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露聊三農
-
2 # 親情樹111
問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2020是‘’雙春年‘’,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是好還是壞?
2019年接近尾聲了,2020年就要到來了。翻開日曆一看,今年有兩次立春,那豈不是今年是個暖冬,看下時間,一個立春是正月,一個是臘月。鼠年雙立春,說明2020年是一個很難得的年份。
以前我們老一輩種地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他們總結流傳出很多經驗,很多俗語。這種特殊的節氣,老一輩也總結出來一些俗語值得我們參考
一年兩頭春,餓壞老農民
一年打兩春的是農曆至於閏月的緣故,一般是有閏月年,農曆年份的比普通年份的天數要多一些,才會造成兩頭打春。餓壞老農民、豆子貴如金,都是說這樣的年份要收成不好,靠天吃飯的年代,這樣的年份要農民便要捱餓了。一年有兩個立春節氣,由於天氣暖和地裡的害蟲無法凍死,會禍害農作物,病蟲害發生之後,會造成大豆等農作物的減產,物以稀為貴,收成變少了,糧食價格升高。
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
就是冬季的天氣並不會太冷,就是人們所說的暖冬。暖冬溫度高,降水好,農作物會得到很好的生長。
鼠年難逢雙立春,農家喜宴把肚撐
如果一年有兩個立春,春雨就比較充足,耕種就會有一個好的收成,遇到了這種實屬罕見的好年景,這一年穀物豐登,農民手頭富裕,喜事自然也會多起來,這樣不管是自家辦喜事,還是別人家辦喜事,老百姓們就會吃到酒足飯飽肚子撐。
按照民間的說法,兩頭春的年景是比較好的,對於農業生產和生活都是有很大的益處,在兩頭春的年景裡,很多都是風調雨順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也是一個豐收之年,立春的早晚對於來年的氣候影響確實很大,像去年早早的就已經打春,卻不料在春季一場大面積的倒春寒來襲,正值果樹開花、越冬農作物剛剛發芽的季節,這次氣溫極低的倒春寒,對於我們的造成的損失的相當大的,在民間對於這些立春早晚對於來年氣候走向,確實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褒貶不一,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用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學科學,用科學,年年都是豐收年!
-
3 # 禾苗手機攝影
首先我們說的常說的雙春年,其實就是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節氣。而中國的節氣通常都是按照陽曆來排列計算的。而春年是中國紀念曆法出現的特殊現象。由於陽曆和農曆的計算方法不同,堅持兩者在時間上就會互相交錯。因此中國有的年份就出現了平年和閏年,這也是為了減少兩者之間的時間差所設定的。
而2020年的立春節氣是二月四號,也就是農曆2020年正月十一,然而到了下一個家立春節氣來臨時間為陽曆2020年2月03日,也就是2020年十二月二十三 也就是說2020年農曆中有兩個立春節氣的出現。因此我們叫他雙春年,雙春年的出現是很難得的。人們也很珍惜這種年份的到來。
而老人常說“兩春夾一冬,無被子暖烘烘”就是說一年中有兩個立春夾著一個冬季,那麼今年的這個冬季氣溫會比較高,人們因此感覺比較暖和,即使睡覺不蓋被也感覺暖烘烘的。這也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從今年看來,中國整體氣溫沒有往年下降的厲害..估計出現暖冬的機率也會很大。這對不少農作物來說是比較有利的,不會受到凍害的影響。
因此對於明年的雙春節是非常難得的,我們要好好的把握。
-
4 # 鄉村小忠
農村老人說2020年有兩個立春節氣,一個立春在年初,一個立春在年尾,所以2020年就是“兩春夾一冬”。我查了下日曆,還真是這麼回事,明年正月十一有一個立春,臘月二十二也有一個立春,剛好兩個立春在年頭和年尾,中間夾著一個冬天。老人還說,如果一年出現兩個立春,那麼冬天就是暖冬,冬季不冷,但莊稼可能就要遭殃了。
為什麼農村老人會這麼說呢?我們接下來慢慢理順它。
(1)為什麼2020年會出現兩個立春呢?
農村俗語說“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說的是傳統的農曆為了補足天數,以達到和陽曆天數一樣,就設定了閏月,這樣三年會出現閏一個月的情況,這樣就會容易出現一年兩個立春。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陽曆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劃分的,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這些都是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按照陽曆計算,每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但農曆是按照月相變化來計算時間的,這樣農曆的大月只有30天,小月29天,滿打滿算下來,農曆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
但是中國採用的是農曆和陽曆兩套曆法,農曆為了補足陽曆相差的天數,就設定了閏月,三年剛好閏一整個月。這樣2020年農曆日期就出現了384天或385天。所以2020年出現了兩個立春節氣。
(2)“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如何理解。
透過上述的解釋,我們也瞭解到了明年(2020年)確實是“兩春夾一冬”的情況。
而“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的字面意思是說,如果一年中出現兩個立春,那麼這一年的冬天會非常暖和,也就是暖冬,人們在這個冬天會過得比較舒服。
但是這句話到底準確與否,其實有待商榷。
2019年的立春節氣是發生在2018年臘月三十,2020年的立春發生在2020年正月十一,也就是說2019年其實是個“無春年”,老話說“無春年,倒春寒”,但是今年中國大陸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春天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倒春寒”,而且今年整體氣候風調雨順,農民種植的瓜果都是一個大豐收。但是今年的冬天卻又格外暖和,基本上確定今年是個暖冬年,這對於農業生產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因素。
所以說,“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其實受到地域和氣候影響,有時候也並不一定準確。
(3)如果真的出現“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的氣候,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所謂的“無被暖烘烘”,指的其實就是這一年的冬天是個暖冬,先不說這句話準確與否,暖冬對於人們過冬確實會比較舒服,感覺不是很冷。但對於農作物來說,因為冬天過於溫暖,該休眠的小麥、油菜、果樹等會繼續發育,因而來年會長得高,糧食就會減產。再加上氣候暖和,田地裡的病蟲害不會被凍死,會對莊稼形成危害,而且暖冬往往會伴隨著來年開春後的“倒春寒”,這些都是農民朋友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了,俗語往往存在一定的地域侷限性,中國南北差距很大,所以很多俗語並不適用於所有地區,我們只做瞭解一下就好。
回覆列表
正常年份一般只有一個立春節氣,但是2020年的開頭一個月和最後一個月都趕上了立春,明年的正月十一是立春,臘月二十二又是下一個立春,所以2020年又是我們口中的雙春年。在農民看來,光是從每年立春的早晚都能大致預測到年景的好壞,雙春年的情況就更為特殊了,那麼這樣的年份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關於雙春年,農村流傳著很多與之相關的俗語,其中有一種說法叫做“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一年裡有兩個立春節氣,那麼就算沒有厚被子過冬,照樣會覺得暖烘烘的,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根據農民的觀察,如果一年裡有兩個立冬,這一年冬天裡的平均氣溫確實要比正常年份高一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暖冬。種過地的農民朋友都知道,暖冬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冬季的氣溫太高或者降水量太少,都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不僅會導致農作物缺水,而且在開春之後,也更容易爆發大規模的病蟲害,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不利於農業生產的。而且很多農民已經推算出了明年是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難不成明年的年景真的不好,那麼到時候的糧食會變貴嗎?
而關於雙春年,農村還有一句俗語叫做“一年兩立春,豆子貴如金”,這是因為一年兩個立春節氣,暖和的天氣會不僅無法凍死地裡的害蟲,反而會讓土壤裡的害蟲提前結束冬眠並禍害農作物,大規模的病蟲害爆發之後,會造成大豆等農作物的減產,本著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收成變少了,糧食價格自然會升高。
農村之所以會流傳這些說法,是因為農業生產是多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而以往農民種地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飯,光照,氣溫和降水當中的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莊稼的收成,所以在很多農民看來,“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以及“一年兩個春,豆子貴如金”的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不過好在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現在農民已經可以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