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雀博士
-
2 # 學之味
感謝提問。甘國寶不學無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有傳說二來是戲劇傳播等的影響。甘國寶,字繼趙,一字和庵,清朝乾隆時期福建省福州府屏南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武進士,清乾隆三年(1738),以侍衛擢廣東右翼鎮遊擊,兩度出任臺灣總兵,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為清代名將。
一歲至七歲,甘國寶在出生地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村度過金色的童年。相傳,甘國寶小時候頑劣異常。多次射殺村民散放的家豬,被其父拿斧頭追至死巷子,情急之下,化為一隻小虎越到牆頭。在閩戲劇中,還說到他落魄在福州街頭,最後從軍成長為一名虎將。
這段逸聞說到甘國寶幼年時的頑皮不假。據傳甘國寶小時候,就表現出“虎將”氣質,與夥伴們經常玩“傳令箭”遊戲,還不時逃課,到附近的街肆聽書,到演武廳看人家騎馬射箭,下棋鬥蟲,蹴鞠唱曲,鬥雞走馬,釣魚射箭。但是,要說甘國寶小時候不學無術,那就大錯特錯了。小時候他就深受父輩兄長的薰陶,讀過兒童蒙學之類的文章,且才思敏捷,讀書能過目成誦,寫文章提筆立就,頗有神童之譽。雍正五年,甘國寶當時十九歲,參加了福州府舉辦童試中的最後一場考試:院試。此前,他14歲即考中“秀才”,此次院試“兼應武童試入泮”。分三場:一場頭場騎馬射箭;二場步射。合格者再試硬弓、舞刀、掇石。三場考筆試策論,默寫《孫子》、《吳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等武經七書。三場考試有驚無險地結束,甘國寶又中了武秀才。清雍正十一年(1733)武進士。雍正七年中武舉;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武進士,會試第三名,殿試二甲八名,授御前侍衛。
自任三等侍衛起,因恪盡職守,常獲嘉勉。乾隆三年(1738)領侍衛內大臣,後以其“才幹優長,識見明澈”,特授廣東右翼鎮標中營遊擊;五年署南雄副將;七年調任督標(總督)後營將,兼任督標水師參將,甚得上司賞識和器重。次年經兵部引薦,乾隆帝以其“才幹優異”賜蟒服,列名卓異註冊。乾隆二十四年十月,甘國寶首次被調任臺灣掛印總兵。他於二十五年正月到任後,上折謝恩,皇帝御批雲:“此係第一要任,非他處可比,必須才幹優長、識見明澈者任之。” 離臺之日,群眾送“萬民傘”和“萬民旗”,深受臺民愛戴。乾隆四十一年,68歲高齡的甘國寶,自感年老體衰,奏請解甲歸裡養老,乾隆帝召見並加封賜食,諭慰:“體尚雖健,正堪倚重。”回福建後,國寶奉命出巡福建八府,途經泉州時,因病不治而逝。朝廷追授榮祿大夫,葬於福州北關外貓兒山。
回覆列表
甘國寶(1709-1776),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為清代名將。
曾兩度出任臺灣總兵,距今300餘年,也算是近代我們福建省的一個名人了。
尤其是相關的幾個地市,屏南,古田,寧德,福州等等都對他大書特書。
甘國寶少年時不學無術,描述的不是特別準確,
我們用年少聰穎,頑劣異常來描述更準確一些。
甘國寶中武進士之前的成功歸功於他的父親。甘國寶父親因為甘國寶頑劣,效仿古人,孟母三遷。1709年,甘國寶出生於古田縣二十六都(今屏南縣小梨洋村)人。
他的父親甘享貴是遠近聞名的武術師。當地傳說,甘國寶都是頑劣異常,時常損壞家裡的東西,摘拔鄰居園裡的瓜果蔬菜,國寶的父母被兒子的調皮弄得是毫無辦法了。
1715年,甘國寶7歲時,甘享貴決定帶看甘國寶舉家遷往古田的長嶺村。
其間,甘國寶無心從文,當時又武舉盛行,甘享貴苦心為其打熬身體,謀求前程。
1723年,甘國寶14歲時,參加武舉童試,考中武秀才。
1726年,甘國寶17歲時,甘享貴又舉家搬至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專心參加武舉。
1729年,甘國寶20歲時,在福州參加武舉鄉試,考中武舉人。
1733年,甘國寶24歲時,在京城參加會試中武進士第三名,殿試二甲八名,授御前侍衛
可以說, 按以上的經歷,沒有甘國寶的父親,甘國寶就不會有武進士出身,也就不會有甘國寶以後戎馬燦爛的一生。
這也是很多閩劇為何將甘國寶描述成不學無數的原因 ,年少確實頑劣,但幸好有其父親始終望子成龍,用心栽培,方成大器。
甘國寶中武進士之後的成功歸功於自己的努力1733年,24歲,中武進士,會試第三名,殿試二甲八名,授御前侍衛。
1738年,28歲,領侍衛內大臣,旋外放,任廣東右翼鎮標中軍遊擊。
1740~1750年,31歲-41歲,歷任廣東南雄、肇慶、虎門、香山遊擊,並升任參將。
1751年,42歲,授湖廣洞庭協副將。
1755~1759年,46歲-50歲,歷任貴州威寧、江南蘇松、浙江溫州、閩粵南澳總兵。任南澳總兵時,值歲歉收,甘國寶捐獻俸薪購糧以濟軍民。
1759年十月,50歲,皇帝授甘國寶臺灣總兵,並詔諭:“此係第一要地,不同他處,非才幹優良、見識明徹者不能勝任。”表明器重甘國寶。甘國寶奉令嚴守海疆,加強巡邏,鞏固海防。還深入民間,熟悉風土民情,倡導禮義,鼓勵耕種,促進遷臺居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的團結和睦,使“兵安其伍,民安其業”,鞏固清廷對臺灣的統治。
1761年,52歲,甘國寶升任福建水師提督。上任後告誡僚屬:“防陸者不可處於家,防海者不可處於陸。”經常坐樓船、率小艇沿海巡邏,海防鞏固,高宗嘉其功績,誥贈榮祿大夫。
1764年,55歲,甘國寶受議降職使用,充雲南開化總兵,奉令徵撫企圖脫離清政府的屬國緬甸,迅速完成使命。
1765年,56歲,遷任廣東雷瓊總兵,奉令平定黎民起事後,復任臺灣總兵。
1767年,58歲,甘國寶升任廣東提督。赴任時,臺灣百姓送萬民傘、萬民旗,扶老攜幼,同舟送行至鹿耳門。在任期間,惠州遭水災,米價昂貴。甘國寶設廠施粥,並勸導富戶開倉平糶,賑濟饑民。
1769年,60歲,甘國寶任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時有覆鼎山王天送舉義,甘國寶率兵設伏而平定之。任內熱心公益事業,先後倡修古田湯壽橋、朝天橋、廈門天后宮、泉州元妙觀等。
1776年,67歲,甘國寶出巡八府,途經泉州時染病逝世。六營十郡將士仰慕其德,臺灣百姓念其政績,都建祠設祀。
甘國寶武舉出身,不喜詩文。後期讀書甚眾,此為支撐其仕途一路高歌的重要支柱。甘國寶公餘雅好文墨,擅繪山水畫,尤工手指畫虎。其“指虎”形態各異,有走虎、伏虎、臥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傳其威鷙之神”。畫幅常署“指頭生活”,其作品被人珍藏至今。
甘國寶在臺灣期間為提高官兵素質,於府城總鎮署親書“益求堂”,用以加強教練,惕勵士卒,並教民“明禮義,務耕耘”。其間,有一社民殺了一家九命,嫁禍到生番(少數民族)頭上,甘國寶透過明察暗訪,辨明案情,將真兇繩之以法,既維護了社會安定穩定,又保護了少數民族。他深知臺灣乃高山族與漢族共處之地,為避免民族衝突,採取“嚴疆界、謹斥堠”的治理措施,加強巡查,嚴禁漢人侵入少數民族地區,維護高山族與漢族的和睦關係,並把祖國大陸的先進文化和農耕技術傳播到群眾中去,主動配合當地政府開辦“義學”,提高臺灣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同時,防範海盜入侵,鞏固國防,綏靖地方,維護海島安寧。
乾隆二十六年元月,甘國寶升任福建水師提督。他借鑑治理臺灣的經驗,以海防為重,常戒勉其屬下:“防陸者,不可處於家;防海者,不可處於陸。”經常督率水師士卒風濤不避,勤巡海域,保障商船和漁民安全,保衛海疆的安寧,得到乾隆皇帝召見,賜花翎頂戴,加授榮祿大夫。
乾隆三十一年,由於國寶軍功卓著,諭旨加級。復調臺灣任掛印總兵,臺灣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迎。時逢臺灣六斗門盜匪董六為患,到處姦殺擄掠,危害鄉民。國寶即調派中軍遊擊一員及步戰士兵兩百名,並親自坐鎮六斗門營汛。查知附匪中大多迫於生計,因而採用剿撫並施之策,並廣佈線民,重賞檢舉者。透過攻心戰術,瓦解匪幫,擒獲匪首董六,很快就肅清了六斗門之亂。為使地方不再有匪類為患,乃召集地方鄉紳,建立總巡、分巡、輪巡、會哨等巡查自衛制度,防止匪盜侵害,使臺灣“盜斂跡、民居無警,兵民安揖”,海島一度安定。國寶除操心軍務之外,還關心民瘼,經常深入基層察訪民情,關注民生,這一點可以從他在乾隆三十二年上奏的摺子中看出。折雲:“入秋以來,雨水沾足,晚稻成熟,查據各屬具報瀆防壹廳彰化、諸羅、鳳山、臺灣肆縣,晚稻收成自捌分以上至玖分不等。通臺勻算將及玖分,實為豐稔之年。至各屬所種地瓜、花生、芒蔗雜糧均皆豐盛。現在市米價值上米每官石賣紋銀壹兩叄錢至壹兩伍錢不等,地方寧謐,民、番樂利。奴才惟有時刻黽勉督察巡防。”國寶細心治理臺灣從此折可見一斑。
甘國寶是一名儒將,他在戎馬倥傯之餘,還雅好文墨,留下不少書法和水墨畫作品,其中有山水畫和指虎畫,尤以指虎畫著稱。《福建通志》記載(國寶)“善畫虎,能傳神鷙威”,他畫的虎有伏虎、臥虎、蹲虎、騰虎、上山虎、下山虎等,千姿百態,威鷙傳神。更為難得的是,他畫虎不用毛筆,而是用指頭沾墨,在宣紙上揮灑自如。他戲稱自己的這一業餘愛好為“指頭生活”。他的畫風粗獷、簡練,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據說臺北故宮博物院還儲存一幅指虎畫,屏南民間也儲存兩幅真跡。
甘國寶雖生逢“康乾盛世”,但也遇多事之秋,他一生轉戰南北十個省份,屢立戰功,深得乾隆帝賞識,視為心腹棟樑,曾多次召見、嘉勉、褒獎。甘國寶兩度出任臺灣掛印總兵,因治臺有方,注意搞好漢族與高山族之間的民族關係,深得軍民愛戴,至今仍將其祀於忠烈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