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園中春

    你說的就是火棘,別名救軍糧、救命果。小時候放牛,特別愛摘,尤其是那些果子大的,酸酸甜甜略帶澀味,吃著很過癮。

    火棘救兵糧的由來

    火棘,又名火把果、救軍糧、救命果,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相傳在東漢時期,兵糧缺乏,士兵經常會用火棘果實充飢,得到生存機會,所以火棘又叫“救軍糧”,以後很多時期士兵在飢餓環境都會食用火棘果實。雖然各地的傳說不盡相同,但是結果卻千篇一律,那就是果子能充飢。

  • 2 # 老姚談植物

    人稱“救兵糧”的植物正式中名叫火棘,是薔薇科火棘屬小灌木。在目前的一些志書記載“救兵糧”基本就是四川、雲南、陝西等地的土名。

    “救兵糧”名稱來歷都是傳說,有的說三國時期,有的說東漢時期,士兵打仗糧食缺乏時,用漫山遍野生長的火棘果實充飢的故事,因而火棘得名“救兵糧”,在正式的志書中很難找到證據。但是有道理的,主要原因一是火棘分佈在中國比較廣,但在秦嶺以南到西南山區灌木林中比較多;二是果實成熟後能吃;三是成熟果實在枝條上掛的時間很長。

    火棘的別名不僅有“救兵糧”,還有救軍糧、救命糧、紅子、火把果等等,這些名稱都與它的果實有關係,火棘果實到八月就成熟了,一直掛在枝條上,經久不落。果實是小梨果,鮮紅色,果肉很薄,裡面有硬核,但果實含有澱粉和糖類,可以食用,也可以釀酒和作豬飼料。因此把它叫“救兵糧”是從食用價值而來的。

  • 3 # 知之堂主

    救兵糧應該說的是桃金娘吧。在廣西桂林,如果你說起逃軍糧或逃救糧,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指桃金娘,而且上了些年紀的人都吃過,桃金娘別名很多,也叫桃舅娘,是一種灌木,高可達二米,葉對生,成橢圓型,開花紫紅色,果實像釀酸壇,黑紫色,可食用,吃起來甜,吃完舌頭都會染成紫色,桃金娘還可供藥用。

    桃金娘在我們當地之所以叫桃軍糧,有兩種講法,一種說的是抗戰時期,日本兵打到桂林時,老百姓為躲日本鬼子,逃上山,當時正逢桃金娘結果時節,百姓缺糧,採桃金娘果充飢,從此便把這果叫逃救糧,音與桃金娘的別名桃舅娘完全相符。再一傳說,追溯至太平天國時期,當年太平軍兵敗,有石達開一支逃到桂林後,隊伍便不知去向,傳說這些敗軍糧草斷盡,以桃金娘為食,因此逃軍糧的名字就傳開了。桂林多石山,易躲避,至今在我們臨桂,陽朔一帶深山中,留有不少石屋村,石屋寨,頗具規模,其中陽朔葡萄鎮荷包山村的石頭城,儲存最為完整,規模大,半天都走不完,這些石建築牆和瓦全部是石頭建造,與我們當地的泥磚和青磚蓋瓦建築完全不同,是否是太平軍所遺,無確切史實記載,但在民間多有傳說。本人喜歡徒步,這些石頭城,石寨我都去過,都是在深山無人居處,山勢艱險難攻易守,山間有土地可耕,相傳山間居民,便是太平天國軍後裔。我相信桃金娘叫逃軍糧的歷史,應當是以太平天國時期開始。至於我說的逃軍糧,是否是你說的救兵糧,兵和軍不同音,但同義,同一植物在各地叫法也有不同,結論在你了。(附桃金娘和石頭城圖,其中桃金娘圖為網路下載)

  • 4 # 阿鼎AD

    我們這裡,山上很多,一篷篷的,植株上有刺,老百姓因它小果實象紅豆,便叫它“豆荊(刺)良",古時軍隊或有軍糧不足時

    ,士兵摘了充飢,以後,人們就叫它”度軍糧(諧音)”啦!

  • 5 # 漫行草木間

    “救兵糧”是地方俗名,因其果實能夠充飢而得名。看了一些資料,農村被稱作“救兵糧”的植物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桃金娘(豆捻)”、一種是“火棘”。

    一、桃金娘“豆捻”

    “豆捻”是熱帶亞熱帶常見灌木,桃金娘科桃金娘屬常綠灌木。“豆捻”也算是俗名吧,還有的叫做“都捻子”、“倒捻子”、“逃軍糧”等。桃金娘也是花果植物,觀賞效能強。

    “ 豆捻”的花淡紅色,夏季開。果子手指頭肚大小,漿果,果肉紫紅色,味甘,福建、雲南、貴州、兩廣地區丘陵地常見。

    據悉,豆捻叫“逃軍糧”,也沒有很特別的出處,也可能是“桃金娘”的諧音,又因其能吃,故而覺得這名字也有意義了吧。

    逃軍糧者,廣西之果名也,酸甜可食,趙炯詩曰:“枝生幹挺葉花厚,四月之中花欲然。思嫁海棠渾不睡,夢隨荳蔻好相憐。落霞片片明如繡,結實垂垂黑正涎。何有逃軍堪採食,時平無那佐炊煙。”——《清稗類鈔》植物類二13

    上面是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百科全書《清稗類鈔》裡關於逃軍糧的文字。

    二、火棘

    “火棘”是園林綠化常用的一種植物,薔薇科火棘屬。觀賞效能很好,還可以做綠籬、盆景等。

    “火棘”花後結綠色小果,秋冬季天小果子變紅,特別好看。“火棘”的紅色小果子是可以吃的,生活困難時期,尤其是少糧的冬季,可以拿來“充飢”。

    下圖是5月初拍到的“火棘”,已經開花了,上一年的果子也還在呢。至於“救兵糧”這叫法的出處,查了很多,但是都是傳說。

    “救軍糧”,都是一些逸聞軼事裡記錄的,不同的地方說法不同,沒有特別嚴格的規定,當個故事看看就是了。

  • 6 # 使用者1413299574783

    這個故事很悽美,古時有個小姑為救大嫂上山採藥,結果在山上遇害,後來在姑姑遇害處長出一棵小樹,大嫂為了紀念姑姑,就叫這棵小樹叫棯姑,到我們這代倒轉叫,叫姑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喝粥行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