贏姓的起源說起。
(贏姓始祖——伯益:曾經幫助大禹治水)
姓氏的起源是種族觀念的產物,人類的歸屬感越來越強,於是逐步產生了姓氏。姓代表血緣,以男性為主;氏代表出生地,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郡望”。隨著歷史發展、變遷,姓氏逐步為人類重視,而人口越來越龐大,情況複雜,習慣上人們就把姓與氏混為一談。
從姓氏起源來說,堯舜時代,有聖人皋陶,皋陶生伯益,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有功,主要負責後勤工作,而且是歷史上第一位農林畜牧的專家,因此伯益獲得賜姓“贏”。
(贏姓家族擅養馬、御馬)
伯益的後人善於養馬、御馬。有事可查的“弼馬溫”就是這一支系。經歷夏商兩朝,養馬、御馬都是贏氏家族的專長。周朝有個著名的君王——周穆王,人稱穆天子。穆天子西征,意外迷戀上西王母,怠棄國政。有徐戎乘機攻擊周天下。大周江山岌岌可危。此時得益於贏氏後人造父,造父帶上穆天子,憑藉超群的駕駛技術一路狂奔,順利趕回周朝,穆天子得以迅速組織抵抗反擊,並打退徐戎。此一役造父立了大功。
(造父封趙)
造父此時得以有了自己的封地,就是後來的趙。為什麼是趙呢?古代祭奠祖先一般不直呼祖先名號。造父死後,其後人要儘量彰顯祖先功德,所以有個“走”,古文的“走”是跑的意思,先人擅跑;以此功德“肖像”祖先,並且後人“肖”之。因此,繁體趙,從走從肖。而且與“造”同音。自此贏姓以造父為種族共主,普遍姓趙,嚴格地說,應該是贏姓趙氏。
(秦襄公輔佐周平王建立東周有功)
造父後人趙非子養馬有功封於秦地。此一支更加尊崇贏姓這面旗幟。秦國在拯救周平王時再次建立不朽功業,並且很快消滅了犬戎,成為西伯,奠定了秦國雄厚的經濟基礎。經過歷代秦王的治理,秦始皇將秦國發展到鼎盛。
(贏、趙本是一家人)
終究贏姓與趙姓血緣上是一家。這就是趙姓與贏姓的源流及變遷。
從周朝穆天子之後的歷史角度看,贏姓是趙姓的分支,秦王嬴政,突出“贏”姓。而趙高同為贏姓趙氏,卻依然趙姓,我個人覺得,這是後人在特意突出趙高是贏姓趙氏的另類。原則上說,嬴政和趙高,姓贏還是姓趙都是可以的。之所以歷史這樣記載,既有他們自己的政治考量,也有後人給予他們的歷史定位以及褒貶愛憎。
(奸人趙高)
-
5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裡涉及到先秦時期的姓名稱呼問題。實際上嬴政這個稱呼是後人開的頭,如果按照先秦的標準,我們應該稱呼秦始皇為帝政趙氏,也可以稱呼為秦政,叫趙政也是可以的,而怎麼都不應該不應該叫嬴政。而趙高,本來就應該叫趙高。
一、先秦的人,該怎麼稱呼?按照現在的稱呼,姓+名就是完整的稱呼,那麼是不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是這樣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黃帝本姓公孫氏,後改姓姬氏,部落為有熊氏,但是我們對他的稱呼是什麼呢?
對了,軒轅氏。怎麼來的,因為他居住於軒轅之丘,簡單來說,那是他的封地。
帝堯,五帝之一,名放勳,因初封於陶後封於唐,故稱之為陶唐氏。我們一般稱之為帝堯陶唐氏。
晉文公重耳,姬姓,名重耳,但我們很少叫姬重耳,一般都叫重耳。
齊威王,媯姓,田氏,名因齊,但我們一般叫田因齊,沒人叫媯因齊。
孔子,子姓,無氏,名丘。稱姓名我們卻叫做孔丘。
所以,古人的稱謂有這麼幾種,氏+名、直接稱名、封地+名,等等。而直接稱性+名的,幾乎沒有。
二、姓和氏那麼,他們的姓和氏是怎麼來的呢?
姓源於其父。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之後,人們就知道近親不能結婚了。為了一個大家族出來的相互結婚,所以有了姓。
氏源於分支。一般貴族會有很多個分支,而每一個分支就會衍生出一個氏,一般是他的封地、或者官職、或者功勞地位。而稱呼他的時候,一般把氏當做我們後來的姓來稱呼。
有姓的人,表示祖上出身貴族;有氏的人,表示近代以來比較有社會地位。
因此,像秦王政,嬴姓,趙氏,一般社會地位很高的人才有的。根據姓和氏來稱呼的,是應該叫做趙政的;如果根據封地為氏的話,應該叫秦政;後來稱帝了,所以因該叫帝政趙氏。
而趙高,同樣是嬴姓趙氏,稱呼趙高本是應該的,稱呼嬴高是不對的。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名為政,姓趙氏。因為劉邦底層出身,大約是有姓無氏,漢以後,慢慢的氏就從中華文化中消失了,而原來的姓或氏,同一變成了姓。所以,此地的姓趙氏應該是秦始皇的氏。
所以即便按照史記記載來稱呼,秦始皇也應該叫做趙政。但為何更多人稱之為嬴政了呢?
大約是因為,秦國國君與趙國國君同出於嬴姓趙氏,如果稱呼為趙政,好像有點像趙華人。
當然了,姓名只是一個代號,能夠區分人就行了,現在大家都叫嬴政,如果你忽然叫趙政,反而很多人不知道你說的是誰了。
-
6 # 農民看笑話
贏氏趙姓,贏是一個氏族,就相當於這個圈裡人統一的一個部落名稱;而趙姓就是部落裡的人的姓氏!秦趙同源,就是這兩個國家都是贏氏部落出來的,是一個老祖宗繁衍下來的,而這個老祖宗是以母系社會流傳下來的氏族——贏氏族,而趙姓只是部落後來的姓氏!
至於電視劇裡面說的贏渠梁、贏虔、贏駟、贏稷、嬴政等等都是不對的,也可能是為了區分秦趙兩國才這樣稱呼的!真正的稱呼應該是贏氏趙某某,贏氏趙渠梁、贏氏趙虔、贏氏趙駟等!
回覆列表
秦與趙其實是一個祖先的,他們兩國的祖先先是受封於趙形成一個贏姓的分支趙氏,後來趙的一部分人出來又受封於秦,嚴格說來秦還是趙的分支,所以秦國的國君一般都說贏姓趙氏。在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當時的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秦始皇若是隨其父秦莊襄王,要稱之為嬴政,而要是隨其母趙姬,則要稱之為趙政。秦始皇那時候,姓氏分開,姓代表血緣關係,婚姻,所以女子稱姓,氏代表權力地位,所以男子稱氏而且先秦時期的姓一共不會超過30個。按照這種說法秦王應該叫趙政,扶蘇應為趙扶蘇。還有比如趙高是嬴姓趙氏,呂不韋是姜(炎帝的姓)姓呂氏,燕太子丹是姬(黃帝的姓)姓燕氏。所以,說秦始皇叫嬴政是沒錯的,叫趙政也是對的。擴充套件資料軼事典故張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張良,戰國時期南韓人,祖父、父親都做過南韓的相國。公元前230年,秦兵攻破南韓都城新鄭,韓王安被俘虜,南韓貴族也遭到秦軍的無情殺戮。此時,年輕的張良還沒有在南韓作過官,他解散了家裡的奴僕三百多人,弟弟死了也顧不上安葬,變賣家產,離開家鄉,到處結交英雄好漢,想替南韓報仇。後來,張良在淮陽學習禮法的時候,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並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張良為其製作了個大鐵錘,重達120斤。兩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巡遊的時候刺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帶領大隊人馬出去巡視全國各地。一天,他們到了博浪沙,博浪沙位於新鄉市原陽縣城東關,張良預先探聽到了訊息,就和大力士在博浪沙道路兩邊隱蔽的樹林裡埋伏起來。等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張良和大力士才發現,秦始皇的車隊裡有好幾輛金碧輝煌的大車。原來,秦始皇為了防止被刺殺,採用軍事家尉繚的建議,每次出行都要準備好幾輛一模一樣的車子,連近臣也不知道他哪天坐在哪輛車裡。眼看車隊就要過去了,張良只好給大力士使了個眼色,大力士照準中間的一輛,就把鐵錘扔過去,嘩啦一聲巨響,大鐵錘把一輛大車砸得粉碎。可惜的是,秦始皇並沒坐在這輛車裡。車隊停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張良二人見勢不妙,趕緊逃走。秦始皇大怒,立刻下令在全國搜查,一定要把行刺的人捉到,可是足足搜查了十天,什麼也沒有查到。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始皇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嬴姓趙氏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